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
部编人教版历史《解放战争》PPT课文分析1

农民分到牲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意义 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广大 农民在政 治和经济 上翻身以 后,政治 觉悟和组 织程度空 前提高。
冀中农民举行拥护土地改革运动大会会场
农民们夹道欢迎土改工作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1947年6月
365 280 万人 万人
1948年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背景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队精锐 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 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战略决战
①辽沈战役 ②平津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渡江战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土地政策改变 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经 改革过纲领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 法大纲》。
内容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 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农村进行土地改革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经 土地过改革总路线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依靠贫雇 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 分别地消灭封 建性剥削的土 地制度,发展 农业生产。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
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
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
《人民解放战争》PPT课件

时间 1946年6月—10月
1947年3月—6月
中共 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 方针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陕北
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
结果
的胜利(粉碎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
228.58万平方公里 446座(中小城市)
13606.7万人
国民党方面 430万人
731.17万平方公里 1545座(大中城市)
33893.3万人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 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阶段 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一)重庆谈判
4.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6年1月10日 地点:重庆 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决议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 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项目 兵力 地区面积 城市 人口
共产党方面 120万人
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岁山东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一)经济危机
1.表现 为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2.影响 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二)信任危机
1.巧取豪夺 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和打击。 2.民不聊生 实施反动政策,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 1945 8 —— 1949 10 —— , , 背景
国际力量的对 比发生了深刻 1,变化 , 国 际
苏联 — 成为世界大国 东欧,亚洲一系列国家 — 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或 东欧, 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 老的殖民体系日 益瓦解 抢夺胜利果实 美国: 美国:成为头号强国 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 抢运, 抢运,抢占 中国: 中国:扶蒋反共 蒋:坚持一党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三种势力, 三种势力,三种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共: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的方针 前途,阶级矛盾 前途,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成为主要矛盾 蒋 共 结果, 结果,意义
陕解区:采用"蘑菇" 陕解区:采用"蘑菇"战 粉碎重点进攻( , 粉碎重点进攻(47,3 — 47,6) 术 , ) 山解区: 山解区:孟良固战役
解放的土地改革:原则,路线, 解放的土地改革:原则,路线,意义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 1945 8 —— 1949 10 —— , , 战 略 反 攻 阶 段 ( 经 过 1947 1947 6——1948 , ,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 1945 8 —— 1949 10 —— , , ) ) 6 经 过 战 略 防 御 阶 段 ( 1946 1946 6 —— 1947 , ,
形势
国:军事,经济则绝对优势 军事, 共:处于相对劣势 政: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经: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自力更生 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
方针Biblioteka 作战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集中优势兵力, 方针 方法:运动战为主, 方法: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
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共有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
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
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二、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战略决战: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①辽沈战役: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领导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队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②淮海战役: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③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同时,东北野战军与华北解放军以钳形合围态势发动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守军将领傅作义率领军队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④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的结束即国民党政权的覆灭。5月27日,上海解放。接着,解放军又分别向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进军,夺取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及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为推翻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战争。
中国当时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又经历长期战争,破坏严重,满面疮痍。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国家,改善生活条件。
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经过全面和充分的准备,发动了全面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自卫战争,进而发展为全国解放战争。
这场解放战争,连同准备阶段,共分五个阶段:第一,战争准备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立即指挥几百万军队从大西南出来,一方面向华中、华北进军,抢占交通干线和战略要地,向解放区进攻,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全国恢复其反动统治;另一方面,玩弄假和平伎俩,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停战协议,而实际上却积极进行战争准备。
到1946年6月,蒋介石的总兵力达430万人,是人民解放军兵力的3.4倍。
中国共产党识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一方面制止蒋介厂军队的进攻,先后进行了上党、邯郸、绥远、四平等战役,给蒋介石军队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也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整编野战军,调整战略部署,并向东北进军。
第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
蒋介石在完成战争准备后,从1946年6月底进攻以河北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开始,发动了全面内战。
国民党军队向华中、山东、晋冀豫、晋绥、晋察冀、东北等解放军大举进攻,企图在3至6个月的时间内,先消灭山海关以内的解放军,然后消灭东北的解放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蒋介石给毛泽东发三封邀请电报的用意是 欺骗人民, A.欺骗人民,赢取备战时间 B.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战后的政权问题 做样子给美国看, C.做样子给美国看,展示他的手腕 D.借此来刺探中共的实力 毛泽东、 4、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的最主要目的是 A.赢得美国的支持 B.尽最大努力争取国内和 平 C.昭示天下中国共产党人过人的胆识 D.深入虎穴获取敌人的信息
共产党和解放军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共产党和解放军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赢得民心
国统区的经济混乱, 国统区的经济混乱,失去民心
1947年春,全国大饥荒. 1947年春,全国大饥荒. 年春
