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阶段
高中历史干货笔记——解放战争

2、重庆谈判:内容务虚,没有可操作性(唯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有两个问题双方没有达成协议:政权问题+军队问题
3、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协商两个问题
政治民主化——反对一党专政,主张多党联合执政
军队国家化——中国的军队是党军,而不是国军
解放战争--(1945--1949年)(透过战争看文明)
第一阶段:1945.8---1946.6月——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第二阶段:1946.6---1947.6月——中共防御阶段反攻阶段--47.6——48.9月
第三阶段:1947.6---1949.4月——中共反攻阶段决战阶段--48.9——49.1月(三大战役)
追歼残敌--49.1——49.4月
防御阶段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反攻阶段
———————————————————————————————————————————
第一阶段: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美国的基本国策是“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之后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局面,而中国当时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国民政府掌权;美
国民党主张---先军后政;共产党主张---先政后军
签署《双十协定》
第二阶段:防御阶段
1、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的策略
2、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毛泽东)+山东(共军主力)
第三阶段:反攻阶段
1、土地革命——重点考点(目的:组织群众进行反攻)
2、反攻阶段--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决战阶段--三大战役(重点了解表格)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基本消灭,江南以北基本占领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二)学习重点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3)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4)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 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解放战争时期复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1.解放战争五个阶段:⑴.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⑵.战略防御阶段(解放战争第一年):(1946.6~1947.6)⑶.战略反攻阶段(解放战争第二年):(1947.6~1948.8)⑷.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⑸.渡江作战,追歼残敌:(1949.4~1949.10)2.抗战胜利后的时局: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抗战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⑵.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力图控制中国;⑶.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妄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⑷.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⑸.中共: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⑹.民主党派、爱国人士:既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又对蒋介石抱有幻想3.抗战胜利后时局特点:⑴.形成两大阵营: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共与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⑵.斗争焦点围绕建国方针:国民党一党专政;人民要求民主联合政府;⑶.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如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国民党军事进攻是局部的;⑷.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活跃: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提出自己独立的主张;4.抗战胜利后,时局进步的主流:和平建国,民主统一;5.实现和平民主面临的国际、国内有利和不利的条件:⑴.国际有利条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一步巩固,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除美国以外的帝国主义力量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这都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⑵.国际不利条件: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世界霸权,为了控制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⑶.国内有利条件: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民主党派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⑷.不利条件:①.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得到美国的援助;②.国民政府当时是一个形式上合法的全国性的政权,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③.国统区还有许多人对蒋介石抱有相当大的幻想;④.人民的力量相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薄弱;6.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的斗争:⑴.提出三大口号,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中共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使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⑵.参加重庆政协会议,与民主党派合作,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⑶.站在自卫立场上,对国民党发动的军事进攻,坚决予以回击;⑷.领导国统区反内战的民主运动;⑸.内战爆发后,中共仍未放弃和平的谈判,一直到1947年春,蒋介石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上海等地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国共关系才彻底破裂;7.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必然性:⑴.从国际环境看: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世界霸权,控制中国是它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亲美反共的政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目标,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因此,扶蒋反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⑵.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为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必然要消灭中共和人民武装力量;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占有明显的优势,蒋介石集团认为完全有可能通过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8.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新内战。
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

