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本文概述《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一文旨在全面解析中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污染状况,并探讨可能的环境影响。
重金属,如铅、汞、铬、砷等,因其对环境和生物的毒害作用,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农田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重金属含量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
本文首先对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包括污染程度、污染范围、污染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还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对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质量以及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农田土壤污染方面,由于其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近年来,中国学者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关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许多学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南方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还受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等。
湖北省主要蔬菜基地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湖北省主要蔬菜基地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作者:李静王明锐张隽娴汪淏姚晶晶陶宁丽路磊易甜樊铭勇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第24期摘要:采用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共8个地区的45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pH和6种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含量进行测定,再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45个土壤样点pH范围为4.59~8.42,42.2%样点偏酸性;重金属含量均在《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标准以内,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单项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Cr、Cu和荆州市Cr单项污染指数超过0.7,临近警戒线;综合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其他地区均是安全的。
关键词: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湖北省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6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60土壤是人类生产食物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累积吸附在土壤中。
由于重金属迁移程度小,在土壤中很难去除,通过蔬菜根部到植株中,严重影响品质,同时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隐患。
因此,深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蔬菜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重金属对人类的危害十分必要[1]。
2000年初,对蔬菜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开始了研究。
自2004年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来,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
农业部门积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工作,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开展产地环境评价和产品认证检验工作。
对“三品一标”产地环境的评价工作,可以更进一步掌控蔬菜基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镉、铬、铜、镍、铅、锌等金属元素超出环境容许值,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为了科学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以便对土壤进行监测、治理和修复。
首先,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土壤重金属污染
限制值和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标准。
土壤重金属背景值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自然含量,通常以地球化学背景值为参考标准。
土壤重金属污染限制值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最大容许含量,超过该值则被认定为受到污染。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标准则是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价,包括生态毒性、生物有效性、生态风险等指标。
其次,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植物吸收规律、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科学原理,并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的。
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准确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的应用范围包括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土壤环境修复等方面。
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对于科学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是科学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制定治
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

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其中,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形式。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3.5g/cm³的金属或其化合物,在工业和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重金属的不当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
为准确评估重金属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一、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生态风险是指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生物种群、生态流程和生态学功能的影响,而重金属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的污染物。
不同的重金属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态毒性,其长期暴露可能导致氧化应激、基因突变、DNA损伤等影响。
另外,大部分重金属容易沉积在土壤中,进而胁迫植物生长,从而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了解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至关重要。
二、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环节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工业和农业活动,包括矿山废弃物、废弃电池、废弃电子产品以及废水处理等。
重金属主要通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溶解在大气和水体中的沉降物等途径排放到环境中。
其中,一些重金属如汞、铅更容易进入食物链并积累,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生态风险评估的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是评价重金属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目的在于准确识别出生态风险来源、发现潜在危险和制定合理、科学的生态保护策略。
