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的立体感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

”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

这两段从空间、时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 语言的色彩美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

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

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

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中以《荷塘月色》最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其语言艺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的描写朱自清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听到荷叶摇曳的声音,看到荷花在月光下的倒影,感受到淡淡的清香。

2.含蓄而深刻的抒情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抒情风格,不夸张也不浮夸。

他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例如,“水面银光闪闪,阵阵凉风吹来,回头看灯火阑珊处,正是那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

”这句话虽简短却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

3.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流畅自然,不哗众取宠,也不造作。

他用朴实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平实而真实的生活情感。

例如,“我听见悠悠的珠子落在叶间的声音。

”这句话虽简单,但让人感受到荷叶轻摇时的声音,非常贴切自然。

4.深刻的人文思考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关注自然的美,更注重人在自然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但深刻而有价值,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咀嚼。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充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还借助自然朴实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感受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艺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贡献。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成就显著,其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过渡文学的时代烙印。

标签:朱自清语言艺术时代性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一)“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1],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优美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

” 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 的确,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

(一)善用口语,朴实无华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

”②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

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

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

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全篇是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

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抄录口语。

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主要以散文著称,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体现出高雅、真挚、典雅的风格。

他用简练的语言,集中表达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朴素、概括性强的特点,他往往把一个话题的全貌概括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把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

二是直观性强。

他的文章像是一幅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语言中散发出一种灵动而又朴实的美感,既有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又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三是抒情性强。

朱自清的文章带有高雅的抒情色彩,他在文字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温和的文字勾勒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淳朴而温暖的文字。

四是表现力强。

朱自清的文字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细节和文学符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他把生活中朴实的景象包装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把各种情节和寓意,融入笔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简洁的文字、充满直观性的内容、流露出抒情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表现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文字淳朴而有力,弥漫着恬淡细腻的气息,给人带来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用他那简练的语言,剖析出人生的忧患和欢乐,向读者提出深刻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而又神奇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感受自然、去思考人生,开启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激发了我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
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文句也都很简短,长话短说,符合口语的习惯。

引文最后那几句话本来可以这样写:“遍地散在草丛里有很多杂样的野花,有些花是有名字的,有些花是没有名字的,有些野花杂在草丛里,风一吹,就象人的眼睛和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但是朱自清却没有这样,而是象人们平常说话那样,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节奏,很好地表现作者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悦的心情。

即使是发议论的地方,朱自清也是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来写:
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要认呢?可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没饭吃要吃饭是人情,人情不是法律和官儿压得下的。

没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在怕的倒是那些有饭吃的人们,他们没奈何只得
认点儿。

(《论吃饭》)
这一段话,是作者针对苏北饥民群到江南就食,江南的有钱人无奈何只得给他们饭吃而发的议论。

用口语说来,明白晓畅,一点也不文绉绉的。

作者尽量使用口语的词汇,不说“统治者”而说“官儿”,不说“为什么”而说“干吗”,不说“顶多”而说“大不了”,不说“表示同意吃点亏”而说“认点儿”。

句式很简短,没有长修饰语,像“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这三个分句的主语、谓语、宾语,都只有一两个字,最长的一个分句也只有五个字。

句子里很少用关联词语,即使必须用关联词语的地方,也用口语的,不用书面的。

像文中用的“可是”就没用“但是”。

文中还常使用语气词,如“吗”“呢”等。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自己的语言有口语的节奏。

他的散文,行文舒缓、急促、跳跃、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感情的起伏紧密配合,形成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