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4、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 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 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5、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 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 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 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 6、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 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 立新的社会制度。 7、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 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 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 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 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 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 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 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 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革命往往是 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关于改革的教学目标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 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 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 重大改革的史实, 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 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 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 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颁布“解负令”,废 从法律上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 除债务奴隶制 为稳定的公民群体 鼓励发展工商业 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
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等 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 平民 级来决定权力分配 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 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 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 极影响。 2. 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3.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 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标签:标题]篇一: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岳麓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考 纲 考 点
2
3
规 律 方 法
学 科 技 能
考 纲 考 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规 律 方 法
一、改革的规律性知识可以从以下几点掌握
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自人类社会产
生以来,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 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 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 复杂性。 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第一,改 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第二,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 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 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812598 材料 耶律隆绪,辽景宗长子。乾亨四年 (982),景宗死,嗣位为皇帝,改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 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 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 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学案45高考综合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改革变法前的社会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A :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商业日趋活跃。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出现新的阶级力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3)上层建筑的改革: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途径:变法、改革。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富国强兵,兼并他国。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A :春秋时期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通过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战国时期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制定《法经》,加强法治,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其土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将结余下来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等。
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A:秦穆公称霸西戎。
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2)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7)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0)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课标要求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2 商鞅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

【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 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
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 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2.(2015·山东·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061505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考内容 选修重大改革 专题二 商 鞅 变 法
1 课标展示 2 基础梳理 3 仿真模拟
课标展示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梳理
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 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 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仿真模拟
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 料: 导学号 26061504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 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 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4)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4.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果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落 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岳麓版复习巩固

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岳麓版
复习巩固
第1题【单选题】
1827年,英、法、俄三国舰队同埃及和土耳其的舰队展开了激战,主要是因为( )
A、埃及对苏丹的侵略侵犯了三国的利益
B、埃及对希腊的侵略威胁三国在地中海的利益
C、埃及的对外扩张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
D、扼制埃及的对外扩张以维护正义和社会稳定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
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
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9 页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 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提出改革呼声。 (2)梭伦改革的措施和特点: 2、梭伦改革的措施和特点
措施作用特点颁布解负令,废
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保护了债务人平民
的财产和利益。
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维护了富裕工商业
者的利益。
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削弱氏族贵族权力,维护富裕工商业奴隶主利益,是一种中庸政策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第 2 页 共 19 页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局限性:①男性公民的民主,其他的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 ②选举的不科学性导致民主制的最终夭折和衰落。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3.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官吏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任期时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总结: 第 3 页 共 19 页
专题2: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③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从整体看,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因此,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任务在于上层建筑领域,要废除世卿世禄制。 2.战国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 (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个人条件:商鞅来秦,并阐述法家富国强兵、变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2.改革的内容 (1)军事方面
①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③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②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2)经济方面 ①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③统一度量衡 (3)政治方面
①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
②什伍连坐制度
3、政治方面
③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分封制
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
地方县吏县制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4)思想文化方面 第 4 页 共 19 页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3.商鞅变法的结果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2)结果:①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主要是因为: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B.“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C.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 4.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的大无谓精神;要求改革者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4)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第 5 页 共 19 页
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②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介绍朝代更替: 北方
南方魏蜀吴
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
1.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基础)(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③人民起义不断 由此看,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①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意义:Ⅰ.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Ⅱ.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Ⅲ.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三长制的实行,国家直接掌握了更多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北魏的户口人数大大增加。 ③制定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改善了北魏的吏治,相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北方农业的恢复。 (2)中后期: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①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 A.原因: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而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㈡经济上: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文化先进。㈢地理上: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洛阳地处黄河之南,交通便利。㈣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困境,又能举兵南下攻齐,为统一提供了可能。 B.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A.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