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谈谈国外的郊区化住宅

Q 塞丝 . 堑 堡
维普资讯
特征 ,澳大利亚的学者把本 国的郊区城市称之为 “ 郊区的城市中
心 ” 。
澳大利亚郊区城市中心形成的原因是信息产业的发展 , 郊区与
城市之间固有的土地差价 ,使市场行为推动了郊区城市中心的形
成。 但是 , 在澳大利亚, 州政府的规划对他们郊区城市中心的土地利
围拓展的趋势。 美国专家认为, 这一趋势将在未来 2 年中使美国的 0 农村地区城市化 , 其起点是目前已存在的农村集镇 。 带动这新一轮
城市化的原因是 :1 ()大都市圈边缘地区的增长正促使在边缘地区 工作的城市居民把家搬迁至开车一小时可以达到的农村小镇。() 2
英 国 的郊 区新城
经济的增长正促使大都市圈内的公路干线向外延伸 , 这一趋势引导
为工商业集中的郊区城市中心的主要因素。
悉尼近年来的规划历史表 明, 如果提交一份规划建议 , 它提倡
进一步发展远离公共交通的已经存在的一些郊 区中心 , , 那么 这样
的建议是不可能得到批准的。目前 , 澳大利亚的政府正在通过政府 干预 , 阻止商业行为引导的不合理的郊区中心产生和发展。
美 国的边 缘城 市
学或其他的办公综合设施 , 在传统城市 向 外蔓延的区域 内 发展起来 的新城市。() 3新规划的社 区, 这些地方往往是职业规划的结果 , 而
不是经济增长的产物 。 据统计 . 目前美国大约有 20多个“ 0 边缘城市” 。全美 23的写 /
字楼都建在了边缘城市 , 而且, 多数写字楼是在上世纪 8 年代中后 0
着美国的投资向公路干线经过的农村地区扩张。
美国农村的行政管理与我国类似 , 分县和乡两级 。 每个县有三 、 四个乡。 每个乡有一个中心镇 。 这些农村小镇原居住人口规模很小 ,
美国城市郊区化

许多美国人都住在城市的郊区,而并不住在市中心。
郊区的住宅,生活条件往往更为优越,吸引大批中产阶级前往居祝对美国城市的这种郊区化趋势,?各种评论。
本文介绍了这种郊区化发展的起源。
私营建筑公司在其中发挥了创造潮流的作用。
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
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
这批人可为数不少,超过1600万,而且大多是年轻力壮之辈。
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年以后,他们回到家乡,该建设自己的小日子了。
他们要结婚生子,要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住房。
1946年一年就出生了新生儿340万——这就是所谓的战后“婴儿潮”。
?么满足这突然爆发的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呢?这成为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时的美国,在住宅供应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数量严重短缺。
193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使得可用于建造住宅的资源数量大大减少。
房地产商或者破产,或者转行,新屋建造数量很少。
那些退伍的大兵,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伍金,想要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中购买住宅,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和父母挤在一起居祝这时,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正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人民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住房,就非常重?,具有制度竞赛的意义。
杜鲁门总统宣称:“在证明我们的民主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独立的带院落的住房。
这种住房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
美国人讽刺那种集中式的住宅是“巢穴”。
杜鲁门总统设法说服国会,向建筑业投放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推动住宅业的快速发展。
这笔钱主要用于帮助退伍军人获得低息贷款。
莱维特父子机敏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住宅建造业。
战前,莱?特父子就曾从事住宅业,并取得了成功。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https://img.taocdn.com/s3/m/9bd84f6225c52cc58bd6beb4.png)
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的分析-以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为经验系别: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104学号:2011142204姓名:王梦云提纲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2、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2.1再城市化2.2郊区化(美国为例)3、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实践3.1、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3.2、我国的郊区化4、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对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启示4.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4.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5、小结参考文献摘要: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从西方在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并从中得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再城市化旧城改造郊区化【前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如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旧城改造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等。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1. 引言1.1 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美国过度去工业化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受阻。
随着过度去工业化,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制造业逐渐衰退,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缓慢。
其次是产业结构失衡。
