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1950_2050年美国城市变化的因素分析及借鉴_上_

39【摘要】1999年末,150名美国城市问题专家总结了1950年到2000年影响美国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同时预测2000年到2050年可能对美国城市产生影响的十大因素。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重点是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教训是城市政策的重要性。
当今美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能源、城市交通等,都和当时城市政策的失误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政策;中美比较;因素分析ABSTRACT: Over 150 American urban scholars iden-tified factors to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the US from 1950 to 2000, and predicted forces to America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50 years in 1999. The author analyzes these factors and highlights for Chinese plan-ners and decision makers the lessons that should be learned.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i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policy, which contributes to all urban prob-lems experienced today and provides solutions for tomorrow.KEYWORDS: Urban policy; US-China comparison;Factor analysis人类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为了寻找规律,和不确定性作斗争。
城市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样是为了减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美国的郊区化历程以及后郊区的特征

同景 呈
要的借鉴意义 。
黎
杉矶发生这种 重大的空 间变革 究其更深层的原因不是 因为小
汽车 的出现 ,而是 因为郊区化理念及其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种模式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郊区也在扩展。在中国郊 区 化发展的背景 、 推动力和形态都与美国的郊区化 发展 区别很 大, 纵然如此 , 研究美 国的郊区化也对我国的城 市发 展有 重 经典 的现代大都市的特征是高楼林立 , 高密 度和喧 嚣动 荡 。而郊 区化是城 市的要素转移或分散到郊区的过程 , 消除
并且具有 了商业和工业 的功能 , 越来越重要的服务业也开始
级认为不同社会地 位需 要地域上 的区别。 这种理念认为城市 是罪恶的大本营 , 市空 气是浑浊 、窒息的 ,人们大量的逃 城 离城市。 而这个年代 , 并不是所有的中产 阶级都居住在郊 区 ,
郊区仅仅作为居住 区而 已, 人们参加重要的活动需要到城市 去。这里把洛杉矶作为郊区化的典型 , 传统的大都市的城 市 结构是 同心 圆模式 的, 城市各个地 区之 间的联系需要通过市 中心 才能发生 。 而洛杉矶一开始就表现 出不同于传统大都 市
关系 ,他们想要强调的是空地 的计 划性 和景观维度 。 自二战以来 ,郊 区形态 、功 能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 。
民的共同记忆 。中心和 边缘 的混合 ,郊区对城市 中心 区的入 侵 ( 如最先在郊 区出现 的购物 中心在城市 中心蓬勃发展 ) 使
这种状况的出现导致了美国70年代和80年代的城市危机出现了很多种族和民族政治运动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少数民族的经济状况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善
美 国的 郊 区化 历 程 以及 后 郊 区 的特 征
马 栋
美国城市郊区化

许多美国人都住在城市的郊区,而并不住在市中心。
郊区的住宅,生活条件往往更为优越,吸引大批中产阶级前往居祝对美国城市的这种郊区化趋势,?各种评论。
本文介绍了这种郊区化发展的起源。
私营建筑公司在其中发挥了创造潮流的作用。
莱维顿(Levittown)在美国是一个著名的词,指的是莱维特父子建造的郊区城镇。
这种城镇的发展,引起了美国城市化格局的重大转变,大大促进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二战结束以后,大批美国大兵返回国内。
这批人可为数不少,超过1600万,而且大多是年轻力壮之辈。
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年以后,他们回到家乡,该建设自己的小日子了。
他们要结婚生子,要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住房。
1946年一年就出生了新生儿340万——这就是所谓的战后“婴儿潮”。
?么满足这突然爆发的对住房的大量需求呢?这成为了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时的美国,在住宅供应方面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数量严重短缺。
193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及随后的世界大战,使得可用于建造住宅的资源数量大大减少。
房地产商或者破产,或者转行,新屋建造数量很少。
那些退伍的大兵,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伍金,想要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中购买住宅,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和父母挤在一起居祝这时,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正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能否为人民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住房,就非常重?,具有制度竞赛的意义。
杜鲁门总统宣称:“在证明我们的民主体制可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像样的住房以前,我们怎么能指望在欧洲推广民主呢?”而所谓“像样的住房”,在美国人看来,就是独立的带院落的住房。
这种住房区别于苏联那种集中居住的公寓式住宅。
美国人讽刺那种集中式的住宅是“巢穴”。
杜鲁门总统设法说服国会,向建筑业投放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拨款,推动住宅业的快速发展。
这笔钱主要用于帮助退伍军人获得低息贷款。
莱维特父子机敏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住宅建造业。
战前,莱?特父子就曾从事住宅业,并取得了成功。
内城衰败

