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趋势1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活学活用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是因为
C ( )
A、它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 B、它具有其他社会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 D、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活学活用
请用“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析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挫折?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 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 的利益,因而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第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
义前途充满信心。 因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
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生机,我们决不能只看到某些漩 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腾。 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基础夯实
一、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 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二、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why?)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 需要有一个过程。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与原则。
从宏观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出先弱后强、逐渐成熟的趋势。
以下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起点。
在起步阶段,事物通常处于初创阶段,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积累经验和资源,建立基础。
比如,一家新创的公司需要通过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在起步阶段建立了基础后,事物进入到成长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事物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比如,一家公司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份额,销售额逐渐增长,产品线逐步丰富。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当事物在成长阶段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它会逐渐进入到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事物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竞争更加激烈。
比如,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上存在多家竞争对手,产品功能和质量相对稳定。
第四阶段:衰退阶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成熟后,事物往往会进入衰退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事物的发展开始趋于停滞,甚至出现下滑的趋势。
比如,一个过时的技术被新技术所取代,市场需求减少,销售额下降。
第五阶段:更新阶段当事物进入衰退阶段后,它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需要进行更新与转型。
在这个阶段,事物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比如,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在市场需求变化后,转型为智能家居领域。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多样而丰富的,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然而,总体来说,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先弱后强、逐渐成熟、不断更新的一般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020届高三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考点29事物发展的趋势课

事物发展的趋势
1
•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是符
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
发展前途的东西,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遭受
失败。
2
• 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学习事物 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 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 的困难。
14
•
4.(2009·广东)“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
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
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
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B( )
•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一
•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5
• • 解析 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表明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是,这 一历程也表明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艰难 曲折的过程。通过从“有缓流也有急 流”,“有暖色也有冷色”等可知。
16
•
5.(2010·广东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
“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
近些年来,“ OK拜拜” 、“雷人”、“粉丝”、
“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
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
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
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
C
10
•
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味美
味涩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 变的结果
新质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 发生新的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
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
起质变。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 质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 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 发展的
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 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 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 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 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 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长出 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
1、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
A 重视量的积累
B 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D 支持旧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2008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
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
要抓住时机,促成发展(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 而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缺乏信心、“庸俗进化论”)
2.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所谓“激变论”,又称“灾变论”。一种用灾难的突变来解释地壳 运动和生物演变,否认生物自身进化的形而上学理论。这种理论否 认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否认了生物自身的渐进和进化,把质变绝对化,视质变为突然发生 的、没有量变准备的突如其来的一击,使神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 因此它不仅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背离唯物 主义的唯心主义学说。 所谓“庸俗进化论”,认为自然界现有的秩序是一种渐进过程的产 物,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种理论只承认事物 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 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同样只有量变, 人类社会只是逐渐进化的历史,而不是矛盾斗争和社会不断革命的 历史。
事物发展的趋势分析

事物发展的趋势分析
事物发展的趋势分析是指对某一事物或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研究。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发展方向,为决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在进行事物发展的趋势分析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趋势: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通过分析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研究领域的趋势以及技术创新的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2. 社会趋势:社会变革和人们的需求也会推动事物的发展。
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变化、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消费趋势等,可以预测社会对某一事物的需求变化趋势。
3. 环境趋势: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消耗等,可以预测对某一事物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限制和约束。
4. 经济趋势:经济的增长与衰退对事物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经济的走势,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消费水平的变化等,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
5. 政策趋势:政府的政策和法规也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政策的
制定和变化,可以预测政府对某一事物的支持程度和未来的政策方向。
通过综合分析以上因素,可以对事物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预测和把握。
这对企业和组织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其做出战略决策、规划和创新。
事物发展的途径与趋势

事物发展的途径与趋势
事物的发展通常有以下几个途径与趋势:
1. 技术发展:技术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事物通过技术创新得以改进和发展。
例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 社会需求:事物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
人们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就会促使相关行业的发展。
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健康食品和清洁能源等行业蓬勃发展。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事物的发展。
例如,经济不景气时,某些行业可能会停滞甚至衰退,而经济繁荣时,某些行业可能会迅猛发展。
4. 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两个重要动力。
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合作则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事物的快速发展。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对事物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因素,以实现事物的持续、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途径与趋势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经济因素、竞争与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事物发展的趋势

