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于地域性的南北古戏台建筑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是中国古戏台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广西汉族地区的乡镇村落,遍布着大量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古戏台。

这些戏台类型丰富,极富地域性特点,它们以结构巧、装饰美、营造精而为世人所欣赏,是广西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调查后,我们发现极少有学者专门从建筑专业角度针对广西汉族古戏台进行研究。

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希望达到掌握广西汉族古戏台类型,提取古戏台建筑特色,进行针对性保护等目的。

标签:古戏台;汉族;广西广西在古代称为“粤西”,自从清朝以来建造并且遗留下来了许多古戏台,这些戏台大多分布在广西的东北部,其中贺州、桂林、富川地区最为集中,是中国华南地区现存戏台分布较密集,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戏台建筑的选址戏台是一个村落集中敬拜神灵,观赏戏曲的场所,民众对戏台的选址较为慎重。

一般情况下,戏台的选址与所对应的戏台用途联系密切。

庙宇戏台通常面向正殿而建,台基高度与庙中神像的视角息息相关,以求在娱神的过程中,神灵能够将戏曲表演尽收眼底。

这些建有戏台的庙宇,供奉的神灵一般以佛道,城隍,龙王,观音等为主;祠堂戏台一般建造在祠堂内部,并且与祠堂连成一体,是宗族内部祭祀祖先,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

祠堂戏台的发展,体现了汉人社会的宗族观念。

祠堂戏台的建造也是非常华丽的,它既是本族人员观戏集会的场所,又是可以体现本族实力财力的展台;万年台不同于庙宇戏台和祠堂戏台,它已经逐渐由娱神的戏曲表演向娱人转变过度。

就如同村民的娱乐场所,或建造于村口,或建造于街道端头,或街道空阔处。

置于村口的万年台有标志村落的意义,可以使得过路的客商明白村子的位置。

如黄姚古镇戏台和榕津村口戏台,建于村前面的广场,成为进入村落空间的引导节点,万年台不再附属于庙宇祠堂等建筑,而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建筑;会馆戏台是由外地商人出资建造的,是伴随着来粤经商的商人们建立的会馆应运而生的。

26391371_河南遗存古戏楼类型及建筑特点探析

26391371_河南遗存古戏楼类型及建筑特点探析

戏楼,历来有多种称谓,如“戏台”“舞楼”“乐楼”等,是中国戏曲的观演场地,展现着传统的剧场形态,是传统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

中国戏曲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歌舞,经过漫长的发展,至宋、金、元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观赏空间,长期因陋就简,到宋金时期出现了“瓦舍勾栏”,随后金元时期又出现了舞亭类建筑。

明清时期,戏楼进一步发展与演变,并逐渐形成了自身成熟与规范化的制式,同时在广袤的地域中具有差异化的风格特征。

古戏楼,是古代建筑营造艺术的典范,由营造技术、砖石木雕艺术、彩画艺术、楹联和书法艺术共同构成了其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之交,历来被视为华夏文明孕育、产生及发展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中国戏曲起源和发展的演进历程以及戏曲文化的灿烂成就。

河南作为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古戏楼遗存数量众多,形制多样。

《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记载,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记录显示,当时河南尚留存有古戏楼419座。

为使古戏楼这一独特、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其历史信息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承,笔者对河南区域现存古戏楼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其类别及建筑特点进行了探究。

一、河南古戏楼概况历史上,河南曾有3000多座古戏楼建筑,至20世纪80年代尚存419座。

由于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古戏楼逐渐损毁,现状堪忧。

笔者与同仁在河南18个地市实地调研了305处戏楼原址,现存的古戏楼建筑仅有179座,其中还包括摇摇欲坠、濒临坍塌的10座,其余均已损毁消失。

在已毁戏楼中,按原址复建8座,在原址上新建文化大舞台21座。

现遗存的179座古戏楼中,基本完好的68座,被改建的占到总数的52%。

河南现存古戏楼,从分布情况看,北部和西部较为密集,洛阳、焦作、安阳、郑州、新乡、三门峡等地古戏楼数量占总数的69%;而河南东部数量较少,仅占总数的2.2%。

河南现存179座古戏楼中,洛阳38座,焦作27座,郑州23座,新乡19座,三门峡16座,安阳15座,平顶山12座,南阳8座,许昌7座,信阳5座,开封3座,济源2座,鹤壁2座,漯河1座,周口1座,商丘、濮阳、驻马店均未发现遗存古戏楼。

