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精品文档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
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文学语言是作家风格在作品中的重要体现。
朱自清的散文以“美”和“真”享誉文坛。
叶圣陶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名篇,作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
总结起来,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有以下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情韵美朱自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沉稳执著的学者。
他的散文选材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景物等现实题材方面。
在这些平常而平凡的题材上,朱自清以一种清淡朴实的文字来表现他的至情至爱的内心情绪和内在情感。
二、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美,除了其语言情韵优美外,还具有形象性、绘画创造力,显示出立体的诗、立体的美感,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成为有形的画、无形的诗,形成诗美和画美。
在《荷塘月色》中,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
写荷塘以月色为背景,使荷塘拥有了朦胧的情韵;写月色以荷塘为底衬,使月色流泻着和谐的旋律。
这样,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和谐、美妙而迷人。
三、语言的音乐美朱自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的节奏旋律。
1.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比拟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3.比喻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松松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第一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
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又叙写身边琐事、个人见闻的抒情小品。
他的散文的艺术成就,对于创作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自清散文不仅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情色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体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学习。
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
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神韵致的,是取材于作者自己生活的那些写景、叙事、抒情的“美文”。
这些“美文”的成就和特色,奠定了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背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内容上来说,能从一个战乱时代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写了对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同情以及离乱时代的真情,并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作用。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更加深刻。
朱自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将经历和体验的社会内容与生活内容表现出来,使他的散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杨振声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是“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品味探究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创作经验,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做粗浅论述。
一、观察透彻,描写细腻[2]刘勰曾提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桓台县周家中学张作元2007年10月《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张作元【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
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
原籍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
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
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
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
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
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
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
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论文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文笔清俊、语言简练、风格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丰富的真情实感。
正是这种卓然不群的美文风格,使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书写了最为瑰丽的一笔。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说到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朱自清。
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大家,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朱自清特色。
其散文饱含了真情实感,自然和谐的描写和抒情令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归功于他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朴素精练、生动自然、真挚感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本文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语风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其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散文语言,从而推动散文写作的发展。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曾经说过,写散文便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绘画,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写景、抒情或者叙事,都是在用文字向读者描绘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通过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并引起共鸣。
由此可见,朱自清十分注意散文语言中对于意象画面的描绘,充分发挥汉语文字的优势,化无形为有形,化呆板为灵动,化单调为丰富,化晦涩为简洁,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绘画跃然纸上。
下面从立体感和色彩美两个方面来分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1 立体感为了使其散文语言更具立体感,朱自清在文章的构思上进行反复斟酌,力求结构严谨、自然、顺畅。
所以,我们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文章结构和脉络的精心设计,深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旨。
比如,在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把来到月夜下的荷塘观景、思索时的心境变化作为纵线,把荷塘月色的景物变化作为横线,从而形成了纵横交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和谐的结构美,将一幅饱含深情的荷塘轮廓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分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分析作者:郭文熙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0期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写景散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
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
