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公开课:一个“愁”字,别样愁情《醉花阴》《声声慢》对比赏析

一个“愁”字,别样愁情——《醉花阴》《声声慢》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人生经历。
2.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2.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式】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他的书中这么写道: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情”与“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在宋代,有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文豪,与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的李清照,就特别注重借助意象描绘内心情感。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采用意象对比的方法与同学们一起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品味本词中的别样“愁”情。
二、初读:知人论世1.检查预习作业:通过检查课前预习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2.然后教师概括总结,即两首词的创作背景。
在此基础上,听教师朗读全词,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别样愁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大事记(人生经历):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古诗词写“愁”的诗句,用了比喻、化虚为实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词写“愁”的诗句,⽤了⽐喻、化虚为实的诗句有哪些?愁⾃古以来就是诗⼈最喜欢描述的情感之⼀,在古诗词之中,愁变得有形,有量,可以触碰,耐⼈寻味,极具诗情画意,使⼈爱恋,令⼈着迷。
今天⼩编就带着⼤家⼀起追随诗⼈的步履,去揭开愁的⾯纱,⼀起来听古代诗⼈告你愁是什么。
1.李⽩告诉你,愁的长度⽩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何处得秋霜。
——出⾃李⽩《秋浦歌⼗七⾸》李⽩⽤⾃⼰⾼超的想象⼒告诉你,愁很长,犹如⽩发三千丈,这种⽐喻将愁写的具体⽣动,似乎可以窥见愁的状貌了。
李⽩的愁不仅有形状,有长度,还有治愈的办法,“抽⼑断⽔⽔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想要⽤酒解愁,反⽽愁上加愁,适得其反,看来李⽩的愁太深了,⽆法化解。
2.李清照告诉你,愁的重量武陵春·春晚李清照风住尘⾹花已尽,⽇晚倦梳头。
物是⼈⾮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
愁的长度知道了,李清照告诉你愁的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
”⾈太⼩,愁太重,只怕船都⽆法承载,善于使⽤夸张⼿法的⼥词⼈,告诉⼤家愁这种⽆法估量的情感,对于她来说有千⽄之重。
3.李煜告诉你,愁像⼀江春⽔虞美⼈·春花秋⽉何时了李煜春花秋⽉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楼昨夜⼜东风,故国不堪回⾸⽉明中。
雕栏⽟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亡国之君李煜被幽闭后,便时刻与愁为伴。
愁是什么,他可能最有发⾔权了,他的许多词都与愁有关,他的愁“剪不断,理还乱”,愁笼罩在李煜笔下。
在⼀次回忆往事,想到曾经的⾃⼰,看到现在的模样,忧愁难过之时,李煜⽤⾃⼰的诗词告诉我们,他的愁“恰似⼀江春⽔向东流”。
这种愁犹如江⽔,延绵不断,滚滚东流。
4.秦观告诉你,愁像细⾬浣溪沙·漠漠轻寒上⼩楼秦观漠漠轻寒上⼩楼。
晓阴⽆赖似穷秋。
淡烟流⽔画屏幽。
⾃在飞花轻似梦,⽆边丝⾬细如愁。
宝帘闲挂⼩银钩。
清晨的阴凉,令⼈虽在春天仿佛是在深秋,窗外的花⾃由⾃在的飞,漫天飞舞的像是梦⼀般,秦观的愁像⽆边的丝⾬,淅淅沥沥的下,漫⽆边际,愁绪飞扬,淡淡烟雾,潺潺流⽔,意境幽幽。
古诗中的愁如何表现