中国古代戏台的建筑形式语言艺术探究

中国古代戏台的建筑形式语言艺术探究

【城市建筑研究】一、古建筑形式语言艺术研究背景建筑形式语言艺术一门独立的学问,起初是亚历山大提出的关于城镇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体系,形态学、类型学、现象学以及行为学与他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原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相关的模型语言。

亚历山大提出,模型语言理论以人的行为、心理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强调环境中人的心理感受,把现实世界看成是“空间”与“事件”的结合。

其中,“空间”是指现实环境,“事件”则是人为主导下的场景活动,是对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主体能动性,是在关注人性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建筑形式语言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语言有许多种表达形式,城市、宫殿、庙坛、寺塔、道观、清真寺、园林、石窟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它的表达词汇千姿百态,丰富多样。

在各个词汇中,又蕴含了许多不同特色的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所表达的内容又不尽相同,所以更加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1]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语言主要分为单体建筑形式和复合建筑形式,构造、材料、颜色和装饰,是组成单体建筑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

单体建筑组成群落,群落的主体并不是单体建筑,而是单体建筑组成群落所要表达的复合型语言。

群体组合是中国建筑形式语言的基本语法,所以要遵循基本的建筑形式语言的表达法则,它自身有一种完整性、统一性、围合性和内向性的语言表达法则。

戏台,是单体的古建筑语言形式,戏台的布局、结构以及装饰,体现了人与环境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三、古戏台建筑形式语言表达戏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文化符号。

刘熙《释名》中,对“台”如此定义:“台者,持也。

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

”[2]台的作用,是支撑,用泥土使坚固且抬高,能起到支撑的作用。

台起初与帝王有关系,例如越王台、姑苏台,是帝王表达自我荣耀的“丰碑”,但大多在后世被毁。

而后,台应用于战事中,做点将台、烽火台之用。

再后来,台与文人墨客联系在一起,有了读书台、伯牙的琴台等,也出现了与其相关的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如脍炙人口的《章台柳》,还有杜牧的《赤壁》中的“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研究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研究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研究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历史文化的瑰宝。

一、建筑风格的分类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可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地域进行分类。

根据时期划分,可以分为殷商时期、周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古建筑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根据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北方古建筑、南方古建筑、西北古建筑、西南古建筑等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

1.1 北方古建筑北方古建筑以黄土为主要材料,具有严谨、粗犷、简洁的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北京的古建筑群,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它们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1.2 南方古建筑南方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具有细腻、精巧、雕刻繁复的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苏州的园林建筑、福建的土楼、广东的岭南建筑等,它们体现了江南水乡和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

1.3 西北古建筑西北古建筑以黄土和砖石为主要材料,具有厚重、雄伟、壮丽的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陕西的兵马俑、甘肃的莫高窟等,它们体现了西北地区的建筑风格。

1.4 西南古建筑西南古建筑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具有雄奇、神秘、多彩的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云南的丽江古城、四川的都江堰等,它们体现了西南地区的建筑风格。

二、地域特色的研究古建筑的地域特色是其独特之处,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2.1 北方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北方古建筑以严谨、庄重、稳定为特点,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严肃和稳重的性格。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平面布局的对称和整齐,建筑物通常具有四合院的形式。

2.2 南方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南方古建筑以柔美、精巧、曲折为特点,体现了南方人民的细腻和勤劳的性格。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园林景观的打造和水景的运用,建筑物常常采用雕刻和绘画等工艺。

2.3 西北古建筑的地域特色西北古建筑以厚重、雄伟、朴实为特点,体现了西北地区的荒凉和坚毅的性格。

周公庙戏曲文物调研论文

周公庙戏曲文物调研论文

周公庙戏曲文物调研论文陕西的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

《诗经大雅卷阿》中云:“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恺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诗中提到的“卷阿”,正是现在周公庙所在地的古称。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摄政7年后还政周成王,开创了分封制度,制礼做乐,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基础。

