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学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一级学科

中药学一级学科

中药学一级学科摘要:一、引言1.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定义2.中药学的重要性二、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分支领域1.中药资源学2.中药化学3.中药药理学4.中药鉴定学5.中药炮制学6.中药制剂学7.中药药代动力学8.中药毒理学三、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现状1.我国中药学研究的进展2.国际中药学研究的趋势四、中药学一级学科的未来展望1.创新药物的研发2.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3.中药国际化的发展五、结论1.中药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性2.提升中药学一级学科水平的建议正文:一、引言中药学一级学科,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它涵盖了从中药资源开发、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机制探讨、药材鉴定、炮制工艺到制剂研发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分支领域1.中药资源学: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开发、保护及利用,为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中药化学: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探究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3.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药物动力学,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4.中药鉴定学:通过对中药的形态、生药性状、显微特征等进行鉴定,确保药物的真实性和质量。

5.中药炮制学:研究中药炮制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6.中药制剂学:研发新型中药制剂,优化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7.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8.中药毒理学:评估中药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三、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中药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还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中药学也逐渐受到关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中药学一级学科的未来展望1.创新药物的研发: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掘中药的潜在药理作用,开发新型药物。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一、最佳选择题1.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A.苦温B.苦凉C.苦寒D.苦平E.苦微温【答案】C【解析】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岑、黄连等。

2.祛湿方剂的组成原则,关于佐药的说法,错误的是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B.减缓君臣药毒性的药C.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D.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E.君臣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互作用的药【答案】A【解析】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清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强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3.以6年生秋季为适宜采收期的栽培药材是A.天花粉B.山药C.桔梗D.人参E.太子参【答案】D【解析】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

4.确定化合物分子量最常采用的方法是A.NMRB.IRC.UVD.MSE.DEPT【答案】D【解析】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及求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结构信息5.《中国药典》中,以士的宁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是A.苦参B.麻黄C.马钱子D.连翘E.地骨皮【答案】C【解析】《中国药典》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指标成分对马钱子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6.天仙子含有的主要生物碱是A.东茛菪碱B.汉防己甲素C.乌头碱D.巴马汀E.药跟碱【答案】A【解析】天仙子主要的生物碱有茛菪碱和东茛菪碱等。

