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关于《“***”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上世纪“***”中后期,“评法批儒”中将王船山定位为法家代表,是船山研究史上的一次倒退。
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一个船山研究的小高潮,则是反倒退,拔乱发正,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次反倒退的思想大解放活动,充分表现了船山学术的魅力。
关键词:王船山;评法批儒;儒家;法家一、船山学术被当成“匕首、投枪”为人所用***时期,中国掀起“评法批儒”高潮,王船山被带上法家代表高帽子,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王船山“研究热”。
工厂的工人、军队的战士、工农兵学员、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人民公社的贫下中农,被当成船山研究的生力军。
他们从王船山的著作里查找出儒法斗争时用得较多的词汇,摘取王船山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深文周纳,连缀成章,纷纷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
关于这时期的这些文章我们暂且不作内容上和学术上的分析。
只要看看它们的标题,就可以窥见当时情况之一斑。
据笔者搜集的资料,可将这些文章标题为如下三类:1、与复辟、倒退有关的:《王夫之批评孔孟的历史倒退论》(文汇报1974.6.24)、《法家进步思想评价——王夫之》(吉林日报1974.7.16)、《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读后》(武汉师院学报1974.3)、《王夫之反复古倒退》(河南日报1974.12.25)、《反复辟、反倒退的战斗篇章——从《读通鉴论·秦始皇》看王夫之法家思想》(湖北日报1975.1.13)、《王夫之对儒家复辟倒退观的批评》(光明日报1976.4.29)。
2、与统一、分裂有关的:《王夫之的《秦始皇》》(南京大学学报1974.4)、《论王夫之对秦始皇的肯定评价——谈《读通鉴论》》(文汇报1974.6)、《实行郡县制势所必然——谈王夫之的《秦始皇》》(安徽日报1974.8.15)、《《读通鉴论》注释和语译》(旅大日报——1974.8.2)、《读王夫之《秦始皇》》(安徽日报1974.8.15)、《坚持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读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南昌日报1974.8.24)、《王船山是怎么样评价秦始皇的》(北京日报1974.3.8)、《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读王夫之《秦始皇》》(天津日报1974.6.2)、《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福建师大学报——1974.4)、《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读王船山《读通鉴论·秦始皇》》(西安日报一1974.4)、(西安日报——1975.5.20)。
台湾地区王船山诗学思想研究述要

2019年第3期台湾地区王船山诗学思想研究述要石朝辉摘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逐渐开始关注和分析王船山诗学思想,虽然没有大陆的体系庞大、资料丰富、角度多样,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整体诗学观上,从一个宏观、全局的立场出发,整合船山诗学的所有内容。
具体细节研究则主要涉及诗学重要范畴“情景”、“兴观群怨”、诗学批评、诗学与哲学、美学、佛学的关系等方面。
这些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船山诗学的文本细读也十分到位,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也有利于船山诗学思想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台湾地区;王船山;诗学;综述王夫之(1619—1692),又称船山先生,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对中国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地区掀起了船山研究的高潮,台湾地区的研究虽然没有大陆研究的体系庞大、资料丰富、角度多样,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专著、学位论文、期刊论文都有着明显数量的增加。
一开始台湾地区的船山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方面,比如,罗光的《船山先生学术思想要点》《王船山的历史哲学思想》等,曾昭旭的论文《论王船山之即气言体》《论王船山与宋明儒在根本方向上的异同》等、博士论文《王船山及其学术》、专著《王船山哲学》等等。
王船山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从1976年郭鹤鸣的《王船山诗论探微》开始,并且不再局限于哲学视角的阐释,而是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船山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等思想,挖掘诗学与哲学及其学术思想的关系等等。
一、文体分析王船山诗学思想的文体研究主要包括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研究形式的不断丰富表明了船山研究的逐步深化。
其中王船山文学思想研究的专著比较少,有的只是在研究专著中的部分章节中出现,比如蔡英俊在《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中的第四章王夫之诗学体系析论中指出:“本文论述的重心将摆在王夫之《诗广传》一书上,探讨王夫之借重《诗经》,随取一事、发挥议论而形成的理论系统,并且循着《诗广传》一书所形成的这一套理论系统作为王夫之诗评与论诗的基础,进一步探论王夫之整个诗学体系的重要论点一一尤其是他在'情’、’景’问题上所建构出的理论内容与批评观念。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

粗谈王船山哲学思想与当下中国的意义今年是张载一千年诞辰,其学极具有普世性与济世性,而且深刻高远,但是对其思想的研究、传播与之思想应该有的影响实在不能匹配。
尤其在关学发祥之地的陕西,没能得以很好传承。
后来接续张载思想的,应该首推王夫之,次而曾国潘,再次毛泽东,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与其践形思想如出一辙。