孔子将其思想进一步人伦化、世俗化,形成传承数千年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文化传统。

早在西周初期,“古卷阿”便是游览胜地。

周公旦晚年归隐于此,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

因此,这里可谓中华礼乐文明的发源地。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为纪念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下诏在相传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

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据记载,庙区内现存古建筑共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大都保留清代建筑原貌。

这里主要介绍庙里的戏楼建筑。

周公庙现存的三座戏台建筑,都为古戏楼建筑风格,其中民国以前的有两座。

乐楼处于中间,东西戏楼分设两边。

下面分别对三座戏台进行详细分析:一、乐楼乐楼坐南面北,与南面的山门和北面的周公殿一同耸立于南端建筑群中心纵轴线上,穿过它便是主庙区,由于是中院的门户,因此也被成为中楼。

是周公庙主体建筑之一。

周公庙乐楼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建,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因故坍塌而拆除,到嘉靖三十八年时重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4年)再次重修。

民国时期直至建国后乐楼经过多次的补修和维修得以成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楼建筑。

周公庙乐楼的整体为过间式戏楼建筑,戏台下可以通过行人。

屋顶为五架梁式,外观(南面)呈歇山顶建筑,使乐楼看上去像一个面阔五间前带廊的整体建筑,漏极屋顶全为绿色琉璃彩瓦、筒瓦扣缝,正脊中间施一黄绿色琉璃宝瓶,两端施正吻。

我国南北传统民居院落形制比较

我国南北传统民居院落形制比较

我国南北传统民居院落形制比较作者:郑家鑫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4期摘要:院落,是我国传统民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建筑的良好补充,与建筑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

我国民居院落,从北方到南方,形成了面积逐渐减小、高度逐渐增加的趋势。

具体形式是北方院落形制方阔、等次分明,南方院落形制高窄、庭院深深、院落园林化。

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等所导致。

文章结合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人文文化分析我国院落形制出现差异的原因,对传统民居院落作系统性的总结。

关键词:院落天井形制北方南方原因一、北方院落的形制与特征北方民居的院落朝向固定,坐北朝南,平面通常有一进院、两进院和多进院之分,其中,以两进院落较为常见。

靠近大门的院子是第一进院落,也称为外院。

南北向的外院进深窄、面扩宽,由外院正中向北通过一座垂花门进入内院,内院是全宅的中心,形制方阔,向内展开,四面由围墙和房屋围合。

院内的交通常由环绕院子一圈的抄手游廊和通向各间房屋的若干方石板小径组成;内院阳关普照,景观讲究。

根据家庭的财力和人口规模,有时在内院的北面设置第三进院落,第三进院落形制近似于横长的外院,依然是进深窄、面扩宽的形式,可供家庭活动的范围不大,主要是承担正房和后罩房之间的交通。

总体来说,北方四合院有如下特征:(一)形制方阔北方四合院的主体是其内院空间,内院是一个对家庭成员完全开放的空间,有宽阔的尺度和充分的光照,建筑的所有屋子都朝向院子开门、开窗,开敞的内院就好比是一个露天的大起居室,院中的绿植、假山及抄手游廊为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一家人在院内赏花观树,怡然自得,享受天伦之乐。

如果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可以在内院临时搭建大棚,接待宾客。

这种对内开敞的建筑特征,正是封建家庭安宁与和谐的生活体现。

(二)平面严整、主次分明北方院落遵守严整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轴线东西的房屋和院落都一致。

以三进的北方四合院为例,其以内院为主,外院和后院为辅。

观演建筑地域性与时代性的设计探索

观演建筑地域性与时代性的设计探索

观演建筑地域性与时代性的设计探索摘要:本文通过晋江戏剧中心的设计构思,阐述了地方戏剧专用剧场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通过在紧张的用地限制及较多的功能要求的限制下合理布局了两个地方特色剧场,于建筑总体布局与建筑造型中体现了特色剧场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凸显出地方戏剧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机融合,实现了地域文化在新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观演建筑地域性时代性传承与发展晋江置县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一直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之首邑,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又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艺术之乡等。

