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

合集下载

茶叶审评术语

茶叶审评术语

茶叶审评术语
1. 外形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外观特征,例如叶形、叶色、叶片完整度等。

2. 香气评价:指评价茶叶的香气特点,例如花香、果香、甜香等。

3. 韵味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口感特点,例如回甘、醇厚、清爽等。

4. 汤色评价:指评价茶叶冲泡后的汤液颜色,例如黄绿色、红褐色、碧绿色等。

5. 叶底评价:指评价茶叶冲泡后的茶渣特征,例如茶叶底的嫩度、均匀度等。

6. 味道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口感特点,例如苦涩、鲜甜、浓香等。

7. 浓度评价:指评价茶叶冲泡后的浓度,例如浓烈、微淡、适中等。

8. 持久度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回味时间和持续时间,例如余香悠长、回味久远等。

9. 喉韵评价:指评价茶叶的入喉感受,例如喉控舒服、绵柔顺滑等。

10. 平衡度评价:指评价茶叶各个特点之间的平衡度,例如香气与味道的平衡、韵味与韵味的平衡等。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六大基础评审因子茶叶审评一般分为(把盘、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把盘嫩度: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

整碎: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色泽: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

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为湿评内质重要步骤。

开汤前应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次序排列在湿评台上。

一般红、绿、黄、白散茶,称取样茶3g投入审评杯内(毛茶如用200m1容量的审评杯则称取样茶4g,杯盖应放入审评碗内,然后以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泡水量应齐杯口一致。

嗅香气香气: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

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

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

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看汤色汤色: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

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

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尝滋味滋味: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

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

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

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

评叶底叶底: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

一般好的茶叶的叶底,嫩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

好茶叶的叶底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而焦叶、劣变叶、掺杂叶则不允许存在。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将冲泡好的茶汤倒入茶海中,通过茶海的过滤器将茶叶渣过滤掉,留下清澈的茶汤。

八、评汤色
用目测的方法,观察茶汤的颜色,判断其是否清亮,色泽是否鲜艳,是否有杂质。

九、嗅香气
将茶汤杯靠近鼻子,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其香气,判断其香气是否纯正,是否有异味,香气强弱等。

十、尝滋味
用茶汤勺舀起一口茶汤,放入口中,以舌头、喉咙、口腔、鼻腔等感官器官感受茶汤的滋味,判断其滋味是否醇厚,苦涩,甘甜等,口感是否柔和,余味是否悠长。

十一、评叶底
将沥干的茶叶放在白色的评叶盘中,用目测和手触的方法,观察茶叶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其是否完整,是否有折断的情况,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杂质。

十二、审评结果与判定
根据以上步骤的评分和判定标准,综合考虑茶叶的外形、干茶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方面的品质,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和质量等级判定。

如果需要再次审评,可以重复以上流程进行。

茶叶审评标准

茶叶审评标准

茶叶审评标准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品,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口感和健康。

因此,制定茶叶审评标准对于保障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审评标准是对茶叶品质的一种客观评价,其内容涉及茶叶外形、色泽、香气、口感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茶叶审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茶叶生产和消费提供参考。

一、外形。

茶叶的外形是茶叶品质的第一印象,也是消费者选择茶叶的重要依据之一。

茶叶的外形应整齐、匀称,无杂质,色泽自然,有光泽。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外形也有相应的要求,如龙井茶要求扁平整齐,毛尖茶要求芽头肥壮,银毫显露。

总体来说,茶叶的外形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整体美感。

二、色泽。

茶叶的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茶叶加工工艺和保存情况的重要依据。

茶叶的色泽应鲜艳自然,不宜过浅或过深,不应出现发黄、发红、发黑等异常情况。

对于绿茶而言,其色泽应为翠绿欲滴;红茶应为红艳明亮;乌龙茶应为金黄清澈。

总体来说,茶叶的色泽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鲜活和清新。

三、香气。

茶叶的香气是茶叶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消费者选择茶叶的重要因素之一。

茶叶的香气应清新持久,纯正鲜活,有明显的品种特点。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其香气也有相应的要求,如绿茶要求清新嫩芽香,红茶要求鲜醇花香,乌龙茶要求清雅幽香。

