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模型》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 怎样描述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运动的概念,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以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描述运动的方法:(1)图形法:通过画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变化的图形来描述运动。
(2)表格法:通过列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来描述运动。
3. 速度的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4.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
2. 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描述运动的方法,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
2. 知识点讲解:(1)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描述运动的方法:图形法、表格法。
(3)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
3. 例题讲解:例题1:一辆汽车从出发点出发,经过10秒行驶了200米,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解答:速度 = 路程÷ 时间= 200 ÷ 10 = 20(米/秒)4. 随堂练习:练习1: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平均速度为5米/秒,行驶了400米,问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用了多少时间?答案:时间 = 路程÷ 速度= 400 ÷ 5 = 80(秒)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的概念2. 描述运动的方法:图形法、表格法3.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汽车从出发点出发,经过20秒行驶了400米,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高三通用技术_7.1《模型》课件

模型的功能:
1.模型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模型
草模
草模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它可以采用 立体模型将设计构思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 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模型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 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 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 特点:制作成本低,便于修改,能呈现产 品方案。
学生活动
讨论:
(1)神舟三号飞船中的“模拟人”有怎样的特征? (2)为何要进行“模拟人”试验? (3)如果直接用真人会出现什么情况?
汽车碰撞试验中的模拟人
• 汽车碰撞试验中的模拟人又起了怎样的作用?
浑天仪
“大东方号”轮船
“大东方号”轮船首航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模型
结构模型
为了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 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进行 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模型
功能模型
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 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 合关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于试验。
汽车撞击试验模型 利用NF-3全机低速风洞对“运-8”模型进行吹风试验模型
模型
展示模型
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展示模 型。它是采用真实材料,用准确的尺寸,做成与实际 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 便提供实体形象。
小结
• 模型的概念 • 模型的功能 • 模型的分类
模型及其功能 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通过本课件展示模型图片,让学生对模型有感性的认识。 通过展示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更利于学.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7.1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单元教学设计

7.1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条件概率和全概率公式,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时间:1小时教学步骤:1.引入主题(5分钟):通过一个例子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盒子,里面装有4个红球和6个蓝球。
我们从盒子中随机取出一个球,给出抽到红球的条件下,再次从盒子中随机取出一个球的概率。
2.讲解条件概率(10分钟):解释条件概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使用上述示例来说明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以事件A为先验事件(抽到红球),事件B为后验事件(再次抽到红球),根据条件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P(B A)等于同时发生事件A和事件B的概率P(A∩B)除以事件A发生的概率P(A),即P(B A)=P(A∩B)/P(A)。
3.练习条件概率(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用条件概率进行计算。
例如,一个班级中有60%的男生和40%的女生,男生和女生分别有30%和20%的人喜欢篮球。
如果从班级中随机抽取一个人,他是男生的条件下,他喜欢篮球的概率是多少?4.引入全概率公式(5分钟):解释全概率公式的定义和应用。
全概率公式是指一个事件的概率等于该事件在每个互斥事件中发生的概率与相应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之积的总和。
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全概率公式的计算方法。
5.讲解全概率公式(10分钟):使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全概率公式的计算过程。
例如,假设有三个工厂A、B和C生产某种产品的比例分别是30%、40%和30%,其中产品的质量分别是90%、80%和70%。
那么如果从市场中随机购买一个产品,该产品是质量合格的概率是多少?6.练习全概率公式(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用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一个电子产品公司推出了新产品,市场销售分为三个渠道A、B和C,其销售比例分别是40%、30%和30%。
根据市场调研,渠道A的销售成功率为60%,渠道B的销售成功率为50%,渠道C的销售成功率为40%。
《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7.1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对运动的一般特征的总结。
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在使用教材时体现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运动无处不在,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相对性这几个方面展开。
2.以运动的众多现象的视频播放引入新课,在师生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逐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一般特征。
并且要很好的渗透与物理相关的人文思想,社会科学等知识。
3.以运动的相对性为例进行生活*物理*社会(STS)教学的尝试,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开拓与创新等综合性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运动现象。
2.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研究运动。
教学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乃至本章的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二、教授新课(一)、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1)、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必修三 第七课 第一框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2)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3)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2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三、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又一次次的站起来,一场逐梦的奔跑,奔跑了五千年,中华民族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导入——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中华之魂)学生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板书)1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板书)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含义:P72过渡(师)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廷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我们刚刚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们大家它们有什么关系?生: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板书)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板书)师: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到底具有这样的作用呢?(3)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师;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这就告诉了我们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因为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同样的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一)》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包括算盘的起源、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古代的计数工具。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掌握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启蒙阶段,对于古代的计数方法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算盘这样的传统工具可能比较好奇,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算盘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算盘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
2.让学生掌握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盘的起源和发展,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
2.难点:算盘的灵活运用,古代计数方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算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算盘。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讲解和演示。
3.准备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用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计数工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是怎么计数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算盘。
2.呈现(10分钟)讲解算盘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算盘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算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他们对算盘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算盘谜语和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算盘的认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7.1 谁先走》教学设计(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7.1 谁先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7.1 谁先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在棋类游戏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判断双方谁先走更有利。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老师在旁边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棋类游戏有一定的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在棋类游戏中判断谁先走更有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棋类游戏中谁先走更有利的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棋类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棋盘、棋子等棋类游戏道具。
2.PPT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棋类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谁先走更有利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棋类游戏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谁先走更有利?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棋类游戏,亲身体验并尝试判断谁先走更有利。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判断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棋类游戏问题。
6.小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包括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智慧,同时也能掌握基本的计数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计数方法的了解基本上为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数方法。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能够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的原理及应用。
2.难点:算盘计数法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计数方法。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算筹、算盘、电脑课件等。
2.学具:算筹、算盘、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计数工具,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怎么计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算筹计数法和算盘计数法,让学生观察、操作,理解两种计数方法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用算筹和算盘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算筹和算盘,现代还有哪些计数工具?引导学生了解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第一节模型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模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认识模型的过程,理解模型是技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感受模型在技术中的价值。
2、培养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内容】
1、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章节。
2、江苏版教材强调“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通过典型产品“柑橘榨汁机”的制作实例,由点到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设计制作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领悟设计制作的艰辛与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教学对象】
学生在学习前面有关设计的知识后,对技术和设计有一定的理解,通常会有一种想要亲身经历实践的冲动。
另外,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同学们仍记忆忧新。
【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为载体,这样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是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亲身实践,教师利用讲解、提问、启发等途径,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与学。
【教学资源准备】
CAI课件、榨汁机的模型汽车模型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借助大雾天气,将扎制的许多“稻草人”放在船上,并命令士兵击鼓呐喊,诱使曹操误以为有人来袭击,慌慌忙忙下令射箭。
结果十万支箭白白送给了诸葛亮。
这船上的“稻草人”就是一种模型。
在现代技术中,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又是构思、分析和评估设计方案的一种方法。
【讲解】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模型或原型。
【投影】一、原型与模型
1、原型
【设问】什么是原型呢?
