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章复习导学案
高中数学 第一章总复习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师生共用)

高一数学第一章总复习导学案师生共用学习要求:1.掌握集合的有关基本概念,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2.掌握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3.掌握集合的运算(交、并、补);4.再解决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各种思想方法(数形结合、补集思想、分类讨论)的运用.学习重难点:1.集合的运算2.各种思想方法的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学法指导:1.对于集合的问题:要确定属于哪一类集合(数集,点集,或某类图形集),然后再确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2.关于集合中的运算,一般应把各参与运算的集合化到最简形式,然后再进行运算.3.含参数的集合问题,多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处理,有时需要用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4.集合问题多与函数、方程有关,要注意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前准备:以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希望同学们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点.自主学习:1.下列各种对象的全体,可以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_(1)某班身高超过1.8米的女学生(2)某校比较聪明的男学生(3)教材中的难题(4)使232-+最小的x的值.x x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_____,_____,_____.3.用适当的符号(∈,∉,=)填空π____Q , 0_____{}0,φ_____{}φ,{}21,x x k k z =+∈_____{}21,x x k k z =-∈.4.用描述法表示由直线1y x =+上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5.集合A={},,a b c 的子集的个数为_______.6.若A B B =,则A ____B ;若A B B =,则A ____B ,若A B =A B ,则A__B.7.设全集{}22,3,23U a a =+-,{}21,2A a =-,{}5U C A =,求实数a 的值.师生互动:1.已知集合{},,2A a a b a b =++ ,{}2,,B a ac ac =,若A B =,求c 的值.2.已知集合{}4,7,8M ⊆,并且M 中至多有一个偶数,则这样的集合M 共有_个.引申:满足{}a ⊆M {},,,a b c d ⊆的集合M 共有____个.3.已知全集{}321,3,32S x x x =++,集合{}1,21A x =-,如果{}0S C A =,则这样的实数x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已知集合{}2320A x x x =-+=,{}210,B x x ax a =-+-=且A B A =,则a 的值_____.5.已知集合{}21,M y y x x R ==+∈,{}1,N y y x x R ==+∈,则M N =___综合●创新●实践1.为完成一项实地测量任务,夏令营的同学们成立了一支测绘队,需要24人参加测量,20人参加计算,16人参加绘图,测绘队的成员中有8人既参加测量又参加计算,有6人既参加测量又绘图,有4人既参加计算又参加绘图,另有一些人三项工作都参加,请问这个测绘队至少有多少人?2.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校团委号召全校学生将自己多余的课外学习用书捐给贫困地区学生,已知某班有50名学生,没人都至少捐了3本书,全班共捐了160本书,求证:该班学生中至多有10名学生所捐书的本数超过3本.课堂小结:本章主要讲述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及集合的运算等.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它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学后反思:----------------------------------------------------------------------------------------------------------------------------------------------------------------------------------------------------------------------------------------------------------------------------------------------------------------------------------------------------------------------------------------------------------------------------------------------------------------------------------------------------------------------------------------------------------------------------------------------------------------------------------------------------------------------------------------------------------------------------------------------------------------------------。
49.总复习--第一章 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总复习导学案设计者:马学军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系统回顾和整理有关声现象的知识;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从这节课起我们一起对初中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这节课我们先复习有关声现象的内容。
二、新课1.根据下列问题,回顾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人们是怎样听到声源发出的声音的?(2)声音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怎样防治噪声产生的危害?(3)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声音的?2.课堂师生交流,共同整理、归纳。
产生:。
强弱: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1)声音在中传播。
声速:跟、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接收:由声源产生的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使人们听到声音。
响度:称为响度。
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的有关,越大,响度就越大。
(2)声音的特性音调:称为音调。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的物体有关,越快,越高,音调就越高。
: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不同的物体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也就不同。
概念:叫做噪声。
