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9
随机化
➢ 所有的研究对象有完全等同的机会被分配到治疗组或对 照组中去,分组的结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 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素)分布是否均匀、以及采用的分组方法等有关。
24
问题5:三组人群的抗体滴度阳转率和增长倍数均没 有统计学差异,是否可以说明三种疫苗效果一致? 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还有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指数的 指标没有进行比较;另外有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小检验 不出差异导致的假阴性,需要检验把握度方能判断是 否由于样本引起。
其他评 价指标
相对危险度降低
对照组事件发生率- 实验组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事件发生率
绝对危险度 对照组事件发生率- 实验组事件发生率
需治疗人数
1 绝对危险度
17
问题6:上述指标与RR,AR,AR%有何区别 和联系?是否可以用来报告干预效果?
在算法上RR为效果指数的倒数;AR为绝对危险 度降低的负数。AR%算法与相对危险度降低相似。 在干预研究中,由于预期干预效果为保护因素, 所以对照组的率一般要高于或等于干预组;而在 队列研究中暴露因素有可能是保护因素也有可能 是危险因素。可以用RR、AR、AR%来报告。
研究设计为流行病学实验的社区研究。 判断依据是进行了干预,前瞻性研究,分组上是以 整个社区作为分组单位。
15
问题3:与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何根本差异?该差 异如何影响研究的真实性? 根本的差异是进行了干预。队列研究是观察性研究, 在设计上是由因及果,所以在观察性研究中的因果推 断的证据强度较大,但仍有可能受到混杂因素的干扰。 而实验流行病学中在随机化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干预, 且研究中能观察到干预前、干预过程和效应发生的全 过程,因果推断的证据力度更大。
第6章实验流行病学

选择研究对象 (1)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对象 (2)注意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3)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对象 (4)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对象 (5)选择依从性好、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 群
六、实验流行病学的设计和实施 (六)确定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1. 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研究人群中研究事件 (疾病或死亡)的发生率 2. I型(α)错误出现的概率 3. II型(β)错误出现的概率 4. 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 5. 分组数量
(二)定义 观察是指对自然现象或过程的“袖手旁观”, 而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所“介入”或“安 排”,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研究者有意改变一 个或多个因素,并前瞻性地观察其效应的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是将满足实验目的的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实验组(或不同水平的实验组)和对 照组,由研究者人为控制给予实验组人群实验 措施(或称干预措施),对照组(或几组)不 给予该措施或仅给予安慰剂,随访并比较两组 (或多组)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结局,从而判断 该实验措施是否有效及效果大小的研究方法。
五、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
(二)缺点 1. 设计和实施要求高,结果的分析较复杂; 2. 研究费时、费钱、费力; 3. 如果对研究对象有关条件控制过严,可能影 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 4. 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容易受到影响; 5. 长期随访,失访难以避免; 6. 有时涉及医德和伦理问题。
六、实验流行病学的设计和实施 (一)明确研究目的
有效 实验组 (干预组)
研究对象
无效
有效 对照组 无效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结构示意图
(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
1. 是前瞻性研究 ,必须有明确的观察起止点; 2. 必须有明确的由研究者所控制的一种或多种 干预措施; 3. 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同一个合格总体的抽样 人群,并且被随机地分配到两组中; 4. 须有较严格的平行的对照组; 5. 研究的本质是实验而非观察。
6-实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18世纪 James Lind George Baker Golderger
经典的人群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vitC与坏血病 铅与腹绞痛 vitB与糙皮病
1979年前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在东北某地区开展向人群投 硒制剂以预防克山病的现场实验 苏德隆等在启东进行的水源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类实验 (quasi-experiment)
样本大小计算公式
非连续性变量用:
u N
2P 1 P u P1 1 P1 P2 1 P2
P1 P2
2
2
连续性变量用:
N
2u u
2
2
d
2
第二节 临床实验(Clinical trail)
研究对象:病人 常用用途:评价实验药品、新疗效 基本类型: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原理示意图
现在 将来
发生结局
干预组
研究人群
不发生结局
发生结局
对照组
不发生结局 随机分组
随访
基本特征
1. 前瞻性 流行学实验研究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 直接追踪随访研究对象,虽然对这些研究 对象的观察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 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追踪。
验证假设能力最高
由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是在人为控制的现场条件下 进行观察,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在自然状 态下进行观察,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比流行病学实 验研究更为复杂,因此在验证病因假设方面,流行 病学实验研究比队列研究效力更强。
研究对象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随机数字
所属组别
6
甲
1
乙
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资料三
本次作业:
问题13-17
资料一
问题6:如果由你主持此项研究 你将如何设计和实施?
