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小说《纪念》之略议
钱钟书《纪念》:女性为何容易被婚姻之外的情感所困?

钱钟书《纪念》:女性为何容易被婚姻之外的情感所困?婚外情的产生,远不止是一个感情破裂、感情背叛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
——上官文露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1、为什么大家对婚姻越来越不满?2、为什么人容易被婚外情所吸引?3、为什么婚外情无法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我们可以借由这篇《纪念》来探索一下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及女性在情感方面面对的困境。
探索这个问题的线索就是《纪念》的女主人公曼倩的心路历程。
年轻时的钱钟书曼倩是一个典型的小家碧玉型的淑女,学生时代与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家的儿子——才叔日久生情,才叔家的贫穷让曼倩的父母对这段感情百般阻挠,但是这反而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牢固了。
之后,战争发生了,时局动乱,曼倩便在这个时候嫁给了才叔。
进入婚姻之后,日复一日的主妇生活让曼倩越来越感觉到空虚和烦闷,她渐渐地喜欢上了才叔的表弟,这个人叫天健,是个飞行员,经常来他们家串门。
表弟天健的暧昧不清,让曼倩的生活完全乱了方寸,女性内心深处的某种根本而难以察觉的困境,这个时候便显露了出来。
曼倩所经历的这些内心变化,其实就是女性情感从萌芽、迷茫到苏醒,从情感探索到陷入困境的一个过程。
这里面的隐藏着作为女人必须去直视的一些根本问题。
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海海文化闲谈01第一点:为什么很多女性在进入婚姻之后,才发现自己和另一半关系里存在问题?很多女人在恋爱的时候都是自由恋爱,感觉对方是可以托付一生的人,但是进入婚姻之后却很容易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些未曾预料过的问题和情绪就开始涌现了出来。
我觉得这常常是因为人在年少时谈恋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甜蜜单纯,但其实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感情和情绪都不够成熟,所以感觉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看不清自己真正的内心。
婚姻破裂的根源,其实早在婚姻开始之前,就已经初露端倪。
如果你对自己不够了解,不够有把握,那么你的感情就很容易被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所左右,然后就被一种你不能控制的东西推着走,最后不知不觉,就生米煮成熟饭了。
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纪念》》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6分)纪念张惠雯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
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
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
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
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 它是在等着你。
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
我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
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
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
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
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
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
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
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
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
《纪念》的讽刺语言生成路径

.