国统区货币急剧贬值, 国统区货币急剧贬值,人们不得不 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抢购日用品。 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抢购日用品。
小结
重庆谈判
粉碎国民党 军队的进攻
《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陕北、山东 陕北、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 在大陆的统治
渡江战役
大 别 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的序幕。
陕 北
山 东
南京
武汉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 27日 1947年8月27日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月开始,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 年 月开始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 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歼敌2 歼敌2万余人
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的序幕。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塘沽
前排右起: 前排右起: 林彪、罗荣桓、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塘沽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年 月 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在政治上欺骗舆论, 在政治上欺骗舆论,并赢得内战的时间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可能争取和平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 年 月 日 国共双方签订了《 共代表会谈纪要》 双十协定》 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战略决战: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歼敌 万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歼敌47万,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歼敌
长春
黑山
沈阳 锦州
大虎山
营口
辽 沈 战 役 示 意 图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 罗荣桓(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1948年9月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队 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 上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8年11月
国民党军队 150多万人
1948年11月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发布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20世纪90年代香港 世纪90年代香港、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8、1949年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解放军 1949年的美国《生活》 年的美国 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 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 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 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下面叙述 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是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 A.上海是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 B.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 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 B.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国民党统治必然被 推翻 C.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C.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上海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D.上海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人民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向中 )战略防御: 年 月 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开始。 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开始。 月开始,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山东发 年 月开始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山东发 动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动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2)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 )战略进攻: 年 月 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从 )渡江战役: 年 月 日 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渡江战 日解放南京, 役,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 年的国民党政权 日解放南京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 垮台。 垮台。
毛 泽 东 朱 德
整 。
完
领 土 主 权 的 独 立 和
国 人 , 保 卫 中 国 民
党 反 派 , 解 放 全 动
切 敢 于 抵 抗 的 国 民
地 歼 灭 中 国 境 内 一
彻 底 、 净 、 全 部 干
奋 勇 进 , 坚 决 、 前
----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从江苏 年 月 日 江阴到江西湖口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渡江战役 到江西湖口 江阴到江西湖口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渡江战役
一、重庆谈判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而蒋介石制定了内战和独裁的方针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在政治上欺骗舆论,并赢得内战的时间, 在政治上欺骗舆论,并赢得内战的时间,掩盖发 动内战的真相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 取和平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和平建国的 年 月 日 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
淮海战役
(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肢 解 敌 间 人
蚌埠
中 突 破
双堆集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猜一猜
南京 • 1.“钟山”指的是哪儿 钟山” 钟山 指的是哪儿? • 2.“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百万雄师过大江 是哪次战役? 渡江战役 • 3.你怎样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 你怎样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 你怎样理解 学霸王” 学霸王”?
霸王指项羽, 霸王指项羽,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 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主席引用这段历史事实, 毛主席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全军 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 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 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 双 十 协 定 》 原 稿 影 印 件
1、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 、以下人物中, 重庆谈判的是: 重庆谈判的是: A 毛泽东 B 王若飞 C 叶剑英 D 周恩来
2、重庆谈判,国民党和共产党签定了 、重庆谈判, A 《停战协定》 停战协定》 B《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合作宣言》 C 《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 D《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
6、解放战争时期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 序是( 序是( ) (1)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 A.( )(2)(3 A.(1)(2)(3) B.( )(3)(2 B.(1)(3)(2) C.( )(3)(1 C.(2)(3)(1) D.( )(2)(1 D.(3)(2)(1)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你认为人民解放战争迅 速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速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共产党和解放军方面: 共产党和解放军方面: (1)共产党和解放军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共产党和解放军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赢得民心 (2)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指挥有方,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指挥有方, 运用得当 (3)解放军作战英勇 )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1)国统区的经济混乱,失去民心 )国统区的经济混乱, (2)国民党指挥失误,军队缺乏战斗力 )国民党指挥失误,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7、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 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 诗人总理”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 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想起 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 了热烈的掌声。 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