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basic principle)
•对照的原则 control
•随机的原则 randomization •盲法的原则 blinding
•重复的原则 duplication
资料一
实验设计原则和步骤:
(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1、明确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对象 3、确定研究因素 4、确定观察结局 5、样本含量的估计 6、设立适当的对照 7、随机化分组 8、应用盲法 9、资料的收集 10、质量控制
资料一
问题5:选取研究对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资料一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所选择研究对象也不同。应注 意一下问题: (1)选择对干预有效的人群,即选择易感人群,同时 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率较高人群。 (2)注意研究对象代表性,即具备样本应具备的特征 (3)容易随访人群,即相对有组织的人群。 (4)选择干预措施对其有益或至少无害的人群。 (5)选择依从性好、乐于接受并坚持实验的人群。 在本实验中,对照组在选择友邻某团部分指战员时 应考虑是否会受到实验组的采取的干预措施的影响。 (沾染)
资料二
双盲:指执行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每个对象的分配 和处理情况。这种盲法主要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它的 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 倚。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行。一旦研究对象在试验过 程中发生事先未预料到的意外反应,需要采取紧急医疗措 施时,负责此项试验研究的第三者若不能及时查出此对象 所在的组别,将耽误对研究对象处理的时机。 三盲: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资料收集和分析者都不了解分 组处理情况。这样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反映情况。
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

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CATALOGUE目录•引言•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现场干预策略•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案例•结论与展望01引言实验流行病学是一种通过在人群中开展实验或干预措施,研究疾病病因和预防措施效果的学科。
实验流行病学定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较为可靠,具有前瞻性,能够客观评价干预措施对目标人群的影响。
实验流行病学特点实验流行病学定义与特点现场干预的定义现场干预是指在自然环境下,针对研究对象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现场干预的重要性现场干预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际干预效果,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现场干预的重要性实验流行病学历史实验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到实验性研究的演化过程。
现场干预发展现场干预是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单一的现场干预、多现场干预以及系统评价等。
实验流行病学与现场干预的历史与发展02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实验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的分布、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效果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确定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概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分类随机对照试验(RCT)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结局的差异。
队列研究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暴露程度分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是否患有某病分组,调查各组暴露于某因素的差异,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03伦理问题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需要保护受试者权益和隐私;遵循不伤害原则。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缺点与伦理问题01优点可以证明因果关系;可以确定干预措施效果;可以定量评估疾病负担。
02缺点实施难度较大;耗时较长;费用较高。
03现场干预策略现场干预是一种针对特定问题的干预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健康危害因素,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流行病学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治疗性研究 clinical trial: 消除症状、防止复发、降低死亡率/二级预防
布洛芬是否比阿司匹林更有效地减轻类风 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低脂饮食是否有助于防止乳腺癌的复发? ACE抑制剂是否可降低充血性心理衰竭病
人的死亡率?
© Copyright by Jing Su
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 Individual difference
必须考虑医学伦理学问题 Ethics considerations
科学评价实验结果
© Copyright by Jing Su
属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
对照 Control/Comparison group 随机化 Randomization 盲法 Blinding 重复 Repetition
subgroups to see whether differences exist
© Copyright by Jing Su
6、盲法 blinding 的应用
概念:指实验研究中,不让受试者、研究者或其 他有关人员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从而 避免他们的行为和决定干扰试验结果 目的:控制信息偏倚 种类:受试者、研究者、设计和资料分析者
© Copyright by Jing Su
• 简单随机化 Simple Randomization
© Copyright by Jing Su
• 区组随机化 Block Randomization - 将试验对象按相近的条件分成若干区组,使
每区组内差异最小,而区组间差异最大,然 后区组内成员再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 适用于试验人数较少而影响因素较多的情况, 可使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提高
实验流行病学

20世纪后半叶,流行病学实验广泛用于病因研究、药物 的治疗效果评价、保健设施和保健工作的评价等。
二、概念:
