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第16课血肉筑长城

合集下载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教学教案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教学教案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教学教案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根底学问了 解中国抗日斗争成功的缘由掌 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实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列表复述战役依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状况,了解进程;协作列表,捋顺学问要素;通过复述,习得论从史出方法重现情景体验情感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探讨探究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斗争成功的缘由和历史意义情感看法价 值 观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表达了炎黄子孙剧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成功的重要因素 思想意识抗日斗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局部;中共七大起了承抗战成功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教学重点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忆前课学过的线索,探讨回答下列问题:*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改变?〔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开展为打算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B.中国:国共内战停顿,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民党军队:由“不反抗”转为“坚决反抗”。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承上启下,老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斗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据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的八路军协作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被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这三次战役的详细状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布置学生阅读79——8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1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答复平型关大捷的学问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平型关大捷1937.9山西太原旁边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2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答复台儿庄战役的学问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台儿庄战役1938.春山东台儿庄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最重大的成功3 组织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老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成功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改变,共产党开拓了敌后抗日依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依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1 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依据地?〔提示学生阅读80页其次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2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答复百团大战的学问点:3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指挥者意 义百团大战1940.8华北八路军彭德怀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4 学生依据81页“动脑筋”,答复:你能从目标、规模和战绩方面评价百团大战吗?〔A.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B.规模:兵力共计101多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C.战绩:战斗达1800屡次,打死打伤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中共七大组织学生通过列表,答复七大的学问点:事务名称时间地点意 义中共七大1945.4延安为夺取抗日斗争的成功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打算了条件抗日斗争的成功1 当堂完成83页“练一练”:选A〔8月15日〕。2 组织学生探讨抗日斗争成功的缘由。〔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展引导:A.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奉献等,说明白抗日斗争的成功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变更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B.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白中国的抗日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组成局部,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协作和救济。C.中国的抗日斗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斗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缘由。〕如时间许可,稳固小结1 依据84页“活动与探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教学设计4: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教学设计4: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全课总体上创设“战地小记者采访中国军民抗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教学实录:导入新课教师:上课。

(出示“长城”图片)教师:屏幕上这幅图片所显示的是什么?学生齐声:万里长城。

教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同学们知道长城在古代历史上起到怎样的作用吗?学生: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防御作用。

教师:提起长城,我不禁想起一首歌曲,就是我们每周一在国旗下聆听的……学生齐声:《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对了,就是这首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即我们今天的《国歌》。

(出示《国歌》图片)教师:在国歌的歌词中有这样一段:“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这里也有一座长城,但这座长城是用什么筑成的?学生齐声:血肉筑成的。

教师: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抵御日本侵略者。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教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军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此时,改编后的八路军各师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就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为阻击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教学设计1: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教学设计1: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前期分析:学情分析:经过平时影片、电视剧、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有较多的了解;基于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如展示大量历史图片,视频等,来进行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分析中国抗日胜利的意义时会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习者习惯和风格分析:此班学生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在课堂上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喜欢听故事和贴近生活或者是有趣的事。

而且此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启发。

二、课标内容: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

(2)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

(3)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4)通过对平型关大捷的学习,了解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会战中国共合作最好的一次会战是太原会战。

可以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2)教师准备有关百团大战和抗日战争胜利的视频,让学生对这两个事件有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3)教师收集有关本课的历史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五、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列表复述战役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捋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习得论从史出方法重现情景体验情感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共七大起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

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被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

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这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

(布置学生阅读79——8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1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平型关大捷西太原附近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台儿庄战役1938.春山东台儿庄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3组织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课题:血肉筑长城授课人:朱春林授课班级:八(3)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讲故事、影像法。

教学设计说明:本课内容较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因此,我将它划分为两课时完成,据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以及“百团大战”第二课时:“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城的图片,教师讲解引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了。

日本刽子手的屠刀指向了中华大地,南京30多万同胞被杀,鲜血染遍了整个南京城;面对这种野蛮的侵略与杀戮,中国人民惟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全体同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打倒侵略者。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抵抗日军侵略的坚固长城。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驱筑起保卫国家、民族的长城的。

第16课《血肉筑长城》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导学案)(打包3套)-4.doc

第16课《血肉筑长城》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导学案)(打包3套)-4.doc

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一、教学目标: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花的结构、花结构的主要部分。

2.传粉和受精。

3.花结构和果实种子形成及其结构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难点:1.花结构的主要部分。

2.受精过程。

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说到花,大家有什么感受?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美丽多姿和芳香四溢的花,你们喜不喜欢花?如果喜欢,请说说喜爱花的原因。

1、对植物本身来说,开花有什么意义?2、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观赏短片《绚丽多姿的花》让学生说出刚才影片中花的结构:(补充影片中的单性花,两性花的概念。