常见的生态风险管理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估、土地使用管制、污染源控制等。
此外,还有许多定量方法可用于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如概率模型、贝叶斯网络、模糊数学等。
在这些定量方法中,生态风险指数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考虑到重金属污染物的发生概率、毒性及暴露场所,是当前较为成熟的生态风险评估手段之一。
四、评估结果的意义和局限生态风险评估是为了控制和预防重金属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结果对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评估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源解析以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长期积累。
重金属具有不易降解,长时间残留在土壤中的特点,导致污染问题不易解决。
2. 空间分布不均。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不同区域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3. 土壤pH值的影响。
土壤pH值对于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pH值下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也有所不同。
4. 生物累积。
含有重金属的土壤会被植物吸收并进入食物链,从而引起生物累积和增长。
5. 健康风险。
长期暴露于含有重金属的土壤中,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类型。
1. 自然源。
包括岩石、土壤本身、化学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
2. 人为源。
包括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业和畜牧业污染等,这些活动会释放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从而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增加。
三、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对于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步骤:1. 确定重金属类型和含量。
通过采样和分析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类型和含量,评估污染程度。
2. 评估生态风险。
确定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植物生长、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等方面。
3. 评估健康风险。
确定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阈值,提出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
四、结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科学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征、来源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蔬菜种植区设施土壤重金属特征分析

蔬菜种植区设施土壤重金属特征分析摘要:设施种植即在设施内以植物健康生长为中心的种植方式,蔬菜种植区设施土壤会累积重金属,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造成蔬菜种植区设施土壤重金属积累原因,探究蔬菜种植区设施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希望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种植;设施土壤;重金属特征引言: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设施农业的安全性受到社会重视,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影响设施蔬菜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Cd、Cr、Hg、Cu等重金属在设施土壤中累积明显,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明确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是有效治理污染的基础。
一、蔬菜种植区设施土壤重金属特征影响因素(一)栽培年限栽培年限与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关系紧密,随栽培年限的不断增加,设施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呈上升趋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速度远超露天栽培。
据调查显示,设施土壤中Cu、Zn、Cd含量升高,且在土壤变为设施土壤后1至5年内上升速度最快,其中Cu、Zn两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6至10年间略有下降,Cu含量在15年以后继续升高,Zn含量第11至15年内急速上升,设施土壤中Cd的含量变化与Cu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二)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施用是造成土壤内重金属元素超标的主要原因,会影响设施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也是研究时需重点考虑的影响因素。
以Cu元素为例,猪粪、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中Cu含量超标,因此可确认这几种有机肥是造成设施土壤中Cu累积含量超标的原因。
设施内种植蔬菜不同,种植过程中使用多种有机肥料,设施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受有机肥使用种类影响,在分析重金属分布特征过程中,应考虑该因素的影响,明确各类有机肥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1]。
(三)pH及CEC第一,土壤pH值会影响重金属元素的活性,当设施土壤pH小于7.5时,Cu 的活性随pH升高而升高,当土壤pH超过7.5时,Cu的活性随pH上升呈现下降趋势,Cd活性仅在pH小于6.26时与土壤酸碱性呈线性关系,且随pH升高而下降。
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随着工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其中,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因为重金属非常难以降解,长期积累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因此,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指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金属元素,包括铅、镉、汞、钡、铬、铜、锌、镍等。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重金属在环境中能够长期积累,从而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污染等。
工业污染:许多工业生产中的金属加工过程,如钢铁、有色金属、电子、化学、制药、印染等,都会排放大量的重金属废水和废气。
农业污染:农田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农业化肥和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
城市污染:城市生活污染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废弃物及废水等。
生态风险评价的意义生态风险评价是一种评估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情况的方法。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降低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生态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物质流向评价、生物毒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物质流向评价:对重金属的来源和物质流向进行评估,包括重金属从源头到达环境中的过程、物质在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转移和迁移路径,以及人类通过食物链摄入重金属的可能性。
生物毒性评价:在评估重金属的毒性时,必须考虑到其对不同生物的影响。
要评估到不同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生态影响,必须进行各种生物毒性实验。