《中国药典》以东茛菪碱和茛菪碱为指标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7..《中国药典》中,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质量控制成分中药是A.雷公藤B.肉桂C.细辛D.何首乌E.秦皮【答案】D《中国药典》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8.具有光化学毒性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是A.多糖B.无机酸C.鞣质D.呋喃香豆素E.五环三萜【答案】D9.因保存或炮制不当,有效成分水解氧化变为绿色的药材是A.黄岑B.黄连C.姜黄D.黄柏E.黄芪【答案】A10.《中国药典》中,以挥发油作为质量检验标准的中药是A.龙阳B.穿心莲C.黄芪D.薄荷E.黄柏【答案】D11.含有强心苷的中药是A.知母B.香加皮C.白术D.淫羊藿E.合欢皮【答案】B12.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的饮片是C.大黄炭D.酒大黄E.醋大黄【答案】C13.善清头目之火,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适用的饮片是A.黄莲B.酒黄莲C.姜黄莲D.庾黄莲E.黄莲炭【答案】B14.炮制巴豆的常用方法是A.醋炙法B.姜炙法C.制霜法D.油炙法E.酒炙法【答案】C15.为增强固肠止泻作用,宜用面裹煨的药材是A.黄芪B.肉豆蔻C.槟榔D.葛根E.丹参【答案】B16.酒蒸后即可以消除刺激性,又能增强补脾润肺益肾作用的饮片是A.地黄B.女贞子C.黄精【答案】C17.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质松泡;气微,味微甘的药材是A.玉竹B.山药C.桔梗D.地黄E.南沙参【答案】E18.关于药品贮藏有关规定的说法,错误的是A.避光是指贮藏时避免日光直射B.阴凉处是指贮藏温度不超过20℃C.凉暗处是指遮光且贮藏温度不超过20℃D.常温是指贮藏温度为10℃—30℃E.冷处是指贮藏温度为2℃—10℃【答案】A19.糖尿病患者不宜选用的药物剂型是A.露剂B.胶囊剂C.滴丸D.煎膏剂E.消剂【答案】D20.除另有规定外,口服制剂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是”A.溶液剂B.混悬剂C.乳剂D.糖浆剂E.合剂【答案】BA.为纯水经蒸馏所得的水B.用做配置注射剂的溶剂C.用作配置滴眼剂的溶剂D.用作注射剂容器的精洗E.用作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答案】E22.下列制剂中,需要检查金属性异物的剂型是A.滴眼剂B.洗眼剂C.眼膏剂D.眼丸剂E.眼膜剂【答案】C23.下列软膏基质中,属于水溶性基质的是A.蜡B.石蜡C.聚乙二醇D.植物油E.氧化植物油【答案】C24.含鞣酸的药物栓剂,不宜选用基质是A.可可豆脂B.甘油明胶C.半合成山苍子油脂D.半合成棕桐油脂E.半合成椰子油脂【答案】B25.可用作软胶囊填充的物料是A.药物的油溶剂B.药物的水溶剂D.药物的乙醇溶剂E.药物的O/W型乳【答案】A26.适用于急症治疗的丸剂是A.水丸B.水蜜丸C.水蜜丸D.滴丸E.浓缩丸【答案】D27.关于缓释、控制制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缓释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稳B.渗透泵片可以均匀地恒速释放药物C.药效作用剧烈的药物不宜制成控释制剂D.肌内注射药物的混悬液具有控释作用E.胃漂浮片可提高药物在十二指肠的疗效【答案】D28.具有抗毒素作用的清热药,不包括A.黄芪B.黄莲C.金银花D.石膏E.蒲公英【答案】D29.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作用的理气药,不包括A.枳实B.枳壳C.陈皮D.香附E.木香30.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叶柄残基断面有维管束5-13个环列的药材是A.绵马贯众B.南沙参C.胡黄连D.北沙参E.川牛膝【答案】A31.试卷附圈中,延胡索是A.图1B.图2C.图3D.图4E.图5答案:A32.外表面粗糙,易成鳞片状剥落,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的药材是A.桑白皮B.秦皮C.地骨皮D.黄柏E.杜仲【答案】C33.厚朴的产地加工方法是A.切片B.搓揉C.硫熏D.烫E.发汗【答案】E34.试卷附图中,原植物属于忍冬科的药材是C.图8D.图9E.图10【答案】D(图9是金银花)35.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叶片展平后,上表面灰绿色,有稀疏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软软,气清香,味苦的药材是A.罗布麻叶B.艾叶C.批把叶D.大青叶E.番泻叶【答案】B36.试卷附图中,图11的道地药材是:A.新疆B.江西C.广西D.河北E.辽宁【答案】B(枳壳)37.呈纽扣状圆板型,表面密披灰棕色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的药材是A.马钱子B.栀子C.牛蒡子D.沙苑子E.金樱子【答案】A38.茎方柱形,节稍膨大,叶柄短,叶片易碎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型,上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味极苦的药材是A.青香蒿D.半边莲E.金樱子【答案】B39.鉴别乌俏蛇形状特征的术语是:A.虎牙B.大挺C.桂甲D.银皮E.剑脊【答案】E40.试卷附图中,图12的条痕色是A.红色至红褐色B.绿黑色或棕红色C.淡橘红色D.缨红色或红棕色E.白色【答案】B【解析】自然铜二、B型题【41-43】A.收敛固涩B.发散行气C.补虚缓急D.坚阴和通泄E.软坚散结泻下通便41.辛味所示作用42.苦味所示作用43.咸味所示作用【答案】B,D,E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A.天麻B.