)学生各抒其见,把大家带到花的课堂。

花柄、花托、花被、雄蕊、雌蕊花的结构让学生概述印象中花的结构,然后对比书本P102,让学生自学讨论各部分的作用。

然后通过动画,图表进行总结。

介绍完花的结构后,讨论以下问题:1、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小组讨论:对花的结构比较陌生,自己讨论花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花的雌蕊和雄蕊子房传粉与受精大家都说花的子房发育成果实,那由花到果实,那是怎样的过程呢?先观看动画,让学生口述花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一边看一边留意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尽量找出答案。

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柱头的特点?介绍传粉的概念,开花的概念。

分析植物传粉的几种方式。

认真看动画。

看完后对各部分提出问题,并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昆虫传粉(虫媒花)风传粉(风媒花)人工授粉是不是任何花粉都能植物变成果实?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花的各部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思考:玉米的果穗缺粒、葵花子是空瘪的,花生里没有花生豆,这些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可以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课堂小结(1)你明白了吗?花的主要结构;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人教版)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
战争名称 时间 结果 主要战役 原 因
中国失败原因: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战役地位)
台儿庄 战役
山东 1938年春
国民党
中国军队 李宗仁 共歼敌一 万多人
取得抗战以 来最重大 胜 利
台儿庄 第五战区
主题之三: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日 军 : 囚 笼 政 策
八 路 军 : “ 百 团 大 战 ”
延安 (陕西)
“血肉筑长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之三 战役3: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百团大战”主干知识:
山高路远坑深,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历史意义: 谁敢横刀立马,
大军纵横驰奔。
唯我彭大将军! 是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抗日军民摧毁日伪的据点 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毛泽东
“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考点比较:
战 名 役 称
时间
地点
部队名称
指挥者
平型关 大捷
1937.9. 平型关
八路军 115师
林彪
歼灭日军 是抗战以来 一千多人 第一次大捷
主题之二:台儿庄战役——最重大胜利
国民党第 五集团军 李宗仁将军
台 儿 庄 战 役
“血肉筑长城——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之二
战役2:台儿庄战役——最重大胜利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参战部队 指挥官 主要战绩
历史意义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平型关大捷
本 课 知 识 要 点 台儿庄战役
第一次胜利
最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主动出击日军 准备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两课时)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两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抗战胜利原因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基础知识梳理】
一、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1937年9月,所属115师在设伏,歼灭日军1000余人,史称
,这是抗战以来的大捷。

2、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军队在的指挥下,在击溃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

