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

合集下载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导读:本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一):我眼看中国张逸群导演焦波说,杓峪村是中国农村的代表,能够代表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现状。

谁都知道这话言过其实。

但是,它撕开了一个口子,在浮华躁动的镜头下,偷偷放上了一些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态:咒骂是一种抒情,沉默是一种表达,愤怒是一种妥协……在十一学校教书两年,陪小二班学生成长两年,偶尔也期望其中能有一二人能够指点江山,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但转念一想,还是最希望她们能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每天健康、开心、快乐。

至于那一两个要改变中国的人,也应该先去了解中国吧。

推荐记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推荐学生张逸群观后感作品。

《乡村里的中国》以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作为拍摄地点,导演带领一群年轻人与村民同吃同住一年,从立春到立春,以24节气为时间线,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

才人:杜深忠曾经在鲁迅文学院培训班学习,写得一手好书法,喜爱乐器颇有文化的农民杜深忠是村子里的"异类".他说和人要吃饭一样,自己的精神也需要给养。

他会在铺着阳光的地板上蘸着水练毛笔字,会舍得花大价钱买一把心心念的琵琶还不敢告诉妻子真实的价格。

村书记张自恩说他"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在村民眼中杜深忠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人。

而他的妻子张兆珍是非常典型的农家妇女,能干、唠叨,两口子总是为芝麻大点的小事争吵,其中一大雷区便是张兆珍不理解杜深忠的这份"文艺情怀"."你妈妈她不认识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你妈妈她自己呢,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痛苦。

"张兆珍也说出了真实想法,"越有文化,我越和你吵。

实际上我从内心也很敬佩你爸爸,我再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里就一点地位都没有。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道命题纪录片,总导演焦波经过各方面的考量,最终把镜头对准了山东淄博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

该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通过对杜深忠、杜滨才等多个家庭生活的纪录,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按理说,这样一个乡村纪录片不论是从题材、片名还是其他方面,可能都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这部纪录片第一次试映时,许多观众从各地专程赶来,整个放映厅座无虚席,观众们跟着片子里的主人公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无奈、一起愤怒,直至影片结束都难以从那样的激动情绪中走出来。

究竟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这部纪录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部片子的主创人员由著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导演焦波和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构成,他们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为了一家人。

后期阶段,村民们连吵架打架都已经不避讳镜头,可见摄制组和村民们的之亲近。

因此虽然片子里的很多镜头可能操作上并不能达到行业内的要求,但却胜在真实地还原了生活,记录下了中国乡村最真实质朴的生活原貌,戳中观众的心。

片中杜深忠和妻子金句频出。

杜深忠是一个类似古代穷秀才的形象,穷乡僻壤的现实环境阻挡不了他对精神方面的迫切需求,尽管一年卖苹果只能赚到个几千,他却心甘情愿花上好几百去买一个自己并不会弹奏的乐器琵琶。

“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

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

”杜深忠如是说。

杜深忠的妻子则是最真实简单的乡村妇人形象,她嘴里总能时不时蹦出许多乡下俗语、顺口溜,引得观众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深深赞同,话糙理不糙。

她嘴上埋怨杜深忠无用,心里却又深深崇拜着他的满腹才华,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甚是可爱。

除此之外,还有村里书记张自恩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杜滨才和父母之前含蓄内敛的亲情等等,也都可以从小处窥见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人生百态。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是中国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拥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近年来,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再次将乡村带入公众的视野中。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也引发了我对中国乡村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纪录片带领我走进了中国各地的乡村,展现了这些地方的风貌、人文和社会变迁。

从北方的农耕文明到南方的水乡风情,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了中国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首先,纪录片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美丽自然环境。

中国乡村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有大山、大海、湖泊和河流等。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北方的辽阔平原、南方的青山绿水,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壮丽山川。

这些美景令人陶醉,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纪录片揭示了中国乡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中国乡村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孕育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乡村的传统习俗、农耕文明和传统手艺。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的精神财富,它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然而,纪录片也揭示了中国乡村面临的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选择到城市打工。

这导致了乡村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乡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困难,许多农民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使得中国乡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乡村正在迈向现代化的积极努力。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很多乡村的创新实践和努力奋斗。

一些乡村通过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创意产品等,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一些乡村通过电商和互联网技术,加强了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并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这些积极的变化让我对于中国乡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观看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读后感一上课,老师就说这两节课让我们欣赏一部影片,非常的感人。