总体来说,茶叶的香气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清新和纯正。

四、口感。

茶叶的口感是茶叶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消费者选择茶叶的直接体验。

茶叶的口感应鲜爽饱满,回甘生津,有持久的余味。

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口感也有相应的要求,如绿茶要求清爽甘醇,红茶要求醇厚鲜甜,乌龙茶要求鲜爽回甘。

总体来说,茶叶的口感应符合其品种特点,体现出茶叶的饱满和回甘。

综上所述,茶叶审评标准涉及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口感等多个方面,对茶叶品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叶消费者可根据茶叶审评标准,选择和生产优质茶叶,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一、实验目的:
学习茶叶的审评方法、步骤,了解各类典型茶叶的感官质量状况和质量标准。

二、实验用具:
茶盘、茶具、审茶碗、茶壶
三、实验样品:
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福建)
绿茶:龙井(浙江)、日照绿(山东)
乌龙茶:冻顶乌龙(台湾南投)、铁观音(福建安溪)
花茶:茉莉飘雪(江苏)、茉莉松针(浙江)
紧压茶:普洱茶(云南)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茶叶的外形审评(四项指标)
通过检查、观察各种茶叶的外形嫩度、净度和干茶色泽,看茶叶是否合乎标准规格的要求。

1、外形审评:看茶条是否匀整、圆直、有芽头。

2、嫩度审评:看茶条是否紧结、身骨重、有白毫。

3、色泽审评:看茶条是否油润、明亮、有光泽、颜色纯正。

4、净度审评:看茶条有无杂质(包含茶叶杂质和非茶杂质)。

(二)茶叶的内质审评
通过观察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看茶叶的内在
质量是否合乎质量指标。