短期趋势
短期趋势是指在更短的时间内 ,事物发展呈现出的波动性和
变化。
短期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突发事件、市场情绪、
资金流动等。
短期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波动幅度和方向可能快速变 化。
短期趋势的识别和分析有助于 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抓住交易 机会。
如何识别趋势
01 识别趋势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 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预见型策略
总结词
预见型策略强调对未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详细描述
预见型策略的核心在于对未来事物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未来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判, 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可以提前布局,培养相关人才,以应对未来变 革。
创新型策略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领域 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性别平等
随着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度提高,未来将更加注重女性权益的 保护和性别平等的发展。
经济环境对趋势的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将更加活跃,推动全 球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 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趋势的特性
稳定性
趋势通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规律性
趋势的变化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模式,具 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持续性
趋势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不 是短暂的、一时的变化。
趋势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01
事物内部的本质、结构、机制等,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主要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趋势因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等而有所差异,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平稳发展:事物按常规、平稳的方式发展,没有急速变革和剧烈波动。
这种发展形式多见于稳定的市场、成熟的产业和传统文化领域。
2. 突变发展:事物在某个时刻经历一次剧烈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状态。
这种发展形式常见于科技、政治等领域,如互联网、新能源、社会主义革命等。
3. 持续发展:事物在不断地积累、扩展和深化,形成一个稳定的趋势。
这种发展形式多见于长周期领域,如经济、文化、环境等。
4. 热点发展:事物在一定时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和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影响。
这种发展形式常见于时尚、娱乐、社交等领域。
总的来说,事物的发展形式和趋势是随时代和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不断关注、研究和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一原理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并能结合典型事例,对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了解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理解、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由于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项改革措施,对我国的改革事业抱有正确的态度。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节结构:
本节共两框。
既是对二、三、四课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方法论要求的系统和升华,因此,本节特别是第二框题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唯物辩证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框《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论述了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之后,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阐述原理的基础上,教材又从“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
第二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首先运用中外哲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观点,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点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出两者的分歧,并强调了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分歧。
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并从个人成长过程和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两方面举例分析。
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掌握这一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①从知识要求来说,这一问题是对第二、三、四课所学原理的概括和总结,学好这个问题,可以使有关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更加系统,得到升华。
②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来说,只有首先划清两者的界限,才有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应用。
它们的分歧是: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地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总的指导方法,不能把它看作是可以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的道理,自觉地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思想、学习和工作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3、“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①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在前面已经分别论述过了,而本框的方法论要求更具有综合性,需要紧密联系以上几课的内容,与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怎样恰当地处理这些观点和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②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意识地去运用唯物辩证法,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4、“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是本框教学,也是全课教学中的难点。
[原因剖析]
①这一问题作为本课思想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要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较好的解决,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
②由于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再加上党内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使这一问题的教学更增加了难度。
教法建议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突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这一教学重点,应当注意:
①重视运用已知的道理。
本框是在第二课学习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发展的实质等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问题的。
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前后知识衔接起来,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所谓总方向,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
至于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它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②以基本事实说明道理。
教材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是以基本事实来证明基本观点的。
如说明新事物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就举了一个自然界和两个社会领域的事例;讲曲折性原理,列举的基本上都是社会领域的事例。
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信服,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具体而又生动的事例。
③搞好综述,教材第16段,是对原理的综述,既是对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两个观点的概括总结,又是理论上的综合、提高。
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的要求,虽然不能在理论上扩充,但却可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理解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可以采用图示法,告诉学生事物的前进性不能用直线表示,因为其中不包含曲折性(其中就蕴含着要和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即否认曲折性的观点划清界限的思想);也不能用圆来表示,因为圆虽然包含了曲折,却又否认了前进性,事物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只是旧事物的重复,实际上是否认了发展(其中又蕴含着要和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划清界限的思想)。
那么,用什么样的图示表示才比较准确呢?一种是上下波动的曲线,另一种是螺旋式的上升的曲线,都可以表示事物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即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
为了使学生理解“任何事物”和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还可以举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
如一出好戏的剧情发展,总是有序幕、有中场和尾声,有高潮,也有过场;一部文艺作品,必须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如此等等。
(2)在讲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时,要结合教材中“议一议”的内容,搞好讨论。
如前所述,通过本框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是很有必要的。
许多事实说明,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
当然,能够遇挫愈奋,锲而不舍的典型事例,更是不乏其人,对学生也更具启迪、教育意义。
本框和第一节第一框(事物发展的原因)中的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类似的方法论要求,教学中应注意前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防止简单重复。
(3)对本课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把握好这一难点(同时也是“热点”)问题的角度,是以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原理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