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正当防卫的适用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理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旨在平衡人们的自由安全与相互尊重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成为维护公共秩序和个人安全的重要法律原则。

正当防卫的要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行为必须是针对非法侵害。

这意味着被保护人的自由、人身安全、财产等合法权益正在遭到非法侵害行为,如被盗、被抢等。

第二,防卫行为必须是合理的。

这意味着行为必须符合合理防卫的界限,不能超出必要限度,并且在实际情况下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第三,防卫行为必须是即时的。

这意味着防卫行为必须在实际侵害发生时或立即发现非法侵害行为后进行,而不能是预防性的。

在正当防卫中,要注意防卫行为与过度防卫之间的区分。

过度防卫是指在自卫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或力度超出了合理防卫的范围,导致对侵害者的过度伤害或致死。

过度防卫行为也是无法被法律所允许和接受的,一旦过度防卫发生,防卫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正当防卫的适用也需要考虑到紧急状态下的行为。

在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冷静思考和判断,可能会采取一些激烈的行动来保护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通常会对相关行为进行宽容和包容,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为相应行为提供合理防卫的辩护。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

个人和家庭在面对非法侵害时可以合理防卫,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则可以涉及到公安机关、军队等组织的合法行动,例如,警察在执行职务时的正当防卫、军方在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时采取的正当防卫等。

总之,正当防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利和人身安全。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必须遵循合理防卫的限制,并在紧急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宽容和包容。

只有在合理防卫的范围内,并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正当防卫才能被法律所允许和保护。

这将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秩序,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他人利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法律保护个体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平正义。

在实践中,正当防卫不是一种任意性的行为,而是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规定和条件。

本文将围绕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展开讨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例子来说明正当防卫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的例子。

首先,将介绍正当防卫的概念,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后,将详细探讨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列举相关法条和判例,帮助读者理解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

最后,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正当防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读者将对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及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通过探讨正当防卫的例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帮助人们在面临危险时能够正确把握自身权利和行为的边界。

同时,通过对正当防卫的例子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法律问题。

最终,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使大家能够更加理性和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安全。

2.正文2.1 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他人非法侵害,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安全,确保公民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被认定为合法。

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必须是出于自卫目的,采取的手段必须是必要和合理的。

同时,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在侵害行为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不能出于报复或挑衅的目的而进行防卫。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4000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4000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前言正当防卫是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被侵害者在受到非法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的解读出发,探讨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正当防卫是指在被侵害者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使用防卫手段进行抵抗的行为。

其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非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只有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所谓非法侵害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的威胁、伤害、侵占等行为。

2.危害迫在眉睫:被害人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的时机必须是在受到侵害的即时威胁下。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为了自我保护必须立即作出反击,而不能等待其他救助措施。

3.必要防卫手段: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是必要的、适度的。

即被害人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对抗非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二、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它是人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合理手段,但也有一些限制:1.非法防卫的排除:正当防卫要排除任何非法的因素。

即被害人无法以正当防卫的名义去实施非法行为,正当防卫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2.防卫行为是否必要和适度:被害人在使用防卫手段时,应该充分评估被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并选择必要和适度的手段进行反击。

防卫行为不得过度,否则可能对他人人身、生命造成不必要伤害。

3.法定防卫情节的限制: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具体限制情节,例如必须在夜间、侵害人必须使用凶器等。

被害人的防卫行为应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三、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正当防卫作为一种合法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1.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当防卫保障了个人和财产的安全,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及时警察支援的人们来说,正当防卫是一种合理的自我保护手段。

2.维护社会秩序:正当防卫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使潜在的侵权者在考虑自己行为后果时多一份顾虑,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正当防卫的案例

正当防卫的案例

正当防卫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例。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法律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十分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案例让人们对于正当防卫的界限产生了疑惑。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案例一:张某在夜间回家途中,突然被一名持刀抢劫的歹徒袭击。

在张某的自卫反击下,歹徒被制服并交给了警方。

在警方调查后,确认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他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

因此,张某没有构成犯罪,而是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案例二:李某在自家门口发现一名陌生人正在试图撬开他的车门。

