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当下困境
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北梆子的市场化之路

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北梆子的市场化之路【摘要】: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世称“省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河北梆子的市场在迅速萎缩,影响在日益削弱,剧团和剧种正在陷于困境中。
本文在对其发展历史及现状的简介中,从文化产业的三个核心要素的视角下探讨其市场化之路的思路。
【关键词】:内容创意产业运作符号价值。
1.前言。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历史悠久、特色突出、名震全国、最能体现燕赵风骨的家乡戏,但近年来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因其存在的一些列的问题,导致市场萎缩,影响力减弱,面临着失传灭亡的威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且热爱家乡的河北人,笔者不愿意看到这种场景,又深知推向市场是河北梆子重焕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结合自己本专业——文化产业,从三个核心要素探讨河北梆子的市场化之路。
2.河北梆子简介。
河北梆子溯源。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
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
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特色。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唱词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
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乐器有笙、唢呐、三弦等,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
河北梆子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多为河北地方口语,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味。
河北梆子流派。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
河北梆子文献综述

3、河北梆子剧目欠缺创新
河北省省委副书记高占祥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1)、河北梆子该剧种的目前发展状况很不乐观,原因自然很复杂。从戏迷角度来看,集合各方面优势力量搞好河北梆子的宣传很有必要;(2)、目前河北梆子的网络资源太贫乏,相关论坛数量与这一剧种发展很不相称,河北梆子剧院论坛算做的很不错了,只是该论坛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为依托,无法更好地展示北京天津两地的梆子发展;(3)、民间力量对河北梆子宣传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河北梆子以京津冀三地为主,如何发挥民间力量展示河北梆子这一剧种的独特魅力,整合河北梆子的资源和信息等等,明见力量有其自身优势!”
像河北梆子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剧种,政府应该制订出相对统一的保护措施。以剧团创作成绩、获奖情况、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等量化指标作为重点扶持的评定条件,给有实力的地方戏曲剧团、剧种以政策上的倾斜。
4、剧团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地方戏曲剧团,基本上是属于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差额拨款单位,演出、创作经费紧张,在职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得到全额保障,福利待遇和住房、医疗等条件较差,人才资源严重流失,而不适应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又出不去,这样,剧团包袱越来越重。
河北梆子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29日,首次举办非遗传承人收徒仪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凤芝和李二娥分别手下国家一级演员杨秀琴和优秀青年演员张华为徒。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举办一次,截止2015年已经举办了27届,河北梆子获得了十三届梅花奖。
河北梆子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浅析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传唱。
但是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戏曲整体处于低谷,河北梆子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与发展不力的严峻形势和危机。
要想摆脱这种危机,就必须既继承和弘扬河北梆子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剧种浓厚的地方特色,又要从剧团人才梯队建设、体制建设、文化产品生产、品牌意识的树立、宣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入手,使河北梆子在新时代更具艺术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
山陕梆子传入河北的时间悠久,在清代相关记载中,有的称山陕梆子为秦腔,类似今天陕北的秦腔,有的称山陕梆子为乱弹,有时也称之为弋阳梆子,总之在清代时对于山陕梆子称呼不一。