看到影片的名字《乡村里的中国》,我以为又是描写乡村空巢老人或者留守儿童的故事。

这些故事固然很感人但是看多了听多了,也会失去初始的那些震撼与感动。

但是影片开始后几分钟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原本拿在手上的手机也没了吸引力。

这部影片记录山东省淄博市构峪村一年的生活,描写了这个村子的村民一年的酸甜苦辣,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

其中主人公杜深忠给人的印象最深,开头他用毛笔沾了水在阳光下写字,动作流利,字体优美,显然是一位有文化的人。

他为了圆自己的琵琶梦,骗自己的妻子琵琶花了四百,实则花了六百。

就这个钱他不知道存了多久(一年辛苦,卖掉苹果除去成本后就剩七八千),在琴行拿到琵琶爱不释手的样子,让人为之动容。

正如他说:“不仅人需要粮食,需要营养,人的精神而需要营养。

”其次让我动容的是杜深忠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在片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人经常互损,但不知为何就是羡慕他们这样的感情,在斗嘴中又相互包容对方,这是现在很多夫妻都不能做到的。

另一个让人心疼的人物是村书记张自恩,很多人都羡慕村官的工作,但是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一个憋屈的基层干部,好事轮不上自己,麻烦事却不断找上门。

因为一棵树,被张光地上报怀疑做假账,账本查了一次又一次;张光学和张自爱家的矛盾,来回奔波一个多月,两边都不讨好,但又不得不解决;年底工资少之又少,还不够付油费;为了让自己的村民提高收入,到处联系,放低姿态,合作搞旅游搞开发。

这是一个真心为民谋福利的基层干部,为他感到憋屈的同时又感到非常的心疼。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又不靠这点工资吃饭,何必要这样自讨苦吃。

而我们社会中缺少的又真正需要的就是张自恩这样的村官,他们的存在让更多人生活的更好,也希望构峪村的村民能都珍惜这样的书记。

影片中最矛盾的人也许就是磊磊(杜滨才)了,一直到结尾之前,他都表现的非常讨厌回家,回家就代表着无限的烦恼。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

[乡村里的中国主演现状]《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想《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这次在上电视作品选讲课的时候,我们集体观摩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

第一次接触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室友从网上找来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

最后室友说:“拍得真好。

”当时我们都忙着备战,所以我也只是仅仅慨叹了一番便没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学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有接触。

整个《乡村里的中国》记录了农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片主线线索穿插在内,讲述了以农民杜深忠和他身边的邻里乡亲为主角的故事。

这个摄制团队除了焦波导演以外,全部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正是这么一帮人,为我们展现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卷。

其实要论镜头和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的拍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

但它采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镜头前的村民不掩饰,不做作,即使面对镜头也还像平时一样生活着。

正因如此,它的真实、朴素才能打动屏幕前的观众。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无疑是整部片子里引人注目的焦点。

他和其他的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

有很多专家在看了这部片子之后都有评价说,杜深忠说的话,任哪个编剧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台词,哪个演员也演不出这样的神态。

他喜欢写毛笔字却买不起宣纸,喜欢弹琵琶却不得不花费将近半年的收入。

他对儿子说,“这二亩的贫瘠土地养不了人”。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一个平凡农民对外界的向往和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归宿的期盼。

尽管这部片子的主题是乡村人一年的生活,但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团队在农村,与这些农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农民们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国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里经常在农村里砍树搬过去搞绿化,用杜深忠的话说,“剜大腿上的肉往脸上贴”。

我们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却忽视了农村的资源问题,这话从农民嘴里说出来,让人感觉更加深刻了不少。

总之,《乡村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现出了近距离的农民们的生活,并且从各个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拍摄的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

该片以山东沂蒙山区一普通乡村一年的日常生活为拍摄对象,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串联乡村政治生活、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情感生活三条基础线索,通过多景别拍摄、结构式剪辑等多种拍摄手法与技巧,对“真实电影”进行回应,同时展现了乡村开发、文化生活、基础治理等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留守和外出务工问题是在杜深忠的文化线里面展示的。

针对务工的看法,杜深忠有两个片段的直接阐述。

第一个片段是在寒露的片段。

围绕着苹果难买的现状,杜深忠及妻子探讨外出打工。

杜深忠表达出对外出打工的看法,他认为:“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无奈是咱对外面的世界的无奈,一出去就啥都不知道,实际上你出去打工,卖力气也就算了,人是在卖性命。

”第二个片段是在霜降的片段。

杓峪村外出务工的张自军在贵州打工从架子上摔下来去世。

杜深忠围绕这个事件表现来对务工及土地的看法。

杜深忠认为:“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是个要命的事情。

实际上农民共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简直是拿人肉换猪肉吃。

”杜深忠在整部影片是以文化人的形象存在。

通过这两个片段的展现,也让观者能够深入的思考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大多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这部分群体虽然居住城市,但并未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也经常受到不公平的排斥。