【投影】原型(prototype)通常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讲解】新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在开发一款新汽车的车型时其美学的创造性要收受到安全、人机工程学、可制造性等多方面要求的制约,建立产品的物理原型,可以对这些方面作出较好的评价。
一般来说原型有两方面的作用。
【投影】2、原型的作用
(1)有利于对设计方案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
(2)有利于实现对于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技术与成本的估算。
【过渡】既然原型具有许多作用和优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直接制造4原型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投影】案例分析(一): 《大东方号》事例
【讲解】《大东方号》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动力设备,邀请了著名
的造船专家,想制造一艘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远洋轮船,但最后失败了。
其根本原因是一次的完成图纸设计后就直接施工制造的《大东方号》轮船,虽然集中了当时造船技术的精华,但还是造成了动力设备与庞大船体的动力需要不匹配。
【评论】从《大东方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有时直接制作原型是不行的。
在很多情况下,模型是很好的替代品。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模型的知识。
【投影】3、模型
模型(model)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讲解】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模型神州号飞船模型等
【投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模型神州号飞船模型)
【讲解】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模型的例子。
【讲解】结合学生所举实例讲解。
【转折】那么具体来说模型在设计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以神州号飞船模型中的模拟人为例来讨论。
【投影】案例分析(二):神州飞船中的模拟人
讨论
1、“神舟三号”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征?
2、为什么要进行“模拟人“试验?
模型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模型制作的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也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
【过渡】从我们所列举和分析的大量实例不难看出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而且模型在技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模型的功能。
【投影】二、在设计的过程中,模型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1)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模型可视、可触、可控制,可以形象地表达所设计的产品的比例、尺度、线型、色彩、材质以及每一个构成面。
它是一种实体设计语言,为设计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使设计委托者、生产单位和设计人员之间能够直接沟通,
全面认识设计方案。
(2)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由于现代工业产品大部分是在大规模、自动化和巨额资金投入下生产出来的,因此,仅凭图纸提供设计意图,很难把握设计的可靠性。
如果设计一旦失败,损失将十分巨大。
所以,设计一件较复杂的产品,必须通过模型制作,才能投入生产。
【讲解】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型。
那么模型都有哪些种类呢?
【投影】三、模型的分类
【讲解】我们以汽车模型为例来说明。
首先是草模。
在设计初期阶段草模可以把设计构思用立体模型简单的表示出来,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投影】1、草模(汽车草模图片)
【讲解】第二种就是概念模型。
【投影】2、概念模型
【讲解】概念模型就是在草模的基础上,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投影】(汽车的概念模型图片)。
【投影】3、结构模型
【讲解】为了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法,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投影】(汽车结构模型图片)
【讲解】其实像化学教学中所使用的分子模型、生物中的人体器官模型,当然还有物理等其他学科中的教学模型等等都是。
【投影】分子模型、生物中的人体器官模型
第四种就是功能模型。
【投影】4、功能模型
【讲解】功能模型,顾名思义主要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等。
【投影】汽车的功能模型图片。
【讲解】最后就是在结构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展示模型。
它是采用真实材料,用准确的尺寸,做成与实际产品几乎一致的模型或按一定比例缩放的模型,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
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投影】5、展示模型(汽车展示模型)
【小结】
1.模型
1.1原型及其功能
1. 2模型及其功能
2.模型的分类及其作用
2.1 草模
2.2概念模型
2.3结构模型
2.4功能模型
2.5展示模型
作业布置:课本141 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认识到模型对产品制作的重要性,但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是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有模型,是不是所有的模型制作都要有以上几种分类来体现,学生的理解还有待于提高。
在处理教材时,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柑橘榨汁机”作为载体,而是结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选择汽车的设计制作过程等为载体,这样在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时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而按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肯定提不起兴趣,这在前面已有过教训。
结合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
在讲任何一种模型时,都投影大量有关图片,同学们兴趣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