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巩固和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勤于记忆、不断积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识竞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

学习重点:1.背诵、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学习难点文言句式和文言文翻译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课前背诵检测(检查四个组,每组3个小题一起背诵,展示小组实力)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然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0.是故,,,师之所存也。

11.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包括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古今异义词)——小组挑战40题,挑战小组每个组员必做一个题。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直.不百步耳通: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通:,(5)輮.以为轮通:,(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7)知.明而行无过矣通:,(8)君子生.非异也通:,(9)合从.缔交通:,(10)倔.起阡陌之中通:,(11)赢粮而景.从通:,(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13)或师焉,或不.焉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4)河内凶.:()(15)不违.农时:()(16)数罟..不入洿池..:()()(17)涂有饿莩..:()(18)非我也,岁.也:()(19)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2)金就砺.则利:()(23)不积跬步..:()(2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5)氓隶..之人:()(26)然秦以区区..之地:()(27)句读..之不知:()(28)君子不齿..:()●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29)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导学案

1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摄.(shè)影薄.(bó)冰韶.(sháo)光鬼鬼祟祟..(suì)B.纨.(wán)绔(kù) 琐屑.(xiè) 踱.(duó)步少不更.(ɡēnɡ) 事C.懵.(měnɡ)懂敕.(chì)令嫡.(dí)系曲.(qū)高和寡D.脸颊.(jiá) 名媛.(yuàn) 盥.(huàn) 洗是非曲.(qū)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悸笑咪咪沁人心脾垂涎三尺B.雾霭掉脚楼姣花照水三番五次C.和蔼陪笑脸白浪滔天长篇累牍D.洞箫风萧萧买椟还珠穷兵黩武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B.制定震撼推迟C.制订振奋延迟D.制订震撼延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资源。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一)课内语段鉴赏1.阅读鉴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鲁迅的《祝福》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材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目标:1.积累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重点实词:发、加、绝、道、假、传。

重点虚词:而、于、以、焉、则、所。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学习并掌握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方法。

4.识记本单元出现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目标1、2、3。

课时安排2课时一、文言实词(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只是,不过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智慧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崛,崛起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影,影子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5秦有余力而制其敝敝—弊,弊政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有—又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传授8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9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竭力尽心10弃甲曳兵而走跑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1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13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4以为轮把……作为15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16养生丧死无憾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1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读“wàng”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19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2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2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22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2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24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25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二)写出下列实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发(1)涂有饿莩而不发开启、打开(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6)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崛起(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作、抒发(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显露(9)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头发,读fà(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阐明2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更加(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夸大,超过(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施予、给予(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增加(6)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好处(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施加、施用(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9)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加以,予以3绝(1)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断绝、挣断(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绝交(5)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绝命(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断绝、消失(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特、奇异(8)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4假(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4)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5)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的,代理(6)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给予(7)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jià,假期(7)那里去辨甚么真是假虚假(9)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假如5道(1)有碑仆道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行道里程(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5)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法令、制度(7)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8)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来源: /] 规律,法则(9)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疏通、引导(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6传(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传送(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教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传说(4)舍相如广成传舍驿站、客舍(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义的文字(6)孟子对曰:“于传有之”书传、文字记载(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捎二、文言虚词1而(1)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3)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5)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表假设(7)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8)拔剑撞而破之连词,表顺承[来源: /.Com] 2于(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3)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来源: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5)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向(6)青,取之于蓝介词,从(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介词,跟3以(1)请以战喻介词,用(2)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时(3)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连词,来(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7)以为轮,其曲中规介词,把(8)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表目的“来”4焉(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5)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于其身,则耻师焉语气助词5所(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名词,处所,地方(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第11课 》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庸.人( ) 嗟.夫( ) 句读.( ) 彼.此( ) 郯.子( ) 老聃.( ) 蟠.龙( ) 苌.弘( ) 贻.赠( ) 经传.( )无长.无少( )●疏通文意。

