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声象 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49.总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49.总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总复习导学案设计者:马学军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系统回顾和整理有关声现象的知识;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从这节课起我们一起对初中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这节课我们先复习有关声现象的内容。

二、新课1.根据下列问题,回顾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人们是怎样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的?(2)声音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怎样防治噪声产生的危害?(3)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声音的?2.课堂师生交流,共同整理、归纳。

产生:。

强弱: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1)声音在中传播。

声速:跟、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接收:由声源产生的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使人们听到声音。

响度:称为响度。

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的有关,越大,响度就越大。

(2)声音的特性音调:称为音调。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的物体有关,越快,越高,音调就越高。

: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不同的物体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也就不同。

概念:叫做噪声。

(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噪声的危害: dB以上影响休息和睡眠; 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dB以上影响听力,诱发疾病; dB以上会使鼓膜破裂、听力丧失。

噪声的防治: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

(4)人耳听不超声:频率高于的声音。

到的声音次声:频率低于的声音。

(5)声音:如回声定位、超声诊断“B超”……利用:如超声清洗、超声碎石……当堂检测(10分)(一)想一想,填一填(1分×2=2分)1.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听到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而不是“鼓”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别的。

新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复习学案及课堂同步练习试题汇总

新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复习学案及课堂同步练习试题汇总

____,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 , 入射角是 ________度 , 反射光线的方
向是。
2.某人的身高是 1.58 米,站在穿衣镜前 1 米处,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
的距离是 _________米,像高 _______米;当他向镜面前进 0.5 米,
人与像间距离是 ________米,像的大小将 ______________( 填变化情
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 鸣叫声,④装修房子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 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A.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④⑤⑥ 2.(·甘肃天水)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A.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目罩的头盔 C. 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3.(·福建惠安)下列是小明同学观察到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 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A.师傅在用切割机械雕刻精美的石雕时,用棉花团塞住耳朵或戴防
的()
A . 云是光反射成的虚像,鱼是光折射成的实像
B . 云是光折射成的实像,鱼是光折射成的实像
C . 云是光反射成的虚像,鱼是光折射成的虚像
D . 云是光折射成的虚像,鱼是光折射成的实像
例 11. 如果一人以 5 米每秒的速度向平面镜走来, 则他所成的像相对于
他的速度是()
A.0.5m/s B.5m/s C.10m/s D.0
声耳罩 B.小明的邻居在晚上看球赛时,将音响的音量开得很大 C.某货车司机为了超车,不断地按喇叭 D.在图书阅览室内,谈笑风生
知识点四:回声测距问题: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
经过 3s,收到回波信号,( 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多少 m?(声

声音的产生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导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神秘的声现象。

这节课同学们需要掌握:◇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相关。

一、知识准备回顾复习,链接已有知能,为新知做储备。

联想:自然界中物体的存有状态通常有三种:、液体和。

物体沿着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做,往返一次就叫做振动了一次。

二、小组探究活动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提升实验技能。

探究1: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1)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2)拨动张紧的橡皮筋;(3)用手搅动脸盆中的水;(4)吹笛子;(5)用鼓槌敲鼓,再用手按住鼓面。

归纳结论: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

探究2:声音传播的条件实验:(1)把耳朵贴在桌面一端,请另一同学轻敲桌面另一端;(2)用细棍轻轻敲击玻璃鱼缸的外壁,水中的鱼立即受惊游动;(3)阅读教材真空罩实验,获取相关信息。

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三、典例剖析典题精析,共享思维心路。

例1如图1甲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

如图1乙,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

思路剖析:任何一个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喇叭“唱歌”(发声)时,纸盆上的纸屑就随之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的“唱歌”声是因为纸盆的振动产出的。

笛子是一种乐器,管内充满了空气,平时管内空气静止不动的,吹笛子时,笛子管内的空气柱会发生振动,笛子就发出了声音。

变式练习1:小槌敲击音叉,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用手接触一下,手有麻的感觉;放入水中,能够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如图2所示。

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一 声学和光学(导学案)

202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一 声学和光学(导学案)