古诗中的愁如何表现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世界里,“愁”是一个常见而又深刻的主题。
诗人们以其独特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将愁绪描绘得淋漓尽致,让后人在诵读中感受到那份深沉与无奈。
那么,古诗中的愁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首先,借景抒情是诗人们表现愁绪的常用手法之一。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山川草木,都成为了他们寄托愁思的载体。
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来比喻自己无穷无尽的哀愁。
江水奔腾不息,愁绪也连绵不断,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之深。
又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秋天萧瑟的景象和滚滚东去的长江,烘托出自己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忧愁。
落叶飘零,象征着生命的衰落;长江滚滚,寓意着时光的流逝。
在这壮阔而又凄凉的景色中,诗人的愁绪愈发显得沉重和深远。
其次,直抒胸臆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诗人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内心的愁苦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直接触摸到他们的情感。
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无尽的哀怨和愁苦。
一个“怎”字,一个“了得”,将那种无法言说、无法排遣的愁绪表现得极为强烈。
还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说自己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而这都是因为忧愁所致。
这种直截了当地倾诉,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再者,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愁绪,能使愁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让人感受。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把愁比作烟草、风絮和梅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多而杂乱、绵绵不绝。
烟草的迷蒙、风絮的飘忽、梅雨的连绵,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忧愁的画面。
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将离愁比作丝线,剪不断、理还乱,生动地表现了离愁的纷繁复杂和难以摆脱。
此外,以动作、神态来暗示愁绪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通过描写自己在西风中卷帘的动作以及比黄花还瘦的身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愁和寂寞之苦。
李煜李清照诗词大全赏析

李煜李清照诗词大全赏析诗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的反映。
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诗及一切艺术的源泉。
诗人是生活的歌手,诗是对生活的歌唱。
我在此整理了李煜李清照诗词大全,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煜李清照诗词大全1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李煜〔五代〕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
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2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李煜〔五代〕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一作:梦里)这首秋夜抒怀之作,具有李后主词的一般风格。
它没有用典,没有精美的名物,也没有具体的情事,有的只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念。
一切都是那么朴素,那么明白,却又令人低回与困惑。
大约是词人后期之作吧。
读这类词,最要玩味其中环境氛围的创造,和抒情主人公浅貌下的深衷。
3望江南·多少恨李煜〔五代〕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
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
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李煜李清照诗词大全21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李煜〔五代〕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挚真。
全词八句,句句如白话入诗,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挚切。
关于“愁”的诗句

关于“愁”的诗句
1.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2.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消愁愁更愁。
”
3.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4.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5.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7.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8.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9.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
城。
”
10.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李清照生于北宋末期的乱世烽火,葬于国破家亡的缥缈无望;她一生恪守正道,温厚文雅,勤于金石收录,以词作纾解内心积郁。
李清照词被收录在《漱玉词》中,存世少,却多为精品;其中所体现的愁思意境绵远,柔婉中有着不同于寻常小词的疏朗,立意高瞻却比男性词人更多了一些独属于那个时代女性的忧愁。
这样的特殊之处,全在李清照出身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有一定积累,本身又比较有才华;像其他女子一样,李清照也早早嫁了人,但她是幸运的,她的丈夫也是个有才气的人,且不以女子无才为德来评论李清照。
夫妻二人琴瑟相和,当时的北宋尚有一丝生机,因此生活无忧,有更多时间放在沉淀修养上。
而在北宋亡国、南宋偏安、丈夫去世等一系列变故后,李清照的生活里不再有少妇时期的浪漫,而充满了孤身无依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同时她家世颇为显赫,与朝廷重臣有所关联,这让她无法完全置身国事之外,同时经历着国仇家恨的折磨。
和同时期的词人相比,身在局中的李清照的眼界自然更独特,而她一身才气也足以将心中的愁化作辞章,表于笔墨。
一、山河残存李清照既生活在一个经过刻意粉饰的乱世中,她的词里也自然逃不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思绪,有《添字采桑子》一首: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该词细描庭前芭蕉之形态,密密成荫,虽有满眼绿意,却抵不过“雨打芭蕉”的千古共情;三更正当熟睡之时,却被雨声惊扰了睡意,雨点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更让人心烦意乱,原来却是北人不习惯南方连绵、阴冷的雨!实则汴京与临安之间按今天的科学来说维度跨度不大,但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气候因地域而变要比现在更明显。
李清照从小生活在汴京,景色虽然未必有江南好,却是大宋建国之都,气势自然不同。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表面上只是中原人到了江南以后不习惯当地气候,细究原因,却是大宋气数衰微、朝廷无用、兵将乏力、被迫南渡。
南渡后李清照除了眼见着国都换了景色,也失去了家庭的抚慰,两相逼迫,才使得这一句兼具离乡与亡国的哀叹之音。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此愁绵绵无绝期——李煜《虞美人》、李清照《声声慢》之比较分析