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本文以《荷塘月色》与《春》为例,主要是从语言朴素,修辞多样等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语言;修辞;艺术一、语言朴素自然朱自清主张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他始终把朴素自然和不断创新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语言追求,并努力实践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种朴素自然而又清新的语言,集中表现为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即朱自清孜孜以求的“谈话风”。
语言的口语化,正是朱自清散文朴素自然最为显著的特色。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開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此段文字平白如话。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景中。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文中还有“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路上只我一个人”,“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这些语句都口语化,朴素自然而又清新,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二、叠词的运用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朱自清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论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论文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先生主要是从朴素美、音韵美、装饰美和绮丽美四个方面提炼语言的。
学习研究朱先生散文的语言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
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体现在何些方面范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体现在何些方面范文先生是我国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在散文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其魅力令读者久久不能释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优美的乐曲,诵读起来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一咏三叹,或回环往复,或一泻千里,每一个字、词、语句,都是跳宕的充满灵性的音符。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的修辞艺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下面从音乐美、色彩美、修辞美三个方面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
一、音乐美(一)整齐的美(1)对偶的运用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作者描写天上的满月,由于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时,就用了对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如果仅把淡云遮月描写成“小睡”,而不用“酣眠”与之相对,其艺术效果就不会这样强烈。
(2)排比的运用排比句式可以使语句整齐,但不一定具有整齐的美,因为整齐的美还要求不雷同、不呆板。
朱自清散文的排比句式就做到了这一点。
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荷塘月色》作者十分巧妙地把四个排比分成两部分,一方面适应了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雷同。
第三句中没用“我”字,使句子精炼而不杂沓,匀称而不呆板。
(二)抑扬的美利用语音的平仄和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奏上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1.协调平仄是指在诗歌或上下整齐的句子中讲究平仄相间、对应。
这样的平仄相间、对应,能使语音起伏有致,产生抑扬顿挫的声律美。
如:(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匆匆》(2)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匆匆》例(1)中的“燕子”是仄平声,“杨柳”是平仄声,“桃花”是平平声。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杨铀【摘要】纵观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选材严谨,感情真挚亲切,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其作品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舒缓自如的美感,其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就是构成他散文语言风格的基本因素。
特别注意语言的铸炼,大量运用连绵词、叠音词,现代口语以及整散句式的交错融合,大胆使用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
至今仍是我们推崇和借鉴的精典楷模。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精典;楷模。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的立体感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
”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
这两段从空间、时1页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语言的色彩美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散文的时代语言艺术成就朱自清的散文,“以美丽动人的文字”,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将文学的大众化特征与语言的艺术化追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了时代语言的独特魅力。
、娴熟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口语化”的语言特点通俗浅近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极为自觉的语言艺术追求之一。
1929 年,先生就在《说话》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并先后在《雅俗共赏》等篇章中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一些具体审美标准[1] 。
这一切为他散文的语言风格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自清的“口语”,主要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兼融其方言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散文中,言辞亲切、随和,语句清新、典雅。
如:1)她和润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适,老是吵着笑着。
但合适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一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
(《儿女》)引文中的词汇,多从口语中提炼而来,生动形象,简洁自然。
玩儿”“合式”“老是”“那个”,尽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言。
在“这个那个”的口语句式中,作者用简洁恰当的动词,生动流畅的短句,使孩子们生动和谐的玩耍场面跃然纸上。
这样感性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在欢快地跳跃,充满了生活气息。
再如:2)你见过衔着橄榄的人吗?腮帮子上凸出一块,嘴里不时地滋儿滋儿的。
(《谈抽烟》)作者通过“衔”“腮帮子”“凸出”“滋儿”这些形象的口头语,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了吃橄榄的人的情态,言虽简,形却肖,艺术效果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张在实践中,有必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使之“变为已有” [1] ,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口语。
五四时期,他在努力打破白话文的艰涩难读并自觉追求“口语化”语言艺术的同时,并不回避文言词语及某些西欧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朴质的叙事散文《背影》中,就含有不少文言词汇,如惟”箸”“诸多”“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等。
这些词,典雅传神,蕴涵了作者怀念饱经沧桑的父亲的深沉感情,凝练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朴素自然中见精工”,收效甚奇。
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借用也是审慎的,少数的外来词尽量译,如《荷塘月色》中的“梵阿铃”;对西欧语言中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方法的借鉴,是借助了汉语中动态助词着”“了”“过”放在非动词类的后面,以利于表情达意。