阿胶C.玄参D.山药E.泽泻44.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45.产于浙江的道地药材答案:A,C46.属于生物碱的是47.属于醌类化合物的是【答案】E,B【48-50】A.莨菪碱B.苦参碱C.麻黄碱D.去甲乌药碱E.汉防己甲素48.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有机胺类生物碱是49.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双稠哌啶类生物碱是50.具有解痉镇痛、解有机磷中毒和散瞳作用的生物碱是【答案】C,B,A【51-52】A.山豆根B.黄连C.洋金花D.千里光E.决明子51.《中国药典》以小檗碱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52.《中国药典》以苦参碱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答案】B,AB.萘醌C.菲醌D.蒽醌E.三萜53.紫草素属于54.丹参酮ⅡA属于55.羟基茜草素属于【答案】B,C,D 【56-57】A.乌苏烷型B.羟甾烷型C.齐墩果烷型D.达玛烷型E.羽扇豆烷型56.熊果酸结构类型57.柴胡皂苷a结构类型【答案】A,C【58-60】A.四环三萜皂苷B.五环三萜皂苷C.甾体皂苷D.强心苷E.氰苷58.甘草酸属于59.知母皂苷属于60.人参皂苷Rb1属于【答案】B,C,A 【61-62】A.抗炎D.解热E.利胆61.理气药主要药理作用62.祛风湿药主要药理作用【答案】E,A【63-64】A.增强活血调经作用B.增强滑润作用C.增加补血止血作用D.增加破血作用E.既增加补血作用,又缓和滑润作用63.酒当归的炮制作用是64.土炒当归的炮制作用是【答案】A,E【65-67】A.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B.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C.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D.引药下行,增强滋阴降火E.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65.蜜炙法炮制中药目的66.盐炙法炮制中药目的67.酒炙法炮制中药目的【答案】E,D,A【68-70】A.粗粉B.中粉C.细粉D.最细粉68.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的粉粒细度为69.除另有规定外,儿科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70.除另有规定外,外用散剂的粉粒细度为【答案】C,D,D【71-73】A.抗氧剂B.抑菌剂C.止痛剂D.渗透压的调节剂E.PH调节剂71.苯酚在注射剂中用作72.氯化钠在注射剂中用作73.抗坏血酸在注射剂中用作【答案】B,D,A【74-75】A.橡胶贴膏B.凝胶贴膏C.膏药D.透皮贴剂E.软膏剂74.除另有规定外,要求检查软化点的剂型是75.除另有规定外,要求检查释放度的剂型是【答案】C,D【76-78】A.增光剂B.增稠剂C.遮光剂D.防腐剂E.增塑剂76.对羟基苯甲酸酯在明胶空心胶囊中作78.山梨醇在明胶空心胶囊中作【答案】D,C,B【79-81】A.糊丸B.滴丸C.小蜜丸D.大蜜丸E.包衣滴丸79.除另有规定外不检查溶散时限的是80.除另有规定外,应在2小时内全部溶散的是81.除另有规定外,应30min内全部溶散的是【答案】D,A,B【82-83】A.车轮纹B.罗盘纹C.菊花心D.星点E、云锦状花纹82.试卷附图中,图13的横切面特征习称83.试卷附图中,图14的横切面特征习称【答案】BE(商陆,何首乌)【84-85】A.图15B.图16C.图17D.图18E.图1984.来源于伞形科,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的是85.来源于豆科,药用部位为干燥根的是【答案】CB(川芎,葛根)B.巴戟天C.天花粉D.白术E.浙贝母86.试卷附图中,图20的药材是87.试卷附图中,图21的药材是88.试卷附图中,图22的药材是【答案】EBC【89-91】A.赤芍B.山豆根C.白芷D.板蓝根E.细辛89.切面白色或灰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的饮片是90.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具裂隙,气味香,味微苦、酸涩的饮片是91.切面黄白或白色,质脆;气辛香,味辛辣,麻舌的饮片是【答案】CAE【92-93】A.桑白皮B.白鲜皮C.合欢皮D.海桐皮E.地骨皮92.质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有羊膻气,味微苦的药材是93.质韧,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的药材是【答案】B,A【94-96】A.图23D.图26E.图2794.试卷附图中,原植物属于伞形科的饮片是95.试卷附图中,原植物属于木犀科的饮片是96.试卷附图中,原植物属于木兰科的饮片是【答案】BED(小茴香,连翘,五味子)【97-98】A.全蝎B.牛黄C.海螵蛸D.蟾酥E.羚羊角97.具有“乌金衣”特征的药材98.具有“通天眼”特征的药材【答案】B,E【99-100】A.HgSB.As2S2C.Fe203D.FeS299.朱砂主要成分100.雄黄主要成分【答案】A,B三、C型题:【101-103】某药厂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其药物组成包括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黄苓苷、金银花,附加剂为依地酸二钠、硫代硫酸钠、甘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科学,涉及到中草药的采集、鉴定、加工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理学效应、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以便能够理解和应用中草药在医疗领域的作用。