过度去工业化导致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式微,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整体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过度去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劳工权益受损。
随着产业衰退和劳动力市场调整,劳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劳动力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积累和恶化,使得美国在过度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1.2 中国面临的去工业化挑战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难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产业结构失衡成为一大隐患。
如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中国在去工业化转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过度的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去工业化的同时确保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劳工权益保障也是中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劳工就业和待遇受到影响,部分劳工面临失业、工资下降等困境。
如何在推动去工业化的同时保障劳工的权益,是中国必须加强的一个方面。
中国在面对去工业化挑战时,需要认真总结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障劳工权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 正文2.1 经验教训一:忽视实体经济发展美国过度去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之一是忽视实体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曾经过度重视金融和服务行业发展,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以及其特点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
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
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
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
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
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和%,分别高于郊区的%和%,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
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而郊区为%,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
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
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个百分点。
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
这一阶段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波动性两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2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占人,中心城占人。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治模式及其经验借鉴_以洛杉矶_华盛顿_路易斯维尔为例

国外规划研究P l a n n i n g S t u d y O v e r s e a s86【提要】1920年代美国进入了城市郊区化阶段,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城郊矛盾也日益突出,实行大都市区管治迫在眉睫。
进入1950年代后期的十年,大都市区管治十分盛行,但在随后的数十年,大都市区管治一度陷入停顿状态。
进入19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大都市区管治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从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三个大都市区的个例来看,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大都市区管治;洛杉矶;华盛顿;路易斯维尔;经验借鉴AMERICAN M ETROPOLITAN O 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WITH LOS ANGELES, WASHING-TON AND LOUISVILLE AS CASES SONG Yingchang ABSTRACT: Th is study finds that in 1920s,America got into the stage of sub-urbaniz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dis-tricts became more vigorous and the conflict more intensified. It is urgent to take metropolitan man-agement into effect. In the later 1950s,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came into a fashion. Nevertheless,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slowed down. In 1990s, in-fluenced by integration of global economy,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revived. It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of Los Angeles, Washington and Louisville metropolitan regions.KEYWORDS: metrop olitan go vern an ce;Lo s Angeles;Washington;Louisville;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1 美国大都市区管治出现的时代背景1840-1920年,美国的城市化以向心集聚为主,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受阻,多数对周围地域实行兼并(annexation)。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治理: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的城市化、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 步调一致。根据保罗·诺克斯等人的研究, 1875年是美国开始受工业资本主义影响、 城市化发展进入工业城市化时期的一个节 点,这也是美国传统城镇之间关系发生显 著变革的起点[4]。因此,以此为分界点,试 图对大规模工业化以前纽约大都市区的治 理格局进行探索,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大规模工业化尚未影响美洲大陆的 17世纪,欧洲首批殖民者就开始在北美大
