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的意境美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婉约清新:李清照的词多以婉约风格为主,情感表达细腻、含蓄,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柔美、优雅的感觉。

2. 情景交融:她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情感,使情景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深远、美妙的意境。

3. 音律和谐:李清照对音律有着很高的要求,她的词往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4. 用典巧妙:她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5. 真挚情感:李清照的词情感真挚,无论是表达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还是抒发对生活的感悟,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6. 女性视角: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常常展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深刻的描绘。

例如,她的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体现了她婉约清新的风格,通过对雨后海棠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声声慢·寻寻觅觅》则以叠词的运用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在婉约中蕴含着深沉,清新中透露着隽永,
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分析李清照的词风。

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分析李清照的词风。

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例,分析李清照的词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比那黄花还要消瘦。

这句词是李清照词作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她独特的词风:
1. 情感真挚: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情感,这句词中通过“莫道不销魂”表达了她的离愁别绪,情感真挚而深沉。

2. 婉约含蓄: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为主,她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情感。

在这句词中,通过“帘卷西风”和“人比黄花瘦”的描
写,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3. 形象生动: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

在这句词中,“人比黄花瘦”用黄花的憔瘦来衬托出人的憔瘦,形象地描绘出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样子。

4. 意境优美: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在这句词中,“帘卷西风”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忧伤。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风以婉约含蓄、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等特点著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词充分
体现了她的词风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探析

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探析

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探析李清照的词作之所以在历代读者心目中产生巨大的审美冲击力,归根结底在于其词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纯真自然的人性美;崇高的悲剧美;细腻委婉的风格美;自然清丽的意境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美。

通过以上五方面的审美观照,进一步探究李清照词作的审美价值。

标签:李清照;词作;审美价值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尊为“婉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受到历代读者的推崇。

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进行探讨。

一、纯真自然的人性美真实既是审美客体的属性,也是审美主体的属性。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感是文章的经线,它贯穿始终,文辞是编制道理的纬线。

词的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情美。

李清照的词具有真率的审美趣味。

例如《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轻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

上片她买花,赞花,下片便倾诉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鲜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花儿比美,并让郎君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更漂亮。

这首词看似写意,实则别有情趣,一个少女内心深处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细节表现的淋漓尽致,透过词句,我们可以能够想象得出一个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的少女形象,她直爽而不失柔情,胆大而又不失含蓄,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作态,不矫揉造作。

总之,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切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词作的悲剧色彩凸现着崇高的精神之美李清照的词具有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感。

靖康之乱,将李清照卷入战乱的洪流,丈夫病逝,国破家亡,所有这一切生活的磨难,使清照心灵愁苦不堪,同时也锤炼了她的坚韧,激起了她的爱国情感。

她从闺房、书斋中走出来,站在时代最前沿,直陈坦言自己对家国的牵挂、思念。

因而此时的词将深深的国愁与家愁融合在一起,宛如一曲悲壮之歌。

浅析李清照词的意境

浅析李清照词的意境

浅析李清照词的意境摘要:在古代中国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中,李清照是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明星。

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温顺表现出一番别具一格的神韵,她词作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匠心的语言、精巧和谐的形式、含蓄深刻的内容使得她的作品在宋代的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特别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其作品升华为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婉约精巧含蓄情景交融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意境既是诗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词、散文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情景交融,声请并茂,意境浑然一体,读后回味无穷,从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境界和情调。

她也因此备受历代词论家的仰慕和敬佩,被不少评论家推为婉约派的正宗。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王士禛就曾指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李清照词的内容由于受生活和时代的限制,所摄取的题材也都是前辈词人所吟熟嚼烂的离愁别绪,但是李清照善于运用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从极微细处状物传情,从而在传统题材的土壤中开拓出闪烁着独特光彩的绿洲。

她创造了独抒性情、空灵奇特的意境。

其词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可谓空前绝后。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清照词的意境。

1 栩栩如生的形象文坛上传世之作,无不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永葆其艺术生命力。

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清照词的抒情既抒词中之情,也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

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而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超越。

不论是活泼可爱的少女,还是失落寂寞的寡妇,都各有特色,别具匠心。

李清照前期词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写闺阁心情,塑造许多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一、自然淳朴的情感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

她的情感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

她把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

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

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李清照词的意境

论李清照词的意境

论李清照词的意境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词人,在唐宋两朝的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所创造出的意境深具特色,是我国词文化史上具有影响的文学题材。

在论证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历史作用,我们不仅要深入地认识李清照的创作思路和词文化以及其文学地位,同时也要从细节上去探究她生前创作的词中蕴含的不同类型的意境。

首先,李清照用她细腻的抒情,来抒发她对小百合的圆满与幻想。

她全是用抒情性的语言来表达,强调其心灵上的感受。

比如她的《西江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纤夫但照长烟波,渔歌入夜无人听。

”其中她用抒情的言语勾勒出淡淡的离别的情调,把美的思念和遥远的江河如何对远方的离别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情感宏大而抒情,令人动容。