专题一声学和光学1声现象中考命题动态分析声学重点考查的内容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题型出现,在中考试卷分数值占2%左右.从命题的载体来看,中考命题更加重视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也可能以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题出现.中考复习大纲导航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知道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真空中不能传声.3.知道人耳的构造及听声过程,了解传导性耳聋的一些处理办法,认识双耳效应.4.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6.认识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利用.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2)在介质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需要时间,不同介质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声速)不同.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一般来说,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液体中较快,固体中最快.3.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耳的构造如图所示.(2)人耳的听声过程:外界传来的声波被耳廓收集,沿着耳道传到鼓膜上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声源在振动发声;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③听觉器官完好;④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3)听觉障碍(耳聋)的处理:①传导性耳聋:可戴助听器(利用骨传导).②神经性耳聋: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丧失,无法用戴助听器的方法来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和立体声:①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所以声传到两只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依据这些差异,人就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这就是双耳效应.②立体声:人耳听到从不同方位传来的声音是立体声.立体声收录机上放的音乐是舞台上的情境通过两个扬声器播放的再现,这就是双声道立体声.规律总结:1.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来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2.回声测距的原理s=1/2v声t,t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易错提示:振动停止,发声一定停止,由于之前振动产生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故还能听到声音,并不是振动停止,我们立即就听不到声音.易错提示: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声都是乐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了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因此音乐声有时也可能成为噪声.2光学思想方法:播时,利用光线反映光的本质,间接地研究光的传播,研究起来更方便、更形象,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模型法.规律总结: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特别提醒:在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要特别重视法线的作用,过入射点正确作出法线(虚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3 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关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像特点概括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人眼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进入眼球的经验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向镜内看去,觉得光线好像是从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的交点S′处射来的,如图所示.镜后面实际并不存在发光点S′,S′也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以是虚像.发光体(或反射光的物体)是由许多点组成的,每个点在镜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像点,这些像点就组成了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球面镜:(1)凹面镜:凹面镜简称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射向凹镜的平行光线经凹镜反射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面镜的焦点.应用为太阳灶、太阳能焊接机等.由于光路是可逆的,从凹面镜的焦点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平行射出.应用于汽车头灯和手电筒灯碗.(2)凸面镜:凸面镜简称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镜成缩小的像,能扩大视野,如汽车后视镜、马路拐弯处的交通镜等都是凸镜.考点4 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射入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3.折射使眼睛受骗: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发生折射时,会发生一些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现象,如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从水下看岸边的灯变高等.考点5 光的色散1.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它表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把红、绿、蓝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3.光谱: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按该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4.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一切物体都在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5.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如汞等气体放电和日光灯发出的光中也含有紫外线.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具有荧光效应,用于防伪等.规律总结:1.色光三原色:红、绿、蓝.2.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3.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中考复习要点精讲2.透镜考点1 透镜1.透镜分类:(1)凸透镜:不同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薄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2.常见的透镜:不仅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是透镜,透镜还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一滴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3.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如图所示.4.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凸透镜: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每个凸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根据光路可逆,从凸透镜焦点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射出.(2)凹透镜: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又叫发散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发散,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它的可逆光路是射向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考点2 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会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2.投影仪原理:把物体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3.放大镜原理:当物体位于1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4.实像和虚像: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在空间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会聚而成的明亮区域,是真实存在的,可以显现在光屏上.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人们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逆着光的传播方向寻找和判断光从何处射过来,觉得这些光线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发出的.由于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只能用眼睛观察到,而不能在光屏上显现出来.特别提醒:(1)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凸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2)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其焦距的长短.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述规律可用口诀记忆:“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分居两侧倒,虚像位于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考点4 眼睛和眼镜1.近视眼特征:如图(1)甲所示: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作用过强,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前,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近视眼矫正:在光进入眼睛之前,先经过凹透镜进行发散,再经眼睛会聚,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上,如图(1)乙所示,从而看清物体,即近视眼的人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图(1)3.远视眼特征:老年人的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当人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过扁,折光能力弱,像会聚于视网膜后,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远视眼,如图(2)甲所示.4.远视眼矫正: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一些后,再经过眼睛会聚于视网膜上,如图(2)乙所示,即远视眼的人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图(2)考点5 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主要有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片等.物镜、目镜是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显微镜的原理: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2.望远镜:(1)望远镜的原理:利用凸透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另一凸透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2)望远镜的结构:望远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规律总结:(1)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较大,物镜焦距较小,相对应的是目镜放大倍数较小,物镜放大倍数较大,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很多倍.(2)显微镜观察到的像与物相比:像为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左右、上下颠倒.因此,为了使被观察物体的像在视野的中央,移动物体时,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中考复习要点精讲(3)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小与视角的关系:我们看物体时,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越大,我们看见物体就越大;反之我们看见物体就越小.3.探索宇宙:(1)宇宙是无边无际的.(2)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如图所示)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练习,并有针对性地讲解.选讲内容:光学综合中考专题综合应用一、光学内综合1.光现象的拼盘:将光现象拼在一起进行考查,是考查光现象的一种常用做法,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识别光的不同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如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眼睛及矫正等放在一个题中进行考查.2.影和像的区别:将影和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充分揭示影子和像的区别.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眼睛成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等,放在一个题中进行考查.3.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将各种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如平面镜能反射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凸面镜能将平行光发散,凹面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三棱镜能折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凸透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等放在一个题中进行考查.4.各种像的区别:将各种光学元件成不同的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如平面镜能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光发生折射时成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凸透镜在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各种光及颜色:将不同的光及物体颜色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如白光(太阳光),红外线,紫外线,各种色光.二、声学和光学与其他专题的综合1.声音的传播与光(电磁波)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可应用在声音的传播中.2.声污染:噪声是一种污染,它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3.声与运动:声音的传播路程、时间的计算,用速度公式v=s/t计算.4.光能传播能量:太阳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取之不尽,清洁无污染.规律总结:视角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物体越大或离眼睛越近视角就越大.。

