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招聘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2024

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招聘历年考试试题及答案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量来发电的装置,其所使用的核燃料是()。
A.氢B.铀C.氦D.镭【答案】:B2.2013年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这体现的是()。
A.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B.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C.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D.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答案】:B3.在职业活动中,有些人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中的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这些人所持的价值理念属于()。
A.拜金主义B.极端个人主义C.享乐主义D.极端自由主义【答案】:A4.以下发文字号正确的一项是()。
- 1 -A.国办发﹝2015﹞8号B.国办发﹝2015﹞08号C.国办﹝2015﹞8号D.国办﹝2015﹞第8号【答案】:A5.由司马迁完成并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是()。
A.《左传》B.《史通》C.《国语》D.《史记》【答案】:D6.国家财政政策的内容和力度取决于()。
A.国家宏观经济形势B.市场的供求变化C.企业的发展状况D.国际的经济形势【答案】:A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和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案】:D8.PM2.5即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环境空气中()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A.浓度B.半径C.直径D.周长【答案】:C9.机关实现管理职能的必备条件是()。
A.领导人的决策- 2 -B.人才的合理配岗C.机关的组织架构D.公文处理【答案】:A10.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过快、物价上涨幅度过大时,政府为抑制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手段是()。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大观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历史上最完整、最深刻、毫无片面性弊病的科学,它对指导我们一切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以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一、引言质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衡量事物优劣的重要指标。
事物的发展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本文将通过分析质量互变规律,探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二、质量互变规律的概念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并且与事物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质量的变化可以是正向变化,也可以是负向变化,甚至是存在波动性的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1. 质量的正向变化事物的质量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正向变化,即质量逐渐提高。
这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也是人们追求进步的动力来源。
例如,科技的进步使得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 质量的负向变化事物的质量也可能出现负向变化,即质量下降。
这种情况往往源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
例如,环境污染导致空气和水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质量的波动性变化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可能出现波动性变化,即质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或内部因素的作用所致。
例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既有增长期也有衰退期,经济质量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1. 指导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为事物发展提供了指导。
通过分析事物的质量变化趋势,人们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例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对质量互变规律的研究,可以提前发现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2. 评估事物价值质量是评估事物价值的重要指标,质量互变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评估事物的价值。
通过分析事物的质量变化,可以判断事物的优劣,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择和决策。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通过了解商品的质量变化趋势,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2024年安徽公务员行测真题(C类)

2024年安徽公务员行测真题(C类)(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根据公文制发机关的行文方向将公文划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
向非同一组织系统的任何机关发送的公文称为()A.上行文B.平行文C.非公文D.下行文【答案】:B2.用以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事项的公文是()。
A.指示性通知B.批转性通知C.批示性通知D.告知性通知【答案】:A3.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B.人口数量庞大,资源利用率低,短缺越来越严重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D.资源利用率高,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答案】:B4.()指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的劳动力技能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失业。
A.摩擦性失业B.周期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1/ 13【答案】:C5.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是()。
A.荀况B.韩非子C.孟轲D.墨翟【答案】:B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答案】:A7.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A.黑格尔B.萨特C.费尔巴哈D.尼采、叔本华【答案】:D8.某市几家瓷砖生产的产品占据该市市场份额80%,他们协商后达成协议,统一价格并按均价提价15%,这一行为的实质是()。
A.扩大瓷砖生产企业的市场销售B.提高瓷砖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C.寡头垄断市场价格领导协定D.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自我约束【答案】:C9.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2/ 13D.《天津条约》【答案】:B10.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战。
A.可持续发展B.科教兴国C.人才强国D.就业优先【答案】:D11.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答案】:C12.在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一旦发生火灾,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专题二 唯物辩证法题目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题目1.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实事求是B.矛盾分析法C.唯物史观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D2.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是()相统一。
A.分析与综合B.归纳与演绎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答案:C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答案:C4.事物发展的实质是:A.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B.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C.事物不断处于质变之中D.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答案:B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答案:D6.“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答案:A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答案:D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现象与本质答案:A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答案:D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答案:A11.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答案:B12.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决定的。
A.同一性B.斗争性C.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D13.质量互变规律:A.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C.揭示了事物永恒发展的动力D.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A14.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A.阶级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唯物辩证法答案:B15.看一个人要优点与缺点兼顾的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答案:D16.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C.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答案:C1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答案:A19.“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答案:B20.规律的根本特点是:A.客观性B.必然性C.稳定性D.可利用性答案:A2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答案:C22.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哲第一、二章 选择题(含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水、火等“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教学目的_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学目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学习本章要明确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事物自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事物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是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掌握辩证的否定观,理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重点:1、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2、辩证否定观3、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教学难点: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关系怎样?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什么意义?4、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有哪些?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6、有人认为,辩证的否定是否是否定一切,一笔勾销,完全抛弃,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计划课时:8课时第一节肯定和否定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什么是事物发展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它决定事物的性质,代表事物相对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自身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使一事物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怎样?(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肯定方面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自身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使一事物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肯定之中包含否定,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之中包含肯定,否定就是肯定。
(3)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否定的辩证本性1、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力强加的。
(2)辩证否定的特点一方面,辩证的否定不是一笔勾销,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