李清照还把一种淳朴而端庄的精神塑造在她的词中,形成一种婉约而接近自然的意境。

比如《渔家傲秋思》,“雁回高楼引愁眼,又见火烧空山河。

千山暮雪断绝路,萧萧班马入寒寺。

”李清照以婉约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沈思和抒发,语句中有着沉郁的思考、苦闷的悲愁,又有绿意的秘境、瑰丽的景色。

这种淳朴而端庄的精神,使得词中蕴含的意境变得更加温情动人。

此外,李清照还把一种婉约而空灵的感受放入她的作品之中,以空灵而寂寞的意境来刻画其对自然界的思考。

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黄花一枝开。

”她以空灵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放到这些自然语境中,营造出一种沉醉而又空灵的意境,使其在文学上更加宽广而自然。

总之,通过上述对李清照词语言中蕴含的不同类型意象,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把一种抒情和美好情感放入她的作品之中,勾勒出一个温暖而宽广的文学世界,因此其在文学史上所塑造的意境便更加深邃,也让后世的文学家产生了很多的启发,从而使得我们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李清照的词文化。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凝练,通俗易懂,具有逻辑性,意思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凝练
李清照的词中遣词曲意,丰富而见解深,结尾巧妙,凝结了许多意趣,高度表现了词的凝练。

比如《桃花源记》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五七日天气新,七八日风和日暮”。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表现出了
春天来临和春天过去的生动描述。

二、多样变换
李清照的词意象丰富,富于变化,能够表达出许多内涵。

以《胡笳十
八拍》为例,第一拍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中将自己的孤独、悠远感满溢地抒发出来,并且以
汗水结尾,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在无限广阔中空虚孤独的感受。

三、具有逻辑性
李清照的词具有很强的序次逻辑和理智性,表现出无言的诗意。

比如《渔家傲·秋思》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早晨出行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出来,又唱出一曲
渐行渐远的异乡之恋,具有浓郁的愁绪感。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李清照词充分表达出她心中所思所想,文字内涵深刻,写作手法凝练,思想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1. 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李清照的诗词情感特征以清新淡雅、悠然自得为主,表达出一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仙风道骨的境界。

她在诗中抒发出对爱情的渴望,但又不失清高,把激情化作淡淡的思念,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又抒情的清新之意。

她的诗歌中更多的是抒发出对生活的淡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之中,表达出一种自然而又淡雅的情怀。

李清照的诗歌情感特征淡淡的,没有张扬,也没有太多的浪漫,但是却能够把她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淡雅的情感。

2. 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风格,字数在200字以上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以其独特的节奏、押韵和抒情性而著称。

她的诗歌通常以五言、七言古诗为基础,又有自己的特色,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她的诗歌中渗透着浓郁的婉约风格,抒发了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

此外,她的诗歌中还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自然风景与情感融为一体,把淡淡的悲伤和深沉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的诗歌艺术风格也受到了众多诗人的影响,她的诗歌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有着清新的节奏,把自然风景与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被誉为“诗仙”。

3. 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词,以情感表达为主,有着浓郁的悲伤情怀。

她的诗歌,多以抒发心中的悲伤为主,抒发了她的孤独、无奈、失意之情,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愤怒,以及对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此外,李清照的诗歌也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惜、对家庭的深情等。

此外,她的诗歌还有着浓郁的哲理色彩,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总之,李清照的诗歌,以情感表达为主,有着浓郁的悲伤情怀,表达了她心中的悲伤、无奈、失意,以及对爱情、友情、家庭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4. 李清照诗词的艺术形式李清照诗词的艺术形式是以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她的诗歌结构主要有五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三种形式,其中以五言古诗最为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词的意境美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较有成就的古代女作家,其作品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温顺表现出一翻别具一格的意境。

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既有形象上的美,又有绘画上的美;既有音乐的美,又有含蓄性的美。

笔者就这一特点谈了写自己的粗糙之见。

关键词: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自小受父母影响较大,很小便有诗名。

他和赵明诚结婚后,共同致力于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

靖康二年,她和丈夫相继避兵江南。

后来,明诚病死,她只好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较有成就的女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

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温顺表现出一番别具一格的意境。

意境,即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所谓意境是指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客体的客观形象的结合物。

意境既是诗歌创作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也是词、散文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首好诗、一首好词的成功创作,最终取决于它所营造的意境。

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

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通过客观形象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这是古代诗人、词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所追求的一个共同方向。

李清照的词作在这方面是做的较为出色的,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形象上的美,又有绘画上的美;既有音乐的美,又有含蓄性的美。

一、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

李清照的词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超越,在其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形象来。

如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爱情的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写了少女荡完秋千时的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时全部动作已经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在空中自由的飞来飞去。

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起来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则恰到好处,把少女荡秋千后极度疲劳、双手麻木、懒得活动的神情尽情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更能让读者由此想象出这位少女娇美的风貌。

词的下片则通过描写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闯入一个陌生人,来不及整理衣装,“和羞走”。

中国古代少女那种腼腆、羞涩的情态在这时展露无疑。

这位突然到来的陌生人是谁呢?竟然让少女“倚门回首”。

料想这定是一位翩翩少年郎,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却又不能大胆的见,只好偷偷地看他几眼,并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来掩饰自己的这种心理。