3、1940年8月,八路军在的指挥下,组织了“”,它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开了,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今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抗战全面爆发后形成的二个战场指的是什么?
2、请列表比较抗战时期的三次典型战役(名称、时间、指挥者、战果及评价)
3、试分析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肉筑长城》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历史同仁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血肉筑长城》,此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内容,我将从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八个流程来说明我对本课的理解。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对前五个流程作简要说明。请各位观看大屏幕: 首先教学理念。本课力图体现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有效教学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以学生为本、成为课堂主人。为此我特别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氛围,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自主探究。 其次学生分析,我主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和潜力开发提升三个方面来阐述。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各方面信息,以拓宽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机联系。从而有利于本课程的有效进行。 第三教材分析,我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教材:第一,教材地位与作用;第二,教材加工与拓展;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第四,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国共内战,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还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分四目内容,将前两子目合在一起,使教材更紧凑、充实、突出主线,开阔学生视野。对于教学目标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思想,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的角度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是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难点是理解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呈现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来突破。 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法:本着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双边互助活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主要采取音乐意境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情境法和材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获取新知、情感升华、体验学习快乐等多重目的。 第五学法指导:我们教学强调“教学相长”,除突出教法实际有效外,更应注重学法指导。本课学法上我注意了预习指导法、资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感受体验法的运用,我就是要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高境界。从而为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创造最佳条件。 第六教学程序,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情境导入——聆听雄壮国歌,走进峥嵘岁月;第二板块,新课学习——我们万众一心,筑起血肉长城;第三板块,以史为鉴——抗战精神不死,光照日月天地;第四板块,抚古惜今——继承抗战之志,再掀建设热潮;第五板块,实践练兵——知识巩固不断,潜能开发拓展。 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学习和保证教学质量,我纵观现今关于这一课的最新设计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作了这样五个板块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情境导入——聆听雄壮国歌,走进峥嵘岁月。 我先播放并指挥学生跟唱《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出示并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台儿庄战役》、《彭德怀》等图片。 教师顺势导入:这首歌旋律高亢、激人前进,让我们懂得了在面临侵略时,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彻底解放,赢得民族尊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固长城。进入课题: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国歌、创设图片资料等情境,引起学生对新课第一印象的有意注意,拉近了历史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唤起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这样使历史课堂气氛活泼不失严肃,又能突出重点。情境导入,激情无限。 紧接着进入第二板块,新课学习——我们万众一心,筑起血肉长城。 教师介绍:在八年艰苦抗战中,我们一共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约16万次战斗,今天就让我们重点了解三次被载入史册的战斗:第一环节抗日战场——血肉筑长城: 第一次战役平型关大捷:采取虚拟历史场景:请学生设想:七七事变后,平津陷落,抗战是不是迫切需要一场胜利去鼓舞士气?多媒体展示——平型关大捷战果统计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结合表格指引学生精讲此战知识点,重在引导学生对平型关大捷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采取虚拟历史场景,呈现文字和表格,教师精讲形式,并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用最短时间掌握了本目重点——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为下面学习本课重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做好铺垫。 第二次战役台儿庄战役:创设情境:播放电影《台儿庄战役》片段,突出此战的残酷性和中国军人的英勇;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分别选出学生代表讲述故事,注意引导学生概括知识要点,使学生对台儿庄战役形成具体、形象的理解,真正从历史中得到震撼。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升华情感教育目标 。 教师点拨:当时我们虽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胜利,但却付出了惨重代价,这是一种悲壮的胜利,其实抗战远不是平时我们在电视上多看到的那样!他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课后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更为悲壮的缅北之战——远征军退守野人山的历史。探寻艰苦卓绝让世人难以想象的抗战! 这样我就加强了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渗入。 第三次战役百团大战:先出示《百团大战形势图》、《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抗日军民破袭铁路》等这三幅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课本内容介绍百团大战的作战地点、指挥员,边引导学生通过图例认识示意图,边讲述大战的经过,分析作战特点,使学生对百团大战形成宏观感知。其次多媒体呈现《百团大战作战计划表》,引导学生从目标、规模和战绩三方面来评价百团大战?学生答后,教师强调:百团大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最后出示本课三次战役统计表,引导学生即兴抢答相关知识要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战役的几个要素并列表汇总。这样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材料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注重学科知识整合,逐步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至此教材前两目任务基本完成了。 我是这样过渡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向我们展示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中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光明前途,又召开了中共七大。 第二环节历史抉择——中共七大:情境一: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1944——1945年初国际和国内材料。通过自主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引导学生答出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情景二: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七大内容的材料。注意让学生详细解剖七大着重要解决的“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两大内容要点,进而师生总结出七大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材料解决问题基础上,完成对七大知识点学习,然后由教师用精炼语言汇总。这样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及原因作好了准备。由此进入教材最后一目学习。 第三环节胜利之歌——日本投降: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一历史见证有深刻感知,我创设了四个教学情境:情境一:多媒体展示日本侵略者投降的相关图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观看日本投降图片,自行得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以中国人民胜利而告终。情境二:多媒体展示“台湾在两次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丢失和回归”材料。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台湾出现不同命运的原因。情景三:多媒体出示抗战胜利有关材料。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认为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用简洁语言概括。(也可用自己语言阐述)学生汇报后,教师点拨:任何战争我们都可从主客观和内外因角度来分析阐述原因。明确抗战胜利归因到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情景四:多媒体展示抗战胜利历史意义的有关材料。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交流:依据材料分析最终得出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训练学生搜集、自主归纳历史信息和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深入浅出地把握抗战胜利的来龙去脉,形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由此进入第三板块,以史为鉴——抗战精神不死,光照日月天地。 教师引导:伟大的抗战结束已有60多年了,人们修建了各式各样的纪念碑去怀念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抗日英雄!但在我的设想中她一定是由3500万块砖头砌筑的一座丰碑!每一块砖头上都镌刻着一个鲜活的名字!现在我们就站在这座由3500万英灵铸就的丰碑前(出示碑文),面对这些英魂,你们准备对他们说些什么? 师生通过交流,反馈学习成果。之后师生激情诵读碑文,再次聆听国歌,以告慰那些活着的与死去的抗日英雄! 而纪念这些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第四板块,抚古惜今——继承抗战之志,再掀建设热潮。教师先提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小结: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华民族经空前灾难和战火洗礼,实现了独立与解放,开始站在伟大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又历经了60多年的励精图治,当今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只要我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相信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也指日可待! 这样自然起到了升华情感价值体验为具体行动的目的。 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进入第五板块,实践练兵——知识巩固不断,潜能开发拓展。 我设计了这三道拓展延伸题: (1)结合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抗战史实说明怎样体现了“血肉筑长城”这一主题?请用一句话说出学习本课的感想? (2)当今日本不承认侵华历史,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 (3)面对当今世界的开放现实,我国应如何发展和加强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有梯度探究题的设置,注意以问题形式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内化和及时提升。目的在于:第一题是为了让学生理清中国抗战胜利的前因后果,直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起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二题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必须自立、自强。第三题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活学活用,指引学生不能只限于书本,更要关心时事,参与社会生活,增强知识的以学致用。虽然学生答题不一定圆满,但能从多角度锻炼思维,及时提升学生能力,注重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达到“以史为鉴”的终极目的。 第七板书设计,我本着直观醒目和提纲挈领的原则,画龙点睛似的设计了这样方框表格式简要的板书,把本节课知识自然串联到了一起,利于学生系统记住知识。 第八教学评价,我整堂课的教学评价可言简意赅地概括为“二十四字方针”: 1、理论新、方法好。新课改理论新,启发探究方法好。 2、创气氛、成效高。创设轻松愉悦课堂,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3、重主体、巧点拨。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巧拨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