如3)她松松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般。
(《梅雨潭》)显露出梅雨潭的情态。
可见,朱自清巧妙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及西欧语言,是对口语化”艺术的有益补充, 使他所追求的“口语化”语言成为 了一种能雅俗共赏、 具有大家风范的文学性语言; 也是当时的文 迹,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特征。
二)遣词造句的艺术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相当重视,他在《语文拾零 ?自序》里曾谈到: “因为研究批评和诗, 我应注意到语言文字的达意和表 情作用。
……我们说达意,指的是字面或话面;说表情,指的是 字里行间或话里有话。
”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词贴切、句式 工整,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对字句的锤炼, 首先表现在对动词的选用及词句的组 织排列上。
恰当的动词,可使所写之景活跃起来,给人以无限遐 度来的。
”这一“飘”一“度”, 既与歌源“妓楼”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作者在形容词“皱缬” 明亮”后面加上动态助词“着”, 使其动词化,与中间一句的摆弄着”结构一致,句式整齐,更学语言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纵横相联的一种自然痕想与诸多启发。
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中,他写道:“沿路 听见断断续续的歌声, 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船里”相呼应,又呈现出断续歌声的丝缕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
朱自清还十分擅长运用儿化词与叠词来表情达意,使文字既轻巧,又蕴含感情。
北京话里的儿化词常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也带给朱自清的散文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就满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给人亲近、活泼的感受。
再如《回来杂记》中用了“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儿化词,字里行间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质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亲切自然。
恰当地运用叠词,不仅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还特别能给人舒缓婉转、轻柔真切之感,传达出深远的情意。
如:4)人生若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
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
(《跋》)文段中的几个叠词意象丰富、广阔而形象,描绘出形态、情味、程度各异的人生梦想。
这样的叠词在朱自清的各类文中都有,而写景抒情类散文里尤多,带给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还十分注意句子排列的节奏感。
他的文句总能散、整结合,长、短句式间隔有致,且行文的缓急、跳跃与停顿,都与内容的张弛和情感的起伏紧密相联,句子之间有音乐的韵律美。
在《冬天》里,有一段写回家时情景的语句,就兼容了这种字词与句式恰当组织的双重美感:5)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个;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冬天》)先是对称简洁的转折句式,两个“老是”朴实传神,家中的温情便清晰地凸现在外面的凄冷之上。
接着写回家景象,全用短句,“开着”“挨着”“向着”几个动词令人回味无穷,一家人的团结友爱表露无遗。
最后再用“似乎…只有…也只有…”式抒发感受,把作者对家的深情与家带给作者的感动表现得自然流畅、形象空灵。
无论是动词的传神达意、儿化词和叠词的轻巧蕴藉,还是句式的跌宕有致,都表现了朱自清对语言技巧的深钻细研和运用语言的纯熟与机巧,反映出他对时代语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表现手法的灵活朱自清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用情均细腻深刻。
他能把对平常景物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主要是因为他善于联想,并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做到虚实结合,从而营造出各种幽美意境来。
朱自清喜欢设喻,将自己善感的情思寄托在一个个清新而完整的比喻意象之中,使文句优美传神。
在《荷塘月色》中,这样的比喻就很突出。
如:6)月光如流水一样,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塘月色》) 作者先将“月光”比作“流水”, 化无形为有形, 接着紧扣 月光的轻灵生动,月夜的静谧和幽美。
再如《生命的价格一一七毛钱》中,作者写到一个五岁女孩 只卖七毛钱时, 把它喻为“正如九头牛与一根牛毛一样”, 极言 生命价格之贱。
比喻贴切形象、内涵丰富,有力地唤起了读者的 联想,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艺术是其语言的另一大特点。
他善 于以“移觉”的方式使各种感觉融会贯通,给人灵动漂渺之感,香”: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花香本属一种“嗅觉”, 似与“歌声”无甚关联, 但作者却 感受到“缕缕清香”与“高楼上歌声”的相通之处――时断时 续,若有若无,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双重艺术享受。
朱自清散文中的表现手法自由灵活。
为了更细腻准确地传达 某种感触,他常把几种修辞串连在一起,而无堆砌之感:比喻常 将比拟融合其中, 使意象生动完整; 通感事物之间的神似又借助 了比喻的形式; 有时将多个比喻或拟人形成排比, 在层层递进中 《荷“流水”,写出其完整的姿态动作“静静地泻在……”表现出在传情达意上收到了奇效。
在《荷塘月色》 中,作者这样描写“荷表达出更深厚的情意;或顺情引用文字,使文情更浓,意更切二、朴质清幽的语言风格杨振声曾说:“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既符合其创作实情,又与其“谈话风”口语特点相一致。
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简约传神,形成了一种 质清幽”的神态。
在他的散文中,情或由事发,或由景生,自然地抒写出其独 特的心眼观感,深刻地展现了在那个变革的时代里, 一个善感的 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怀。
读者徜徉在其质朴的文字中, 也似走 入了他那片细腻的感情天地。
这种风格,在其不同类的散文中, 表现形式与内涵却又各有特点:一)在叙事散文中,他能抓住平常人及事件中动情的细节,用质朴、简明的白描式语言进行描摹、勾勒。
一些看似淡然的、不经心的语言,却正是作者的传神之笔:不夸张、不雕饰,浓浓 用了白描来记事,未作多余的修饰、渲染。
全文主要表现的是父 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但像爱”“感激”“关心”等抽象概括的词儿一个也没有, 更没有 华丽铺陈的词句,就凭着自己用心地观察、感受和细致地描摹, 将父子之间浓厚的真情写得真切感人。
如车站买票那一段: 8)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背影》)作者抓住父亲动作――“拣定”“嘱我”“又嘱咐”, 写出 父亲不只操心“我”的位置、衣物,还担心“我”的旅途生活, 想方设法为“我”做极其精细、周密地考虑和安排。
这些描写, 看似平常简洁,却恰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
”[2] 这“朴素”平淡” 之论,朱自清 真情孕于质朴之中。
在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全到好处,使一个饱经沧桑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他的《给亡妇》,也全是这种简朴生动的语言。
此文具体描摹“亡妻一一谦”对孩子和“我”这两方面的爱,表达我”对妻的感激与缅怀。
通篇无一夸张矫情的“爱”字,却给人情真意切之感。
如写谦对孩子的惦念:(9)“……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
”你病重的时候最放心不下孩子。
病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 (《给亡妇》)这一个个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妻子的爱子之情,十分感人。
二)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朱自清尤其注意了情与景地紧密结合,写景细腻清新、景中含情;抒情真切朴素、情中有景。
在《春》中,一幅幅春景图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无论是春草、春花,还是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们,都被写得意味盎然。
如写春花时,有一句“闭上眼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联想,与上文连贯自然,不仅侧面写出了花的多与香的浓,更使人感到了这花儿带来的希望与收获。
画意与诗情,浑然天成。
另外,在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他的抒情感喟也不空洞,而是写出了生活中的情景事理,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由衷之情。
如匆匆》第三段中写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叹:10)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