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重建伟大壮举

合集下载

斗志,勇气的事例简短

斗志,勇气的事例简短

斗志,勇气的事例简短1.一位残疾人,用双脚完成了马拉松比赛,为身障人士树立了榜样。

2.一位小女孩捐出她所有的压岁钱,帮助一个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3.一位年迈的老人,带着爱心,义务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

4.一位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少年,敢于追求知识,最后成功考上名校。

5.一位海军士兵,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救起了遇险的船员。

6.一位癌症患者,坚持积极治疗,最终战胜了病魔。

7.一位热血青年,愿意放弃高薪工作,去支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8.一位农村女孩,凭借辛勤努力,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9.一位被欺凌的学生,敢于站出来反抗,为自己争取了尊严。

10.一位在抗争中失去双腿的运动员,用坚强的意志和努力,重新振作起来。

11.一位志愿者,毅然投身于环保工作,致力于保护大自然的美丽。

12.一位普通平民,无私地捐献了自己的器官,拯救了多名患者的生命。

13.一位失业者不气馁,坚持努力找工作,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就业目标。

14.一位身体残疾的艺术家,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感动了世人。

15.一位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为贫困地区修建学校。

16.一位突发意外身陷困境的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成功逃生。

17.一位独居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拥有活力和快乐的晚年生活。

18.一位失明的音乐家,靠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19.一位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20.一位被弃养的孩子,勇敢地面对困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1.跑马拉松的挑战者,面对疲劳和身体的不适,始终坚持完成比赛。

22.一位病患者,经历了多次手术和治疗,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病痛。

23.在自然灾害中,许多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投入救援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24.一名年轻演讲者,在面对上千人的观众演讲时,克服了紧张和恐惧,将自己的声音传达给每一个听众。

25.一位年迈的作家,坚持每天埋头写作,克服了年龄和疲劳的限制,完成了自己的心血之作。

关于奉献的名人事例素材

关于奉献的名人事例素材

关于奉献的名人事例素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行为影响着世人,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充满信心和感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其突出的奉献精神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精神,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深的关爱和责任感。

以下是一些关于奉献的名人事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1、麦克·乔丹(Michael Jordan)麦克·乔丹不仅是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也是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名人。

他在场上以出色的球技和领袖力量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但在场下,他更是一个默默奉献的慈善家。

麦克·乔丹设立了“乔丹基金会”,为残疾儿童和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帮助他人实现梦想。

2、费利克斯·德·阿拉萨(Felix de Alasa)费利克斯·德·阿拉萨是一位出生于西班牙的慈善家,他在非洲建立了一个庇护所,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和医疗援助,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走向美好的未来。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精神,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爱。

3、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她创办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为儿童教育界树立了一个典范。

她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质量,开办了许多学校和庇护所,为那些缺乏机会的孩子们提供了免费的教育和关爱。

她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世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还是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名人。

在二战期间,他深受纳粹迫害,但他仍然坚持了自己的理念,对世界和平和正义充满信心。

他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呼吁和平,促进了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5、刘大庆刘大庆是一位中国的农民工,他在贫困地区种植生态果园,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简短的英雄人物事迹

简短的英雄人物事迹

简短的英雄人物事迹简短的英雄人物事迹精选篇1黄旭华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短的英雄人物事迹精选篇2屠呦呦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

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从学生角度感悟红旗渠的精神(通用4篇)

从学生角度感悟红旗渠的精神(通用4篇)

从学生角度感悟红旗渠的精神(通用4篇)第1篇: 从学生角度感悟红旗渠的精神向太行问路,引渠水欢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在区委的组织安排下,于9月11日-13日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一路走来,听红旗渠故事、观红旗渠视频、走红旗渠天路,感受红旗渠的宏伟,惊叹红旗渠的壮丽,敬仰红旗渠的气魄。

无不为林州人民“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的豪迈情怀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震撼和感动。

身临其境,红旗渠是一条生命之渠,劈开太行引漳入林,解决吃水贵如油的历史,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

是一条发展之渠,在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弘扬了时代精神,为林州人民发展奠定了基础,极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是一条精神之渠,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和干部作风的丰富内涵,凝聚着民族振兴的伟大精神动力。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我身心倍受鼓舞,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工作热情,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在宣传工作中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为开创鸡冠区发展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 从学生角度感悟红旗渠的精神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机器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站在渠边,看着滚滚的渠水向前流淌着,仿佛像是在诉说着当年修建时的悠悠历史。

顺着渠水就来到青年洞景点,青年洞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当年青年们面对这样的艰难困境,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