1、香气:闻茶香是否高雅、浓烈、持久,吻合。

2、汤色:看汤色是否清澈、明亮、纯正、透析度高。

3、滋味:品茶汤是否鲜爽、苦涩、收敛性强、有回甜感。

4、叶底:看叶底是否明亮、细嫩、肥厚、叶形匀整。

五、实验结果:。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

茶叶审评术语大全一、各类茶叶通用评语1. 干茶外形评语茸毫密布:芽叶茸毛密集覆盖着茶条。

茸毫披覆与此同义。

披毫:茶条布满茸毛,程度低于茸毫密布。

显毫:有茸毛的茶条比例高。

多毫:有茸毛的茶条比例较高,程度低于显毫。

锋苗:细嫩有芽,紧卷有尖锋。

重实:条索或颗粒紧结;茶在手中有沉重感,容重大,一般是叶厚质嫩的茶叶。

身骨:茶条轻重,单位体积的重量。

匀整:指上、中、下三段茶的大小、粗细、长短较一致,完整。

匀称:指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

匀净:匀齐而无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条索平整而挺呈直线状,不弯不曲。

平直与此同义。

平伏:茶叶在把盘后,上、中、下三段茶在茶盘中相互紧贴,无翘起架空或脱档现象。

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有锋苗。

细嫩:细紧完整,显毫。

紧秀:细紧秀长,锋苗显。

细秀:细嫩秀丽,锋苗显。

紧结:条索卷紧而重实;紧压茶指密度高。

紧直:条索卷紧、完整而挺直。

紧实:茶条卷紧,身骨重实,嫩度稍差,少锋苗,制工好。

肥壮:芽肥、叶肉厚实,柔软卷紧,形态丰满。

雄壮与此同义。

壮实:芽壮、茎粗,条索肥壮而重实。

粗壮:条索粗而壮实,嫩度稍低。

粗实接近此义,嫩度更低。

粗松: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空松接近此义,更为松散。

松条:条索卷紧度差。

扁瘪:叶质瘦薄无肉,扁而干瘪。

瘦瘪与此同义。

扁块:结成扁圆形的茶块。

圆浑:条索圆而紧结,不扁不曲。

圆直:条索圆浑而挺直。

扁条:条形扁,欠圆浑,制工差。

短钝:条索短而无锋苗。

短秃与此同义。

短碎:面张条短,下盘茶多,欠匀整,制工差。

松碎:条松而短碎。

下脚重:下段茶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或中段茶多,上、下段茶少。

三段茶比例不当。

破口:茶条两端的断口显露且不光滑。

爆点:干茶上的烫斑。

轻飘:手感很轻,容重小。

露梗:茶梗比例高。

露筋:丝筋比例高。

2. 干茶色泽评语油润:色泽鲜活,光滑润泽。

光润与此同义。

枯暗: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调匀:叶色均匀一致。

花杂:干茶叶色不一致,杂乱,净度低。

茶叶评审

茶叶评审

茶叶外形审评外形包括“干看形状,湿看叶底”(冲泡后的湿叶)。

干看外形:抓一小撮茶叶散开,使条条暴露在眼前,从形状、大小、色泽,评审干茶叶的品质。

品质优良的茶叶,要求形状、大小、色泽均要一致。

形状一致(要求圆状均为圆状;扁状均为扁状;条状均为条状),表明制茶技术高,采摘规格严。

大小一致(要求圆状的粒粒大小相同;扁状的条条厚薄相等;条状的长短匀称),表明鲜叶的采摘一芽几叶全相同,制工精良,茶叶大小才能一致。

色泽一致(茶叶色泽需茶树品种、采摘的茶园、叶色等三要素一致的前提下,再加精良的制工,其色泽才能一致),就表明“三相同,加制工好”。

干茶叶的色度依茶类不同有很大差异。

以绿茶为例:色度以黄绿最好(表明叶绿素能全部溶于茶汤中),次为浅绿,深绿最差。

细嫩绿茶色泽翠绿油润、有神采;嫩度稍差的,色泽青绿带暗;较老的,色泽绿中带枯暗。

另外,好茶叶的条索卷得很紧,外形卷曲优美、圆浑重实,完整匀齐,表面油润、洁净,不含木质纤维、粉末及杂物。

在外形审评中,察看茶叶的嫩度也是关键。

