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情感教育:结合战争背景,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习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能够系统、全面地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和重要知识点。
首先,本节课将详细阐述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等。其次,将分析战争的过程,涉及战略战术、战役布局等方面。此外,本节课还将重点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关键战役,突出这些战役在战争胜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节课将探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战争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多元评价: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说课稿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是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重要一课。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要战役、战争胜利的意义等。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战争背景、战争过程、战争胜利意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现和弥补知识漏洞,提高历史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土地改革政策、新中国成立等知识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师引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教学内容: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内外背景、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斗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土地改革政策、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等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讲授,让学生掌握解放战争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脉络。
2.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重要事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的能力。
4.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在解放战争胜利的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人教版《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人教版《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默写过关知识深化【知识结构】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抗战的鲜血也将不至于白流,这是中华民族的福音!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篇社论出现的背景是( )A.《双十协定》的签署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D.抗日战争的胜利2.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

……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

……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材料中的“它”()A.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12.下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

它反映出()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D.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13.“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反攻的需要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15.下图是国民政府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套纸币的面值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研究报告、课堂问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成长,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等,从而认识到战争的必然性。
2.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战斗过程和重要历史事件,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战役战斗的胜利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民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关键战役及其胜利原因,以及战争对新中国的意义。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背后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战争对国内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战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整体过程。
3. **实践性作业:**
-设计一次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采访活动,可以采访家中长辈或其他经历过战争的人士,记录他们对战争的回忆和感受。
-组织一次班级内的历史知识竞赛,题目涉及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4. **反思性作业:**
-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章节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未来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的思考。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的第3课。

共分3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个子目呈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

第二、三、四子目是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

一方面,本课上承前两课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

另一方面,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下一单元新中国成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地图)史料,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时空脉络。

(时空观念)2.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政治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的努力,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感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认识取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关键。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图示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出《终战诏书》,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左边的图片就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大公报之中刊登了。

投降消息传来,中美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胜利。

在接下来一个月内,日本完成一系列投降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作的努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渡江战役;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人民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氛围。
2.利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的图片、地图、文献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上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3.历史事件导入:以一个具体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出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解放战争的背景: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如国共内战的原因、抗日战争的影响等,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战略部署、双方的战略目标等,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统编版(2019)教案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统编版(2019)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导入:以“劫收”反映国民党的严重腐败导入本课。

一、学生自学梳理基础要求:对照导学案,通读课文,完成填空,标划清晰,并能够自主完成本课知识结构的构建。

指导学生明确解放战争的阶段,是学生获得对解放战争胜败原因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新民主主二、教师精讲拓展深化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此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努力,也是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的过程。

着重精讲:两条路线;中国共产党和平的诚意;国民党否决政协决议,阴谋的暴露。

利用教材“学思之窗”,引导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要求,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2.解放战争的过程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强调内战爆发时国共军力对比,相差悬殊。

由此可见,挑起内战的是国民党一方,而非共产党和解放军,也能更好地理解国民党坚持内战方针的原因之一。

(1)战略防御:1946.6——1947.8两个阶段: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6年7月至10月,以自卫战争歼敌30万,粉碎之。

1947.3月至8月,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之。

在这里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即:①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

②蘑菇战术:强的拖疲,肥的拖瘦。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好,得民心;战略战术灵活、高明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段敌一指强过伤敌十指”。

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2)战略反攻:1947.6——1948.9事件: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

在这里补充:阳谷沙河崖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

意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让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3)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使用PPT,直观展示战略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爆发原因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1)全面进攻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崩溃(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3.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问题探究: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提示:不同意。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并不是完全胜利,因为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依然占据西南、西北以及台湾等地,人民解放军还在追剿、肃清残敌。

探究点解放战争史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史料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史料三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思考:(1)史料一中战略方针得以落实的典型事件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如何?(3)史料三反映了渡江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信息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毛泽东为解放战争第二年制定的战略方针,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民党统治区。

(2)史料二反映解放战争第三年进行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指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史料三反映渡江战役的胜利。

“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灭亡”宣告了国民政府覆灭。

[提示](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3)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1)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①从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②从共产党方面说a.灵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道路: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基础: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e.中坚力量: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f.保障: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2)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典例】中共在某一时期的文件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

”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D.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审题指导]①定时空:解放战争时期。

②抓关键:“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③析选项: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观的确立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群众路线活动,支援和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军队提供了大量兵源。

(2)各地农民为部队送粮食、被服,救伤员等,为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

(3)国统区的普通民众开辟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分散了蒋介石的兵力和精力。

(4)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全部倒向共产党一边,使国民党在政治战线上几乎完败。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共产党胜利,国民党速亡的根源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1.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这样很好。

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解析]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

[答案]A2.毛泽东在一首诗中说:“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下列对此诗理解正确的是()A.此诗描绘的情景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B.此诗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C.此诗反映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共商建国大计D.此诗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野蛮侵略[解析]根据材料“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可知这是毛泽东写的《忆重庆谈判》诗,这是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描述,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民主和平,共商建国大计,C选项符合题意。

这首诗写于1945年,不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A选项排除。

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B选项排除。

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1945年,D选项排除。

[答案]C3.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抗战时期最大一次主动出击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D.晋冀鲁豫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也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选项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是在抗战时期,A选项排除。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揭开了反攻的序幕,C选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从黄河到长江,没有体现出东北地区,D选项排除。

[答案]B4.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科学论断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有稳固的战略后方,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出现情况下发表的论断,A选项符合题意。

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是建立在认识到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基础之上的,B选项排除。

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对国共内战的结果判断属于国内局势的判断,D选项排除。

[答案]A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

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B.民族解放、民主自由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民族解放、思想解放[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日军占领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族解放,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是针对实行专制独裁的国民党统治区来说的,因此这里的“解放”是指民主自由,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武装割据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含义是民主自由,是相对于国民党专制独裁而言,思想解放不是这个“解放区”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