(凡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噪声的危害: dB以上影响休息和睡眠; 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dB以上影响听力,诱发疾病; dB以上会使鼓膜破裂、听力丧失。
噪声的防治: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
(4)人耳听不超声:频率高于的声音。
到的声音次声:频率低于的声音。
(5)声音:如回声定位、超声诊断“B超”……利用:如超声清洗、超声碎石……当堂检测(10分)(一)想一想,填一填(1分×2=2分)1.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听到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而不是“鼓”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别的。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章小结与复习(教师版)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必修5 第一章小结与复习 1 第 7 课时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二、课前预习(一) 三角形中的定理1.正弦定理: ,其中R 为 . 正弦定理的作用: ⑴ ⑵ 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2sin a R A =, , ;②sin 2a A R =, , ; ③::a b c = . 2.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余弦定理的作用:⑴⑵⑶ .⑷ .余弦定理的变形:①cos A = 等;②222a b c +-= 等.3.三角形面积公式: 1sin 2S ab C ∆== = 4. 在已知两边a,b 及角A 解三角形时,需要讨论.(1)若A≥90°,则有①a>b 时有 解;②a ≤b 时 解.(2)若A<90°时,则有①若a <bsinA ,则 解; ②若a =bsinA ,则 解;③若bsinA <a <b ,则有 解;④若a ≥b ,则有 解.预习题:1.(2009年广东卷文)已知ABC ∆中,C B A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62a c ==+且75A ∠=,则b =_______000000026sin sin 75sin(3045)sin 30cos 45sin 45cos304A +==+=+= 62a c ==+可知,075C ∠=,所以030B ∠=,1sin 2B =由正弦定理得261sin 2sin 226a b B A +=⋅=⨯=+2.(2008浙江)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 a A c b cos cos 3=-,则=A cos _________. 33.(2007湖南)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1a =,b =7,3c =,则B = .答案 65π 4.(2009长郡中学第六次月考)△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p a c b =+,(,)q b a c a =--,若//p q ,则角C 的大小为_____3π三、数学运用例1.(2009全国卷Ⅰ理)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已知222a c b -=,且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 求b【随堂记录】:分析:此题事实上比较简单,但考生反应不知从何入手.对已知条件(1)222a c b -=左侧是二次的右侧是一次的,学生总感觉用余弦定理不好处理,而对已知条件(2) 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过多的关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学生还想用现在已经不再考的积化和差,导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 解法一:在ABC ∆中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则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2222223,22a b c b c a a c ab bc+-+-=化简并整理得:2222()a c b -=.又由已知222a c b -=24b b ∴=.解得40(b b ==或舍). 例2.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R k k BC BA AC AB ∈=⋅=⋅(Ⅰ)判断△ABC 的形状; (Ⅱ)若k c 求,2=的值. 解:(I )B ca BC BA A cb AC AB cos ,cos =⋅=⋅Bac A bc BC BA AC AB cos cos =∴⋅=⋅又B A A B cos sin cos sin =∴ 即0cos sin cos sin =-A B B A 0)sin(=-∴B ABA B A =∴<-<-ππ ABC ∆∴为等腰三角形.(II ) 由(I )知b a =22cos 2222c bc a c b bc A bc AC AB =-+⋅==⋅∴2=c 1=∴k 例3.(2009湖南卷文)在锐角ABC ∆中,1,2,BC B A ==则cos AC A的值等 于 ,AC 的取值范围为 .【随堂记录】:解析 设,2.A B θθ∠=⇒=由正弦定理得,1 2.sin 2sin 2cos cos AC BC AC AC θθθθ=∴=⇒= 由锐角ABC ∆得0290045θθ<<⇒<<,又01803903060θθ<-<⇒<<,故233045cos θθ<<⇒<<, 2cos 2,3).AC θ∴=∈四、巩固训练1.(2009北京理)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3a b c B π=,4cos ,35A b ==(Ⅰ)求sin C 的值;(Ⅱ)求ABC ∆的面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变换及求值、诱导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基本运算能力.解(Ⅰ)∵A 、B 、C 为△ABC 的内角,且4,cos 35B A π==, ∴23,sin 35C A A π=-=,∴213sin sin cos sin 32210C A A A π+⎛⎫=-=+= ⎪⎝⎭.(Ⅱ)由(Ⅰ)知33sin ,sin 510A C +==,又∵,3B b π==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 6sin 5b A a B ==.∴△ABC 的面积116336sin 2251050S ab C ++==⨯=. 五、反思总结熟悉了正、余弦定理在进行边角关系转换时的桥梁作用,并利用正、余弦定理对三角恒等式进行证明以及对三角形形状进行判断。
必修二第一章期末复习一

高中化学必修二期末总复习第一章复习导学案(一)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 - Ⅶ 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 B - Ⅶ 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重要关系: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例1.主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除氢)()A.一定是8个B.一定是2个C.一定是18个D.是2个、8个或18个例2.若某ⅡB族元素原子序数为x,那么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位于()A.ⅢB族B.ⅢA族 C.ⅠB族D.ⅠA族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点燃点燃与氧气反应: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与水反应: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4.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__ ___,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_______。