传入河北后,山陕梆子为了让当地群众接受喜爱,不断融入“河北”血液,补充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在演员队伍中逐渐增加河北当地人,尤其是按照河北人当地的生活和语言习惯、爱好等,不断的对山陕梆子进行艺术更新、创造,使山陕梆子不论是在情节上,还是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明显的发生了“河北化”变化,有着浓郁的河北色彩,到了道光年间,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
这一情况被清代人郑法祥《谈悟空戏的表演艺术》记载,他的父亲郑长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八岁时即入河北故城黄毛科班(当时河北梆子的戏班),学习直隶梆子(河北梆子)。
郑法祥在文中记载说他的父亲“出科后常演于保定一带”。
据此可知,清道光年间,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而且在戏班学戏的人很多,喜爱听戏的人更多,河北梆子在当时已广受欢迎,很有市场。
从此,河北梆子便改弦易辙,脱开了山陕梆子的底子,有了自己独特面貌,焕然一新,发展迅猛,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河北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剧团,涌现了大批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喜之者众,从之者众,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昌盛景象,一度甚至与国剧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高亢、激越、慷慨、悲忍的唱腔和清脆的梆子声传遍河北大地村村落落,有很多百姓对《大登殿》、《秦香莲》等河北梆子的优秀剧目如数家珍,更有的还能有板有眼的来唱上几段,听的人也能随声附和,叫好声响彻云天。
河北梆子的艺术价值及创新研究

河北梆子的艺术价值及创新研究摘要:河北梆子是戏曲的一种,有着非常悠久的开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和沉淀,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在演绎的过程中呈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更是古代曲艺人的智慧结晶。
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北梆子迎来了新的开展契机。
本文将先对河北梆子的艺术价值进行概述,然后对河北梆子的创新提出有效的策略,帮助河北梆子走出当前的艺术困境,让经典的戏曲形式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它的荣耀。
关键词:河北梆子戏曲艺术价值河北梆子最早起源于清朝的道光年间,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声腔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脉,最早是由山陕梆子传入河北,在历史的开展中逐渐被河北人民所接受,并结合当地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剧种,至今有200多年的开展历史。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清朝逐渐地走向没落,西方的很多國家侵入中国,致使民不聊生。
百姓有很多的愤怒和感慨需要倾诉和发泄,而河北梆子在演绎的过程中既有凄苦哀怨,又有苍凉悲壮。
河北梆子受到了当时百姓的欢迎,一度风行内蒙古、东北、河南等地,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河北梆子的艺术价值〔一〕表现功能河北梆子的演绎过程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等多种风格,充分地表达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河北梆子的演绎风格与河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和历史变革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河北梆子中的二六板具有叙事性,主要的功能是在演绎的时候让观众能够听清楚讲述的内容,吐字发音比较精准。
慢板是在二六板的根底上进行的延展,主要以抒情为主,这类板式在表演的过程中唱腔非常优美,表演者的表情也非常深沉,尤其是十三咳、哭相思的拖腔,充分地表达了慢板的特性。
以快板为主体的唱腔最具有戏剧性,简单快速,自由奔放,铿锵有力。
〔二〕社会功能戏曲起源于民间,效劳于民间,河北梆子的社会功能主要表达在娱乐性和教育性方面。
从娱乐性的角度上分析,河北梆子在200多年的开展过程中一直扎根在民间,很多大型的团体走街串巷活泼在华北大地上,为基层的百姓带来欢乐,逐渐成为人们田间地头的主要娱乐方式。
新时期河北梆子创新发展中移植改编工作的重要性及建议

新时期河北梆子创新发展中移植改编工作的重要性及建议梆子是我国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中河北梆子更是广为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针对河北梆子这一戏曲剧种的发展现状,移植改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时期河北梆子创新发展中移植改编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1. 传承传统文化河北梆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移植改编工作可以让梆子这一传统剧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2. 满足观众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河北梆子剧目难以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移植改编工作可以使梆子剧目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增加其吸引力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观众。