且不 让他知道 。 1 5 1 ” 町 事实证 明 , 曼倩并 不是体贴 入微 、 毫 无 抱怨 。 当他 听才叔说她 “ 才貌双全 ” 时, 她说: “ 我 又老又丑 , 只算 你的管家 婆子 ! ’ 曼倩 她在抱怨 , 她 没有钱 去保 养 自 己, 没有 钱买 好 看 的衣 服 , 以 至 于又 老又 丑; 她 又 没有 T 作, 没有 自己的交际 圈 , 像一个 管家 婆每 天在 家料 理家务 。 借这 种委婉 曲折 、 冷 嘲热 讽而 非直截 了当 的 口吻传 达 出 自 己内心的真实 想法 , 足以看 出曼 倩内心 的苦 闷和 怨气 。 二. 时评性 现代 美 国学者 吉 尔伯 特. 哈特 认 为 “ 讽刺 应 具 备 以下 五大特点 : 具有时评 性 ; 讲求 真实性 ; 震骇 人心 ; 不守成规 ; 滑稽 可笑 。 文学 时评性 是创作 主题 评论 时事在作 品中的 反映和体 现。正如 黄维梁所 说 : “ 钱钟书 的小说 , 都用 夹叙 夹议的 全知观点写 成 , 议论 风发 。㈣ 除 了叙述故 事外 , 叙述 者通常在 文章 中进行 直接评 议或修 辞性 评议 , 而这些 或褒 或贬 、或 真或假 的观 点往 往传 达 出对 实事 强烈 的讽 刺 意 味, 这 些 讽 刺 力透 纸 背 、 发人深省 。 1 . 直 接评议 《 纪念》 里 主人公 的故 事发 生在抗 战时期 的重庆 , 曼 倩 等人 是为 了躲避 战争才 到 内地 。在这样 的背 景下 , 叙述 者 的叙述 和主人公 的谈论都 无法 避免 战争 。“ 讽刺创 作主 体 为 了使 作品获 得时评性 , 必须进 入 当下社 会生活 的各个领 域, 最 迅速地 接纳 、 反 映瞬息万 变 的时 代信息 , 最及 时 的作 出政治 的 、 社 会历 史 的 、 伦 理道德 的 、 审美 的评 价与 判断 。 1 9 1 ” 所以。 讽 刺 语 言 是 依 赖 于 现 实 生 活 的 。 曼 倩 在 抱 怨 生 活 不 如意 时感叹 “ 这害 人的战事 什么 时候会 了结 … [ 1 O 1 ” 这 里 也 可以是看 作叙述者 借曼倩 之 口批 判战争 的罪恶 , 战争 是 造 成曼倩们 虚荣 、 空 虚等弱质 性特征 的帮凶之 一 。 2 . 修辞 性评议 黑格 尔认 为“ 在 时代 的习俗 、 见识和 观念 里过活 , 创作 往往不容 易跳 出固有 的习俗 、 见解 和观念 的束缚 。 L L 1 ] ” 如果 作 品太 依赖 于现 实生 活 , 文学想 象 的空 间就 会变 小 , 使作 品缺乏魅 力 。 而钱钟 书先生巧 妙的把时事 通过一 些修辞表 现 出来 ,主要使用 了比喻和说 反话使 文章妙 趣横 生。 “ 春 天, 好像空 袭的敌 机 , 毫 无阻碍 地进 来 了。[ 1 2 1 ” 用 比喻 的方 法带 出当时空袭 频繁 的政治环 境 。据 中央电视 台2 0 1 5 年6 月1 3 F t 新 闻 联播 播 出的纪 录 片 《 抗 战影 像 志》 披露 , 从 1 9 3 8 年3 月到 1 9 4 4 年l 2 月 ,在长 达6 年零l 0 个 月的 时间里 , 日军 战机对 重庆共 进行 T2 1 8 此 狂轰滥 炸 ,炸 死 1 6 3 7 6 人。 在 小说 里 , 多处提 到空 袭的恐 惧笼 罩着 重庆 , 天 健更 是 死 于空袭 。说反话也 是小说修 辞性评 议的体现 。“ 去年春 天 , 敌机第 一次来 此地轰 炸。炸坏 些房 屋 , 照 例死 了几个 不值 炸的老百姓 。[ 1 3 1 ” 用“ 照例 ” 、 “ 不值一 炸” 这样 的冷漠 口吻 讲 述被战争 夺取生命 的无辜 百姓 , 显然是 使用 了反语 。小 说 发生的背景 虽然是 在抗 战时期 , 但这部 小说 集是发 表于
纪念日 名家文章

纪念日是一个值得庆祝和回顾的重要日子,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结婚纪念日、毕业纪念日,还是国家层面的国庆日、烈士纪念日等。
以下是一些名家写过的关于纪念日的文章:
1. 《回忆我的父亲》- 钱钟书:
- 这篇文章是钱钟书先生为纪念他的父亲而写的,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 《怀念母亲》- 丁玲:
- 这篇文章是丁玲女士为了纪念她的母亲而创作的,讲述了她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3. 《怀念母亲》- 老舍:
- 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回忆了他与母亲一起度过的日子,表达出他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4. 《怀念鲁迅先生》- 郭沫若:
- 郭沫若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并对其贡献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5.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 鲁迅先生在文中追忆了他的学生刘和珍,通过刘和珍的事迹赞扬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
6. 《我和妈妈的故事》- 巴金:
- 在这篇文章中,巴金先生回忆了他与母亲之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7. 《给我的孩子们》- 冰心:
- 冰心女士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对孩子们的深深关爱和期待。
8. 《献给亡妻的歌》- 徐志摩:
- 徐志摩先生在这首诗中深情地怀念了他的妻子陆小曼。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实际上,有很多名家都曾写过有关纪念日的文章。
名著阅读《红岩》

名著阅读《红岩》《红岩》是钱钟书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一群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斗争的故事。