内城衰败美国城市郊区化初始于20世纪初年,但城市人口仍主要生活在城市中心区,“1920年,美国生活在郊区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1930年和1940年仍只占19%和20%。
”至二战后,郊区化步伐日益加快,美国城市发展逐渐进入了大规模郊区化时代,,'1950年美国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至24%,1960年则暴涨至33%,1970年占37%”,全国郊区人口已超过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形成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
,'1980年郊区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0%,到了上世纪90年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已过半”。
`美国已进入郊区化社会。
郊区化甚至一度被人们视为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但同时,城市中心区环境日益恶化,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人口密度高,大量黑人涌入,社会问题突出,城市凝聚力不断减弱。
随着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白人中产阶级不断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已成了那些以被低收入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所占据的拥挤的住宅为特色的地区的代名词,房屋破败、住房短缺现象呈恶性循环局面,城市中心地带即将变成贫民窟地区,美国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空心化”并存现象。
衰败的突出表现即是住房严重短缺,贫民窟现象严重,故联邦政府的复兴努力首先就是从住房开始入手。
二战前的胡佛和罗斯福政府也开始关注到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并实施了一些政策,为战后联邦政府大规模介入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奠定了基石,但目标仍主要是为了缓解失业而非改善住房和衰败状况。
首先,郊区化来自城市中心区内在的推力,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
当雄市中心区“达到一定规模,市区空间形成饱和,便不可避免出现人口外流、产业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心区人口日益膨胀,早在“1900年,纽约东区南部有部分地区每平方英里的人口密度已达到64万人”`,到1920年半数以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这导致了住房的紧缺,这一问题依赖人口的外迁来缓解。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解决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生活不便的合理化建议