例3.关于碱金属元素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B.依Li、Na、K、Rb、Cs,单质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C.随核电荷数递增,氢氧化物碱性增强D.随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金属还原性增强例4.关于钠和钾元素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钾原子失电子比钠原子容易 B.钾离子氧化性比钠离子强C.钾与水反应比钠剧烈 D.KOH碱性比NaOH强(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H2=2 HX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结论: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例5.a、b、c、d四个集气瓶中装有Cl2、H2、HCl、HBr中的任一种气体,若a、d两瓶气体混合后强光照射下发生爆炸,a、b两瓶气体相混,瓶壁上出现红棕色液滴,则a、b、c、d四瓶中气体应是()A.Cl2、HBr、HCl、H2B.Cl2、HCl、HBr、H2C.H2、HBr、HCl、Cl2D.H2、HCl、HBr、Cl2例6.砹(At)原子序数85,与F、Cl、Br、I同族,推测砹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砹是有色固体 B.非金属性:At>IC.HAt非常稳定 D.I2可以At从At的可溶性的盐溶液置换出来。
高中物理第一章章末复习时导学案粤教选修

第一章 碰撞与动量守恒章末复习(二)班级 姓名 学号【复习目标】1.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知道其适用范围2.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3. 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相互作用 【知识梳理】【能力提升】一、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 1. 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2. p 1+p 2=p 1/+p 2/3.Δp 1+Δp 2=0 4.Δp 1= -Δp 2二、动量守恒条件的判定【例题1】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 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 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 )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三、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系统性: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动量变化规律,而不是单个物体的动量变化情况.(2)矢量性: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m 1v 1+m 2v 2=m 1v 1′+m 2v 2′是一个矢量式,式中v 1、v 2、v 1′、v 2′均为矢量,解题时应先规定正方向,将矢量式转化为标量式.(3)同系性:动量守恒定律中,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通常我们取地面为参考系,各物体的速度均为对地速度.1.碰撞【例题2】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均为m =1 kg 的相同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度向着B 球运动,A 、B 两球碰撞后连接在一起,两球继续向右运动并跟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求:(1)A 、B 两球跟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为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2.爆炸【例题3】一炮弹质量为m ,以一定的倾角斜向上发射,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v ,炮弹在最高点爆炸成两块,其中一块沿原轨道返回,质量为m2.求:(1)另一块爆炸后瞬时速度的大小; (2)爆炸过程系统增加的机械能. 3.反冲【例题4】(2020·福建高考)将静置在地面上,质量为M (含燃料)的火箭模型点火升空,在极短时间内以相对地面的速度v 0竖直向下喷出质量为m 的炽热气体.忽略喷气过程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喷气结束时火箭模型获得的速度大小是( ) A.m M v 0 B .M m v 0 C.M M -m v 0 D .m M -mv 0 4.人船模型两个物体均处于静止,当两个物体存在相互作用而不受外力作用时,系统动量守恒。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复习(有答案)导学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复习课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本章重要知识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图形.(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简称;(4)等腰三角形的相等;相等;相等;(5)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简称.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等边三角形是图形,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等于。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边都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角都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等于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5.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3)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4)如果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 .6.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平分和等于第三条的平方,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7.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AAS,SSS,SAS,HL8.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的距离相等。
(2)到一条线段两个距离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并且这点到的距离相等。
(4)角平分线上的点到的距离相等。
(5)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上。
(6)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并且这点到的距离相等。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导学案 第三课时(商河县贾庄中学)

