邵谒《长安寒食》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

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

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翃《寒食》唐诗鉴赏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唐韩翃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寒食唐韩翃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寒食唐韩翃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寒食(唐韩翃)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作品赏析:【注解】: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

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韵译】: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评析】: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

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

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寒食的诗意全解

寒食的诗意全解

寒食的诗意全解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

整首诗中,诗人以乐景衬哀景,通过描写全城皆春的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诗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方面展现了皇城的富贵和繁盛,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讽刺意味,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此外,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对皇城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也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诗人通过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综上所述,《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全解为: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象,表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同时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注,以及对皇城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食》原文及赏析篇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

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

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

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

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

《寒食》全文及赏析

《寒食》全文及赏析

《寒食》全文及赏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以及宫廷中在这一特殊节日里的特殊活动,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的开篇描绘了春日的长安城,到处飞花飘絮,一片缤纷绚烂的景象。

“春城”点明了地点和时节,给人以温暖、明媚的感受。

“无处不飞花”,一个“飞”字,生动地展现出落花随风飘舞的动态美,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之中。

“寒食东风御柳斜”,则进一步描写了春风吹拂着皇宫中的柳树,柳枝倾斜的情景。

这里的“御柳”,不仅是指皇宫中的柳树,更暗示着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这两句诗通过对花和柳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后两句转向了傍晚时分的皇宫。

在寒食节这一天,按照传统习俗,民间是禁止用火的,然而皇宫中却破例赏赐蜡烛给王侯贵族。

“日暮”点明了时间,“传蜡烛”这一动作,显示出了皇家的特权和特殊待遇。

“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蜡烛燃烧产生的轻烟飘散到王侯贵族家中的情景。

这里的“轻烟”,不仅是蜡烛燃烧的烟雾,更象征着皇家的恩宠和权势。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表面上是在描写寒食节的景象和活动,实际上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讽刺。

在封建时代,皇家和权贵享有种种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要遵守种种严苛的规定。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这种不平等的不满和批判。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

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长安城春日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皇宫中特殊活动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也运用得十分精妙,民间禁火与皇宫传烛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

此外,这首诗在韵律上也颇具特色。

它节奏明快,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韩翃的《寒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长安寒食原文赏析

长安寒食原文赏析

长安寒食原文赏析长安寒食原文赏析1长安寒食春日照九衢。

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

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

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

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长安寒食原文赏析2长安寒食原文:春日照九衢。

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1]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

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2]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3]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4]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5]万骑(ji):许多骑马者。

[6]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7]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韩翃《寒食》赏析:以寒食节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

韩翃《寒食》赏析:以寒食节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

韩翃《寒食》赏析:以寒食节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韩翃的《寒食》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代长安城在寒食节时的春日景象,同时寓含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三、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

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

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

这首诗具体作年不详,如果作于唐玄宗时,则“五侯”当指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则是指唐代宗以来权势日盛的宦官政治集团,他们专擅朝政,使得中唐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韩翃见到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于是在这首诗中微露出讽谏之意。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城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

此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全诗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谒《长安寒食》诗词赏析
邵谒唐(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

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邵谒《长安寒食》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长安寒食
唐代:邵谒
春日照九衢。

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

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

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

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