小说以西南联大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青年学生志士的生活、学习、斗争和牺牲,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小说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谈谈这部作品的意义。
首先,从思想价值来看,《红岩》是一部纪念革命烈士的作品。
小说以西南联大为背景,展现出了一批共产党人、爱国志士、进步知识分子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事业的奋斗历程。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群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由和独立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坚定信仰和勇气,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其次,从文学价值来看,《红岩》是一部杰出的现代小说。
小说使用了诗歌、散文和故事等多种文学形式,以多种角度和手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心理以及历史背景等元素,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行文畅达,富有哲学性、历史性和现代性。
作品对于人物心灵的深入剖析、现代意识的表达以及语言表现的艺术化处理,都彰显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
最后,从情感体验来看,《红岩》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精神和情感的描写,引起读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热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对人民利益的深深关切,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代青年都应该肩负起改变历史的重任,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总之,《红岩》是一部意义深远、价值非凡、以人为本、富有感人情怀的优秀作品。
小说既是对历史的纪念和铭记,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启迪,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在阅读中,我们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经历,品味文学的魅力和厚重,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思想和灵感,鼓舞了我们的精神和勇气,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读者珍藏和传颂的名著。
钱钟书《纪念》:剖析女性婚外情,揭开围城里的神秘面纱

钱钟书《纪念》:剖析女性婚外情,揭开围城里的神秘面纱在文坛里,提起婚姻和爱情,我们都会轻易地想到张爱玲。
张爱玲以女性的视角揭示着那个时代赋予女性的重压,尖锐真实地展现出她们为突破种种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给其带来的苦难所做的挣扎和沉浮,更多的是展现女性最底层的生存追求,其描写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可是婚姻和爱情终究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即使读完了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也一定要读一读钱钟书的作品。
因为钱钟书则是以他知识分子的男性视角出发,更加侧重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女性在中西社会文化冲突的时代里,对自己精神层面的探寻。
所以有了钱钟书和张爱玲不同的观察视角,才让我们对婚姻和爱情的有了完整的理解。
提起钱钟书,很多人都会想到那篇大名鼎鼎的《围城》。
虽然相比之下,这篇篇幅很短,又是《人·鬼·兽》作品集中最后一篇的《纪念》就显得很不显眼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本小说中对于女性的剖析真的毫不逊色于《围城》,而且钱钟书的狠辣程度也毫不逊于张爱玲。
文艺评论家龚刚在《臆说钱钟书》里说:“ 钱钟书确是一位描写女性的高手,这在他的短篇小说《猫》和《纪念》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这两部小说把爱默式的虚荣、曼倩式的精致偷情表现得细腻传神,因喜欢《围城》而渴望续篇的读者不妨找它们来过瘾。
……而布局考究、叙事流丽的《纪念》在小说艺术上甚至超过了《围城》。
”01.细腻精微笔触下的心理,社会主潮之外的人性《纪念》成文于社会动荡、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但是小说中并没有浓墨重彩的写宏大的历史背景,只是淡淡地点出这座小山城中会有空袭。
钱钟书和素常的风格一样,并不注重对社会主旋律的凸现,也没有以太多的笔触刻意去表现主题,而是以细腻精微的心理描写,表现出社会主浪潮之外,真实的小人物的人生和人性。