如果能在张载诞辰千年的今天,以求真求善的精神,排除意识形态因素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对于张子之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疏理,理出来一头绪,沿着张子到王船山,再而曾国藩、毛泽东,岂不是一条光明大道吗?思想学问一定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才有说服力,当然思想也一定离不开传承,否则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何以久存!如此,周学盛矣!孔孟之道盛矣!关学盛矣!湖湘之学亦盛矣!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思想盛矣!关学以治世安民为其宗旨,切问近思,博学务实,极重致用。
船山之学,缘在明末之兴亡图存之际,本在张载之气论,其后践形付诸社会,则有后来之曾国藩、毛泽东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罕见的成就,今日思之,对于王夫之思想的研究更感到要投重兵进行研究,否则将愧对中国传统文化。
王船山在人生论方面,与理学家之致知穷理,与心学之注重发明本心,正好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学说堪称践形说或事说。
船山之说从人道出发,强调“人之独”,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应“以人道率天道”,以人为领导自然。
他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
故知斯三者则可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
”(思问录内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乎能思能勉,而船山正看中人之能思能勉,“忧勤惕厉”,人虽属于天地自然,但并不看重自然。
人所看重的是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个当然,也就要遵循一个理,合于这个理之自然就是人道,就是人异于禽兽者的地方。
这个依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者就是礼教,礼教其内以仁为本,其外是合仁爱之仪礼。
船山又说:“能不以慕少艾妻子仕热中之慕,慕其亲乎?能不以羊乌之孝蜂蚁之忠,事其君父乎?而后人道显矣。
论王船山的诗学思想

论王船山的诗学思想
王船山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诗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描绘和评论上。
王船山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社会意义和人类意义。
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描绘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并且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反映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船山还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运用多种诗歌手法和诗歌形式,如描写、对比、比喻等,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王船山的诗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社会意义、人类意义和艺术性、审美价值上,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评论。
举例来说,王船山的诗歌作品《城市之歌》深刻描绘了城市发展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指出城市的繁荣是以牺牲环境和人类生活为代价的。
他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城市中的污染、噪音、拥挤等问题,并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质量。
另外,王船山的诗歌作品《春天里》则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渴望。
他运用了象征性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这些都是王船山诗歌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反映社会关注和评论,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相结合,起到了引导人们思考和反思的作用。
试论王船山的词学态度

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No.2Vol.29Apr.2008试论王船山的词学态度徐 峰(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作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有自成一家建树的王船山,他的词学思想,虽因所编《词选》的散佚而无法窥测,然而艺术的相通及船山部分词前的序言,皆为我们了解船山的词学态度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船山;词学态度;友朋文学观中图分类号:I20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2—0010—03 船山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学者、诗人,对中国文艺理论亦有自成一家的建树。
他的诗论,取法兴、观、群、怨,标举“以意为主”,于情景、言意关系皆有发明。
研究《诗经》的《诗绎》、评论历代诗歌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记录诗友遗诗片段的《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力廓明代诗歌坛砧自雄、标榜成习的门户陋习。
而于词,据王之春《船山公年谱》载,曾编有《词选》一部,惜已散佚,因而无法窥其词学主张。
然而艺术的相通性及船山部分词前的序言,皆为我们了解船山的词学态度提供了借鉴。
船山的诗歌创作、研究主要得力于其叔父王廷聘。
他在《牧石先生墓表》称叔父“斟酌开天,参伍黄建,拒姝媚之曼声,振噌吰之亢韵”,《家世节录》又云“仲父和易而方介,恬于荣利,博识,工行楷书,古诗得建安风骨,近体逼何李而上,深不喜竟陵体诗,每颦蹙曰:‘何为作此儿女嚅睨!’”船山深得叔父衣钵,“在公安、竟陵‘姝媚之曼声’风靡一时之际,亦所不阿俗好,独步古朴深厚之作”[1],对淫艳之诗,排斥尤甚。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有这样一段话:艳诗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