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流行 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al experiment)干预研究 (intervention study) 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 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干预 措施,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 群的结局,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 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观察性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人群中事件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
实验性流行病学
人为条件下人群中事件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发展简史 定 义 特 点 主要类型
一、发展简史:
17世纪,培根就指出:“通过试验来尝试或证实特定疾 病疗法的效果”。
18世纪,在人群中进行的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经典的例 子有坏血病病因的研究、铅与腹绞痛因果关系的研究等。
(二)对照的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标准疗法对照 安慰剂对照 自身对照 交叉对照 其他对照:历史对照、空白对照等
(二)对照的方式
1、标准疗法对照 是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一种对照方式,标准疗 法对照是以常规或现行的最好疗法(药物或手 术)作对照。适用于已知有肯定疗效的治疗方 法的疾病。
(二)对照的方式
疗效或不良反应
Clinical trial
(二)现场试验:
现场试验(field trial)也叫人群预防试验,是以尚未患 病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评价某种预防措施(预防制 剂或方法)的效果。如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效果 的评价。
实验流行病学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 布和影响因素,从而改进疾病监测和预防策略。
3
促进健康行为改变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以揭示健康行为与疾病 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变。
研究结果推广与普及
撰写科学论文
将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撰写成 科学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研究成果。
01
02
03
确定研究人群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类型,确定研究人群,如 特定年龄段、性别、职业 等。
确定样本来源
根据研究人群和样本量计 算方法,确定样本来源, 如医院、社区、学校等。
确定样本量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类型,确定样本量,以确 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样本量计算与确定
确定样本量计算方法
偏倚和混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和混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选择偏 倚、信息偏倚等,可能导致结果失真。
伦理问题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涉及人类受试者,需要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受 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改进方向探讨
加强样本量
通过扩大样本量、提高抽样精度等方式,提高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
严格控制偏倚和混杂
实验流行病学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实验流行病学概述 •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解释与
应用
目录
•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局限性及改 进方向
• 实验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 应用案例分析
01
实验流行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实验流行病学也称为干预流行病学,是通过在人群中实施干预措施,观察并比 较干预前后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变化,从而评估干预措施效果的一门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旋吡喹酮与吡喹酮一剂疗法治疗 血吸虫病的对比观察
王小银、刘约翰、钱明心等, 王小银、刘约翰、钱明心等,中华内科杂志 1987;26:476 ; :
目的:比较左旋吡喹酮与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效果 目的: 方法: 方法:同期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对象:某地血吸虫病现症病人438个 按年龄、 对象:某地血吸虫病现症病人 个,按年龄、性 病情分层, 别、病情分层,再做随机化分组
五、偏倚及其控制: 偏倚及其控制:
1、设计阶段:选择性偏倚、志愿者偏 、设计阶段:选择性偏倚、 倚、抽样或分组偏倚 2、实施阶段:错分偏倚、移动偏倚、 、实施阶段:错分偏倚、移动偏倚、 失访偏倚、 失访偏倚、不依从偏倚 3、评价阶段:混杂偏倚、推论偏倚、 、评价阶段:混杂偏倚、推论偏倚、 死亡竞争偏倚
3、确定实验现场: 、确定实验现场:
合适自然条件:人口稳定、 合适自然条件:人口稳定、足够 发生率高、 发生率高、稳定 较好的硬件支持: 较好的硬件支持:医疗卫生网络 良好的软件配合: 良好的软件配合:领导支持 群众合作
4、估计样本量: 、估计样本量:
• 主观要求:研究精度(α值) 主观要求:研究精度( 研究把握度( 研究把握度(1-β值) • 客观情况:效应大小(率差) 客观情况:效应大小(率差) 效应方向(单双侧检) 效应方向(单双侧检)
治后3个月 治后6个月 轻 度
% № %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Ⅰ 对照组Ⅰ 对照组Ⅱ 对照组Ⅱ
轻 度
№ %
重 度
№
重 度
№ %
93 54 30
86.0 86. 72. 72.2 46. 46.7
137 61 35
84.7 84. 72. 72.1 31. 31.4
92 89.1 89. 74. 51 74.5 26. 26 26.9
目的:均衡、可比 目的:均衡、 方式: 方式:完全随机化 系统随机化 区组随机化(团体分组、个体分组) 团体分组、 分层随机化 整群随机化 多重随机化
7、准确测量: 准确测量:
非盲法: 非盲法:客观指标 盲法:单盲、双盲、 盲法:单盲、双盲、三盲
8、现场组织实施: 现场组织实施:
排除: 排除:伦理学考虑 退出:不合格、不依从、 退出:不合格、不依从、失访
0.05 0.025
5、设立对照: 设立对照:
理由:结局不可预测、 理由:结局不可预测、向均数 回归、霍桑效应、 回归、霍桑效应、“X”因子 因子 方式:标准对照、 方式:标准对照、相互对照 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 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历史对照 交叉对照
6、随机化分组: 随机化分组:
136 86.7 86. 72. 59 72.9 37 32.4 32.