民间戏剧,作为晋江侨乡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03年2月,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

晋江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高甲戏、木偶戏、南音都已成为国家级非遗。

其中晋江掌中木偶戏是南派布袋戏的代表,渊源流长、蜚声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晋江高甲戏人才辈出,是高甲戏柯派女丑表演艺术的发祥地。

区位概况:晋江戏剧中心位于晋江市区新区,规划用地面积10222平方米,实际用地面积9268平方米。

用地东侧为世纪大道,西侧为边防大队,南侧汽车修理厂,北为规划路,与晋江博物馆隔世纪大道相望。

设计面临挑战:1:本工程为晋江世纪大道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与晋江市博物馆隔路遥相呼应。

2:本工程存在用地紧张,功能要求面积较多(地上建筑面积约为14513平方米),用地与功能面积要求的矛盾,既是限制也是设计的突破点。

3:本工程为闽南戏剧文化的展示窗口,功能定位为地方戏剧的殿堂,内设高甲剧场及木偶剧场,满足剧团排演和民众集中欣赏传统戏剧的需求。

4:本工程为两个单位共用。

需表达出各自剧种的独特性。

平面布局需做到有分有合,满足各自独立使用的要求。

构思主题一轴三区在充分分析基地与周边的地域属性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使用性质,强调与世纪大道、晋江市文化广场的关系,确定将垂直于世纪大道的方向为规划的中心主轴,通过主轴的贯穿把城市共享区、景观中庭区、内部庭院区串起。

古戏台调查报告

古戏台调查报告

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趋于地域性的南北古戏台建筑对比研究
作者:徐力凡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6期
摘要:中国传统戏台的建筑构成是戏曲这种活动空间的载体,戏曲的演出空间环境与人文因素相互交叠,构成了古代民间文化生活的主流,这种广泛的民间文化伴随着各种庆会活动渗透到中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正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域的传统戏台在名称,形制,装饰,社会根源等等因素的制约下不尽相同,才造就了现如今栩栩如生的戏台百态,这才是地域文化带个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古戏台;地域性;建筑;对比
古戏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重要的祭祀与娱乐文化场所,它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建筑的外观形象装饰华丽,二是依附于祠庙等宗教建筑或礼制建筑,基于这两种基本特征下,戏台分布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而每个地区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古戏台在以下的对比研究中就闪耀出不同的地域色彩。

以南北方对比做研究,在依附于祠庙等宗教建筑建筑成长起来的古戏台有着明显的区别:北方古戏台主要以神庙戏台为代表,神庙戏台也是中国起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类戏台,在我国历史上,宋金元时期的戏台建筑主要分布于北方,而山西地区最多;南方古戏台主要以祠堂戏台为代表,祠堂戏台也一度是戏台文化的主流,但在南方,已经没有存留的明代以前的戏台建筑,而徽州地区也成为祠堂戏台建筑的典型。

由于传统古戏台分布这种明显的地域色彩,这里谨北方以山西地区而南方则以徽州地区为例:自古以来山西与徽州的自然环境都不理想,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祭祀成为人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仪与习俗,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民众祭祀的心理,而戏台的基本功能正是是献戏酬神,所以山西与徽州的戏曲与戏台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经商风气浓厚,晋商与徽商的繁极一时又更加有力的推动了戏台由娱神转向娱人。

作为以神庙戏台代表的山西地区,戏台的功能逐渐改变为酬神献戏的同时教化并娱乐大众,而以祠庙戏台为代表的徽州地区,戏台的功能则改变为祠祭祖先的同时教化并娱乐大众,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徽州祠堂的传统古戏台中,最区别于山西神庙戏台的建筑构成就是藻井。

藻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顶棚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倒置喇叭状,因其等级较高,就带有一定的限制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多用于宫殿,寺庙的宝座及佛坛的上方,加之周围装饰繁复的雕刻、彩绘等,就愈发显得华美深邃。