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故命名为“青年洞”。

抬头看着赫然醒目的郭沫若题词“青年洞”,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挥汗如雨搬地拼命工作,似乎听到那凿崖开洞时的声声的铁锹声,“誓言无悔,立誓立行,励志向前。

温总理经典演讲稿(精选)

温总理经典演讲稿(精选)

温总理经典演讲稿(精选)第一篇:温总理经典演讲稿(精选)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512温总理讲话。

我心里一直惦记着灾区,牵挂着灾区的群众。

三年来,我10次到四川灾区,也到了陕西、甘肃灾区。

记得地震当天我赶到灾区时,所到之处都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充满惊恐、悲痛的气氛。

地震后第12天,我第二次来到灾区,在映秀同联合国秘书长一起接受中外记者的联合采访,那个时候我就说:“过三年再来,一个新的汶川会拔地而起。

”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广大建设者顽强拼搏,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大家的话来讲,是脱胎换骨的巨变。

看到这些,我感到十分欣慰。

灾区的恢复重建,群众十分满意,社会各界评价很高,国际社会也给予广泛赞誉。

对四川、陕西、甘肃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央是充分肯定的。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就汶川地震灾后不久,我们又受到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加快恢复重建步伐,共投入恢复重建资金1020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026亿元。

目前,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灾区所有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工项目占规划项目的95%,完成投资占规划总投资的95%。

可以说,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超过了灾前水平,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家家有房注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是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我们坚持把住房重建作为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

震后一年,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农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和衷共济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惨烈的自然灾难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损失。

面对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开展了极为艰苦的抗震救灾斗争,夺取了重大胜利,创造了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这次灾难中,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这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好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宝贵经验,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

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的大地突然剧烈动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发生在这块平静的土地上。

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这里曾经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

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

唐山抗震纪念碑介绍

唐山抗震纪念碑介绍

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建设路和文化路之间)纪念碑广场内。

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5.44公顷。

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西部是抗震纪念馆。

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

概况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

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

碑身四周高 1.5米处,为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

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

在碑身高8.5米处镶有一块长 3.86米、宽 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副碑位于主碑北侧33.5米处,碑宽9.5米,高 2.9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

碑身长 4.3米,高 1.6米,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

背面为磨光青花岗岩镶嵌,上镌刻英文碑文。

地理位置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新华道与文化路交叉口,紧临大钊公园。

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的时刻。

碑文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

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

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决烟。

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随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基 础设 施大 面积损 毁 , 农业 生产遭 受重 大损 失 , 工 生态环
完成原定三年的 目 标任务” 。到 2 1 年9 0 0 月底, 四川省纳
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 7 0 9 0 个重建项 目完工8 l%: 52 完成
概算总投资的8 .%, 56 如期实现了中央提出的要求。
重建规划科学、 质量优 良, 呈现了“ 历史I巨变” 。按
咽 2 第期 0年 2 1 1
1 0 多家规划设计单位、 万多名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 00 1
工作者 , 参与重建规划。坚持高起点搞规划, 处理好恢复 与提升的关系, 避免了把 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坚持突 出特色搞规划, 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 突出尊重 自 然, 对重建项 目 选址坚持“ 三个避让” ——避让断裂带, 避 让地质灾害隐患点, 避让泄洪通道。严把工程质量监督管 理关, 重建中没有出现大的质量 问题和安全事故 , 恢复重 建重点工程建成了优质工程、 精品工程。在2 1 年 8 00 月 四川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 以震中映 秀镇为代表的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重建民生飞跃、 百姓满意, 地震的生死考验 , 三年重建的顽强拼搏, 伟大的
伟大昀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民族复 硇强大动力
◎季 明(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北京 10 9 ) 00 1
摘要: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三年过去 了, 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 , 发生了脱胎换 骨的巨大变化。三年重建的顽强拼搏 , 伟大的抗震救 灾精神既得到 了培育和锻造, 其精神疆界也 孚
级, 最大烈度达 1 度, 余震3 1 万多次, 涉及四川、 甘肃、 陕 西、 重庆等 1 个省 区市 、 1 个县 ( 、 、6 7 乡 0 47 市 区)4 6 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重建伟大壮举
「背景扫描」2011年5月6日,“科学重建伟大壮举——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他强调,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链接剖析」(1)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抗震救灾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6)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汶川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灾区人民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创新设计」阅读上述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参考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④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⑤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⑥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

(2)①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②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④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人们干事创业;⑤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言之有
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