3. 创新发展移植改编工作可以为河北梆子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丰富梆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推动梆子剧种的创新发展,使其在现代戏曲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1. 继承传统,突出特色在移植改编过程中,要突出河北梆子的传统特色,保持剧目的原有风格和韵味。
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适当进行改编,使剧目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口味,增加其时代感和观赏性。
2. 增加新元素,拓展表现形式在移植改编工作中,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新元素,如现代音乐、舞美设计等,以丰富梆子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还可以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表现手法,开拓梆子的艺术表现空间,提升其艺术魅力。
3. 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创作力移植改编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培养具有较高创作力和创新意识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提高他们对河北梆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为梆子创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移植改编后的河北梆子剧目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河北梆子传播的现状与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河北梆子传播的现状与建议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
重要渠道之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
作为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河北梆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
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河北梆子传播的现状和建议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媒体环境下河北梆子传播的现状。
目前,河北梆
子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曝光度并不高。
受其表演形式和受众群体的限制,河
北梆子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传播量较少。
同时,缺乏有效的
推广和宣传,河北梆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另外,新媒体时代,
观众的观看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视频短平快的特点更受年轻观众的
喜爱,而河北梆子的表演时间过长,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吸引观众的关注。
除了以上几点建议,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河北梆子相关
的APP和在线平台,为观众提供更便捷的观赏和学习渠道。
通过APP可以
提供河北梆子的相关资讯、演出信息、演员介绍等内容,方便观众了解和
学习河北梆子。
在线平台可以提供河北梆子的视频教学、在线表演等内容,让更多人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和学习河北梆子。
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创造更丰富多样的观赏体验,提高观众的参
与度和沉浸感。
在新媒体环境下,河北梆子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积极适应新
媒体的发展趋势和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传播效果和推广力度,才能更好
地传承和发展河北梆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河北梆
子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漫谈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漫谈作者:刘玉花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9期【摘要】作为河北历史悠久的艺术剧种的河北梆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兴盛和短暂的衰落,目前呈现出勃勃发展的新态势。
然而目前河北梆子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发展困境,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
戏曲剧种创新不足,从业人员青黄不接是目前河北梆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对河北梆子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和研究,以期对研究人员提供裨益。
【关键词】河北梆子;艺术发展河北梆子是京津冀比较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浓郁的燕赵大地韵味的戏曲艺术。
“梆子”这一原生态乐器仍然在河北梆子舞台表演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别样的艺术美感和韵味。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河北梆子却悄然发生着令人担忧的变化——陷入了创新不足、青黄不接困境。