徽州祠堂古戏台的藻井大都设置在明间演出区天花的正上方,极尽华美,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例如安徽省祁门县珠林村余庆堂戏台藻井,是典型的轩棚式结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均匀分布的24根木筋汇集于中间的镜,镜上绘有八卦图,下面则分布着32根木筋舒展开来,装饰性
极强。

当然这种华美繁复的装饰手法在普通民居中是很鲜见的,但在南方古戏台的构筑中却比比皆是,即使是规模较很小的民间乡村戏台:这起因于藻井对于戏台的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作为戏台本身的建筑外结构来说,藻井中心多置镜,外围利用小斗拱一层层排列组合,或堆叠,或盘旋,周身再饰以花纹、木雕及彩绘便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向心感,装饰趣味浓郁,成为整个戏台的外在精华所在;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戏台的功能性构筑来说,藻井在自身形态堆叠错落的同时,在天花的空间构成上形成一个半圆形空间,对于戏台上百转千回的唱腔有着一定聚拢和回旋的作用,使得声音更加圆润饱满。

且不论这种形式的效果是否显著,这也是古人试图在建筑中把音效和空间构成大胆的联系运用的一种尝试。

而山西传统神庙戏台的天花则极少使用藻井,而是采用大多数古建使用的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在建筑的立柱上架梁,梁上再架梁,这种层层架梁并把建筑结构暴露于外的形式是传统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同时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比于南方古戏台藻井的繁复华美,北方古戏台的抬梁式结构则更显北方人直爽率真的品性。

当然这种区别仅仅体现于传统戏台建筑的某一些构件上,但就戏台大的建筑空间布局而言,山西神庙戏台与徽州祠堂戏台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二者皆为祭祀所用,一是祀之于神明保佑,一是祀之于祖先宗法,所以祭祀对象所在地均为整个平面布局中的主要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建筑均采用严苛的坐北朝南走向,以显示传统礼制的严格划分,除非有特别地理环境的约束限制,否则不会改变,这在北方的传统建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些人文因素造就了戏台这座娱神娱祖先的建筑物必然与寺庙中的正殿或祠堂中的享堂面面而居,只能坐南朝北,均与主建筑物朝向相反,在建筑空间构成上也处于仅次于主建筑物的从属建筑部分。

发展到后来,戏台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单体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施工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为戏台建筑的愈加华丽添砖加瓦,它复杂的装饰技艺、华丽的造型及屋顶的形制甚至超越了正对的神殿,这也奠定了古戏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

另外,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建筑工艺各不相同,古戏台有多种形态及名称,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关于古戏台结构的建筑形制区分,主要有两个方向,三面观与一面观戏台:三面观就是平面呈方形的戏台三面开敞,一面设有上下场门,观众立于开敞的三面观戏,是绝大多数戏台的形制,一面观只有少数分布于山西、陕西等地;南方戏台基本都是三面观的建筑形制,这源于南方本身温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建筑大多数采用开敞式结构,便于通风散湿,也存在一些一面观戏台的特例,但较于北方而言,数量很少。

同时也是由于古代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拥有常年经验积累的建筑师们相互影响,甚至相互抄袭,从而在戏台建筑上呈现更为明显的建筑风格,北方戏台建筑呈现一种建筑体量的厚重感,而南方戏台建筑则在繁复的装饰下更加轻盈,尤其是徽州有名的三雕技术,将戏台打造的更加空灵美。

同时这种风格的体现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例如在宋金元时期比较流行的山花向前的建筑形式,在山西一些地区的戏台建筑中仍有遗存,再比如江浙及徽州地区的南方戏台,常常采用月梁的形制,也是吸取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戏台的建筑构成是戏曲这种活动空间的载体,戏曲的演出空间环境与人文因素相互交叠,构成了古代民间文化生活的主流,这种广泛的民间文化伴随着各种庆会活动渗透到中
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正是由于中国各个地域的传统戏台在名称,形制,装饰,社会根源等等因素的制约下不尽相同,才造就了现如今栩栩如生的戏台百态,这才是地域文化带个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薛林平.中国传统剧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车文明.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11.
[4]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喻学才.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戏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6]陈琪,张小平,章望南.花雨弥天妙歌舞——徽州古戏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