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难怪沈际飞会称赞到:“片时意态,淫夷万变,美人则然,纸上何遽能尔?”(《草堂诗余续集》卷上)。

李清照以轻快明朗的节奏,寥寥四十一个字,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易安词的形象美一览无余。

二、绘画美北宋诗人、大文豪苏轼评论盛唐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这以后,“诗中有画”就成了诗歌鉴赏的一句口头禅了。

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

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

前人曾论述过真正的“诗中有画”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首先是境界要幽远。

这自然是指诗词的意境。

其次是要有白描手法。

无论山水、人物,或者动态、静态,都必须浅淡着笔,白描勾勒。

第三是要象外见意”。

李清照写的虽是词,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词作,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画面的动感美。

绘画讲究明暗的对比和色彩的搭配,古人在创作时也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从王勃的“孤骛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到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

这些千古名句,无不表现着诗词特有的美,即绘画美。

易安词作亦然,她的《渔家傲》一首明显展现了这一特点: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这样的境界,在唐五代以及两宋词中,极其少见。

其中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已经极其壮丽,让我们想象这幅美妙的画卷,明暗得体,色彩鲜明艳丽,宛如作者并非在写词,而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接着又嵌入了“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并将词人的感受一并倾吐给读者。

其词营造的壮丽的景象开始“活”起来、“动”起来,那一幅幅画面像一个个剪辑了的电影镜头,回荡在读者脑海间,其创作手法确实可贵、可叹。

再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先交代背景,说是昨天夜里雨狂风猛,当此时,春来花好,偏偏暴雨来袭,词人心绪如潮,难以入睡,只有借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

酒喝的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一觉醒来,已是天明,但昨夜的心情,并没有因为一觉而隔断,于是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恰好听到外间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便急忙问她: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笑着回答:“还好还好,一夜风雨,可海棠花一点也没变”。

女主人听了,叹道:“咳,你知道什么!你再仔细看看,难道看不出那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一篇小令,共计才六句,却好似一幅图画,并且有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有对话,如游名园,笔笔换景,一步一境,为我们展现出一组多层次、多角度的一连串的动感的画面。

画面产生的美感是无以用言语表达的,那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它只待于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去诠释和解读。

这正是词人的高妙之处,用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刻画一幅充满无尽想象的画卷。

三、音乐美音乐是以其特有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获得艺术魅力的。

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

作为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词,则更是以其独特的长短、节奏和旋律体现着文学的音乐美。

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李清照的词在词的创作中既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其代表作之一的《声声慢》集中体现李清照词作的音乐美的特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原来《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也比较舒缓。

而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使词的节奏由舒缓变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开篇即以三句一连串的叠字起势,可谓开篇不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主人公一整天愁苦的心情从“寻寻”开始,足见其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觅觅”,东张西望,仿佛要寻回什么,可最终却落得“冷冷清清”的结局,反旦一无所获,更平添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息,使自己感到“凄凄惨惨戚戚”。

几个叠字的运用,加强的语势,增强了词的节奏美感,给人以一种凄神寒骨的感觉,而这种凄凉正是由词音乐美的特性营造出来的,让人读后有余韵袅袅、回味无穷。

音乐的节奏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心境的节奏,节奏的舒缓亦是心境的舒缓,心境的烦躁亦是节奏的急促。

李清照词音乐美的特性也正是作者不同心境的写照。

她的词作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现着自己心境的同时,也展示着词作的音乐美。

四、含蓄美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

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

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

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

含蓄非诗独有,词作亦然。

李清照的词作,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女词人在南渡前怀念丈夫赵明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了词人秋日里的相思之苦。

秋天的湖水是那么清澈明丽,女词人泛舟出游,望着水面的莲藕,想起宦游在外的明诚,盼望着从远方寄来的“锦书”。

秋日里花落水流,明诚离开自己,也是一样的寂寞寥落吧。

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无计可以消除,柳眉刚刚舒展,心里却又翻腾起来。

明丽的秋水,映带的相思之情是那样的纯净而深沉。

而这种深沉的相思,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是借助一系列的意象,如红色的莲花、小舟、锦书、月等来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媚而不淫”、“含而不露”的境界。

再如《永遇乐》一首: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诗词中,以元宵灯节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不少,大多是铺陈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

可李清照这首词却一反常调。

词的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起手两句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

晴朗的的暮景预示今年元宵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

但笔锋一转,一声“人在何处”的叹息,充满了迷惘与痛苦的惆怅。

这似乎是一个饱经战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迷惘和痛苦的心声。

它接的突兀,正是由于词人一时的感情活动,含蓄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

接下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

这眼前的春意到底有多少呢?连词人也说不清楚了,只好以“几许”一个虚指的概念来指代。

元宵佳节到了,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转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仿佛是无端的忧虑,似有杞人忧天之嫌,可深思下去,词人隐含的信息自然通晓无余: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心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些无端的顾虑,这或许是由词人特有的多愁善感的气质所至,亦或许这是由时代的气息造就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