首先,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学的基础。

中草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挥发油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仪器和化学方法来提取和分离这些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

其次,中草药的药理学效应也是中药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中草药的药理学效应,了解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中草药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此外,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中草药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在人体内会互相作用,产生不同的药效。

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对中草药的配伍和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合理的配伍使用中草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另外,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中药的采集和加工的知识。

中草药的采集和加工过程会影响中草药的质量和药效。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选择适当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干燥、研磨和提取等加工工艺。

最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中药的应用知识。

中草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合适的中草药,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中药的调配和使用。

总之,中药学专业的知识涵盖了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理学效应、药物相互作用、采集和加工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草药在医疗领域的作用,并为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中药学基础知识

1.中药学基础知识

四、给药途径
五、煎法
煎药器皿以砂罐、搪瓷为宜,忌用铁器等。 冷水浸泡20~30分钟 水量适当,以高出药面为度 每剂煎煮两次 解表药宜用武火 、补益药宜文火久煎 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物宜后下 、质地坚硬 的矿石、骨角、贝壳类宜打碎先下久煎、贵重 药品则另煎
六、服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散寒要热服;治疗 呕吐或药食中毒宜小量频服。寒药治热证宜冷 服;温药治寒证宜热服。滋补宜饭前服,驱虫 或泻下药宜空腹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 后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一般情况,每天 一剂,可分2~3次服,病缓者早晚各一次,病 情危急者,每隔4小时一次
第三节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一、四气学说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 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清热泄火、解毒凉血-治疗热性病。 温热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治疗寒性病。 平性药-药物寒凉之性不甚显著,作用较平和。
二、五味学说
辛:能散能行:生姜 甘:能补益、和中、缓急:人参、甘草 五味 酸:能收、能敛:五味子、乌梅 苦:能泄、能燥:大黄、黄芩 咸:能软坚、散结、泻下:玄参、芒硝 注意性能的味与性状的味
三、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2.妊娠如巴豆、牵牛、水蛭、麝香、三棱、莪 术、大戟、芫花、甘遂等。 慎用:有破血活血、通经行气、祛瘀 以及辛热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 没药、王不留行、大黄、附子、干姜、 肉桂等。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中药一

