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合集下载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为什么说三伏天会很热为什么说三伏天会很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时候。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我们知道太阳是地球上热和光的来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光的照射,地球上就没有了温暖也就没有了四季的变化,一切生物也就无法生长了。

夏季太阳高高挂在天顶上,每年的夏天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时分,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

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5三伏天完整时间表(详细)

-2025三伏天完整时间表(详细)

2021-2025三伏天完整时间表(详细)2021-2025三伏天完整时间表(详细)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中伏: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末伏: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古人三伏天吃什么?入伏吃饺子、馄饨、面、鸡、萝卜、火腿、羊肉等食物。

1、饺子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鸡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

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

3、萝卜“头伏萝卜二伏菜”,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

4、火腿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

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

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

5、羊肉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2023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进入伏天了。

三伏

三伏

1、三伏天的划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2、“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

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

直到三九以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热的热量,气温才渐渐上升。

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大雪时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雾的频率比较高,上海12月份是一年中出现雾最多的月份,雾对交通、供电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雾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雾灾发生。

22、冬至——数九开始。

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表示寒冷冬天到来和意思。

23、小寒——寒冷将至。

1月5日前后,小寒是天气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

从各地历年气象资料来看,一年中最冷时段出现在小寒节气的中期。

最新速看!2023三伏天时间表_入伏_初伏_中伏_末伏_出伏

最新速看!2023三伏天时间表_入伏_初伏_中伏_末伏_出伏

最新速看!2023三伏天时间表_入伏_初伏_中伏_末伏_出伏2023三伏天时间表_入伏_初伏_中伏_末伏_出伏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期10天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期10天2023三伏天一共多少天?2023年三伏天一共40天。

初伏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10天;中伏时间为7月21日-8月9日20天;末伏时间为8月10日-8月19日10天。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中伏为期20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

2023三伏天是公伏还是母伏?2023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1日,阴历时间是五月二十四日,属于双数,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就属于“母伏”。

人们按照入伏当天阴历的时间,如果是单数,当年就是“公伏”,相反,如果是双数,当年就是“母伏”。

2023三伏天啥时候最热?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

三伏天最热的是中伏。

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起统称为三伏,三伏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节,一般三伏天指的是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气候会发生变化,湿度大,风速小,而且气温升高明显,经常会感觉到潮湿,闷热明显,而且到了中伏气温升高的幅度最大。

因此,三伏天中的中伏是最热的,需要注意做好降温措施,以免引发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段,而三伏天一共分为三个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时段,其中初伏和末伏的时间都是在10天,而中伏的时间有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并且中伏也是三伏天当中最热的。

因为在进入三伏天之后,地表湿度增多,吸收的热量也会增加,而散发的热量却在减少,地表层的热量经过累积,所以也就一天比一天热,在中伏的时候热量累积最多,自然也就最热。

2023三伏天晒背最佳时间三伏天晒背最佳时间为上午8点到9点之间,或下午3点之后。

避免在温度很高的时候晒背,以免引起中暑。

每次晒背的时间,大约15-20分钟即可。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10或20天。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

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

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

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三伏天的时间不是很固定,一般来说,三伏天有30天或40天。

每年年份不一样,三伏天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以当年的实际情况为准。

三伏天的天数主要与中伏的时间有关。

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只有中伏的时间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中伏时间是由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的。

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三伏天养生小知识“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再加上持续高温,极易发生“中暑”现象。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

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

三 伏

三    伏

三伏“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何为三伏“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

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

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6月22日)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其中三伏中最热的是中伏。

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提醒:躲开阳光未必躲过中暑[1]步入三伏天,中暑也进入高发期。

在许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劳作才容易中暑。

其实在高温且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人体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而频繁穿梭于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者,更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不要以为只要避开阳光,就可幸免于“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只要是在高温、通风不良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呆久了,同样容易“中招”。

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保持通风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很多都有空调,空间过于密闭,而且气温与室外的高温反差很大。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详细介绍)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1.三伏天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2.初伏:初伏固定时间为10天,至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3.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中伏。

4.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也是三伏的结束。

三伏天排湿气寒气的方法第一,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排出体内的湿气以及寒气。

在三伏天时十分适合饮用姜茶,能够散寒发热、补充阳气,对于祛湿祛寒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吃一些红豆、绿豆或者饮用一些绿豆汤、红豆薏仁汤等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它们有助于湿气、寒气从皮肤排出或者是随着尿液一同排出。