嫩度好的,条索紧结、色泽调匀、净度也好;嫩度差的,条索粗松、色泽花杂、净度也差茶叶色泽色泽审评在于干看茶叶外表、湿看茶汤和叶底色泽。

从辨别茶叶色泽,可以了解茶叶品质的好坏、制工是否精良。

干看茶叶色泽:茶叶除看色度外,还可从外表光泽来辨别。

光泽均匀、明毫发光的,说明鲜叶细嫩,制工好;光泽不匀,明亮无光,说明鲜叶老嫩不匀,或者也可能是制作时“杀青”不匀所致;而无光泽又暗枯的,则说明鲜叶粗老,或者是制工不好所至。

湿看茶汤色泽:茶汤的色泽以鲜、清、明、净为上品。

凡茶汤色泽浊暗、浅薄者,则为品质差之茶叶。

汤色的深度、混浊与味道有关。

一般色深味则浓,色浅味则淡。

鲜叶品质的好坏、制法的精粗和贮藏是否妥当,显著影响茶汤汤色的深浅、清浊、鲜陈、明暗。

茶汤冲泡后,以在短时间内汤色不变为上品。

以绿茶为例:汤色以碧绿为最佳,次为深绿、浅绿,黄绿最差。

汤色清澈,说明无沉淀、无浮游物,汤色明亮,茶汤即有光泽。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茶叶品质审评
茶叶品质审评
1.感官审评: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2.内质审评: 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3.审评品质的依据:八大因子 干评:色泽、形状、整碎度、匀净度 湿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1)色泽(光泽度、色度) 绿茶:嫩绿、翠绿、黄绿、深绿、墨绿等 红茶:乌润、乌黑、栗褐、栗红等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无光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 泽的茶叶,呈暗形、颗粒状、片形、条形等等
(3)整碎度:条索的完整程度 以完整,少断碎为好。 以完整,少断碎为好。 (4)匀净度:茶叶的匀度和净度 以均匀,无杂物为好。 以均匀,无杂物为好。
(5)汤色:茶汤的颜色,即茶叶中内含成 茶汤的颜色, 茶汤的颜色 分溶解在茶汤中所呈现的色彩。 分溶解在茶汤中所呈现的色彩。 汤色本身的正常色、茶汤的亮度、 汤的清 汤色本身的正常色、茶汤的亮度、茶汤的清 澈度。即茶汤的性质 深浅、明暗和清浊。 汤的性质、 澈度。即茶汤的性质、深浅、明暗和清浊。 以清透明亮为好,浑浊不清为劣。
茶汤“正常色 茶汤“正常色”
如: 绿茶: 汤绿叶,或绿中略带黄、明亮; 绿茶:绿汤绿叶,或绿中略带黄、明亮; 红茶:红汤红叶,汤色红艳而明亮; 红茶:红汤红叶,汤色红艳而明亮; 红叶 青茶:橙黄明亮; 青茶:橙黄明亮; 黄茶:黄汤黄叶,黄而明亮; 黄茶:黄汤黄叶,黄而明亮; 白茶:浅黄而明亮,清淡; 白茶:浅黄而明亮,清淡; 黑茶:红浓明亮, 橙黄明亮 黑茶:红浓明亮,或橙黄明亮。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审评茶汤滋味的优次
以: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 浓淡、强弱、鲜滞、爽涩、 评定优次。 评定优次。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 茶汤的适宜温度: 50℃左右。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为5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秤、茶壶、定时钟、审评表、审评杯碗、汤匙、品茗
评 杯等。
茶 用
茶样盘:是用于盛装审评茶样外形的木盘,有正方形和 长方形,用无气味的木板制成,茶样盘的一角为一倾斜 形缺口,不能带有异气。
具 样茶秤:用于衡量秤取审评用茶的量。
茶壶:用于备沸水的电茶壶,以铝质的为好,忌用黄铜 或铁的壶煮沸水,以防异味或影响茶汤色泽。
评 偏碱性多;江湖水多数混浊带异味;自来水常有漂白
用 粉的气味。评茶以使用深井水,自然界中的矿泉水及