中药学中药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五味的作用特点:①辛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散、能行);②甘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补、能缓、能和);③淡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渗、能利);④酸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收、能涩);⑤涩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收、能敛);⑥苦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泄、能燥、能坚);⑦咸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软、能下)2.五味的所示效用:①辛味的所示效用是(发散、行气、活血);②甘味的所示效用是(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③淡味的所示效用是(渗湿利水);④酸味的所示效用是(收敛固涩、生津安蛔);⑤涩味的所示效用是(收敛固涩);⑥苦味的所示效用是(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坚厚肠胃);⑦咸味的所示效用是(软坚散结、泻下通便)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①发散风寒药的性味多为(辛温);②发散风热药的性味多为(辛凉);③清热解毒药或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苦寒);④补气药或助阳药的性味多为(甘温)4.七情配伍的效果:①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有(相须、相使);②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有(相畏、相杀);③表示减效的配伍关系是(相恶);④表示增毒的配伍关系是(相反)5.方剂的组方原则:①体现处方主攻方向的药物是(君药);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是(臣药);③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是(佐助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是(佐制药);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是(反佐药);④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是(引经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是(调和药)6.常用的道地药材:①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②产于浙江的道地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③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有(三七、木香、马钱子);④产于东北的道地药材有(龙胆、细辛、人参、鹿茸);⑤产于内蒙古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黄芪)7.常用药材的主产地:①当归的主产地是(甘肃);②天麻的主产地是(贵州、四川);③党参的主产地是(山西);④泽泻的主产地是(福建);⑤板蓝根的主产地是(河北);⑥金银花的主产地是(河南、1山东);⑦薄荷的主产地是(江苏);⑧枸杞子的主产地是(宁夏);⑨枳壳的主产地是(江西);⑩木瓜的主产地是(安徽)8.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中药:①含双稠哌啶类生物碱的中药有(苦参、山豆根);②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有(洋金花、天仙子);③含异喹啉类生物碱的中药有(黄连、延胡索、防己);④含吲哚类生物碱的中药是(马钱子);⑤含有机胺类生物碱的中药是(麻黄);⑥含双酯型生物碱(二萜类生物碱)的中药是(川乌);⑦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中药是(千里光);⑧含倍半萜大环内酯生物碱和精眯类生物碱的中药是(雷公藤)9.含氰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10.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①含萘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是(紫草);②含菲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是(丹参);③含蒽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11.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中药有(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12.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中药有(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13.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有(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14.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商陆、合欢皮、柴胡)15.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麦冬、知母)16.含强心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香加皮、罗布麻叶)17.含胆酸的中药有(牛黄、熊胆)18.含生物碱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苦参/山豆根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②洋金花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③天仙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④黄连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盐酸小檗碱);⑤延胡索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⑥防己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⑦马钱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马钱子碱、士的宁(番木鳖碱));⑧麻黄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⑨川乌的质量控制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⑩千里光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阿多尼弗林碱)19.《中国药典》规定,以苦杏仁苷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20.含醌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紫草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羟基萘醌/左旋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欧紫草素);②丹参的质量控制成分为(丹参酮II A、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酚酸B);③大黄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总蒽醌);④虎杖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大黄素、虎杖苷);⑤何首乌的质量控制成分2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⑥芦荟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芦荟苷);⑦决明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大黄酚、橙黄决明素)21.《中国药典》规定,以(大黄酚)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是(决明子)22.《中国药典》规定,以(大黄素)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有(虎杖、何首乌)23.《中国药典》规定,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是(何首乌)24.含香豆素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秦皮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秦皮甲素(七叶苷)、秦皮乙素(七叶内酯));②前胡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③肿节风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异嗪皮啶、迷迭香酸);④补骨脂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25.含木脂素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五味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五味子醇甲);②厚朴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厚朴酚、和厚朴酚);③连翘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连翘苷、连翘酯苷A);④细辛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细辛脂素、马兜铃酸 I)26.含黄酮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黄芩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黄芩苷);②葛根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葛根素);③银杏叶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④槐花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总黄酮(以芦丁计));⑤陈皮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橙皮苷);⑥满山红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杜鹃素)27.《中国药典》规定,艾叶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桉油精(桉叶素))28.《中国药典》规定,甘草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皂苷)、甘草苷)29.