第二,可以多运动。

祛湿、祛寒的最佳方法就是坚持进行轻微的活动,因为随着轻微的运动,体内的阳气会逐渐恢复,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也会随之排出,但是不能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影响到水湿的新陈代谢,虽然体内的水会随着大量汗液一同流出,但是也会导致内湿的出现。

第三,用温水泡脚。

很多人觉得三伏天太过炎热,所以不喜欢在三伏天泡脚,但其实越热的时候体内的湿气就会越重,此时泡脚可以达到很好的通经活络、祛湿祛寒的效果,尤其是使用艾叶水、花椒水、生姜水来进行泡脚效果会更强。

第四,可以通过物理疗法来祛除湿气以及寒气,如刮痧、艾灸等。

这种物理疗法一般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因为只有针对固定的穴位进行刮痧或者艾灸等效果才会更好。

另外,由于三伏天十分炎热,所以很多人喜欢食用一些生冷的食物,但是这种生冷食物会使体内的湿气以及寒气更加严重,所以想要在三伏天排湿排寒,就需要对饮食格外注意。

三伏天怎么去湿寒最有效三伏天一般并没有去湿寒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或者是口服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在用药时还需要严格遵医嘱。

三伏的有关知识

三伏的有关知识

三伏的有关知识三伏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气,也是天气最炎热的时期。

它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分别在7月初、7月中旬和7月底至8月初。

三伏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感到疲倦、无力,容易中暑。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伏的相关知识。

初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7月初。

初伏期间,气温逐渐上升,高温天气逐渐增多。

此时人们容易出现疲倦、食欲不振、容易失眠等症状。

为了应对初伏期间的高温天气,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适当增加饮水量,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中伏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7月中旬。

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高温天气更加频繁。

中伏期间,人们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

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无法及时散热,导致体温过高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

为了预防中暑,人们要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尽量选择在阴凉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另外,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清凉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末伏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7月底至8月初。

此时气温仍然很高,高温天气依然持续。

末伏期间,人们容易出现疲倦、脾气暴躁、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缓解这些不适,人们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在三伏期间,人们还要注意保护皮肤。

由于高温天气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皮肤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要做好防晒工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尽量选择在阴凉处避暑。

另外,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和刺激性的洗浴用品。

三伏是中国夏季最炎热的时期,人们在此期间要注意防暑降温,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同时,还要注意皮肤的保护,做好防晒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

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特点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三伏一共多少天 三伏一般为30天,但有的年份为40天,这主要取决于中伏的天数。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

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因为每逢伏天,因为天热,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为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民间谚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除了好吃外,还有其他原因。

三伏天被称为“苦夏”,因为酷热所以苦啊!北方地区的热大多数属于干热,比起南方的梅雨天应该还好过些,只要不在大太阳下暴晒,有点树荫凉儿,就不是很热。

但是因为北京四季分明,所以还是觉得很热,天热人就觉得疲乏倦怠,由此食欲不振,老百姓白天还要劳作养家,所以为了增加食欲,犒劳自己所以头伏吃饺子,因为饺子被百姓认为是最好吃的吃食,所以增加食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吃饺子了。

尤其是马齿苋馅儿的饺子,被认为是长命菜,它是罕见的天然高钾食物,还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

饺子状似元宝,所以吃水饺,顺道也求了财,一举两得。

天儿热除了食欲不好,迷信讲法还易中邪,民俗称五月是恶月,为了避邪就吃面,而且要吃热汤面,您想想,大热天一碗热汤面下去,肯定是大汗淋漓。

这就对了,中医认为,夏天出汗可以驱除体内的阴邪。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

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

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

这种吃法汉代已有。

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

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

饺子和面条水煮后,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溶出的营养成分比受热损失的营养成分更多。

所以,老人们常说,吃饺子时要把饺子汤喝掉,最好是“原汤化原食”,这样营养素都被吸收进肚子里了。

中医讲究养生之道要顺天意、合于自然,什么是顺和天意?大自然既然有春夏秋冬四季,人类就应该顺应自然。

夏天热就该出汗,出汗可以调节体液,排出体内毒素,是好事,现在人们为了所谓的舒服,总用空调,其实不一定就对身体好。

明明是三伏天,非调成深秋的温度,身体温度始终处于恒温状态,身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就会退化,加上贪凉,所以,一到秋天就容易生病,身体显得很脆弱。

如果不能融入自然、顺应时令,生病就不要怪老天爷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