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

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高中复习正在紧张进行中,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供考生参考!!一、基本历史线索(一)、从发生时间上讲,本章知识大体处于1945 年8 月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到1949年10 月新中国成立之前。
(二)、从知识结构上讲,本章知识可分成两个时期,即1945 年8 月到1946 年6 月主要是国共双方围绕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所展开的政治斗争。
1946 年6 月到1949 年9 月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主要是国共双方围绕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所展开的军事斗争。
其中,1946 年6 月到1947 年6 月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1947 年6 月到1948 年秋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反攻阶段;1948 年9 月到1949 年10 月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为敌我主力的战略决战阶段。
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正确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日本败降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2、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3、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注意分析1945 年8 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②特别是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他可以趁机制造舆论,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2)、注意分析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团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抗战胜利后,中共调整土地政策:将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3、影响:(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4、近代以来的土地问题(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
(2)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
(3)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27年—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又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抗日)(5)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地图上的相关地名:沈阳、营口、锦州-----辽沈战役北平、天津、张家口——平津战役徐州、双堆集、碾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叫徐蚌会战)4、平津战役,北平守军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5、三大战役的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时间:1949年4月影响:(1)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2)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7、近代以来的台湾问题由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1949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退往台湾。
高中历史干货笔记——解放战争

2、重庆谈判:内容务虚,没有可操作性(唯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有两个问题双方没有达成协议:政权问题+军队问题
3、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协商两个问题
政治民主化——反对一党专政,主张多党联合执政
军队国家化——中国的军队是党军,而不是国军
解放战争--(1945--1949年)(透过战争看文明)
第一阶段:1945.8---1946.6月——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第二阶段:1946.6---1947.6月——中共防御阶段反攻阶段--47.6——48.9月
第三阶段:1947.6---1949.4月——中共反攻阶段决战阶段--48.9——49.1月(三大战役)
追歼残敌--49.1——49.4月
防御阶段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反攻阶段
———————————————————————————————————————————
第一阶段: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美国的基本国策是“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之后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局面,而中国当时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国民政府掌权;美
国民党主张---先军后政;共产党主张---先政后军
签署《双十协定》
第二阶段:防御阶段
1、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的策略
2、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毛泽东)+山东(共军主力)
第三阶段:反攻阶段
1、土地革命——重点考点(目的:组织群众进行反攻)
2、反攻阶段--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决战阶段--三大战役(重点了解表格)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基本消灭,江南以北基本占领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3.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 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 决战:1948年秋,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1941年1月发起总攻➢平津战役:1941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2.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占领南京。
3. 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前言: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国民党特务使用暴力破坏了这次集会。
较场口事件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总结: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1)从形式上看: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
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初中历史】【八上历史】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重点知识梳理 背诵清单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屈辱史(列强侵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抗争史: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历史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社会各阶层探索近代化道路)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时空线索1、内战爆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建国方针有何不同?内战是哪一年爆发的?共产党积极争取和平和民主;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并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2、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是怎样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开展战略反攻,发起了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单元线索:三方代表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集团(独裁内战)、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
三个阶段战略防御(转战陕北)、战略进攻(挺进中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四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第23课 内战爆发【课程标准】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速查关键词】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内战爆发、国民党重点进攻知识点1 重庆谈判国民党目的: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共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谈判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
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两种建国方针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2.重庆谈判:1945.8-10,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3.政治协商会议:1946.1在重庆召开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2.共产党粉碎全面进攻:1946.7-10,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3.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947.3,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4.共产党粉碎重点进攻:●粉碎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沙家店战役●粉碎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山东孟良崮战役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陷入崩溃,通货膨胀,物价飞涨2.信誉一落千丈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1948.11,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解放●平津战役:1948.11,基本解放华北全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5.渡江战役:4.23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中华民国结束6.国民党失败原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失去民众支持7.共产党胜利原因:●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民众支持8.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之一。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________;为____________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略进攻:________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________,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名称________战役淮海战役________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地点锦州、长春、沈阳徐州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意义解放______全境解放了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时间:1947年2.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3.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
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
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
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
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
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
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
(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
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长江淮河之间。
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之敌回援。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3)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
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倒“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9、战略决战首选东北地区的原因
(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2)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3)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4)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上的作战。
(5)攻占东北,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10、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失败的根本原因);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④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⑤有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以上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