1、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2、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3、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限于被动地位。
“双十协定”哪项内容真正实现? 〃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 争端。 〃 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 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 〃 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 领导地位。
基本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 和中原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意义:1、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战争 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 空前的。 2、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已 成定局。
国共北平和谈:1949年1月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 被迫下野,李宗仁任代 理总统。
解放战争(1946.夏---1949.10.1)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 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本节基本结构:
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时期 1945、8—1946、6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和平死了)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
国民党: 1、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
2、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揭穿美蒋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飞抵重庆,进行谈判
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二、重庆谈判 1945.8 (一)重庆谈判的成果: 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 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和政治民主化问题。 (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意义: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 精品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一、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具体特征:(1)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以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经济上:由于美国加紧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的消耗,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中共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3)外交上:抗战胜利后,美国在华推行扶蒋反共的反动政策。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势力。
二、重要历史概念:1、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二战后即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是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近期目标是支持蒋介石打内战,“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远期目标是在中国扶植起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以实现它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野心。
2、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指改组国民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
军队国家化是指将全国的军队交给国家。
3、运动战运动战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而创造的一种进行积极防御的战术。
其主要方法是避敌主力,大踏步后退、转移、迂回,集中优势兵力伺机歼敌的方法。
三、重要历史知识:1、抗战胜利后,三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和结果三种政治势力:国民党要继续实行一党专政,为此不惜发动内战:民主党派(中间势力)主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共主张建立一个人民广泛参与的民主联合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果:国民党:要实行一党专政,妄图消灭中共而发动内战,最终失败中共: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作坚决斗争,并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民主党派(中间势力):由对国民党抱有幻想到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共合作共同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不同结果的原因及认识:原因:国民党破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的腐朽,它依靠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要使中国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中共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民主党派(中间势力)的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其主张不符时代要求认识:中共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其主张符合人民的意愿,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定的,中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017解放战争

2、重庆谈判的双方代表
3、谈判的焦点
4、谈判的结果 5、未达成一致的问题?
谈判期间,共产党坚持抗日根据地拥有独 立主权,但同意交出分布在海南、湖北、浙 江、河南一带共13个根据地,由国民党接收, 并为两党间意识形态的结合,提出了“新民 主主义”的构想,淡化两党的意识形态对立。 国民党则坚持,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即 为共产党所占有的延 签署地安革命根据地 保持不变外,其他地区一律收回,并要求将 人民解放军纳入由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 命军统一指挥。共产党拒绝把军队交给只有 国民党控制的政府,只表示会对军队减员, 并要求在建立真正民主的政府后才交出军队。
黑山
长 春
长 春
沈阳
大虎山
锦 锦 州 州
黑山、大 虎山
沈阳
先取锦州
关门打狗
塔山 塔 山
(1)辽沈战役 : ①作战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
1948年10月15日锦州宣 告解放
沈阳人民集会游行, 庆祝全东北解放
②结果
淮海战役(1948.11.7 -1949.1.10)
海州 商丘 商丘 陈官庄 陈官庄 徐州 徐州 碾庄 海 州
1、中共:主张建立民主、和平 的联合政府。
2、国民党:一党专政,准备内战
(二)重庆谈判1945年8月29
日-----10月10日
毛泽东1945年飞 赴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 石在林园合影
1、重庆谈判的背景
(1)国民党方面:①国内外反内战要 求和平的舆论压力 ②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 的准备 (2)共产党方面: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的目标而努力
4、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
(1)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2)解放南京:①时间 ②意义
第17课 解放战争

1、抗战后的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 成一致,没有达成一致的是 C A.和平建国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D.保证人民权利
2、北平谈判和重庆谈判相比,不同的特点在于 A、蒋介石首先提出 B、国民党为了实现缓兵之计 C、国民党没有和平诚意 D、国民党已不占有军事优势
D
3、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道: A “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 面……胜利歼灭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 划新的攻势作战。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 击……”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中的 A.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B.战略决战开始前夕 C.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D.开国大典举行前夕
6、结束帝国主义百年来奴役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 标志 C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香港回归
7、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D
8、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 在实施的战略是 B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 (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 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A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10、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区主 要原因是 A A国民党军队防守薄弱 B全面内战从此处打响 C拥护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D控制中原可威胁南京
11、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是 介石下台 B.南京解放 C.蒋介石逃往台湾 D.全国大陆的解放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定的意义有
(1) 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2) 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3) 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4) 使解放区取得了合法地位 A (1)(2)(3) C (1)(2) B (1)(2)(3)(4) D (2)(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 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 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 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 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5 万人
373 万人
365 280 万人
万人
1948年秋
1947年6月
思考:战略决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战决 略战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9.12--1948.11.2)
图说历史
解放区民生状况
积极参军
国统区民生状况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国民党: 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内部分裂 共产党: 领导、思想、军队、人民、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的理论指导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5)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②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 党进攻;
③ 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 利; ④ 1949年1月至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但解放 战争没有完全结束) 注意:第二次国共合作到1947年3月5日中共代表团撤 离国统区(宁沪渝等)才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