让人不由生出许多感慨。
自诞生起,经历了150多年发展的河北梆子命运一波三折,和别的新生艺术一样,河北梆子历经产生和发展的道路,虽然后来也经历了衰落,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走向了新生。
原先受到冲击而衰落的舞台从业人员又重新归队,表演艺术又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以河北为基础重新建立或恢复了演出团队。
舞台新剧层出不穷,《朱元璋斩婿》《哪吒》等优秀剧目都标志着当时河北梆子蓬勃的活力。
以《大登殿》为代表的河北梆子又重新焕发了夺人的魅力:【大登殿-金牌调来银牌宣】金牌调来银牌宣,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
九龙口用目看,天爷爷,观只见平郎丈夫头戴王帽,身穿蟒袍,腰系玉带,足蹬朝靴,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
这才是苍天爷爷睁开龙眼,再不去武家坡前去把菜来剜。
大摇大摆上金殿,参王的驾来问王安。
在金殿叩罢头我抽身就走,不由得背转身我喜笑在眉头。
猛想起二月二来龙抬头,梳洗打扮上彩楼。
公子王孙我不打,绣球单打平贵头。
寒窑里受罪十八秋,等着等着做了皇后。
经过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时期后,河北梆子无论是从业人员数量、表演团队数量还是创新编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河北省地方戏曲普及及推广策略研究

河北省地方戏曲普及及推广策略研究作者:冯蕾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7期在全球化语境中,原本植根于民众的一些地方戏小剧种因缺乏自我调适能力,逐步沉寂甚至消失,现在仅剩河北梆子、评剧、豫剧、晋剧、石家庄丝弦、老调、唐剧、深泽坠子戏等不到20个地方剧种,并且随着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它们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
目前,河北省地方戏的主要困境有:观众群大量流失;市场低迷,演出萎缩;表演人才青黄不接,传承苦难;剧团数量减少,演出生态遭到破坏;专业剧团新剧目创作与演出市场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推广,甚至不受欢迎。
因此河北地方戏曲的推广和普及尤其迫在眉睫。
群众文艺本身具有普及性强、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广泛而深刻等特点,因此发挥群众文艺在地方戏曲的推广普及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笔者愚见,河北省群文系统地方戏曲推广与普及主要破解之道主要可以从组织公益演出、举办群众学习班、培养下一代戏曲观众、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普及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组织公益演出在公益演出中,一定要保证将真正的好戏带给群众,将群众想看、爱看的戏带给他们。
首先,演出剧目的选择上不能脱离群众,“有什么演什么”,而是要结合现在农村实际状况,哪怕是获奖剧目,也要问一下自己,这个戏真的是群众需要的吗?将“政府端菜”改为“群众点单”,让老百姓能够看到他们真正爱看的戏,让原本不爱看戏的群众能够接受地方戏,爱上地方戏,成为地方戏曲的忠实观众。
其次,现在各地区硬件条件逐渐提高,演出场所已经不再是困扰演出的重要问题,在此前提下,各地群艺馆是否考虑可以依托演出场所,形成固定演出活动。
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题演出,每周更换不同地方戏演出,让各地方戏都能够经常与观众见面,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让观众与地方戏曲不再陌生。
另外,在演出时,还要注意与观众的互动,如适当邀请当地票友参与演出或者演出间隙增加互动环节,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增加群众的“观剧获得感”,说不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演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梆子艺术的当下困境及救赎路径王心焦振文(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摘要:河北梆子是河北省重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当然它的流传不仅仅局限于今天的河北省版图),它的产生不同于其他土生土长的剧种。
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的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它是至今仍然保持“梆子”这一富有原生态名称不多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展现了燕赵儿女独有的生存状貌与审美情趣,然而时至今日却陷入了困境,它该如何走出困境自然成为本文所讨论的核心。
关键词:河北梆子当下困境救赎路径作者简介:王心(196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焦振文(1983—),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从清康熙末到乾隆朝,地方戏曲开始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蓬勃发展,大有压倒称雄戏曲界数个世界之久的昆曲之势。
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说:“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统谓之乱弹。
”[1]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北京,更使梆子腔战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散去”[2]河北梆子就是这花部梆子腔当中重要的一条支脉,它的产生不同于京剧、评剧、昆曲等剧种那样都有着各自从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形成过程。