进城务工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在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中的无奈之举。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农村家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代际关系也呈现了现代化的变迁。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经过区隔——冲突——对抗——自省的过程达成和解。

子女回归到传统的“孝”中理解父辈,实现代际和解。

在影片中代际关系是主体围绕着杜滨才的情感线索展开。

杜滨才在影片中多次表达对家及父亲的反感。

“我一回家就心烦,烦死了。

不回来还好,一回来就烦。

”全片通过杜滨才父亲照顾的生活琐事展现了父亲身兼母亲角色的形象。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及影评介绍 杜深忠固执的说道:“我对土地没有一点情感...那个土地不养人...”我不由一颤,不由一叹,不由无奈、无助、思绪乱做一团,就像幸福的幻象被丢在了泥溷中...前几日看了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很偶然的开始,很暗淡的终止。

看完全片后躺在床上思绪久久不能平息,顺手在电话上百度了那个纪录片,随意搜索,取得的结论却让人惊叹,没有想到该片在豆瓣上竟然有9.4 的高分,更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无数的年轻人讨论着如此一部纪录片,如此一部完全描述农村题材、展现农村现实问题的纪录片。

不免感叹,原先当下人们那一半魔鬼的面庞都留在“抖音”里,而天使的一半一样保留了下来,化为了仁慈、理性、正直,而后留在了如此一部纪录片的讨论区。

纪录片描述了山东淄博一个叫沂源的小农村,听说是导演焦波的故乡。

全篇依照中国传统季节——惊蛰、大暑、秋分、寒露、冬至等时令展开了叙事,镜头记录着那个小村落一年里发生的故事。

开篇邓丽君小姐甜美的歌声从乡村大喇叭里传了出来,杜深忠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练书法,当晨光温暖的阳光装裱在杜深忠写满字的地面上时,脑海中竟然显现了“空谷幽兰”般的感觉。

杜深忠——一个背负着理想,与命运抗争了一生都没有出头,一直想离开土地但却从未如愿的地道农人,还有他那位比他还地道的农人妻子。

杜深忠想学二胡,被他的妻子数落为“五音不识”。

但是戏剧化的一幕那么是他那满身乡土味的面相、表情、服装下竟然隐藏了一颗充满诗意的内心,每每回忆起这一点,我便有着无穷的感动,被杜深忠的理想而感动,被他坚韧的毅力,诗一样飘摇的性格而感动。

于是他得逞了,假话以后他终于花了一笔巨款买了一个琵琶,而他成了一个“奇葩”。

满身乡土、不修边幅,充满污垢的手里捧着的是一个琵琶,他乃至全然可不能弹奏,也从来没有触碰过那个乐器,但现在他的妄图实现了,那个“美人”已经躺在了他的掌心。

再后来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一种认命般的抱怨,他对自己的儿子讲:“这辈子,你妈妈她从来不熟悉我,他全然不明白我是谁,不明白我想做什么,而她也不明白她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痛楚...”字里行间充满着怒愤,似乎在抱怨他的妻子是一个俗人,永久不懂他,不懂他对生活的追求。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焦波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较为忠实地记录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的几个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轨迹。

看完这部100分钟的记录片,我忍不住马上又看了一遍。

看罢,内心五味杂陈,不觉已泪流满面。

出生在农村,打拼在城市,一头是魂牵梦萦的家乡父老,一头是让人越来越迷离的市井百态。

这部片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有以下几句:杜深忠(村里的文化人)对他的儿子说:"实际上一开始我就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办法、无奈,咱就是指望自己打拼,指望自己努力,这个土地不养人,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

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同时,当看到村里的大树被卖到城里搞绿化,他又对妻子说:"这叫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再下去子孙后代我看他哼哼,就完蛋了。

"他还说:"咱这些老百姓,咱这些山里孩子出去打工,真是一个要命的事,实际上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逼着出去的,出去是一把辛酸泪,打工的情况我知道——简直就是拿着人肉换猪肉吃。

"张光爱挨打调解未成后,怨骂:"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是看透了法律。

"除了这些有声的台词,还有一些无声的对白,也让人唏嘘不已。

杜海龙在家中的沉默,与在村里春节联欢会上的舞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滨才对着家中墙壁的思索,对父亲的抱怨,与在联欢会上演唱《父亲》来表达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意也让人看到一个朴实的农民子弟的内心世界。