表1 纽约大都市区的两种统计单元范围界定
统计单元
区域范围
面积(km2) 人口(万人)
纽约州的 12个县(纽约市的5个行政区——布鲁克林、
大都市统计 皇后区、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坦顿岛,长岛的两个县 区(MSA) 和哈德逊河下游的五 Urban Insight, No. 2, 2021
图1 纽约大都市区空间示意图
陆建立了许多殖民型前哨贸易站点,纽约最 初就是1624年由荷兰殖民者在哈德逊河口 建立的一个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皮毛贸 易定居点。1664年英国获得荷兰殖民地新阿 姆斯特丹后,正式将其改称纽约,并建立了 12个县,包括隶属于现今纽约的5个区:纽 约县(曼哈顿)、金斯县(布鲁克林)、布 朗克斯县(布朗克斯)、里士满县(史坦顿 岛)和皇后县(皇后区),纽约开始成为殖 民地的首府城镇。
17405
2030
13个县,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1个县,总共26个县
联合统计区 其中还包括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CSA) 的另外10个县
34490
2370
资料来源:https:///wiki/New_York_metropolitan_are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
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城市外围的郊区重新定址。
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郊区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美国社会经济重心也由城市移往郊区,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郊区化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教训深刻,值得后发展的国家认真汲取。
关键词:郊区化,经验,教训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郊区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吸引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郊区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1.城市化到郊区化的转变工业化之后,城市社会日益繁荣。
城市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尤其是博物馆似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社会的富裕。
在城市聚集经济影响之下,制造业、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城市聚集,提供了众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
社会流动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人口及机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即现代“城市病”。
19世纪晚期起,美国城市病日趋严重。
城市空气与水源污染是这一时期公众最为关心的事。
美国工业心脏钢铁城市匹兹堡素有“烟城”之称,市区无数烟囱吐出滚滚的浓烟,天空雾气沉沉。
中西部的城市工厂则把废料直接排入河里,使清澈透明的俄亥俄河变成了黑色的河。
此外,城市拥挤、贫民窟蔓延、交通拥塞、犯罪猖獗、土地价格高涨等问题也趋于恶化。
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环境恶化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城市环境嘈杂,居民心理压力增加;犯罪猖獗,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离心力增加。
交通拥挤、地价高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城区制造业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聚集的不经济,迫使工厂向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
二战后,出现了技术与交通的一系列革命,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郊区化的进程。
战后,流水作业逐渐在美国工厂中普及。
过去产品采取垂直式的组装,在城区狭窄的楼房内进行,流水作业一改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产品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成品的整个工艺在一个巨大平面上完成。
而且这一时期美国企业趋于大型化,庞大的控股公司大量出现,这类公司可以自成体系,不必聚集于城市核心地区。
在此背景下,厂商就转向郊区寻找宽阔而廉价的土地。
流水作业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
1945年,美国登记的私人小汽车为2550万辆,到1960年美国五分之四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
汽车的普及对郊区化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在此新的交通技术条件之下,美国各级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
二战后的交通发展中,政府由过去的间接扶持转到大规模的介入。
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援助公路法》,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援助公路建设。
该法案还建立了联邦公路信用基金(FederalHighwayTrustFund),征收汽油、车辆、轮胎等消费税资助公路建设2]。
1983年,联邦政府用于公路建设的费用累积为5000亿美元。
美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公路与道路网,到1995年,美国已拥有1300万英里的道路3]。
高速公路从城市核心地区向郊区广阔的空间放射,并深入到乡村腹地。
高速公路网建立后,聚集经济影响向广阔的空间扩散,郊区、小城镇及公路沿线土地大幅度升值,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聚集走向分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大众郊区化时期。
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富裕的蓝领工人大规模地从城市向郊区迁移,有力地推动战后美国郊区化的进程。
1940年至1970年郊区人口增长275%,而城市人口仅增长50%4]。
人口增长的差距使美国人口布局发生了变化,郊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1970年,郊区人口超过了城市中心,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地区。