顾皆流览而达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迨元、白起,而后将身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裯中丑态;杜牧之恶其蛊人心,败风俗,欲施以典刑,非已甚也。
如何理解和诠释王船山哲学——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王船山哲学——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敦鹏历史地看,明清易代与周秦之变有可比之处,它们不仅引发了社会动荡,而且催发了思想剧变,这两次思想剧变都推动了社会体制大变革,将哲学普遍性与儒家时代性相结合,影响并塑造了之后的华夏思想形态。
在明末清初众多思想家当中,王船山不仅有宏阔的理论视野,而且有强烈的历史感;不仅有大量的学术著述,而且有博大的学术体系,堪称明末清初儒者之代表。
明末清初时期被称为中国的“早期启蒙时代”,涌现出朱舜水、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船山等一批思想家,他们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其中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又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与黄宗羲、顾炎武不同,王船山的文本及其思想长期隐没不显,直到其逝世300多年后被发现于清末民初。
当时,西方传教士不断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技,引发中西文化的碰撞,从而引发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
与此同时,这也引发了旧观念向新思想的转变,其实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在这一时期,王船山承继儒学道统并对宋明儒学进行了全面反思。
此外,他还致力于开创新的儒学方向,建构新的儒学形态。
程志华教授的《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基于王船山哲学文本,参照“内在诠释”的作者简介:敦鹏,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程朱理学王道论研究”(HB20ZX006)。
091理路以及诠释之“道”“术”的策略技巧,对王船山哲学进行研究,提出儒学“实存道德描述”“形上学”“形上道德实践”三种形态,还将王船山与黄宗羲等同时代的儒者一起置于明末清初儒学“形上道德实践”形态,对王船山哲学进行儒学史定位,为清代以后的儒学包括现代新儒学明确了基本方向。
一、为何要研究王船山哲学程志华教授研究王船山哲学,既有历史条件,也有逻辑原因。
就历史的条件讲,其199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均是关于黄宗羲的选题,后来还出版了《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①。
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船山学研究的新进展-2002王船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本名夫之,湖南省衡阳人,1619——1692)逝世310周年,由国际中国哲学会、香港孔教学院、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科联、船山学社、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发起。
作者:王兴国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刊名:船山学刊英文刊名:CHUANSHAN JOURNAL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B2 关键词:。
大思想王船山的太极哲学:讲天道,更讲人道!

大思想王船山的太极哲学:讲天道,更讲人道!明清之际的王夫之(1619—1692),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是个庞大的蓄水池,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是那种胸罗万象的思想家,尤精于太极哲学。
他的“太极氤氲论”自提出后就在思想界独树一帜,对今天我们这个世风日下的社会来说,堪为一剂拯救时弊,修养身心的良药。
聊疗君不揣谫陋,试着对船山先生的太极哲学作一提要钩玄。
太极是王夫之(也是很多宋明思想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具有终极的意义,在船山哲学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类似上帝在基督教中的位置。
他这样解释太极的含义:“……太者,及其大而无尚之辞;极,至也,语到此而尽也。
其实阴阳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
太极者,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
……阴阳之本体,氤氲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乎天地,此所谓太极也。
”另他又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
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的几个特征:1)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2)太极无处不在,但又不拘滞于一时一处;3)太极是阴阳的混沌交融,是太极的表现,但又不可把太极与阴阳替代;4)太极是一种充塞天地的气息;5)太极涵盖万物而从无间断,尤水流不息;6)太极不可名状,无以语尽。
总之,“太极”是“一浑天之全体”,是最高实体,是元范畴。
到此,王夫之的太极哲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主流太极哲学似乎并无本质不同,但随后他就与当时的主流太极哲学分道扬镳了。
王夫之反对那种把“太极”与“阴阳”分个先后顺序的主张。
这种主张断定,太极在阴阳之先,是太极创生了阴阳。
但王夫之认为,太极与阴阳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太极是阴阳中的太极,阴阳是太极中的阴阳。
怎样判定太极为太极,阴阳为阴阳呢?王夫之说:“合之则谓之太极,分之则谓之阴阳。
”也就是说,由阴阳相合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太极,将这个整体分成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来看就是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船山(夫之)是中国哲学史、美学史上的重镇。
尽管晚清时就有对船山文艺思想的零星评论,但学界对船山美学与文艺思想展开系统研究是十分晚近的事。