《中国药典》规定,牛黄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胆酸、胆红素)30.《中国药典》规定,蟾酥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31.《中国药典》规定,麝香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麝香酮(L-3-甲基十五环酮))32.《中国药典》规定,当归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阿魏酸)33.《中国药典》规定,牛膝的质量控制成分为(β-蜕皮甾酮)34.甘草酸(甘草皂苷)的结构类型是(三萜皂苷),甘草苷的结构类型是(黄酮苷)35.动物类中药的活性成分:①牛黄的解痉活性成分为(去氧胆酸);②熊胆的解痉活性成分为(熊去氧胆酸);③蟾酥的强心活性成分为(蟾蜍甾二烯类、强心甾烯蟾毒类);④麝香的扩冠活性成分为(麝香酮);⑤斑蝥的抗癌活性成分为(斑蝥素);⑥水蛭的抗凝血活性成分为(水蛭素)36.按苷键原子不同,苷被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37.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338.含不同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39.宜采用加辅料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麸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枳壳、苍术、白术、山药、泽泻、六神曲);②宜采用(米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斑蝥);③宜采用(土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白术、山药、当归、白芍);④宜采用(砂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附子);⑤宜采用(滑石粉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水蛭);⑥宜采用(蛤粉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阿胶)40.宜采用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酒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当归、白芍、蛤蚧、丹参、川芎、延胡索、蕲蛇、香附);②宜采用(醋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大黄、白芍、甘遂、延胡索、香附、柴胡、鸡内金、乳香、五灵脂);③宜采用(盐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杜仲、黄柏、泽泻、吴茱萸、车前子);④宜采用(姜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黄连、厚朴、竹茹);⑤宜采用(蜜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⑥宜采用(油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马钱子、淫羊藿、蛤蚧、三七)41.宜采用煅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明煅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②宜采用(煅淬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赭石、自然铜、炉甘石);③宜采用(扣锅煅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血余炭)42.宜采用其他制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复制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②宜采用(发酵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六神曲);③宜采用(发芽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麦芽);④宜采用(制霜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巴豆、西瓜霜、砒霜);⑤宜采用(煨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肉豆蔻、木香);⑥宜采用(提净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芒硝);⑦宜采用(水飞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朱砂、雄黄)43.药材形状的鉴别术语:①根顶端具有多数瘤状茎残基,习称(“狮子头”)的药材是(党参);②根头部具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的药材是(防风);③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的药材是(银柴胡)44.药材断面的特征:①具有(“菊花心”)特征的药材是(黄芪、甘草、白芍);②具有(“车轮纹”)特征的药材是(防己、青风藤);③具有(“朱砂点”)特征的药材是(茅苍术);④具有(“星点”)特4征的药材是(大黄);⑤具有(“筋脉点”)特征的药材是(牛膝、川牛膝);⑥具有(“云锦状花纹”)特征的药材是(何首乌);⑦具有(“罗盘纹”)特征的药材是(商陆);⑧具有(“大理石样花纹”)的药材是(槟榔);⑨具有(“金井玉栏”)特征的药材是(黄芪、板蓝根、桔梗)45.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46.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47.急症患者宜选用的剂型有(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48.慢性病患者宜选用的剂型有(丸剂、片剂、外用膏剂)49.水分要求:①除另有规定外,中药颗粒剂含水分不得过(8.0%);②除另有规定外,中药散剂照《中国药典》水分测定法测定,不得过(9.0%);③中药硬胶囊剂应进行水分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其内容物的含水量不得过(9.0%);④除另有规定外,所含水分不得过(9.0%)的丸剂有(水丸、糊丸、浓缩水丸);⑤除另有规定外,所含水分不得过(12.0%)的丸剂有(水蜜丸、浓缩水蜜丸);⑥除另有规定外,所含水分不得过(15.0%)的丸剂有(蜜丸、浓缩蜜丸);⑦除另有规定外,(不检查水分)的丸剂有(蜡丸、滴丸)50.丸剂的溶散时限:①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的丸剂是(滴丸);②除另有规定外,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的丸剂有(包衣滴丸、小蜜丸、水蜜丸、水丸);③除另有规定外,应在(2小时)内全部溶散的丸剂有(浓缩丸、糊丸);④除另有规定外,(不检查溶散时限)的丸剂是(大蜜丸)51.融变时限:①除另有规定外,应检查融变时限的片剂是(阴道片),其融变时限为(30min);②脂肪性基质的栓剂的融变时限是(30min),水溶性基质的栓剂的融变时限是(60min)52.崩解时限:①除另有规定外,应在(60s)内全部崩解的片剂是(口崩片);②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min)内全部崩解并溶化的片剂是(可溶片);③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min)内全部崩解并溶化的片剂有(舌下片、泡腾片);④除另有规定外,不应在(10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的片剂是(含片);⑤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min)内全部崩解的片剂是(薄膜衣片(化药片));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1h)内全部崩解并溶化的片剂有(浸膏片、半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中药片)、肠溶片);⑦一般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的片剂是(咀嚼片);⑧硬胶囊的崩解时限为(30min),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60min)553.散剂的粉粒细度:①内服散剂应为(细粉);②儿科用散剂应为(最细粉);③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54.合剂及糖浆剂的抑菌效力:①(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0.3%);②(羟苯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55.含糖浸出制剂的含糖浓度:①合剂若加蔗糖,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一般不高于(20%)(g/ml);②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③煎膏剂中加入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56.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的浓度:①含普通药品的中药酊剂每 100ml 相当于原饮片(20g);②含毒性药品的中药酊剂每100ml 相当于原饮片(10g);③流浸膏剂每 100ml 相当于原饮片(100g);④浸膏剂每100g 相当于原饮片(200~500g)57.热原的基本性质包括(耐热性、水溶性、不挥发性、滤过性、被吸附性、其他性质)58.去除热原的方法包括(高温法、凝胶滤过法、超滤法、吸附法、酸碱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59.注射剂的附加剂:①常在注射剂中用作增溶剂/乳化剂的是(聚山梨酯80、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②常在注射剂中用作助悬剂的是(甘油);③常在偏酸性注射剂中用作抗氧剂的是(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常在偏碱性注射剂中用做抗氧剂的是(亚硫酸钠);④常在注射剂中用作渗透压调节剂的是(氯化钠、葡萄糖);⑤常在注射剂中用作 pH 调节剂的是(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⑥常在注射剂中用作抑菌剂的是(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0.01%硫柳汞);⑦常在注射剂中用作止痛剂的是(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60.注射剂的质量要求:①(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且原料药物粒径应控制在(15μm以下),含15~20μm(间有个别20~50μm)者,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荡时应容易分散均匀。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是指具有中医药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国家招考合格,取得《中医药从业资格证书》的医师。