河北梆子是在山陕梆子基础上又融合了河北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的燕赵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这前人已有论断,不过笔者需要补充的是,一个剧种的产生要素不是单一的,河北梆子同样如此。
它在主要继承山陕梆子的基础上,还广泛受到了京剧、评剧、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以及清苑哈哈腔等兄弟剧种的影响。
河北梆子艺术在经历了萌芽孕育、发展繁盛、衰退落潮、复苏中兴后终于走进了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河北梆子的发展又有了转机。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河北梆子事业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不仅绝大部分被遣散的河北梆子从业人员重新归队,其演出团体、教育机构以及研究单位等也得到了恢复或重建。
截止1982年,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已达四十五个,从业人员四千人左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省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和从业人数最多的时期。
[3]此时,在舞台上也涌现了新编的《朱元璋斩婿》《反杞城》《哪吒》等优秀剧目,显示了河北梆子剧种的新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还能想起传统的在舞台上演出的戏曲。
各种文化形式的兴起对戏曲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戏曲的发展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
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日前公布于2005年,结果显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个的速度锐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就此评价说:“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之深厚、品种之丰富,在世界戏曲文化中非常罕见。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各类演出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戏曲文化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戏曲的形势已如此不堪,当然河北梆子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河北梆子包括其它剧种还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后继乏人。
来自《河北日报》(2007年5月11日)的《冰火两重天--艺考热难解戏曲人才之急》这篇文章说:“当问及考生们为什么对戏曲不感兴趣时,一位前来报考芭蕾舞的考生说:“学戏曲太受苦,而且太过时了,现在有谁还看戏呢?”考生家长王女士称,戏曲没有市场,戏曲行业不景气,为了孩子今后的就业,市场前景相对较好的现代艺术成为她们的首选。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老师、第十三届梅花奖得主、河北梆子演员彭蕙蘅告诉笔者,现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虽然设有河北梆子、京剧和戏曲伴奏等四个专业,虽有200多名学生,但是相对于动辄每年上千名报考者的舞蹈、音乐和美术专业来说,学生生源还是极度匮乏。
“如果按戏曲所需的专项演员来计算,目前每个小专业也就只有五六个后继人才。
”她还说:“现在戏曲招生情况很是惨淡,生源很少,质量差。
我们只能亲自去基层招考,有时招考人家还得做工作。
以前我们考戏校是百里挑一,可是现在报考的学生戏曲修养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基础,看着差不多就招进来,只有录取之后再进行严格的培训了。
”另外,文章还引到河北梆子剧院办公室主任周长存的话:“传统戏曲原本是祖辈传承和师徒传承链条生存模式,由于目前戏曲市场的不景气,从业者收入偏低,其传人的后代对戏曲的学习热情锐减,人才流失严重,造成表演队伍青黄不接,形成了一个人才断层。
为了生存发展,省梆子剧院也经常到基层演出,可由于演出条件艰苦,演出设备陈旧,加上观众的不认同,也挫伤了演员的自尊心。
再者,现在戏曲面临影视剧、网络、音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一些年轻人不喜欢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导致了观众的分散和老龄化现象。
此外,社会关注度少,保护力度弱,媒体宣传乏力等因素,使得戏曲越来越被边缘化。
”那么,面对新的困惑与问题,我们的河北梆子艺术该何去何从呢?这是一个不仅仅关系河北梆子这门艺术生死存亡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传承燕赵文化精髓,加强河北文化向心力的重大问题。
对此笔者以为以下几点措施可能成为河北梆子艺术的救赎路径。
一、保持传统的同时适度创新要实现河北梆子艺术自身的救赎的一个首要前提是保持其自身传统不变,即它仍然是河北梆子。
为了扭转当下困境,有人主张创新,有人主张改革,但笔者认为无论创新也好,改革也好,关键要保持好一个度。
过分的改革和创新都可能会损害到河北梆子艺术本身的特质。
当一个东西被过分改变后,就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这个事物本身所属的特性,从而也就不再是这个事物的本原了。
河北梆子亦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更好传承前人艺术,继承发扬河北梆子艺术优良的传统部分,保持其地方特色不能变,保持其戏曲特点不能变。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从而为广大戏迷所接受,为广大河北梆子爱好者所喜欢。