【课 题】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导学案 第三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通常涉及以下命题角度: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速记知识点】一、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组成要素:(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①公式: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形式:(以北京市地图为例)。
数字式 _____________或四百万分之一 文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段式(2)方向(3)图例。
2.选择适用的地图:(1)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____(2)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地域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不一样。
根据获取信息的多少,选择_____合适的地图。
二、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_______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地的海拔是______米,乙地海拔是____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米。
(2)等高线:在地图上,把_____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
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
②等高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_________。
(3)不同的山体部位。
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海拔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_____。
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_____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_____凸出。
④陡崖:等高线_____的部分。
⑤鞍部:两山峰之间比较平缓的部分。
2.分层设色地形图:(1)地形类型:山地、_____、高原、_____与盆地五种。
(2)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3.地形剖面图:沿着_______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 某一方向地势的_____和坡度的_____。
【考点】考点一 地图的阅读 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比值越小,比例尺越小;比值越大,比例尺越大。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单元-集合(导学案)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字 母表示a,b,c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 用大写字母表示A,B,C…….
探究2近似值
3.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 4.不超过 30的非负实数
5.直角坐标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6.所有 无理数
C . ( y, z, w) Z,(x, y, w) Z
D . ( y, z, w) Z,(x, y, w) Z
8、(D 123)给出下列说法 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x 0, y 0;
②方程 x 2 y 2 0 的解集为- 2,2;
中元素的个数有____个。
5、(d2,3)已知集合 A 0,1,2,则集合 B (x, y) x A, y B中元素的个数
有____个。
6、(d2,3)已知集合 A m 2,2m2 m,若 3 A ,则 m 的值为________.
7、(d1,2,3)设整数 n 4 ,集合 X 1,2,3 , n,令集合
它们表示含义相同吗?
解决问题3: (d2,3)已知集合A={x|ax2+4x+4=0,x∈R,a∈R} 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与这个元素.
对点练习
1、(d1,2)已知集合 P 2,1,0,1,,则集合Q y y x , x P,则 Q ______.
2、(d1,2,3)已知集合 M (x, y) y 4 x2 , x N ,则集合用列举法可表示为___.
S (x, y, z) x, y, z X , ,且满足 x< y< z,y< z< x,z< x< y 中恰有一个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复习导学案
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月日编号:5 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能求平均速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关于长度测量的估读
思维导航: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单位:
长度测量
工具:
时间测量单位:
工具:
定义:
机机械运动参照物:定义:
械选择:
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动运动快慢的描述:
公式: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单位:
运动的种类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二、合作学习
考点一:物体长度的测量
例1.如图所示的物体A的长度是 cm,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
方法归纳: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
例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变式练习】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方法归纳: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
考点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例3.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像。
你从该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3条)?
(1)。
(2)。
(3)。
例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
平均速度为16 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方法归纳:如何求平均速度?
三、当堂检测
1.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2、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
行”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河岸和行船
B. 行船和河岸
C. 都是行船
D. 都是河岸
3.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4.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 ;则速度大小()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