第三段内容概要:1.圣人无常师..( )。

2.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 )孔子。

4.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

5.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如是而已。

翻译:第四段内容概要: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一、背诵默写第三段二、知识梳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惑而.不从师( ) 择师而.教之( ) 则群聚而.笑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作师说以贻之.(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郯子之.徒(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而耻学于.师( ) 于.其身也( ) 不拘于.时( )于其身也,则.耻焉(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岳阳楼之又观也( )6.词类活用(1) 吾从而师之(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 孔子师.郯子( ) (4) 而耻.学于师( ) (5) 不耻相师( )(6) 孔子师剡子( )(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8) 小.学而大.遗( ) 7.通假归纳(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8.句式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训练目标 1.了解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

2.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从“善待生命”的话题出发,珍惜时间、生命的意义和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生命的色彩、生命的责任、生命的遗憾……全都包含在内。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证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是一个从正面证明其正确,一个从反面证明其正确。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充满了一种不屈之美。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总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中前进;在奋斗中,失败是免不了的,但是一个人绝不能在精神上被困难击倒,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屈服于失败。

请自选一个角度构思,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文本借鉴名师评语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内部以苏武、王昭君两个材料构成并列式结构,材料后又技法总结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五种。

1.例证法。

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运用例证法忌有例无证,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

2.引证法。

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林黛玉进贾府》【学考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3、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复习】1、文学常识曹雪芹,名,字,号,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又名《》,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四大家族的故事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回,原回目是。

2、给加点字注音人烟阜.盛敕.造台矶.攒.珠髻绾.着豆绿宫绦.翠幄.厢庑.游廊珠玑.安箸.抱厦.厅懵懂....轩.峻壮丽忖度赤金盘螭.两靥.杜撰.盥.沐惫懒....錾.银黼黻3、解释下列词语阜盛一射之地敕造不经之谈黼黻惫懒乖张内帏纨绔与膏粱布让万几宸翰可怜辜负好韶光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5、熟悉文章内容本文以为线索,围绕的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初步展示了贾府的并对进行了初步描述,构思巧妙。

【达标检测】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敕.(chì)造放诞(dàn)忖(cǔn)度盘螭(chī)B.惫(bèi)懒便(biàn)宜錾(zàn)银两靥(yè)C.丝绦(tāo)(juàn)烟幺(yāo)儿轩(xuān)昂D.宸(chén)翰黼黻(fú)内纬(wěi)膏梁(liáng)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同义的是()A.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B.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C.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D.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掌握与本单元四篇论述性古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运用于文言诗文阅读。

2.对本单元四篇文章熟读成诵,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感悟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特点。

3.思考感悟本单元四篇文章包含的作者观点情感,借鉴写作手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情感,以对作品的理解帮助诵读,积累文言知识和成语、名句。

2.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加强交流,汲取同学的智慧,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培养直译文言文的意识,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

2.掌握阅读分析古代典型议论文的方法。

3.掌握综合运用比喻、对比、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的方法。

1.反复诵读本单元文章,以美读、流利背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诵读作品的兴趣。

2.提示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补充阅读课外相关史料文章,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有依据的见解。

3.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3)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自我核对](1)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自我核对](1)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

(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4)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1.本单元四篇文章针对哪些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见解?【思路点拨】分别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与你交流】《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

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教材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

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

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过秦论》指出了秦亡国的过失。

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师说》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本单元四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你举例说明。

除了对比论证外,这四篇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思路点拨】回顾四篇文章,思考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与你交流】 (1)如《寡人之于国也》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对比,批评统治者的“暴政”,以及当权者不顾人民的死活。

《劝学》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分别将这些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过秦论》一文中,昔日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不幸惨败;而后来,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说明了“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后果。

《师说》仅在第二段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进行论证,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在对比中得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结论,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

(2)还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明耻.之耻:耻辱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答案]A(耻:以……为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B.C.D.[答案]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B介词,替;介词,被。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D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修饰)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 )。

A.欲袭杀其孤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C.孔明迁刘璋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答案]D(作者观点,并未实现)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2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3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4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答案]C(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译文:(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

译文:(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译文:[答案](1)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高风亮节,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3)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参考译文】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

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

用秦朝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朝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

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民心。

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

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去做的,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

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

这月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

(刘军)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曹军的),那就是忠诚信义。

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被)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

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并非不可以用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

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这样的地步。

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

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的阵营)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