李某立即上前阻止,并用手机拨打了110报警。

在等待警方到来的过程中,李某持续对陌生人进行盯梢,并在陌生人试图冲向自己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

警方到场后,确认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并对陌生人进行了逮捕。

案例三:王某在商场购物时,发现一名小偷正在偷窃。

王某立即上前阻止,并将小偷制服。

在商场保安到场后,小偷被交由警方处理。

经过调查,警方认定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他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行为。

以上案例展示了一些常见的正当防卫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明确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避免过度防卫或者无故伤害他人,从而避免触犯法律。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冷静地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并及时报警,让警方来处理。

只有在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之,正当防卫是我们在面临非法侵害时的一种合法防卫行为,但是我们在采取正当防卫行为时,也需要注意适用条件,避免过度防卫或者无故伤害他人。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当防卫的含义和适用条件,让我们在面临非法侵害时,能够冷静地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

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国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合法权益的被侵犯者可以采取与侵犯行为相适应的一定必要的防卫行为,以保护自身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被我国法律所接受和保护。

然而,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适用情形和限度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法律问题。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意即在被无理侵害的即时危险中采取必要的行为以排斥、制止、避免危害,致使侵害人受到损害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条法律规定确立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以及其适用范围,即必须在遭受非法侵害的即时危险中,采取必要的行为来排斥、制止或避免危害,并且所产生的损害应当是符合必要性原则的,并不能超出所遭受到的侵害的范围。

换言之,正当防卫是一种相对合法的防卫行为,需要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情节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才能成立。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非法侵害必须是即时的危险。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必须在面临当下的侵犯情况下进行反抗,而不能是前后发生时间间隔较长的情况。

二是防卫行为必须是一定必要的。

被侵害者采取的即时行为必须是符合合理、必要性原则的,即所采取的行为不能超出必要防卫的范围。

三是损害的发生必须是合乎必要性原则的。

被深受者不能超出合理且必要防卫所遭受的侵害情形,即防卫行为最终导致的损害应当是与受到的侵害相适应的。

但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界限并非总是明确的。

在某些案例中,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正当防卫的适用往往面临困难。

一方面,合理人的标准是否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仍然是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确定非法侵害是即时的危险,往往需要对事件发展的预判,而预判的准确性存在困难。

此外,合理和必要的界限在不同案件中也存在差异,难以明确界定。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的被侵犯者,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保护。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其适用条件和界限的复杂性,正当防卫的界限一直备受争议和讨论。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法发〔2020〕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现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20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为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刑事司法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1.把握立法精神,严格公正办案。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

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2.立足具体案情,依法准确认定。

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综合考虑案件发生的整体经过,结合一般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反应,依法准确把握防卫的时间、限度等条件。

要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况下冷静理性、客观精确的标准去评判防卫人。

3.坚持法理情统一,维护公平正义。

认定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是否防卫过当以及对防卫过当裁量刑罚时,要注重查明前因后果,分清是非曲直,确保案件处理于法有据、于理应当、于情相容,符合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4.准确把握界限,防止不当认定。

对于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避免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

对于虽具有防卫性质,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依法认定为防卫过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正当防卫的适用
作者:张志强
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12期
摘要:昆山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度激起民众对遇险怎样合法自卫的困惑,此次,警方有理有据地给出了正当防卫的结论,这对正当防卫适用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从争议焦点中解析法理,在精研思考中给出建议。

关键词:正当防卫;昆山案;法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5-0261-01
作者简介:张志强(1996-),男,汉族,江西宜黄人,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科。

一、案件导入
正当防卫,即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受害者或第三人可以对施暴者采取反制措施,对由此造成的损害不承担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是公民个人保护自身权益的天然手段,在立法上也得到了确认,然而在现实中,诸多防卫过当的案例让我们称刑法第20条为沉睡的条款,但昆山案似乎让这一现状有了转机。

2018年8月27日,在非机动车道内正常骑单车的于某被一辆突然右转的宝马车刮蹭,从车中下来的纹身男竟拳打脚踢于某,甚至回车取砍刀砍向于某,但没想到刀被反抢,纹身男被反杀。