这部片子里反映出当前农村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1)村干部工作状态堪忧。

在现行体制下,村干部特别是村主干作为乡镇和农民之间连接的纽带,往往受制于长期一段时间农民对政府官员的刻板印象而很难开展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乡村里的中国》有感《乡村里的中国》是中央新影集团2013年出品、科影节目中心组织制作、着名摄影家焦波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电影,片长99分钟。

该片将镜头锁定中国北方极其普通的一座山村——山东淄博沂源县杓峪村,从龙年立春到蛇年春节,真实记录了一个村庄的生活轨迹和其中以杜深忠一家为主要人物的村民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变革的时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生活与梦想、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碰撞,并从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影片镜头朴实无华、情感真挚、立场客观,是一部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品。

摄制组一行6人从龙年春节开始,历时373天,驻扎在杓峪村进行拍摄。

他们租住在村里的一户农家院落,自己种菜养鸡,烧火做饭,同村民一道出入作息,成为这个有着186户人家的村庄的第187户,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昨天,应博友焦波老师邀请,观看了由他导演的一部影片——《乡村里的中国》。

这是一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电影,在北京就是好啊,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展现中国农村现状的记录片。

看着一幕幕不加修饰的场景,听着一口地道的乡音,俺也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

这里的喜怒哀乐,没有表演的痕迹,演员就是村民、邻里乡亲、村主任,不要化妆,没有台词,全是真实的表现。

杜深忠与妻子的多段对话非常精彩,他手里摆弄着二胡,心里却想着琵琶。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竟然有这样的追求,说这是他多年的心愿。

妻子不理解:“那琵琶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裳穿呢?”“你不懂,人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得喂饱!”“俺不知道精神,俺就知道不吃饭就没精神!”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后来,他还是背着妻子花680元买回了琵琶,并且虚报价格,说是480元。

妻子不免心疼:“5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啊?家里油盐酱醋那一样不用钱呢?儿子上学还得交学费呢!”抱怨归抱怨,杜深忠依然我行我素。

最后,他终于抱着琵琶出现在村里的联欢会上,并且别人都谢幕下台了,他还坐着那里不动,直到别人催他快走。

还有村民之间发生纠纷,面红耳赤,剑拔弩张,甚至动了手,惊动了派出所,其实就是现场抓拍。

整个影片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没有加工的原生态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

这样的作品,老百姓喜欢,爱看。

尤其是农村出来的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喜欢真实,淳朴。

真实才能体现美。

影片中的悲喜感染着每一个观众,大家随着他们悲伤,随着他们高兴。

看着那家徒四壁的屋子,烟熏的变成黑色的墙壁,还有外出打工丢了性命的中年男人的丧事,让人觉得心酸。

农村人真的很不易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被改革浪潮拍上沙滩的小石子。

杜深忠语出惊人:“我是农民,但我从来就不爱土地,是无奈!”这话还是第一次听说。

是啊,谁不想住高楼、坐小车呢?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劳作不完的黄土地呢?他们每天忙忙碌碌,从春忙到秋,就拿果树来说,从开春的剪枝,到开花后的人工授粉,再到出了果实的纸袋保护,都得爬上高高的树枝操作,他们已是5、60岁的人了。

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去了,可是好不容易到秋天采摘下来红红的苹果,却为推销不出去发愁。

在地里搭个棚子,日夜守候,家里人给送饭,直到买家上门,再三砍价,不得不很不情愿的低价出售。

辛苦一年的收入顶不上出去打工两个月的工资。

()再说玉米地,辛苦大半年的玉米棒子让獾子吃了不少,杜深忠的妻子非常心疼,他对也在旁边掰玉米的丈夫说,“你看多可惜呀,下点药把獾子药死吧!”丈夫说“那可不行,獾子是国家保护动物。

”“国家保护动物?咋不保护人嘞?······”真让人忍俊不禁。

看着这一幕幕场景,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虽然劳作形式不同,但生活水平相当。

悲伤和笑声过后,发人深思。

话说回来,敢于把这样的现状、这样的语言搬上银屏的有几人呢?非焦波莫属!他是那片土地的儿子,他心中装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也愿意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奋斗不止。

他的善良、执着、敬业、奉献精神让俺钦佩,俺愿做他的粉丝,他的支持者。

同时还要谢谢他,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大餐。

这场电影,比美国大片和故事片留下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每场电影完毕,观众都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焦波老师赶到现场,与观众交流,探讨。

他谦逊的
倾听观众的意见,和大家畅谈他的创作体会,直到下一场放映的时间到了,大家还边往外走边一直围着说个不停。

俺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除了问题,还必须留个合影。

这是俺与名人的唯一一次合影。

期待这部记录现状的佳作早日公开发行上映,让国内甚至国际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