在小说中,钱钟书只是选取了女主人公曼倩在这段婚外情中的心历路程,深刻剖析处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夹击中的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心理状态与精神懦弱的同时,也巧妙的道出了曼倩性格中的不同层面,有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有希望与失望的幻化,有自我约束与渴望刺激的纠结。
浅析《纪念》

浅析《纪念》曾经以为悼念就是叙说自己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将自己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然而王小龙的《纪念》,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王小龙是后新诗潮代表诗人之一,他写的《纪念》一诗是为悼念死去的父亲而作的。
这首诗把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可是,抒情、叙事的手法与传统悼念诗不同,没有直接写怀念父亲之情,没有正面展示父亲是怎样经历了那一场历史灾难以及去世情景,是将感情淡化处理,只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触发我们对这位平凡劳动者的怀念之情。
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采取了曲折迂回的方式——散文、小说中常用的寓情于事的方法,叙写父亲生前的故事,描述父亲生活的片断、细节,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
用近乎嘲谑的口吻陈述一件件似乎不能入诗的琐事,反向地传达出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虽是寓情于事,但又非同一层面的借事写情,而是将情感的抒发从矛盾对立的两极展开,以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既爱又责,既敬又嘲的复杂感情。
或许是对滥用感情,感情色彩过于浓艳诗风的一种反动,抑或是出于对直接悲伤直接欢乐诗风的厌恶,当“后崛起派”诗人写那些很浪漫、很动情的人和事时,也极力节制感情,决不让感情爆发,也决然不允许情感的抒发超过“顶点”。
相反,用一种心平气静的方式,一种超凡脱俗的风格,一种从容的姿态表达曲折跌宕的深情和真切的感受。
《纪念》全诗共有三则。
第一则,诗人用追忆的方式道出从前的记忆,由“一群酒杯站上饭桌,准有一只是你的。
搬家时抽屉打翻了,掉出你忘了寄出的信”,此刻记忆开始复苏,“酒杯”、“旧皮鞋”、“刮脸刀”这些都是父亲的遗物。
睹物思人,昔日的情景浮现脑海。
于是,父亲习惯做的事情:静坐、抽烟、纳闷、发火、思考……这一系列动作被排列出来。
第二则,诗人继续回忆。
“站在大街拐角等候”、“茶几上的诗”、“从屋顶摔到海上的梦”……诗人追忆的翅膀不断向前飞,直至最深处的记忆——恶梦,也一直清晰如昨。
第三则写到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但现实却与父亲的期待对不上号。
“我”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我”与现实格格不入。
小说《纪念》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对比研究

小说《纪念》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对比研究作者:薛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由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改编而来的,由小说改编为电影,在主题、人物关系建构、小说文本转换成电影视听语言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小说《纪念》与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对研究文学改编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参考,推动电影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纪念》;《我的父亲母亲》;主题;人物关系;视听语言作者简介:薛佳(1993.5-),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1、主题思想:从对乡村教师的讴歌到纯美爱情的绝唱小说《纪念》讲述的是小学校长骆长余在三河屯任教的故事,四十年里,老骆一直投身于乡村的教育事业,在晚年的时候,他还在为了学校建新校舍的事而奔走,在他订购好木材的返回途中,遭遇了一场大雨,最终不幸死于心力衰竭,他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骆先生下葬时,三合屯里所有的乡亲们,都来为骆先生送行……小说重点反映的是父亲骆先生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故事,中间穿插了父亲母亲之间朴实无华的爱情,小说的主题是基于道德层面来讨论的,讴歌乡村教师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当小说改编为电影时,骆长余献身于教育事业只是作为影片的背景出现,电影主要截取的是“我”的父亲与母亲之间简单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父亲母亲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虽然小说和电影都表现了父亲的死亡,但由于主题思想的相异,父亲死亡所传达的情感并不相同,小说中父亲的死亡与乡亲们抬棺送葬的情节是为了表现父亲为乡村教育事业的付出,而电影对于父亲死亡的描写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及母亲对父亲离世的不舍与痛心。
