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晓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解构性教学思维、反思性教学实践、建构性教学过程等,这些观点强调多元、个性化教学、反思和理解、意义建构、民主平等理念,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建构性,课堂教学氛围应具有民主性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8-0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引发了教育领域中知识观、教育目的观、教育思维等的深刻变化,催生着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诞生。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一)解构性教学思维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果过分强调设计,就会陷入搞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化,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造成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有时打破教学陈规,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常常会取得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教学活动程序化和僵硬死板地套用所谓的标准模式和规范流程,而是主张灵活、自由和创造性的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掌控知识的教师向求知的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项式过程,重复性活动,而且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和交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主动、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沟通有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

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思维和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作者:许华琼胡中锋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8期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是建立在后现代主义教学哲学的认识论、实践论基础上的关于知识教学的观念,是对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本质、来源、范畴、价值、策略等的假设,是人们关于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

它内蕴着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多元观和有机观:多元观指知识教学建立在多元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从理性禁锢下解放出来,拒斥对知识的同质理解,走向宽容、生成、开放、自主建构,回归多元丰富、内在创造、差异融合的教学生活世界,并在师生交互主体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

多元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极大地冲击了教学领域,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课堂教学评价,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评价要深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后现代知识教学观提倡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对知识权威的消解和对人的全面关怀。

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强调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是真实的发展而不是虚假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要倡导多元化的视角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是多元的、多向度的。

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多元观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指能亲自参加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并能对评价结果做出判断、分析、解释的相关人员。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观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作者:肖智勇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0期一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象》,1970年罗兰·巴特尔发表《S/Z》,1979年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后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又发展到了德国、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话语最初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

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

到了60年代,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

60年代之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意味。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意识到了现代主义在解决某些问题方面无能为力之后,从哲学角度对之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多层次多面向的反省,集中在怀疑、批判和摧毁现代主义那种专断性的科学和理性标准,否认科学的权威性,强调所有文化和思想平等而自由地并存发展,因而开辟出灿烂的新文化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主要是车里霍尔姆斯(C.H·Cherryhomles)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多尔(W·E·Doll)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以及奥利弗(D·W·Ol-iverl的批判性后现代课程论。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进行审视与诠释,认为后现代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应转向过程模式;课程应该更加开放、复杂和多元;师生之间享有更多的互动和平等对话的机会,学生有权参与课程和教学;学科的边界应当消解。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威廉·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以往人们把知识视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而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视野下,知识则是动态的、开放的、对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认知过程之中。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根底上产生。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根底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开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

此时,后现代主义到达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开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确实切定义。

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那么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确实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

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潮,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挑战,这使得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批判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索者。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的标准和模式。

在教育中,这意味着不再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功与失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而是增加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评价体系上,也不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

传统的教育往往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传授抽象的知识,而要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来讲解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意识。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相对被动。

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否 定 中心 和 等 级 , 掉 本 质 和 必 然 。 这 种 多 元 、 放 、 动 去 开 互 的教 育 观 冲 击 着 传 统 的现 代 主 义教 育 观 , 刻 表 现 出 对 不 确 时
育 目的 的重 新 估 量 , 得 个 性 得 到 尊 重 , 学 生 个 别 差 异 的 使 对 强 调 , 体 现 出 对 人 的 主 体 性 和 创 造 性 的重 视 , 有 利 于 培 更 这 养 出具 有 批 判 能力 、 可 多 元 文 化 的社 会 公 民 。此 外 , 名 认 著
为 师 生 共 同探 索 新 知 识 的 发 展 过 程 。 这 种 课 程 观 把 学 生 真 正 当 成 了课 程 的 主 体 , 利 于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的 建 立 。 有 第 三 , 对 体 系化 课 程 理 论 , 强 求 内部 一 致 的课 程 范 反 不 式 。后 现 代 主 义课 程 观 认 为 课 程 内容 不 应 是 绝 对 客 观 和 稳 定 的 知识 体 系 , 对 未 来 采 取 更 为开 放 的态 度 。这 就 打 破 了 它 现代 主 义 教育 课 程 观 的僵 死 与封 闭 , 课 程 研 究 提 供 了新 的 为 视野和广阔的前景 。
定 性 、 异性 和人 的 主 体 性 的 关 注 , 其 是 其 与 传 统 截 然 不 差 尤 同 的 教 育 目的 观 、 程 观 、 生 观 都 为 当 下 的 大 学 教 育 带 来 课 师
了许 多 有 益 的 启 示 。

义 的 教 育 目的观 有 利 于 解 决 当前 社 会 的危 机 , 使整 个 社 会 充
主 义 教 育 观 便 是 在 这 一 思潮 影 响 教 育 领 域 后 产 生 的 。
生 的各 方 面发 展 , 并 不 强 求 每 个 受 教 育 者 都 得 到 全 面 发 但

后现代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对课程方案本身的影响1.课程观及课程目标的转变(1)多尔认为课程不应该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被建构生成的。

“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应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课程应成为一种课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方案来看,其课程观明显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性和开放性,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参与意识和综合意识。

(2)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审视,强调对学生存在的关注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设置应该是多元的,课程的目标应该超越知识而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并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作出适当的调整。

课程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鉴于此,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方案已明确提出应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能够呼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变革(1)课程内容趋向于回归生活世界,加强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在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要求使课程内容回归生活实际,加强社会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同时,对于学校整体环境设计上,注重自然环境的构建,并由此促进学生内心和谐世界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外在生态与内心世界相融合。