本文在大量搜罗船山美学、文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略为述及船山美学的研究史,以此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船山美学研究的概观、图景。
一、船山思想学术之历史命运船山思想学术的历史命运比较特殊,大体上呈现了先抑后扬、借历史机缘而兴的态势。
船山在世时,除一些至友、弟子、亲属知道他勤于著述外,他的著作并没有产生直接或巨大的影响。
原因主要在于清初统治者思想钳制甚严,船山作为前明遗民,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其著述虽多,但几乎没有多少刊刻。
鼎革之际,士人奔走流窜,无法如和平时期那样互通声气,切磋琢磨,士议民论喑塞,没有为船山思想的传播创造条件。
船山后人(主要是船山次子王敔)、官修《四库全书》以及私人出版(如嘉庆时衡阳翰林马倚元汇江书室刻本)虽然收有部分船山著作,但一则刊本不全,二则发行地域不广,三则文字狱仍很严酷,四则当时学风重汉学考据,而汉学并非船山最擅长,故从康熙经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之际,船山的影响仍可称寥寥。
不过,也就是从道光时开始,舆论风气渐渐松动起来。
这使得较系统地出版船山著作、较深入地研究船山思想成为可能。
道光二十二年刻印的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虽然只收经部著述18种,但发凡起例,始创模式,较以前各刻本已初具规模化出版的架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卷首邓显鹤所撰《船山著述目录》列入的书目几将船山著作收罗无遗。
到同治四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促成的金陵节署本《船山遗书》收入船山著作凡62种,虽有文字上的窜改,但“校勘精善,尤足矜式”,这一刻本的官方背景使船山著述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一般士人案头。
清末民初,借由民族主义思潮(排满)兴起、西学参照与冲击、专门研究机构成立(船山书院、船山学社相继成立、《船山学报》刊行)的促进,船山研究蔚为大观。
20世纪大陆学界的船山研究一波三折,呈现为“历史的三调”:作为民族主义者(如章太炎等就这样认为)、唯物主义思想家(如侯外庐、冯友兰、任继愈、冯契等作如是观)和启蒙思想家(如萧萐父、许苏民等持此见)的王船山。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大陆学界则出现了一种返归船山“思想的真际”的努力:先是陈来于20世王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韩振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收稿日期]2008-08-26**[作者简介]韩振华(1979—),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讲师,学院科研秘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美学,文艺理论批评。
***[基金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课题“王船山美学研究”(项目编号07018)的阶段成果之一。
Vol.28No.6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Dec .2008***第28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月摘要:王船山(夫之)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镇,但是学界对船山美学与文艺思想展开研究却是十分晚近的事。
从晚清时的零星评价到本世纪初大量论著涌现,船山美学思想研究走过了一条由零散到系统、由诗论到艺术哲学到美学、由传统研究到多种方法论并存的道路。
船山“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其所处“坐集千古之智”的时代机遇、其鲜明的问题意识,以及其遍注群经的著述形式,使得研读他的哲学与文论成为后人走进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便之门。
关键词:王船山;美学;奠基;提升与创新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6-0096-0396--纪90年代有建立“中国的哲学(研究)”的呼吁,其后是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2001)、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2002)、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2004)、季蒙《主思的理学———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2005)、周兵《天人之际的理学新阐释———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思想研究》(2006)、刘梁剑《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2007)等,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在过去的300余年中,我们可以把受船山思想启迪或曾对船山著述付出较多精力的学人排成一个长长的序列。
在这个序列中,20世纪之前蒋骥、魏源、邓显鹤、邹汉勋、欧阳兆熊、郭嵩焘、张文虎、俞樾、刘人熙、王闿运、谭嗣同等人曾细读过船山著作并留下一些记录或批评,其中郭嵩焘、刘人熙、谭嗣同三位推举船山其人其学最力,这也是值得笔者在此专门指出的。
二、船山美学思想研究综述专门的船山美学研究是比较后起的,就笔者所见,第一个把“王夫之美学”或“王船山美学”拈出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的,要推叶朗先生。
叶先生在1980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发表论文《王夫之美学二题》,开研究“王夫之美学”的风气之先。
后来陆续有学者撰文跟进。
而熊考核《王船山美学》、吴海庆《船山美学思想研究》两本专著的出版,显示了学界对船山美学的持续兴趣。
以船山诗学和文艺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就更多了,从船山在世时的蒋骥、清末的王闿运、谭嗣同一直到当下,时有所出。
仅就正式出版的专著来说,笔者搜罗到的就有:(1)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杨松年《王夫之诗论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3)谭承耕《船山诗论及其创作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4)陶水平《船山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萧驰《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彭靖《王船山词编年笺注》(岳麓书社,2004);(7)崔海峰《王夫之诗学范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这些论著都在不同角度或层面上涉及船山美学,而且有的著述所论十分深刻,可把它们也归入广义的船山美学研究范围内。