记录该事件的视频在网上被围观,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

昆山警方经过一系列调查,在案发五天后宣告于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昆山案迄今已尘埃落定,但该案为何认定为正当防卫,法理是什么,相较于以往的类似案件,大概率上会判定为防卫过当,此次案件的特殊性在哪?对今后适用正当防卫有何指导意义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争议焦点
(一)为什么认定为正当防卫?
“昆山案”案发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侦查案情,并且检察机关也提前介入,由于案发地有监控,有围观的人群,因此根据人证物证、视频资料,警方很快就发布通告,属正当防卫,做撤案处理。

笔者认为,定案依据主要考虑了两点,法与情。

刘某在酒后寻衅滋事,本来就是他驾驶宝马车突然右转,与自行车发生碰撞,过错在他,反而提着砍刀,连续砍向于某要害部位,对于某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此时刘某的砍刀甩落在地,被于某抢去,作为人的本能反应,为了自卫,肯定会向行凶者反击,而这满足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在情理上,一个黑社会似的纹身男,拿着砍刀无缘无故砍你,使你命悬一线,此刻还要求你不能反击的话,真是有违天理。

(二)于某追砍两刀是否影响定罪?
刘某一直要抢回砍刀而与于某争夺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刘某主观上根本没有放弃对于某生命权的侵犯,在于某夺刀后,刘某继续向宝马车方向跑,对于某而言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又要回宝马车取东西来伤害自己,所以于某继续追砍刘某2刀。

由于不能排除当时现场的上述合理怀疑,也就得不出刘某跑向宝马车方向是放弃不法侵害的唯一结论。

再结合刘某第一次返回宝马车取砍刀,用砍刀击打于某,以及与于某争夺欲抢回砍刀的事实,在那种紧迫情形之下,于某判断其回车继续取东西的可能性较大。

在于某当时情境的认识中,刘某的行凶行为并没有停止,遂于某追赶刘某并追砍2刀仍是在制止不法侵害。

所以笔者认为,这两刀无论砍中与否都不会影响正当防卫的成立。

(三)本案定罪是否受舆论影响?
首先,舆论的广泛关注对司法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现代司法应宽容舆论,能够承受舆论的压力,在体察民情的同时依法裁判。

此案经网络曝光后,广受民众关注,纷纷认为于某反击的好,人们普遍关心的是,站在马路上被人砍,是乖乖站着不动还是勇于反抗,法律不是冰冷的,法律的核心是要维护社会公正,就决定了司法也须考虑最朴素的民意。

本案得以迅速裁判,本身就得益于舆论的关注,及时宣告判决理由也回应了舆论的监督。

三、思考建议
此案中,于某最终被宣告无罪,给了民众一个所期待的结果,但在现实司法环境中,此类案件能判正当防卫的微乎其微,司法部门往往对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把握过于严格,并且存在着唯后果论的倾向,使得谁伤的重谁有理,谁死了谁更有理,甚至有人调侃,正当防卫只能靠跑。

但此次案件中,于某的无罪认定,撤案处理,体现了一种进步,使得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条文,变成现实中鲜活的一堂课,个案往往是司法进程的重要推手,昆山案对今后完善正当防卫的适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司法机关应准确把握正当防卫成立的标准。

过分压缩或过分扩张正当防卫的空间,都会助长恶行,危及社会秩序,但正当防卫的立法精神就是要赋予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不能唯后果论,应适当放宽标准,做到情、理、法三者的统一。

此外,“两高”应出台关于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司法解释。

面对日益增多的遇险自卫争议案件,不能光靠法官的自由裁判,这极易造成同案不同判,动摇司法公信力。

出台司法解释,有利统一标准,统一认识。

最后,司法宣传部门要积极传播正当防卫的相关知识。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一种原始的社会观念,当于某得知自己杀了人后,顿时瘫倒在地,认为自己这辈子完了,而这就是不懂正当防卫的表现,向社会营造正当防卫正确适用的良好外部环境,既有利公民遇到危险敢于斗争,也有利于震慑犯罪。

[参考文献]
[1]高蕴嶙.论防卫过当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J].福建法学,2012(03):90-93.
[2]欧阳本祺.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困境与出路[J].法商研究,2013,30(05):119-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