80年代,城市人口进一步向郊区分散,居住在郊区的人口超过一亿,占全美人口的44%。
至此,美国完成了由城市国家向郊区国家的转变。
2.郊区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战后的郊区化对美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制造业及传统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迁移,郊区化对美国城乡地区产生了前所未有影响,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减轻了困扰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城市病”,并实现了城市产业升级与城乡社会一体化。
今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饱受“城市病”的蹂躏及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的困扰,美国通过郊区化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美国郊区化的效益表现如下:第一,郊区化有力地拓展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大规模向外拓展,城市经济越过城市边界,向城市边缘、郊区乃至辽阔的农村扩散,把这些地区纳入城市强有力的影响之下。
在城市空间向外拓展过程中,郊区获得量与质的发展,郊区城镇与城市中心竞争日益激烈,对整个大城市地区及辽阔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在城市化向外扩散过程中,具有城市性质的郊区次级中心形成。
工业化之后,空间狭窄的城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成为其农业附庸。
郊区化使人口及厂商从城市中心分散出去,然后在郊区重新汇集,形成郊区次级中心。
郊区已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农业附庸的地位,成为新的城市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影响空间极大地扩张。
郊区次级中心的形成及扩张,形成一种与传统的紧密型城市不同的多中心的分散型的现代大都市。
二战前的美国城市功能集中,人口、制造业、商业等都聚集在城市中心附近的狭窄地区。
当时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芝加哥等城市的面积不超过250平方英里。
二战后,城市向外扩散,城市边界之外的郊区次级中心大量涌现,并最终形成城市地区多中心化的布局。
新型城市的面积辽阔,大多超过5000平方英里,改变过去的以街区来衡量城市规模的方式,这种新型的城市面积则以快车道和高速公路形成的发展走廊来衡量。
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继续向外扩散,形成了郊区之外的多中心地带。
这种多中心地带的增长具有特殊而独立的模式,作为完全城市化的县(fullurbanizedcounty)而出现5]。
完全城市化的县境内并没用任何大的城市,也不受大城市的影响,但却像城市一样为居民提供工作及住宅。
它们被视作是一种新的空间地带,具有城市特征及分散的形式。
加利福尼亚州的奥伦治县,向100多万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
城市化以这种新的方式在美国城市边界之外的县推进,这对于拓展城市化空间意义深远,同时也为现代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郊区次级中心的扩张,还推动大城市圈(有的学者称为集合城市)的形成。
城市向外分散,郊区向四周蔓延,大城市地区间的郊区相互交错,城乡间差异已不明显。
在此基础上,相邻几个大的城市地区构成了连绵数万平方英里而各地区差异不大的大城市圈(Megaloplis)。
二战后,美国形成了三大城市圈:东北部(Boswash)、中西部(Chippitts)及加利福尼亚等大城市圈(Sansan)。
东北大城市圈北起波士顿经中部的纽约直趋南方的华盛顿和里士满,南北长500英里,跨越十个州,总面积为5.3万平方英里,20世纪80年代人口大约为8000万,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1/4。
今日美国,庞大的经济、人口日益向10来个大大小小的城市群集中,这些城市群正向大城市圈方向发展。
大城市圈的出现,使城市及城市化空间极大地拓展,加之大城市圈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各国都十分关注大城市圈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大城市圈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向郊区分散,使城市经济空间获得空前的拓展,郊区逐渐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并给城市中心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
富裕的人口向郊区转移,制造业也从中心向边缘、郊区乃至非城市地区的小城镇迁移,使经济重心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外围的郊区。
二战后,大量制造业从城市中心移往郊区,形成郊区新的制造业中心。
在特定郊区,政府组织及厂商有意识地让同类制造业聚集,形成了具有田园诗风味的工业园区。
1960年至1980年,美国出现了2000多个郊区工业园区,到1988年,全美拥有6000多个郊区工业园。
在一些郊区还出现了一种高技术增长极或科学园区(high-techgrowthpoleor“sciencepark”)。
这些科学园区大多与专门化研究和发展中心密切联系,并与制造业联接而位于大学、研究机构附近。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硅谷,它邻近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
从圣约瑟(SanJose)延伸到帕洛·阿尔托(PaloAlto)的发展走廊地带,构成了硅谷核心部分,拥有800多家工厂,生产电子及计算机产品。
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大量迁往郊区,郊区最终取代城市成为美国制造业及经济增长的中心。
1982年,在全国最大的城市地区,郊区制造业雇佣工人占53.85%,城市核心地区占46.15%6]。
郊区工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则是技术性较低的传统制造业,郊区制造业明显优于城市。
90年代之后,美国城市制造业继续向郊区等外围地区分散,市区已很难见到工厂。
随着工厂及富裕人口移到郊区,商业也向郊区分散,郊区出现了巨大的商业区和购物中心。
郊区商业区和购物中心组成了郊区消费网络,网络还包括影院、餐厅、俱乐部、运动场等娱乐设施。
1954年到1977年,美国出现1.5万个郊区商业中心(suburbanshoppingcenter)7]。
同时,许多郊区还出现了巨大的商业林荫道(Suburbanshoppingmall),1980年美国郊区商业林荫道达到2万个8]。
郊区商业林荫道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零售业直接威胁到城市商业中心的生存。
郊区林荫道规模继续扩张,一些郊区出现了超级商业林荫道(supermall)。
世纪之交,巨型商业林荫道(megamall)作为新型的郊区商业中心而出现,这种巨大的商业综合体使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黯然失色。
二战后,郊区零售业份额持续增加,80年代之后郊区零售额超过整个社会的半数,美国零售业的重心已转移到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