常用的生物毒性实验包括水生生物毒性实验、土壤毒性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等。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对于不同形式的重金属污染,包括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评价,以此确定影响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类。
定性评价:在评价时,无需数值化计算和统计分析,仅通过主观评估来认定重金属污染物的风险程度。
《2024年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范文

《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田污灌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灌溉方式。
然而,长期污灌农田的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且具有生物累积性,长期积累将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长期污灌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污灌年限的农田进行采样分析,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
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地采样、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一)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通过对长期污灌农田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且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其中,镉、铅、汞等重金属的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且随着污灌年限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上升趋势。
(二)污染来源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污水灌溉、大气沉降、农药施用等。
在长期污灌过程中,污水中的重金属通过灌溉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污染。
四、潜在环境风险评价(一)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重金属的含量、毒性以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因素,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
(二)评价结果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较高。
其中,镉、汞等重金属的潜在环境风险指数较高,表明这些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镉、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较高,且呈现出上升趋势。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较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二)建议1. 加强污灌水源的管理和控制,减少污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2. 加强对农田土壤的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门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摘要:以天门市5个蔬菜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与累积特征,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天门市5个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hg、cd、as、cr、pb、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6、0.168、6.850、67.940、10.730和27.090 mg/kg,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值,但hg、cd、cr、cu在不同基地高于湖北土壤背景值,呈现出明显的累积现象,其土壤重金属综合累积水平为轻度累积;大气中重金属沉降,施用含有重金属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生活垃圾以及地膜残留是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hg和cd为土壤中主要生态危害因子。
关键词: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累积;来源;生态危害中图分类号:x830;x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016-05土壤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即便是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土壤依然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各种经济关系的物质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三废”、生活废弃物的大量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大量使用,致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
重金属在农田土壤中的累积会引起复杂生物效应,一方面会制约作物生长发育,促进早衰,降低产量,并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起到颉颃作用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再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2]。
由于重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稳定,其土壤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蔬菜在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目前,蔬菜基地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的主要供应源。
一般来讲,蔬菜基地蔬菜生产具有集约化程度高、农业投入品施用强度大、灌溉用水比旱作物多等特点,导致各种外源污染物进入农田土壤的几率也高,势必造成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累积,直接影响蔬菜的质量安全。
因此,对天门市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与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天门市5个主要蔬菜基地土壤进行采样监测,揭示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动态,分析污染物来源,并评估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以期为蔬菜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天门市位于鄂中,地处江汉平原北部,汉江下游左岸,跨东经112°35′-113°28′,北纬30°23′-30°54′,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多年日均气温16.4 ℃,年平均降雨量1 113.3 mm,日照时数1 872.4 h,无霜期249.6 d。
天门市在菜蓝子工程建设中先后在河湖平原的多宝、张港、蒋场、黄潭、岳口、小板、杨林、沉湖及岗状平原的九真、皂市等乡镇建立了10个蔬菜基地,基地面积1.214万hm2,占天门市耕地总面积的11.21%。
本研究区选择在河湖平原,该区土壤发育于江汉近代河流冲积物(q4),基地土壤为灰潮土,土壤有较强的石灰性反应,主要土壤类型是灰油沙土和灰正土。
1.2 样品采集与制备调查采样时,按照必须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不同采样点应选在相同类型母质上以避免因母质不同而产生差异[3]的原则,选择河湖平原的多宝、张港、黄潭、小板、杨林等5个蔬菜基地为采样区,共布设21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按梅花点法5点取样,用竹铲等量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混合均匀后用四分法留取1 kg混合土样。
土样经自然风干,剔除样品中碎石、沙砾及植物残体,用木棍碾碎并用玛瑙研钵研磨,分别过20目和100目尼龙筛装袋备用。
1.3 分析方法1.5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方法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统计特征值及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国家土壤ⅱ级标准值列于表3。
由表3可知,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hg、cd、as、cr、pb、cu的总体平均含量分别为0.066、0.168、6.850、67.940、10.730和27.090 mg/kg。