山区流动的溪水较好。为了弥补当地水质 之不足,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将饮用水通过
净水器过滤,能明显去除杂质,提高水质
的透明度与可口性。
经煮沸的水应立即用于冲泡,如久煮或用
热水瓶中开过的水继续回炉煮开则易产生
审评杯碗:杯碗是配套的,用于开汤冲泡茶叶、审评香 气、汤色和滋味。
汤匙:用于取茶汤品评滋味的白瓷匙。因金属匙导热过 快,有碍于品味,故不宜使用。
评茶用水的优劣对茶叶汤色、香气、滋味影响极大,
尤其体现在水的酸、碱度和金属离子成分上。水质呈

微酸性,汤色透明度好;趋于中性和微碱性,会促进 茶多酚加深氧化,色泽趋暗,滋味变钝。一般的井水
润茗斋茶坊
茶叶\茶艺\茶具演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叶审评
仁者樂勇山前者、樂言智茶者樂水
目前世界各国对茶叶品质的评定,确定茶叶价格都依靠感官审 评完成。茶叶品质是多种成分的综合表现,而目前任何物理 和化学分析都只能表现某种因子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茶叶的 某些物理因子与化学成分含量的多少,只能作为评定品质的 参考,不能作为确定茶叶品质、级别、价格的依据。
板栗香:似熟板栗的甜香。多用于火候恰到好处的高档绿茶。
日晒气:红、绿、黑茶初制中揉捻叶经日光暴晒后产生的类 似“笋干”的气味。
滋味评语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一般用于名优绿茶和高档红茶。
茶 浓烈:茶味极浓,有强烈刺激性口感。 叶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用于形容嫩度良好的烘青型绿茶。 审 韵味:幽雅细腻、爽口的茶味。专用于青茶滋味审评。 评 青涩:茶汤味生青,涩而不醇。常用于发酵不足的红茶。 术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常用于低档红茶。 语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常用于中高档茶和部分紧茶。
红艳:茶汤鲜艳而红亮透明,碗沿呈金圈状。多形容红茶。
栗褐:深棕褐色。多用于存放时间长的黑茶类。
香气评语
幽香:香气幽雅不俗,悠久悦鼻。常用于形容乌龙茶。
茶 高锐:香高扑鼻,有锐利感。多用于高档茶。 叶 馥郁:香气芬芳浓郁。多用于高档乌龙茶或花茶。 审 烟味:茶叶在烘干过程中吸收了燃料释放的杂异气味。 评 香浮:香气轻薄,浮于表面,一嗅即逝。 术 陈香:茶叶陈化后产生的香气。如陈年普洱、茯砖之类。 语 高长:香高持久。多用于高档茶。
感官评茶要求具备相当的技能,要评好茶,不能孤立地以茶 评茶,必须了解各类茶的特性、个性、加工、贸易等问题。 我国茶叶花色品种繁多,对各种茶的审评,应分别有其侧重, 例如名优绿茶应注重干茶色泽的嫩绿程度;花茶则注重其香 气……。因此用于体现各种茶叶审评项目侧重的品质关系是 不同的。
审评室内应配备评茶用具,包括:审评台、茶样盘、样
黑褐:包褐偏黑。常用于较粗老、茶多酚氧化充分的黑茶。
糙米色:嫩绿微黄的颜色。多用于描述杭州狮峰龙井。
汤色评语
清澈:汤色洁净透明。多用于高档烘青绿茶。
茶 明亮:茶汤清澈透明。一般用于品质优异的茶叶。 叶 金黄:茶汤明亮,具有黄金般的光泽。多见于青茶茶汤。 审 混浊:茶汤中有较多的悬浮物,透明度差。多见于劣质茶。 评 橙黄:黄中稍带红,似橙子的颜色。 术 金圈:茶汤表面与审评碗周边交界处呈现的一圈金黄色。 语 明净:茶汤透明洁净。多用于高档绿茶茶汤。
雀舌:茶叶细嫩,形态似麻雀之舌。多用于嫩芽制作的名优茶。
挺直:茶条平直。多用于嫩度良好,外形微扁的芽茶。
茶叶外形色泽评语
光洁:茶叶外形富有光泽,如经车色的茶叶都较光洁。
茶 光亮:外形有光泽,油润锃亮。 叶 光润:茶叶色泽亮而有滋润感。 审 灰暗:色泽灰暗无彩。如炒青茶失风受潮后色泽即变灰暗。 评 墨绿:干茶色泽呈深绿色。多见于春茶的高档铁观音。 术 枯棕:干茶呈暗无光泽的棕褐色。多用于粗老的红茶。 语 鲜绿:色泽绿明鲜艳。多见于干燥、嫩度好的名优绿茶。
嫩鲜:味道鲜美,嫩爽醇和。多用于名优绿茶。
收敛性:滋味浓强,富有刺激性,茶汤入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叶底评语
柔软:细嫩绵软。多用于高档茶。
茶 鲜亮:色泽新鲜明亮。多见于新鲜、嫩度良好的高档绿茶。 叶 单薄:叶张瘦薄。形容生长欠佳的小叶种鲜叶制成的条形茶。
审 评
舒展:冲泡后的茶叶自然展开。制茶工艺正常的新茶,其叶 底多呈现舒展状;若制茶中温度过高使果胶类物质凝固或存 放过久的成茶,叶底多数不舒展。
茶 茶汤入口评滋味,一般尝味1-2次,冬天宜快速,夏天则应

过3-5秒后闻,茶汤温度以45-55℃为宜,过之则易烫鼻, 低于30℃时香气则过于低沉,难以辩别茶叶 (入口要自然,
审 速度不能快,避免茶汤由牙齿间隙进入口腔而影响滋味)。
评 最后将杯内茶渣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品质。
方 法
整个评茶操作流程:取样-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 -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
术 绿叶红镶边:专用于青茶。在制作青茶的摇青工序中,叶片
熟汤味,有损香气和滋味的审评结果。
取茶样150-200g放入茶样盘中,评其外形;随后从样盘中
取略多于3g的茶叶,倒入审评杯内,再冲入沸水至杯满为
通 止,被评茶叶在审评杯内浸泡5分钟,随后,将茶汤沥入审
用 型
评碗内,评其汤色,并闻杯内香气(闻香时鼻子应离杯3-5 毫米,使鼻子接近叶底,扩大香气面积,但不可在杯面上 换气,避免影响茶叶香气);待香气评好,再用茶匙取1匙
常用茶叶外形评语
细紧:形容条索细,紧卷完整。用于高档条形绿、红茶。
茶 卷曲:茶条呈螺旋状弯曲卷紧。如碧螺春外形卷曲显毫。 叶 细嫩:芽叶细小、显毫柔嫩。多用于春茶期的小叶种茶。 审 紧结:茶叶卷紧结实,其嫩度仅低于细紧。 评 平直:茶条平整而挺直。常用于嫩度好茶、条直的绿茶类。 术 圆紧:呈颗粒状圆形、紧实。用于描述似珍珠状的茶。 语 扁平:扁直平坦。专用于扁形茶。如西湖龙井外形扁平光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