如上所述,课题意义上的船山美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在此之前对于船山文学、诗学、文艺思想的诸多研究实际上起了不可或缺的奠基意义,所以,笔者把它们看作关于船山美学的前研究阶段。
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序对船山美学研究作一回顾,重点是对研究角度和进路的反思。
(一)奠基期(1980年代以前)。
在笔者所见的文献里,谭嗣同和王闿运较早地论及了船山诗、文。
王闿运作为船山书院主讲,对船山却多讥评,但他大概是第一个从文学角度思考船山的学人,他说:“湘洲文学,盛于汉清。
故自唐宋至明,诗人万家,湘不得一二。
最后乃得衡阳船山:其初博览慎取,具有功力;晚年贪多好奇,遂至失格。
”又说,“看船山诗话,甚诋子建,可云有胆,然知其诗境不能高也,不离乎空灵妙寂而已,又何以赏‘远犹(笔者按,“犹”当为“猷”)辰告’之句?”谭嗣同27岁时创作了《论艺绝句六篇》,其中第二首论“文”,“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是说船山的,此诗自注极为推举船山之文:“文至唐已少替,宋后几绝,国朝衡阳王子,膺五百之运,发斯道之光,出其绪余,犹当空绝千古。
”第三首论“诗”,认为“论诗于国朝尤为美不胜收,然皆诗人之诗,无更向上一著者。
惟王子之诗,能自达其学”。
这里,谭氏已经看出船山思想学术与其诗歌创作的一致,“看出了王夫之的哲理与诗心所展示的乃是相互贯通的同一境界”。
谭氏著作屡屡称举船山“道不离器”、“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之说,其谓船山诗歌“自达其学”,这里的“其学”当指船山道器合一、天理与人欲不离的思想。
1914年船山学社成立,《船山学报》开始发行,这推动了学界对船山诗学的关注和研究。
二、三十年代时陆续有论及船山诗学的论著发表,如1927年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1928年6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悟愚《再论船山诗学》,1931年上海《文艺杂志》季刊第二期发表晋至《王夫之论艳诗》,1934年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38年7月《庸报》发表中谦《谈王船山的诗话》。
四十年代则有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年3月《时与潮文艺》创刊号)、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社1944年版)、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蒋伯潜等《诗》(上海世界书局1948年版)陆续发表。
与之伴随的是,先是1925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肇其端,然后是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1932)、王永祥《船山学谱》(1934)、嵇文甫《船山哲学》(1936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7)等专著的出版,这些著作都有相当篇幅论及船山思想学术,在某种程度上标示着船山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论诗文者遂可对船山哲学系统和学术风貌有所参照,船山文艺思想研究的水平得到拉升,部分地具有了美学研究的品格。
20世纪前半叶的船山文艺思想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但是可以看出,论者已从各个角度触及了船山文艺思想中的一些核心范畴和命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郭绍虞对船山诗论评价最为全面、准确,实际上奠定了后来船山诗论研究的基础。
而宗白华“是最早从意境角度评价王夫之诗学的人”,只是宗先生多借重道(老、庄)、释(禅)两家谈意境,船山地下若知此,恐不会完全赞同。
1962年11月,为纪念船山逝世270周年,“王船山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船山作为“热烈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唯物主义者”的地位更加巩固,这引发了船山文艺思想研究的一个热潮。
这一时期,吴则虞、席鲁思、陈友琴、羊春秋、马茂元等就船山的词、赋、诗论展开探讨,发表了一批论文。
总体来看,这些文章是对郭绍虞相关观点的细化,大部分并没有超过郭先生的水平。
跟新中国成立前的评论相比,这些文章大都关注了船山诗论的定位问题,在肯定船山诗论的同时,往往从所谓“阶级立场”、“对待人民态度”来论说船山对老杜、元白的苛评,把船山的这些看法定性为“阶级偏见”和“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
需要注意的是,马茂元《〈姜斋诗话〉中论自然景物的描写》一文,在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第一,从形象和思97--维的关系这一角度思考船山的情景交融理论,认识到船山诗论中的形象思维问题;第二,突出评价了船山重视直接体验和活泼空灵意境的理论,注意到了船山的“现量”说。
(二)提升与创新期(1980年至今)。
1980年到现在的20多年,船山美学研究不但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地位,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一时期定义为船山美学研究的提升和创新期。
由于相关著述太多,亦因为篇幅所限,在此只就笔者所见资料的研究路径和创新点略作攒述。
1.廓清船山美学体系。
程亚林《寓体系于漫话———论王夫之诗学理论体系》从概念、范畴出发并为它们搭建分层次的统一体;萧驰《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美学标本》以船山的创作论为中心,以情和景为台基,建构了一座“缜密完整,体系俨然”的“古典艺术哲学的宫殿”;叶朗《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则以诗歌审美意象为中心,诠释出了一个唯物主义美学体系;姚文放《论王夫之的诗歌美学》以“意”这一范畴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内在逻辑严整有序的诗歌美学体系;熊考核“从美的存在与本质出发,以审美心理为基础、审美表现为主干、意境创造为核心、审美教育为旨归,去结构船山美学的理论体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