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标签:朱自清语言艺术时代性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

浅析朱自清散文中独特的语言风格作者:王宏军来源:《大观》2016年第08期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主要是从朴素美、音韵美、装饰美和绮丽美四个方面提炼语言的。
学习研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独特语言风格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春》里,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
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
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代巧玲(新疆兵团农八师142团中学,新疆石河子832029)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48(2007)02-0003-0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其语言具有“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的特点。
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一、诗化美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特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
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
继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
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月“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个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
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在《蒙自杂记》里也有相近的:“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通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很有趣的。
”虽然场景不算美,但通过想象,通过语言构造了另一形态的美,二者只不过是用一场景不同状态而已,但显然通过想象,构筑了更为诗意的画面,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给人出奇之感。
第三表现在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
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俗]中见雅,[美]味十足———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美
![[俗]中见雅,[美]味十足———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美](https://img.taocdn.com/s3/m/366a59721711cc7931b71682.png)
[俗]中见雅,[美]味十足———浅析朱自清散文的口语美黄传光叶圣陶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曾说:“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的确如此,朱自清是使用口语的行家里手。
他散文的口语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确美古人说:“辞达而已矣。
”辞要达意,应当是一切文章的起码要求。
所谓“达”,就是要准确、精当地描述事物的特定情状,抒发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
如《荷塘月色》描写在一个四周宁静而“我”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满月的夜晚,“我”想去荷塘欣赏“另一番样子”的景色,此时: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节口语化的语言准确地再现了此时此地的情景以及“我”的较为复杂的心绪:尤其是一个“带”字更为传神。
它明晰、逼真、自然地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生怕惊动“迷迷糊糊哼着眠歌”的妻和快要入睡的闰儿,又不愿打破四周环境的寂静,从而曲折地反映出“我”向往暂时宁静的心境;同时“带”还表明“我”去的地方不远,离家的时间不长,同文章中“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相应,同文末的“轻轻推门进去”相合。
如果将“带”换成“关”、“扣”或“锁”都会大为逊色。
这一口语表述为“我”将要去欣赏静谧、朦胧、柔和、优美的荷塘月色从环境、情绪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隽永美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意则期多,言惟求少。
”好的口语初读似乎一览无余;再读却如啜香茗饶有余味。
且看《松堂游记》。
一个夏天,“我”和S夫妇同游松堂,晚上准备赏月。
三人赏月心切,文章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境的: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一个“老”字含意颇丰。
“我”和S夫妇吃过晚饭就来等月亮上来,可是左等右等,还是不上来;不上来还要等,等了还是不上来。
“我”和S夫妇赏月的期望、急迫、不耐烦、无奈何甚至责怪、怨怼的心绪都尽含在“老”字中了。
浅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亮 ”的 语 言 明显 向 “朴素 ”方 面 转变 ,没 有 了那 么 多 修辞 手 法 和 词藻 ,文 北平 话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 俗成’,‘约定’总算是 ‘约定’的了”
邹邹的书面语言逐渐被朴实 的口语所代替。此后在运用 口语写作散 (《沦国语教育》)。他觉得 ,文章“采用 活的北平化 ,念起来虎虎生气。”
2009.2(丘 )
浅 谈 朱 自清 散 口语 的 语 言 特 色
刘 洁
摘 要 朱 自清先 生(1898— 1948)是 我国 自‘‘五 四”以来备 受推 崇的散 文作 家之一 。早在 二 十年代 ,他 的散 文 就 以清新 自然
的独特风格饮誉文坛 ,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 易而且 自然。朱 白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 自然的风格
口语 。诚 挚 的态 度 又 流 贯在 文 字 『H],正 是像 迅 先 生 说 的 “漂 亮缜 密 望 见 东关 头 了 。”等 交 代逻 辑 顺 序 的 句 ,并 非 是很 古 板 的“首 先 ”,“接
的写 法 ,尽 了 对 ll__{文 学示 威 的任 务 的”,朱 自清 三 个 字 ,在 当 时 文坛 已 着”,而是如妮娓动听的歌声,在我们 的耳边飘荡着。在《南京》中写道
重修辞,见得不怎么 自然”。可能朱 白清也意识到了这一 点,在创作这 先足 以北方话特别足北京话为 础的,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
些“漂亮缜密”的散文的同时,他在语言上也进行新的尝试 。名篇《背 的标准。他说:“白已是 苏北人 ,却赞成将北平话 作为标准话 。一来因
影》就 是 一 个显 著 的 例 子 ,一 方 面 保持 了“缜 密”的 特 色 ,另 一 方 面,“漂 为北平足文化城,二米 因为北平 话的 词汇差不多写得 出来 ,三来因为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这是现代散文家绝少有的独特现象,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当然,这种人生适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散文附着上了个人的浓厚色彩。
从色彩上看,不同心境下的散文,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或为明丽,或为灰暗,也许就是先生的不同的人生际遇。
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多样,用词灵活;景语为情语;朴素又创新;口语化程度高;深刻的阅历烙印;鲜明的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多样朴素口语化个性特征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
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
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
“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