声现象导学案

声现象导学案

《声现象》导学案【导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控制噪声的方法。

3、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导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的三个特征【导学难点】区分响度、音调、音色【前置作业】1、声音产生的条件是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征4、、噪声危害和控制5、声音既能传递 ,又能传递 。

【导学过程】活动一: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响亮、音调、音色。

1、图15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 .2、演唱会上,男低音高声独唱,女高音低声伴唱. ”的高低表示 ,画“ ”的高低则表示 .分辨讲话人的声音,区分发出声音的不同乐器等都是根据声音的______,如果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声波的波形是________的(填“相同”或“不同”).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 ,音调 ,音色 ,传播速度 。

(填“不变”、“变大”、“变小”)活动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1、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人们以 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2、 乐音和噪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有关乐音和噪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双簧管甜美圆润的乐音肯定不是噪声B.嘶哑的喉咙发出的声音肯定是噪声C.乐音和噪声既与发声体有关,又与听声者的感受有关D.乐音和噪声与发声体没有关系,决定于听声者的感受①声音传播需要 ,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 、 、 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 )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 中传播快。

)声速大小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50C 空气中的传声速度 m/s. (1)音调 (2)响度 (3)音色 ①定义: ②大小与 有关。

③频率 ④人耳的听觉范围 , 叫超声波: 叫次声波 定义: 、单位 符号 ①定义: ②大小与 和 有关。

由 决定 物理角度: 叫噪声 环保角度 叫噪声 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

《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声音的传播
2、现在很多牙医都在使用一种安全、卫生的洁齿技术“超声洁牙”,超声波之所以能够清洁牙齿,其主要原因是()
A.超声波中含有洗洁净B.超声波能够传递去污的指令C.超声波能使液体振动,使污垢落下D.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上饶县茶亭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执笔:马谷文审核:连冬英审批:学案编号:
授课人:授课时间:姓名:班级:小组: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课型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并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了解乐音的特征,并能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3.了解“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知识;
【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细线)、皮筋、鼓、纸张、小锤.请你任选器材,尽可能多的设计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提出问题:
猜想或假设:
器材:
设计实验:
探究结论:
【考点训练、巩固强化】
1、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 l)悠扬的笛声是空气产生的。
(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2、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汉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人们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中的人的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3、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8年将“嫦娥一号”送上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声》全章优秀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声》全章优秀导学案

第三章声第一节什么是声音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课前学习1.课前准备:收集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如:笛子、吉他、二胡等2.尝试学习:①声音是由物体的发生的;②声以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声速的大小与,还与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在气体中的速度。

④人耳能听到的声,低于叫做次声,高于叫做超声。

课堂学习一、声源议一议1.人发声:声带在。

2.喇叭发声:纸盆在。

3.吉他发声:弦在。

4.青蛙鸣叫:鸣囊在。

概括与小结:声音由物体的而发生,停止,声音立即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及时练习1]钢琴弹奏是振动而发声,吹小号是振动而发声,蜜蜂的嗡嗡声是靠振动而发声的。