(2)强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关于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然而,现行的教学领域仍然存在着严重忽视知识不确定性问题的现象。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知识是确定的,课程内容就是单一的教科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的过程 , 充分 发挥 自主性 , 并依赖 于其 自身经验 , 合一般 的 结 教学 目标 与内容 , 进而生成具体的教学 目标 与内容 。 在后现代主
义视野下 , 课堂教学 目标 在教学前 不是 固定 的 , 而是 开放的 , 这 样的教学 目标在教学实施前提供路标 式的指引 , 在教学 实施 中, 师生在与教育情境 的交互作用 中 , 不断调 整和形成发展 方向 , 从 而创造 和转化成 为具体 的课堂教学 目标。
性 ”是 “ , 价值 中立” “ 、文化无涉” 的。在教学 中向学 生传 递这 种
知识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追求 知识 的多元
如果教师在后现代视 野下来思 考课 堂教学 目标的设立 ,则会与
传 统 的 课 堂教 学 目标 的设 立 迥 然 不 同 。
性、 丰富性 , 认为知识是 由认 识者 的认识 、 力 、 趣等所选择 、 能 兴
识观认 为真正 的知识具 有 “ 普遍 的可证实性 ” “ 遍的可接 纳 、普
课堂教学 目标的设计 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 。是否应该摈弃课堂
教学 目标的设计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教育是一种有 目的的培
养 人 的活 动 。教 学 目标 是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的 出发 点 和归 宿 。但 是 ,
2 1 年 7 8期 01 -
更 放有. ojao 高教 Sh a x Ja y Ga i a n i io u-
开 放 ・ 新 ・ 沿 创 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 查 辅 【 摘 要 】后 现 代 主 义 思 潮进 入 教 育研 究领 域 , 致 了西 方教 育 思 想的 后 现 代 主 义 转 向 。 其 导 用
课 堂教 学 内容 : 知 识 习得 走 向情 感 体 悟 从
课 堂 教 学 目标 是 教 师 对 课 堂 教 学 提 出 的预 期 结 果 。后 现 代
课堂教学 内容是课堂教学必 不可少的中介。传统教学观认
主义认 为任何宏大设 计及 其必要性都是值得怀疑的。由此 出发 ,
为教师在课堂上所传递 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教 学内容。现代知
统 的教 学 目标 。 师 在 进行 课 堂 教 学 目标 的预 设 时 , 以有 一 个 教 可
后现代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内容 的建构 ,应该 注重 知识 的生
成过程。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知识离不开个体 的交往实践活动 ,
离不开个体 的个性人格特 征。后现代主义认为学生是能够 自发 进行 内部重组 的个体 , 课堂教学 旨在改变学生 的思想与行 为, 以 促成发展 , 在最有利 的时机引发学生 的内部重组 。 知识 内在于人 与认识 对象 的交往 、 对话之 中 , 主体在与 外界的交往 、 动中 是 互 创造生成的 。“ 意义不是从 文本中提炼出来的 , 是从 我们与文 它
【 键 词 】后 现 代 主 义 课 堂 教 学 教 学 目标 教 学 内容 教 学 实 施 教 学评 价 关
本 文 为 西安 文理 学 院 2 1 — 0 2 教 育教 学 改革 项 目成 果 , 目批 准号 :0 0 0 7 00 21 年 项 2 1 C1 1 。
后现代 主义是 2 纪中叶 以来 , 0世 西方 学者在反 思 、 判现 批 代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 发展 、 壮大起来的一种 社会思潮 。 后 “
“ 程 目标不再是完全 预定 的 , 课 课程是师生共 同探索 新知识 的发 展过程”I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 口 。 师生应共同参与探求 知
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 以来最 复杂 的一种思 潮”】 l l ,它处于不断 的 生长和演变之 中, 不是一个 明确 的统一体 。 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人
而重新建构 。
生的个体生命 。 常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 , 通 教师会预设一个应该
达到的标准 , 目的就是 为了使 学生成长 为他 “ 其 目标希望 ” 的学 生。后现代主义认为 , 每个学生都是 充满 生机 、 变化不定 的生命 个体 , 教师无法预定学生 的未来状态 ,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 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激 发学生的生命 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完 善。 这种观点改变了现代教育 中“ 目中无人 ” 的弊端。 教学的 目标 不只是传递 已知知识 ,还是教 师引导下 的师 生共 同探 索未知的 过程。 因此 ,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 知识技能 , 更要关 注学生 的个体生命状态。 此外 , 课堂教学 目标 的设定应注重学生 的具体学习情况 , 分层级 的制订教学 目标 , 而不能是制订一个笼
本 的 对 话 中 创造 出来 的 ” } 因此 , 堂 教 学 的知 识 是 在 课 堂 教 引 。 课
教育研究领域 , 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教育 问题 , 引发 了西方 教育思想 的后现代 主义转 向。它给我们提供 了一种 全新 的思维 方法 , 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审视我们 目前的课堂教学 , 会从 中 得到不少有益 的启示。
课 堂 教 学 目标 : 目标 预 设 走 向 目标 生成 从
建 构 的 结果 , 在 于 一 定 的 时 空 、 论 范 式 、 值体 系目标 的设立 ,应该 关注每一个学
等因素中 ; 其意义不仅是 由其本身 的陈述来表达 的 , 更是 由其所 位 于的整个 意义 系统来表达的 。 因此 , 知识 就具有 了“ 不确定性” 和“ 情境性” 知识 是课 堂教学 的主要 内容 , 。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 根 本转变 ,课堂教学 内容必须 打破传统 的思 维模 式和认知方式
观 点 来 审视 目前 的课 堂教 学 可得 到 以 下 启 示 : 学 目标 应从 预设 走 向 生 成 ; 学 内容 应 从 知 识 习 教 教
得 走 向 情 感 体悟 ; 学 实施 应 从 灌 输 阐释 走 向 开发 创 造 ; 学评 价 应从 注重 甄 别 走 向 注 重 发展 教 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