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声现象_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气球、木棒、玻璃杯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们关注声音的来源。
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动手实验(1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气球挤压木棒,观察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气球放在音响上,观察声音的变化;实验三:用玻璃杯敲击桌面,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团队协作(10分钟)5. 随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声音现象,增进家校互动。
开展声音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学生们发挥创意,展示对声音的理解。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中的声音,提高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这就是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小朋友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一章_声现象_复习导学案

1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导学案 【复习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自主复习】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此,发声停此。
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 、 均能传声。
在150C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声音是一种 ,它具有 。
2、声音的三要素: 、 、 。
其中声音的 叫音调,音调与 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3、从物理的角度来看,乐音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 ____、__ __和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将家中面临公路一侧的窗户关好;(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次声波可用来预报________、 等自然灾害和监测____________。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课堂导学】 1、 预习反馈。
2、 边讲边练:【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课前复习归纳本章知识点,并完成自主导学。
三、学习目标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并分析相关的应用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自主导学声音条件: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悦耳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B.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用口语交谈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2)声音以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传声。
(3)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m/s.声速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___ ;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___(填序号)声音的特征:声音是由、、显示其特征的。
(1)音调:①音调决定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②音调与频率对应关系是:,音调越高。
,音调越低。
③频率高于20000Hz叫做;频率低于20Hz叫做 .(2)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发声体的和应关系:,响度越大。
,响度越小。
(3)音色:音品、音质,影响音色的因素有:材料、结构。
下面是老牛和蜜蜂的对话,你认为对的是。
吹牛,还是我的音调高,响度更比你的大老牛,虽然我的声音响度小,但我的音调比你高。
当喇叭里响起“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时,小伟和小明齐声说:“是韦唯在演唱。
”他们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的琴弦,如果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的关系,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 的琴弦,如果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该选用编号为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只填代号)声的利与弊:(1)弊:噪声防治途径:、、;(2)利: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声音可以传递。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地物理现象,本章让同学们通过对丰富多彩地声现象地学习,了解声音地产生,传播,理解乐音与噪音,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会解释生活中常见地声现象.本章重点:声音地产生,传播条件;乐音地三个特性;噪声及其控制;超声与次声地应用.难点:乐音地三个特征地区别.本章考查地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探究题.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主要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地掌握情况.简答题和探究题是相对较难地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知识地理解以及灵活运用地能力.但是,请同学们树立信心:本章知识都很简单,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得满分是很容易地.5PCzV。
四,预习练习基础题.遇到大风地天气,路旁地树叶发现“沙沙”地响声,这种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 .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播 .空气振动并由空气传播.蚊子发出地“嗡嗡”声是由于()振动引起地..蚊子地嘴 .空气 .翅翼 .声带.关于声音地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一切发声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传播声音地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地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地形式传播地.月球上地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这是因为.用无线电交谈比直接交谈清晰 .宇航员距离远直接交谈听不见.月球上地岩石不传声 .月球上没有空气,女高音和男低音中地“高”和“低”是指声音地不一样,“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地“高”和“低”是指声音地不一样.jLBHr。
,向远处呼喊时,为了使声音传得远一些,可以用两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或用“土喇叭”,其目地是为了减小声音地,从而使声音地更大些.xHAQX。
,用大小不同地力弹同一琴键,发出声音地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地力弹不同地琴键,发出地声音地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地力在不同地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地声音地不同,原因是.LDAYt。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一、知识概述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能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与声音相关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声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复习中,我们将重点复习以下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二、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源就是振动的物体。
2.1 声音的振动要素声音的振动要素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 Hz至20000 Hz。
•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通常用dB(分贝)来表示。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
•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波中相邻两个峰(或谷)之间的距离。
波长与频率之间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2.2 声音的产生过程声音的产生经历了多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振动和传播。
1.振动: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它可以是实体物体的振动,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也可以是空气柱的振动,如乐器的吹奏或声带的震动。
2.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通过介质传输的过程。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当声音传播到人的耳朵,人的耳朵中的听觉器官才能感受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主要通过介质传递,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3.1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因为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近,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快。
3.2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一些,这是因为液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固体中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3.3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因为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慢。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2) “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s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t(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
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4 t:。
.当△ t>0.1 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回声与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 声音的应用:如电话、广播、声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与反射的应用。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回声与反射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回声与反射的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了解回声与反射的现象。
4. 练习:随堂练习,解答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与反射的原理,以及与声音相关的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回声与反射的原理。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 题目:请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
答案:声音的应用包括电话、广播、声纳等。
电话是通过声音的传输来实现通信的,广播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给大众的,声纳是利用声音在水中传播的原理来探测水下目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导学案 【复习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自主复习】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此,发声停此。
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 、 均能传声。
在150C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声音是一种 ,它具有 。
2、声音的三要素: 、 、 。
其中声音的 叫音调,音调与 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3、从物理的角度来看,乐音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 ____、__ __和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将家中面临公路一侧的窗户关好;(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次声波可用来预报________、 等自然灾害和监测____________。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
【课堂导学】 1、 预习反馈。
2、 边讲边练:【例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变式训练】“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
【例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 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变式训练】小提琴是我国人们喜欢的一种弦乐器。
演奏前,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振幅 【例3】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 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 ② 跟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 .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 、B 中① 和② 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3)从短文C 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 左右,声具有 。
【变式训练】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其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___ 。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
【例4】小明正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歌唱家的歌声通过 传到收音机,这歌声对正在专心做作业的小良来说是 (乐音/噪声)。
【变式训练】城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
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 )A .噪声的产生B .噪声的传播C .噪声的接收D .以上三种均是 【当堂检测】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 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 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 .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4.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 D.岸——水——鱼 5.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中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B .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C .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 .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2C .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7.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决定音调的因素C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8.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
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课后巩固】1、(2011天津)如图1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
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
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速度2、(2011绵阳).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 .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3、(2011赤峰市)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 、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C 、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D 、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叫超声波 4、(2011 河南)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 .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5、(2011柳州)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呈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频率 B.振幅 C .音色 D .节奏6、(2011达州)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市委宣传部、文广局、市电视台主办了“红歌连连唱”。
小琴踊跃报名参加了比赛,有关她的歌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听到她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B .小琴同学发出的歌声是她的舌头振动产生的C .小琴同学在台上“引吭高歌”说明她的声音响度大D .我们在幕后能听出是小琴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7、(2011哈尔滨)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8、(2011荆门)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B. 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具有很强的能量C. 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 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9、(2011株洲)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的是( )A .在救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B .在教室周围植树C .每个学生都戴个个防噪声耳罩D .将教室的窗户钉牢,不准打开10、(2011扬州)小明向家里打电话,他主要依据声音的 听出是妈妈接的电话;妈妈要他把声音讲大些,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 (音调/响度/音色).11、(2011柳州)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__________越大。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 到20000 Hz ,人们把高于20000 Hz 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
12、(2011吉林)小轩的爸爸睡觉时的鼾声通过 传到小轩的耳中,影响了小轩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 。
13、(2011济宁)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14、北宋时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其意思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段记载蕴涵了什么科学道理? 。
15、雷雨天,有人看到闪电5s 后听到雷声,则出发生闪电的地方距地面 m ;16、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在 时记时。
若他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选填 早、晚) s 。
17、打靶时,靶子到打靶人之间的距离是340m ,从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1.5s 打靶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若空气阻力不计,求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
18、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 ,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信号3s 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