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必修三 专题一 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 专题一 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观点]。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5)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产生“诸子百家”。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必背(一)百家争鸣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士”的兴起: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派别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思想核心无为仁兼爱,非攻法治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政治思想1.“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2.“礼”:即周礼,“克已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3.“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典籍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三)孟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行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四)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五)老子的地位与思想主张地位他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政治思想。

(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与作用思想,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七)汉初“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影响使西汉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改善,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1.中央软弱无力。

2.匈奴威胁政权稳定。

3.诸侯国势力膨胀。

(八)董仲舒新儒学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必修三专题整合之1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整合之1_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整合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脉络梳理★综合归纳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唯物论思想,比孔子前进了一大步;荀子认为学习应该从读经开始,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在人性论上不同于孟子,提出了“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1)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朱熹提出“理气论”。

7、明朝: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宜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并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四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地位★易混易错点拨一、易混盘点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6、(08山东)《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 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D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庄子》B.《孟子》C.《韩非子》D.《道德经》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3民本思想内涵
角度剖析 2018年3月,两会在北京开幕。俞正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国 家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人民等原则,彰显民本理念。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从历史 角度关注现实,符合历史学科特征和命题趋势。预计高考会涉及民本思想的内涵,该 命题角度常常借助于诸子思想或史学评说切入,考查民本思想的背景、主张、演变以 及与皇权政治的关系,如概括古代民本思想和皇权政治的关系等。 例: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是“惟天临下民,典厥义”的人类的监视者、 执行者。春秋战国时期,祭神祀仍然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1、儒家 孔子: (1)核心:仁、礼、中庸 (2)政治:为政以德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人性:性相近、习相远 (5)自然:对鬼神敬而远之 孟子:(亚圣) 1、政治:仁政 2、民本:民贵君轻 3、论理:性善 4、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1、仁义、王道 2、君舟民水 3、礼法并施 4、伦理:性恶论 5、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考法2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无为)--积极的无为而非消极 背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吸取秦亡的教训 汉武帝放弃道家思想 背景:经济恢复,社会稳定;黄老思想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面临问题:边患、王国、豪强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春秋》 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 内容 1、春秋大一统一 2、天人感应 3、仁政 4、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规定儒 家经典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3)起用儒学者参政 4)兴办太学,与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现实意义 1)大一统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仁、德治、民本、和为贵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孝、仁义、诚信等论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6)有教无类因材料施教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命题角度2诸子学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群体品格
角度剖析 该命题角度通常整合古代文献资料或史家观点创设新情境,从某一思 想家的思想或诸 子思想的比较切入,设问方式直观,往往是表明、说明或强调 的是,考查“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学科能力要求。 例: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的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角度剖析 高考通常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或阶级关系变动 中某一层面入手,考查考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备考中需要掌握变革的 时代背景:井田制崩溃、争霸兼并战争、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 例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 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命题角度 2董仲舒新儒学的背景
命题剖析 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其背景的考查高考鲜少涉及,这 一命题角度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高考可能通过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 命新儒学的背景。备考需要注意的是:西汉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新儒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汉代 的无为带来的社会繁荣昌盛,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汉初无为也使社会潜伏危机,为有为 提供了必要性;汉武帝急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例: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 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立起儒学 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3、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 精神构成历代变革的理伦武器)
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4、老子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2)辩证法 (3)政治:无为而治、愚民政治、小国寡民 5、庄子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3)自然:顺其自然 6、墨子 1)兼爱、非攻 2)尚贤、尚同 3)尚力、节俭 7、韩非)法、术、势相结合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 4、人性恶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阶级:“士”崛起 教育:私学兴起 2、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命题角度 1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与特征
命题剖析 高考多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征。常见 的立意方向是:着眼于杳无音信传承角度,通过董仲舒对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传承;立足于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说明其思想顺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 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继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