然而,由于人类干扰强度的不同,5个蔬菜基地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差异显著性分析发现,cd、cr和pb以杨林基地土壤含量最高,与多宝、张港、黄潭、小板4个基地土壤含量存在显著差异;hg与cu则以黄潭基地土壤含量最高,与多宝、张港、小板、杨林4个基地土壤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土壤中as含量黄潭、小板、杨林3个基地土壤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多宝、张港2个基地土壤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与湖北省土壤背景值[4]相比,5个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除as、pb外,黄潭和小板基地的hg、杨林基地的cd、多宝与杨林基地的cr以及黄潭基地的cu均高于相应元素的背景值,存在明显的累积现象;与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国家土壤ⅱ级标准值[6]相比,21个供试土样重金属hg、cd、as、cr、pb、cu的含量均在标准限量内。
由此可见,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中as、pb 处于本底状态,hg、cd、cr、cu在不同基地高于湖北土壤背景值,但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值,土壤尚没被污染,只是受到外源污染物hg、cd、cr、cu的轻度玷污,其土地利用一般不受限制[7]。
2.2 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2.3 土壤重金属来源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于成土母质和人类活动,同一来源的重金属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因此可根据土壤中重金属全量相关性推测重金属来源。
若不同重金属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有相同来源的可能性较大,否则来源不止一个。
由表5可知,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中,cr与pb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09,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其次,hg与cu、as与cu、cd与p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7、0.620、0.548,也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表明pb、cu及cr同源的概率较大。
根据实地调查及有关资料分析,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中外源重金属以4种来源为主。
来源一为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大多数是经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而进入土壤[9]。
来源二为施用含有重金属的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
通常化肥中含有一定成分的重金属,一般磷肥、含磷复合肥含有较高的hg、cd、as和pb等重金属元素,氮肥和钾肥中这些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但氮肥中pb的含量较高。
天门市分别始于1951年、1954年和1972年在农业生产上施用氮肥、磷肥和复合肥。
我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天门市2007年度纯n 施用量为788.85 kg/hm2,p2o5为345.45 kg/hm2,其单位面积施用量双双位居全省各地、市、州的第一名,分别是全省平均施用量的1.52倍和1.67倍。
可见,天门市如此长时间、高强度地施用氮肥、磷肥和复合肥,必然会造成hg、cd、as、pb等重金属元素在农田土壤中的累积。
同时,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一般由老棉田演变而来,曾于1971年前多年使用汞制剂农药氯化乙基汞(西力生)和醋酸苯汞(赛力散)、1962年起使用铜制剂农药硫酸铜和1972年起使用砷制剂农药甲基胂酸锌(稻脚青)防治棉花苗病,以及改种蔬菜后使用各种铜制剂农药防治蔬菜病害,导致hg、cu、as等重金属元素在农田的累积。
来源三为施用含有重金属的畜禽粪便与生活垃圾。
随着现代畜牧业发展,饲料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cu、as 等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随粪便排出体外,施入农田后在土壤中累积。
据估算[10],2006年度天门市仅猪粪、鸡粪中cu、as 的排放量全市耕地平均污染负荷量就达1.738和0.223 kg/hm2。
而农村生活垃圾堆肥中往往重金属含量也比较高,如垃圾中电池、日光灯管、体温计等含hg废弃物较多,施入农田其重金属也会在土壤中累积。
来源四为地膜残留。
天门市从1982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但因地膜强度低,易破碎,使用后难以捡拾回收,地膜残留量大,造成了土壤的白色污染,且覆盖年限越长,污染也越严重[11]。
由于地膜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含有cd、pb的热稳定剂,残留地膜中的cd、pb向土壤中渗透、迁移,污染其土壤[12]。
2.4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3 结论1)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as、pb处于本底状态,hg、cd、cr、cu在不同基地高于湖北土壤背景值,但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值,土壤尚没被污染,只是受到外源污染物的轻度玷污,其土地利用一般不受限制。
2)土壤重金属累积性评价结果表明,hg、cd、cr、cu在不同蔬菜基地已形成轻度累积,5个基地土壤重金属综合累积水平为轻度累积。
3)大气中重金属沉降、施用含有重金属的化肥、农药、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以及地膜残留是天门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来源的主要贡献者。
4)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5个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hg与cd为土壤中主要生态危害因子。
参考文献:[1] 王军,陈振楼,王初,等.上海崇明岛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生态风险预警评估[j].环境科学,2007,28(3):647-653.[2] 陈迪云,谢文彪,宋刚,等.福建沿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生态风险研究[j].土壤通报,2010,41(1):194-199.[3] 苏年华,张金彪,王玉默.福建省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3(4):434-439.[4] 刘凤枝,马锦秋.土壤监测分析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5] hakanson l. an ecological risk index for aquatic pollution control-a sedimentological approach[j]. water research,1980, 14(8):975-1001.[6] 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7] 夏家淇,骆永明.关于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种评价指标的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6,22(1):87-90.[8] 徐宏林,祝莉玲,杨军,等.嘉鱼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7):1347-1349.[9] 赵小虎,王富华,张冲,等.南方菜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及蔬菜安全生产调控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3):91-94. [10] 沈体忠,刘佑林,雷代英,等.武汉城市圈畜禽粪便资源量及养殖业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天门市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9,6(3):70-74,78.[11] 何文清,严昌荣,赵彩霞,等.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3):533-538.[12] 袁俊霞.农用残膜的污染与防治[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1):31-32.[13] 沈体忠,蒋双林,王业鹏,等.湖北省优质水稻产业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以天门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09, 48(增刊):116-120.[14] 谢正苗,李静,陈建军,等.中国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基准的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06,1(2):17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