二、声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页:声音是以形式向外传播。

2.议一议①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可以传声。

②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③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说明可以传声。

概括与小结:声波可以在、和传播。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所以说,声波靠传播。

3.学一学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声的传播”(P37页)思考①实验现象。

②实验结论不能传声。

③实验的研究方法:在的基础上进行。

4.议一议阅读教材P39页“讨论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进行小组交流①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②声速的大小与有关,还与有关。

③一般情况下,声速在最大,在最小。

[及时练习2]①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以敲击铁管来传递信息,这是利用了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通讯进行交流,这是因为。

声现象_导学案

声现象_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导学案(一)声现象一、知识网络(自主学习)二、考点提升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声速最慢。

(3)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跟踪练习】“山间铃想马帮来”这句话中,铃想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如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如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

【触类旁通1】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C、声音在一切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是相同的D、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只有超声波【触类旁通2】为了使教室内上课的学生免受周围环境噪声的干扰,下面那个方法有效合理()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B.在教室周围植树C.每个学生都戴个防噪声耳罩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考点二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都是声音的特征,但三者的含义不同,主要表现为:【跟踪练习】如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他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他发出声音的变化。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触类旁通1】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B、响度C、音调D、音色【触类旁通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A.响度 B. 音调C. 音色D.频率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范海中学 杨希龙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途径。 【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学习过程】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物体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 、 、 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 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波能粉碎小石头,表明声音具有 。 4、声速:声速大小跟 、 有关。通常情况下,v固 v液 v气。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 m/s. 5、回声:回声是声音传播时遇到障碍物时 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原理是: 。 『针对练习』 1、(09江苏)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09荆门)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 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 C、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 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 3、(09常德)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地震后有些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为了保存体力不是大声呼救而是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最后获得了生的机会。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他们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的原理,在他们的求救行为中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用硬物敲击后墙壁或管道发生 而产生的。 4、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另一端用力敲击,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 『考点2』声音的特性 1、 、 、 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人们常将它们称做声音的三要素。 2、音调: 叫做音调。音调与 有关,频率指 ,其单位
为 。
3、响度: 叫做响度。响度与 有关,还与 有关。
4、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音色 。
『针对练习』
1、(09东莞)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
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2、(09株洲)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
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
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指拨动其伸出桌外
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
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4、如图,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
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 图;响度相同的是_ _图和____图。

5、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
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 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 的;
噪声通常是指 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 的。
2、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
用的声音都属于 。
3、噪声的级别和危害:人们用 (符号 )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刚能听到的
声音为 , 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4、噪声的控制: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有: ; ; 。
『针对练习』
1、(09河南)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 处
减弱噪声。人们以 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2、(09贵阳)如图是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
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
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3、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少 B、大雪蓬松而多孔,对声音有吸收作用 C、大雪过后,银装素裹,声音被反射 D、大雪过后温度低,声音传播速度变慢 4、我市一些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 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 位是 。当一辆载重汽车经过时,该设备显示的数值将_ 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门窗关闭严实;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在上述的三种方案中,①是在 处减弱噪声;②是在 中减弱噪声;③是在 处减弱噪声。 『考点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频率范围在 至 之间的声波叫做可闻声,频率高于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测距、导航、检查疾病、治疗疾病、消毒等 3、次声波: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危害,强度大的次声波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监测次声波可用来预报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针对练习』 1、(09威海)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2、(09湛江)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 A B C D 3、(09贵阳)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 4、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物品却完好无损,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之迷,原来他们都死于风暴产生的 。 5、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地形或确定鱼群、潜艇等水下目标的位置的仪器叫 ,它是模仿了
(填一生物名)的生理功能制成的。
【课堂反馈】
1、小华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 D、声具有能量
2、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3、“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大;“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 好;“脆如银铃”说明声
音的

4、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
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大小不同
5、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 )

6、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统
7、右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 )
A、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8、大剧场四周的墻壁总是修成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加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装饰剧场 D、为了增大音量
9、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
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得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物体的 越大,产生声音的 越大.
10、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 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
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
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 ,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 声波。
(2)这种装置 (能/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 。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