解决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生活不便的合理化建议一、人口居住郊区化中存在的问题1、城市的过分蔓延与环境效应的下降土地问题是城市的根本问题。
所谓住宅、交通、环境等条件的恶劣往往与空间有限有关。
从国外的住宅郊区化来看,郊区化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粗放的现象。
例如美国,由于郊区私人住宅以独门独院为主,层数不多且空间较大,公寓式住房并不多见,因此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效应下降。
在我国住宅郊区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也存在类似现象,粗放型开发严重浪费了郊区资源,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也恶化了环境。
此外,由于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出现了一些规划与管理“真空”,部分城市甚至出现诸如“城中村”等现象,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许多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2、道路交通和环境保护问题。
郊区居民往往以车代步。
而私人汽车的普及必然带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如北京,多年来被称为“摊大饼”的扩展方式,即以同心圆式向外蔓延,由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央大圆,与北苑、南苑、石景山、定福庄等14个边缘集团组成市区,向外环线不断扩张。
在同心圆模式下,由旧城演变而来的中央大圆承担着行政、商业、文教、医疗、旅游等主体功能。
由于环路上的车辆难以向周围道路疏散,加之边缘地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居民早晚拥挤、往返于城市与郊区之间,使得公交、道路设施超负荷运转,交通系统不堪重负。
3、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从国外经验看,郊区化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层面的分化与隔离。
居住分化的存在有一定的社会激励作用:有利于实现市场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级差地租规律实现地块价值最大化等。
但居住分化与隔离也存在明显的负社会外部性:阻碍社会阶层交往;使低收入群体边缘化;引发社会矛盾等。
例如法国曾在许多城市郊区建立了大规模、整齐划一的居民公寓楼,“富人区”与“廉租区”泾渭分明,各阶层间缺乏融合与沟通。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中心迁移到城市周围的地区,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郊区。
郊区化现象很普遍,观察全球的城市都有这种趋势,但美国的郊区化现象是最为显著的一个。
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在战后经济条件的支持下,人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空间和住房条件。
由于土地资源丰富,房屋造价低廉,贷款利率低,人们能够以比城市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大的房屋。
这种条件将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家庭一起吸引到了郊区。
其次,美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汽车拥堵问题。
由于公共交通缺乏投资,城市中心拥挤不堪,道路状况不佳,人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心生活和工作。
许多人选择居住在离市中心更远的地区,在乡村或郊区的聚落中找到更为宽敞、便捷且经济实惠的住房。
还有一些因素也推动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其中包括城市中心威胁安全的犯罪率上升,社交娱乐设施的空缺,道路和公共设施的荒芜以及城市疏散计划的安排。
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转向离城市更远的地区,以寻找新的居住区和生活方式。
在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一直支持着郊区化的趋势。
政府通过修建新的郊区公路,鼓励了个人汽车所有权的发展。
城市以外的土地开发商和发展商协助将农业和野地或已有一些聚落的人工交通往返频繁的区域营造成了住宅社区,推动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虽然美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已经很普遍,但是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往返时间较长、交通成本较高。
新建住宅对于基础设施和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大。
此外,人们居住在郊区的生活依赖于购物中心和服务设施。
过度依赖购物中心会导致社区自给自足状况的衰退。
总之,美国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是在多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发生的。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其带来的问题一定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原因
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和乡村人口,这是继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另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美国不仅在人口方面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且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区转移。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既是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联邦城市政策的产物,同时也与美国的社会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科技进步为郊区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三项技术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计划在全国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区的环城公路和辐射状公路,便利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流动。
与此同时,汽车也开始普及起来,到1978年美国拥有汽车1.4亿辆,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
由于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开。
1971年美国城市史学家John B.Rae评价道:“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
”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人口和工业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时,企业的经营部门也不能与生产部门分离,工厂的郊区化受到了很大限制。
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这种局限。
1920年,美国电话机总数为1327万多部,每千人拥有123.4部,拥有电话家庭的百分比为35.0%。
到1970年,电话机总数猛增到1.2亿多部,每千人竟拥有583.4部,90.5%的家庭拥有电话。
而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更加迅速,美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从而为人口和企业的分散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电能的发明和使用对人口和产业的分散也产生重大影响。
在电能广泛使用以前,企业生产以蒸汽为动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因此在区位分布上需要接近火车站,从而束缚了产业的空间分布。
而电力可以远距离输送,是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又一种解放力量。
2、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
战后,美国产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扩大。
以50-60年代为转折时期,美国经济从制造业经济逐步发展到服务业经济,而在70和80年代,又从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
由于城市是美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必然不断地改变着其职能、结构和形态。
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服务经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服务业(外向型服务业)日益集中于中心性的大都市区,如纽约、芝加哥、洛杉矾等;②基础服务业日益集中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商业区内;③这两种趋势由于“发达的企业服务”而得到加强;④大公司的分部出现了郊区化趋势,同时,那些小企业由于在中心商业区无力与大公司夺取地盘也迁往郊区;⑤消费服务业大体上尾随中产阶级而郊区化;⑥地方服务业,尤其医疗、教育等,倾向于尾随其服务对象而分布。
但是某些大型服务机构(如大医院),一般仍然集中于内城。
由此可见,服务经济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即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同时并存。
基础服务业日益向心集中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些消费服务业、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部的离心分散,从而推动了美国郊区化的发展。
3、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推波助澜
美国的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联邦政策的产物。
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住宅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罗斯福执政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联邦住宅政策。
1933年4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为面临取消抵押住宅赎回权的家庭提供贷款,并延长抵押贷款分期偿付的期限。
1934年国会通过了全国住宅法,成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实行了更为优惠的住宅抵押政策,将首次付款的金额降到住宅价格的10%,偿还期延长到25-30年,利率降到2-3%。
到1972年,
该局帮助1100万个家庭购买了独户住宅,使另外2200万个家庭的住宅增值,并为180万套独户住宅进行了保险。
此外,联邦政府还对抵押贷款的利息税和私人住宅的财产税实行了减税政策。
如果说联邦政府的住宅抵押贷款制度促进了美国住宅建筑的繁荣,那么,其社区评估制度则将住宅建筑推向郊区。
联邦住宅管理局在发放贷款时,将全国城市的社区分为4个等级,分别用A、B、C、D表示。
A类社区为新建的、环境良好的同质性社区,其居民多为中上阶层人士,偿还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安全系数最高;B类为情况尚好的社区,其居民的地位稍低,安全系数次之;C类为开始衰败的社区,其居民地位更低,安全系数再次之;D类为已经衰败的社区,其居民的地位最低,安全系数也最低。
这4类社区在城市地图上分别用绿、蓝、黄、红4种颜色标出,用以表示其偿还贷款的安全系数,被称为“住宅安全图”。
由于郊区一般为新建的中上层社会的同质性社区,住宅和环境比较优越,A类和B类社区自然较多,而中心城比较陈旧,且穷人和少数民族居多数,C类和D类社区也自然较多。
由于联邦政府对中心城的衰败社区不愿进行保险,因而私人贷款机构为了确保投资安全,都不愿对中心城投资,而是把资本投向郊区。
4、黑人等少数民族的城市化刺激了白人的郊区化
二战爆发以后,由于北部和西部工业企业劳动力的短缺,南部黑人迅速向北部和西部迁移,因此,北部和西部城市黑人的比例迅速提高。
同时,南部城市的黑人也在迅速增加。
到1970年,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12个大城市的黑人就占美国黑人总数的28%,纽约市黑人多达166.7万,芝加哥110.3万。
白人居民对黑人的大批涌入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因此实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除了规定禁止白人房主向黑人出租和出售住宅以外,还采取暴力手段,以阻止黑人向白人社区的侵入和黑人社区的扩张。
但是,黑人社区仍然有不断蔓延之势。
而且1948年,最高法院宣布在住宅方面实行种族隔离制度为非法。
这一判决加速了黑人的城市化和黑人社区的扩张,因而引起白人的强烈反对。
白人之所以反对黑人的涌入,除了根深蒂固的种族对立情绪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人把黑人视为潜在的犯罪因素。
此外,由于黑人在经济上多属于贫困阶层,他们无力对自己的住宅进行及时合理的修缮,一个社区一旦受到黑人的侵入,其住宅和社区环境就会急剧衰败,财产价值就会急剧跌落。
而且,贫穷黑人的到来还增加了白人的社会福利负担。
因此,白人对黑人的迁入充满了恐惧、愤怒和仇恨。
在白人不能抵制黑人向自己的社区侵入的情况下,他们带着恐惧和愤怒,干脆将整个社区抛弃。
比如,在50和60年代,芝加哥每星期大约有5个以白人为主的街区转变为以黑人为主的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