此愁绵绵无绝期——李煜《虞美人》、李清照《声声慢》之
比较分析
柴彦莉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李煜和李清照是以抒发真情实感见长的两位词作家,他们尤其擅长抒写离愁别恨.<虞美人>和<声声慢>都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采用倾诉式的直接抒情方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但作为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他们抒写的"愁恨"内容不完全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柴彦莉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蒲城,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深广、凄绝两由之--从《虞美人》和《武陵春》看李煜和李清照的愁 [J], 林国莉
2.问愁何时了绵绵无绝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三问解读 [J], 闫敬芳
3.李煜与李清照词之异同比较——以《虞美人》和《声声慢》为例 [J], 孙鑫
4.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
读 [J], 施建立
5.文章千古事愁思各不同--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情”异同比较 [J], 高秋兰;马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
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
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
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
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
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
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
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
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
《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
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
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
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
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
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
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
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
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
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
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
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
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
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作为一代帝王,
李煜从理性、奔放的男性视角抒发情感,是那么的浓
烈、磅礴,给人以独特的厚重感,他的“国仇家很”
是如滚滚的江水一般喷涌而出。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
《虞美人》意象的使用上,“春花秋月”、“雕栏玉砌”
打下了吟风弄月、莺歌燕舞的帝王生活的烙印;明月
下偌大的故国,还有那无数的后宫佳丽,虽然都是回
忆,但也是李煜作为贵胄子弟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
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词至
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
夫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生
在富贵之家的李清照,写“愁思”时,体现出了女性
独特的细腻和灵巧。同样是把“愁思”比作连绵不断
的江水,但李清照的“愁思”如秋日黄昏的细雨,点
点滴滴滴入心头,整天的“愁思”从一下床开始,到
黄昏才更加凄厉,以时间的长度来沉积情感的厚度。
酒是淡酒,花是落花,雁是旧雁,《声声慢》中意象的
使用,无不体现出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细腻感性的
内心世界。黑格尔说“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
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二、“愁思”的表现手法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李清照写愁各有妙
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虞美人》、《声声慢》既有
共性又有个性。“诗言志”,两首词在写景的同时都采
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字字传情,句句言愁。从文本
出发,《虞美人》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应犹在”
与《声声慢》中的“戚戚”、“最难”、“正伤心”、等直
接表现内心“愁思”的词语充斥全词,无不展现词人
情感波澜澎湃起伏,体现了特定环境、特定身份下的
愁之深、思之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都是词人在整
首词中情绪积聚后的迸发,虽然说法不同,但都写出
了“愁思”的数量巨大,无穷无尽,无法控制。
“戏法人人会变,只是巧妙不同”,分析文本中词
人对“愁思”的具体表现,《虞美人》、《声声慢》自成
特色,《虞美人》主要采用时空对比、以乐景反衬哀情,
而《声声慢》特别注重叠词使用、以哀景渲染哀情。
《虞美人》中作者拿“春花秋月”和“往事”、“小楼
东风”和“故国”、“雕栏玉砌”和“朱颜”进行三重
对比,春花秋月依旧美好、小楼昨夜又刮起东风、雕
花栏杆和玉石台阶未改奢华,这些华美事物都是对词
人生活和遭遇的嘲讽,写极盛之荣是为表达绝辱之悲。
李煜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是他在绝望中
苦苦挣扎和对人生生命的苦苦思索,“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声声慢》中叠词的使用
历来为人们称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一开头十四个叠字的使用,女词人铺陈直叙自己
遭遇国、家浩劫后的动作、感受和心境,是词人悲惨
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抒写一整天的孤独寂寞、哀
愁凄楚奠定了感情基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点滴”一词叠用,再次渲染词人的心境,
亡国之愁、飘零之痛、寡居之苦等悲情如这秋日黄昏
的雨滴,点滴积聚在她的心头,而这种滋味只有词人
“冷暖自知”。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是深化课程
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对文本教材解读、课堂教学
模式的初步探究。与其他体裁的文学文本相比,诗词
的容量较小,思想主题集中,为比较阅读的开展提供
了可能,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真正要把比较阅
读推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学“这篇课
文”的现状,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探讨和摸索,
真正做到新课程、新教法。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