而绝不是为迎合市场与票房收入。
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翻和手、眼、身、法、步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戏曲行中讲究的是“宁穿破,不穿错”,而绝不是通俗化、流行化、歌舞剧化、影视剧化。
河北梆子唱腔讲究的是这种戏曲所特有的韵味,而不是流行歌曲那样的味道以及所谓的“快节奏”。
如果那样做可就真的是饮鸩止渴了。
那怎样才是做到适度创新呢?我认为是在充分尊重河北梆子独特艺术个性的前提下,将传统老戏中的迷信愚昧淫秽等糟粕的思想剔除,改革不和谐的唱腔板式,适当运用现代化的声乐伴奏,积极吸收姊妹艺术中的精华部分来提升自身。
另外可在积极编排新的剧目上下功夫,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改编传统剧目,或创编新的历史剧目以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其二是创编反映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优秀剧目。
尤其是后者,做起来有难度,有挑战性,但更有现实意义,更具反响力。
二、大力加强河北梆子人才队伍建设河北梆子当下困境除去受到电视电影等新生媒体冲击影响外,后继乏人更是制约其发展的致命因素。
一个剧种的繁荣昌盛,必须要有一支阵容强大、力量雄厚的演员队伍,这是一个剧种赖以发展的基础。
2002年以来,仅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和梅花奖获得者等知名演员就流失了9位;艺校新毕业生难以被录用,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员现在平均年龄已达44岁……[5]“人才是第一位的,没有人就没有一切”。
[6]回首建国后河北梆子的繁荣发展确实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辛勤教育出来的芬芳桃李。
像张慧云、田春鸟、齐花坦、裴艳玲、王玉磬以及中青年演员许何英、王其超、秋瑞德、雷保春、陈春等等都是支撑在河北梆子艺术的中流砥柱。
我们在此所说的人才既包括一流的梆子演员,还包括一流的编剧、导演、作曲家、伴奏乐队、舞美设计、灯光师、音响师等各方面人员。
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呢?这自然需要政府扶植,提升梆子演员的工资待遇和剧场演出环境。
近年来我省河北梆子艺术尖子和名演员待遇普遍偏低,就更不用说普通演员了。
工资待遇偏低,是造成我省艺术人才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5年,省河北梆子剧院职工的工资收入只能拿到工资标准的70%,国家一级演员至五级演员的工资收入分别为1252.6元、952.7元、711.2元、549.5元和410.9元;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2005年工资大幅度普调前,就已分别达到3800元、2600元、2200元、1400元和1200元。
[7]所以为了切实解决河北梆子为稳定我省艺术尖子和贡献比较大的演员,应参照目前我省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奖励拔尖人才的作法,设立专项资金,对文化系统的艺术拔尖人才进行奖励。
比如,全国梅花奖获得者,每年补贴一万元;国家一级演员,每年补贴8000元或6000元。
除去提高演员待遇外,还应发挥老艺术家的余热,加大培育梆子新人力度,以解决当前河北梆子艺术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局面。
比如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做法就很值得效法。
该院决定成立2006、2007届少儿河北梆子基地班,并举办06、07届毕业生培训班,特邀张惠云、齐花坦等20多名我省著名的河北梆子、京剧表演艺术家,精选了《杜十娘》《陈三两》《扈家庄》等22个剧目,对学生进行剧目培训,以最快的速度打造河北梆子的领军人物。
此外,制定政策,搞活机制,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人才建设的关键。
比如鼓励多演出,实行演出场次与工资补贴相挂钩的政策。
每年对剧院提出具体演出场次额度,完成规定的额度,就把工资差额补齐,超过规定的额度就给予奖励,多超多奖,经费从政府文化宣传经费中列支。
再比如是鼓励创新,剧团凡推出一个能吸引观众的创新剧目,可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
凡获得全国优秀剧目奖的新剧目,还可以提高奖励档次。
从而引导剧团去创新剧目,以改变目前存在的“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观众不愿看的被动局面。
三、河北梆子要深入民间河北梆子源于民间,其精粹可能高雅化、经典化,但总的来说,戏曲是老百姓的艺术,其土壤是社会历史生活;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曾经是群众的生活形态之一,如今更要通过创新,努力重新成为群众的生活部分。
当今社会,现代文娱、体育的多元发展导致了受众群的分化。
观众的分流使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所以河北梆子创作主体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体验、感悟社会生活,面向大众和市场,强化观众意识,使创作演出富于大众审美情趣,努力创作与社会历史生活息息相关、雅俗共赏的作品。
以观众为核心的艺术质量,不仅在于创作和表演水准,还在于制作水平、艺术氛围,在于观众即时的“艺术生活”的质量。
这种将观众切实地纳入艺术生产和服务全过程的艺术思维,以及将艺术质量与观众审美生活质量有机结合的服务意识,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源。
我们说只有亲近观众,才能使观众亲近。
从总体上来说,梆子戏要力求体现燕赵文化特色,积极反映燕赵大地的时代潮流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生活,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风格上雅俗共赏,观众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