这类医师在进行诊疗时,除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外,还要有深厚的中医药学知识,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善于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中药临床运用经验,能够结合中西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服务。

一、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的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并能够灵活运用中药进行临床治疗。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辨识各种中药药材,掌握中药的炮制方法和用药规律,合理配伍中药,制定有效的方剂进行治疗。

3. 具备较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能够结合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诊断方法,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综合性治疗方案。

4.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

要求学生能够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尊重患者的选择,与其他医疗人员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5.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遵守医疗伦理规范,爱岗敬业,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要求学生时刻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恪守医者对患者的承诺,时刻维护医学道德和医疗质量。

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药学一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建立起中医药学的知识体系。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习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习题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基础习题1.在七情配伍中,黄芪与茯苓同用的配伍关系是 [单选题] *A.相须B.相使(正确答案)C.相畏D.相杀E.相恶答案解析: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故选B。

2.根据方剂的组方原则,关于佐药在方中所起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B.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C.直接治疗次要兼证D.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E.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故选E。

3.采用炒黄法炮制时,宜用中火炒制的饮片是 [单选题] *A.炒王不留行(正确答案)B.炒牛蒡子C.炒槐花D.炒芥子E.炒莱菔子答案解析:取净王不留行,投入预热容器内,中火拌炒至大部分爆花即可得炒王不留行。

故选A4.含有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肝、肾毒性和胚胎毒性的中药是 [单选题] *A.雷公藤B.防己C.千里光(正确答案)D.苦参E.王不留行答案解析:解析:千里光中所含有的生物碱主要为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主要化学成分有千里光宁碱、千里光菲宁碱及痕量的阿多尼弗林碱等;同时含有黄酮苷等成分。

千里光具有肝、肾毒性和胚胎毒性,在使用时应该严格注意。

故选C。

5.以下不属于氧苷的是 [单选题] *A.酚苷B.氮苷(正确答案)C.酯苷D.醇苷E.吲哚苷答案解析:解析:氧苷根据苷元的不同可以分为醇苷、酚苷、氰苷、酯苷和吲哚苷。

氮苷的苷键原子为N,不属于氧苷。

故选B。

6.主要含醌类化合物的是 [单选题] *A.人参B.紫草(正确答案)C.细辛D.斑蝥E.蟾酥答案解析: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萘醌类化合物,包括乙酰紫草素、欧紫草素、紫草素等;人参中含有皂苷、多糖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细辛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木脂素类和黄酮类;斑蝥中主要含单萜类成分:斑蝥素,还含脂肪、树脂、蚁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药 学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绪论 第一章 中药性能 第二章 中药配伍等 第三章 解表药 第四章 清热药 第五章 泻下药 第六章 祛风湿药 第七章 化湿药 第八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章 理气药 第十一、二章消驱涌药 第十三章 止血药 第十四章 活血化瘀药 第十五章 止咳平喘药 第十六章 安神开窍药 第十七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八章 补虚药 第十九章 收涩药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禁忌、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第三节 用药剂量与用法
各论
Systematic Discussion
• 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一十八章,讲述常用中 药428味,其中掌握药150味,熟悉药150味, 了解药128味。 • 介绍每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 适应范围、分类、主要配伍方法、药物比 较、使用注意等内容。其中每味药物的功 效、配伍应用、比较等是各论的重点。
第九章 温里药
第二十章 外用药
课 程 介 绍
• 中药学为必修专业课。教材选用雷载 权和高学敏主编的《中药学》。总学 时数72,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 20学时。 • 理论课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
总 论
Gen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l Discussion
绪言
第一节 中药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加工 第四节 中药的炮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