结论: 结论:左旋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优于吡 喹酮, 喹酮,毒副作用无差别
11、资料分析 11、
观察人数 实验组 对照组
•
发病人数D1 D0
发病率 D1/N1=Ie D0/N0=Ic
N1 N0
• 效果指数=Ic/Ie. 效果指数= / • 保护率 预防分值、归因保护率 = 保护率(预防分值 归因保护率) 预防分值、 • (Ic-Ie)/Ic×100% - / × 生存率:直接法、 生存率:直接法、寿命表法 • 有效率=实验后显效人数/参加实验总人数×100% 有效率=实验后显效人数/参加实验总人数×
例数 阴转率 阴转率(%)
累积
例数 阴转率 阴转率(%)
230 115 65
85.2 72. 72.1 38. 38.4
228 110 63
87.7 228 75.8 73. 59. 73.6 110 59.1 30. 20. 30.1 58 20.6 =8.43, χ2=8.43,p<0.01
表2 不同感染度患者治疗后粪孵结果
比较a/(a+b)与c/(c+d)差异 与 比较 差异 效果指数= 效果指数 Pe/Pc 效果分值=(Pe-Pc)/Pe×100% - 效果分值 ×
基本特征(设计原则) 二、基本特征(设计原则):
a、前瞻性研究 b、施加干预因素 设立平行对照(对照) c、设立平行对照(对照) 严格随机化分组(随机、均衡) d、严格随机化分组(随机、均衡) 足够大样本含量(重复) e、足够大样本含量(重复) 准确和客观的测量(盲法) f、准确和客观的测量(盲法)
9、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0、主要评价指标与内容: 10、主要评价指标与内容:
要求:敏感、 要求:敏感、特异性 定性/定量、主观/ 可测量性:定性/定量、主观/客观 可靠性:稳定、 可靠性:稳定、变异小 时间、空间的限制 时间、 常用: 常用:均衡性评价 预防、治疗效果评价 预防、 生存分析、 生存分析、生命质量分析 成本效益(效果、效用) 成本效益(效果、效用)分析等
均衡性检验
•
组别 例数 性别 男 女
毛蚴只数/30克粪 克粪) 年龄 感染度(毛蚴只数 克粪) <5 5-9 10-14 >15 10成 儿 5-
试验组 对照组Ⅰ 对照组Ⅰ 对照组Ⅱ 对照组Ⅱ
245 122 71
112 133 59 63 33 38
158 87 86 36 51 20
66 38 35 38 22 18 17 12 12
主要类型: 三、主要类型:
a、临床试验:病人个体为分组单位 、临床试验: b、现场试验:非病人个体为分组单位 、现场试验: c、社区试验:亚人群整体为分组单位 、社区试验: d、类实验:非同期的或 非随机的对照 、类实验:非同期的或/非随机的对照
四、主要内容(设计步骤): 主要内容(设计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 、 2、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确定抽样框) 诊断标准(确定抽样框) 入选标准(合适的对象) 入选标准(合适的对象) 排除标准(符合伦理) 排除标准(符合伦理) 目标人群 实际人群 研究人群
六、主要优缺点: 主要优缺点:
1、因果关系时顺性明确,可证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时顺性明确,可证明因果关系。 可以有效地对一些非研究因素进行调控。 2、可以有效地对一些非研究因素进行调控。 研究者能够决定如何实施研究因素。 3、研究者能够决定如何实施研究因素。 研究者能够决定不同组之间的均衡性。 4、研究者能够决定不同组之间的均衡性。 与观察研究相比,可能存在伦理学问题。 5、与观察研究相比,可能存在伦理学问题。 与观察性研究相比, 6、与观察性研究相比,可能更依赖于研究对 象的依从性。 象的依从性。
实验流行病学
• 一 、 原理 : 将研究对象随机 原理: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施加 研究因素后一般时间, 研究因素后一般时间 , 比较 两组间效应的差别, 两组间效应的差别 , 判断研 究因素效应。 究因素效应。
实验流行病学原理示意表
有效 实验组 对照组 a c 无效 b d 合计 a+b c+d 有效率 a/(a+b)=Pe c/(c+d)=Pc
48 27 12
诊断和考核标准: 诊断和考核标准:粪便三送三检的结果
结果:(部分) 结果:(部分) :(部分
治疗3个月与 个月与6个月后粪孵复查结果 表1 治疗 个月与 个月后粪孵复查结果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Ⅰ 对照组Ⅰ 对照组Ⅱ 对照组Ⅱ 治后3个月 治后 个月
例数 阴转率 阴转率(%)
治后6个月 治后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