2、人物关系2.1父亲、母亲角色的转换在小说中,母亲是作为父亲的陪衬角色出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伦理、 妇德伦理。
知世事每使她隐隐感到缺乏依傍 , 自己要一身负着两个人生活的责
1、 “ 权 ” 观 夫 任, 每个 推脱 。 自己只能 为何地 老做 保护 的母亲 , 一切 女人 情感上 遭曼 倩 推 绝后 ,天健 总 生气 ,几乎 忍 不住 要 问 ,她 许 不许 的奢侈 品 , 撒娇 、 像 顽皮 、 使性 子之 类 , 只好和 物质上 的奢 侈 品一 才叔 向她亲 热 。 转念 一想 , 种反 问只是 显得 自己太 下 流了; 但 这 盗 同禁 绝 。 家事毕 竟简 单 , 只有早起 忙些 。 后才叔 又上 办公 室 。 午饭 老 亦有 道 , 也有 他 的伦 理 , 偷情 似乎她 丈夫有 权力 盘 问她 和她 情人 的 妈 子在 院子里 洗衣 服 , 曼倩 闲坐 在屋 子里 , 看太 阳 上墙 头 , 受够 了 无聊和一种无人分摊的岑寂。 她不喜欢和才叔同事们的家眷往来 , 关系 , 情人不 好意思 质 问她和她 丈夫 的关 系 。 她
从天 健的这 段关 于丈 夫和情 人权 限范 围 的联 想 中 , 们可 以 讲奶 奶经 。 同地做 事也有 好 多未嫁 时 的朋友 , 男 的当然不 便来 我 在 但
窥 见钱 锺书 的 “ 权” 识 , 夫 意 丈夫可 以盘 问妻子 与情 人的事 情 , 而 往 , 女的嫁的嫁 了, 不嫁的或有职业 , 或在家等嫁, 都忙着个人切
但是 妻子的位置在哪里 ?她有没有发言权 呢?在钱锺书的夫权观里 , 她还爱看看书 , 只恨 内地男的新书, 借来基本陈旧的外国小说 , 铺 妻子显 然是 没有发 言权 的 。 场丈 夫与情 人 的权 限论 争 中 , 在这 丈夫 填不 满一 天天 时间 和灵魂 的空 缺 。 知 道她气 闷 , 她平 时不妨 才叔 劝 优势尽 显 , 于是妻 子 自然 “ 属”于丈夫 , 归 丈夫 对妻子 有绝 对权威 人 出去 溜达 溜达 。 显得 熬不住 了 , 她 上过 一次 电影 院 , 非去看 并
伦 理 观 念 :权 利 与 自 主
物 内心 形成 一种 内在 的冲 突 , 构成 了小说 的矛 盾焦点 。 看 这也 小说 文 学是一 种社 会性话 语 活动 , 作家 通过 作 品表 达 自己的世界 似平静的情节, 实质上隐藏着主人翁丰富的内心挣扎。 精神需求与 观 、 生观 和价值 观 。 人 由此 , 本往往 能够 反映 出作家 的精 神世 界 , 道 德伦 理的不 相容 性和 排他性 , 仅是矛 盾 冲突的根 源 , 且也造 文 不 而
一
的 占有 权 。 这种夫 权权 威 的理 念下 , 和天 健的结 合就 成为 了 电影 , 去看 什么在 内地算 是电影 。日子一 天天无 事过 去 , 自己 在 曼倩 是 跟 永 远 的不可 能。 而天 健 的死 , 是作 者从 另外一 个角 度对 这种夫 毫无 关 系 , 乎光 阴不是 自己真正 度过 的 。 眼 就会三 十岁 了 , 恰恰 似 转 这 权 观 的肯定 。 天健 的死去 , 成全 了丈夫 对 妻子 的 “ 所有 权” 关 于对 样老得也有些冤 枉。 。
情人绝无资格过问丈夫与妻子的事情。 这便是偷情者所谓“ 盗亦有 身的事。 又因为节省 , 不大交际, 所以过往的人愈来越少。 只到晚 道” 在这 联想 中 , 夫和 情人轮 番登 场 , 自 有各 自的话 语权 , 上或 星期 末 , 有才 叔 的朋 友过 诡 本 不来 看她 , 。 丈 各 拥 偶 她也懒 得去应 酬 。
妻子的惩罚与赦免 , 我们可以看小说的最后一段 才叔懒洋洋地看 透过上面这段文字 ,我们不难理解曼倩内心的寂寞。 她主动 却希 即不发 着他 夫人还未逝去苗 条轮廓的后影 , 眼睛里含着无 限的温柔和关 切。 和天 健进 行爱情 游戏 , 望将 感情维 系 在一个 限度 之 中 , 生任何肉体的关系, 她只是想持续这种能够使她活得有劲些的精神 眼里 的 “ 温柔关 切 ” ,透 露 出才 叔对 曼倩 和天 健 的事情 一无
钱 锺 书 小 说 《 念 之 略 议 纪
文 / 陶 然
摘 要:本文在对钱锺 书的小说 纪念 》进行较深入的文本解读 的基础上 , 小说 的作者 的伦理观 、哲学思考义、两个个 从 方面,探究钱锺 书在 小说 ( ( 纪念》 中展现 出来 的伦理观念以及 悲剧 意识 。
关键 词:情欲 , 自然伦 理,悲剧意识
关系 。 然而通 过对 小说 中故事 的解读 , 却清 晰地 发现 了一个 悖 寞 , 我们 她惋惜于 自己的青春在这平淡无昧的婚姻生活中逝去 , 她想在 论一 虽然接受 了西方对 待婚姻 的形式 , 锺书骨 子里却依 旧是 残 剩的青 春中去寻 觅一些 温存 , 新鲜 。无所 事事 的怠惰状态是 但钱 一些 “ 坚 固的儒家传统婚 姻观 。 的思想依 然保持着 一种深 重的 自 他 然伦 理
一
、
透过 文本 , 也可 以感受 到作者 的情感倾 向剧性的结局 。 天健的死去 、 曼倩身心的回归, 无疑是伦 与才叔无爱的生活 , 使曼倩内心充满了空虚和无法排遣的寂
“ 婚姻 ”是一个 现代伦理 观念 ,在小说 《 纪念 》中 ,钱 理 对 于情 感 的胜 利 。 锺书按照 “ 现代性 ” 规则给才叔和曼倩构建了一个 “ 合法”的婚姻
一
种令人 痛苦 的情形 , 努力 寻求各 种 寄托 以躲 避这 种状态 。① 人们 ”
观—— 一种 等级分 明 的儒家 伦理价 值 。 这种价值 观表 现在 文本 中 , 在 现代伦 理观 中 , 情欲无 疑是一 种正 当而合理 的需求 。 即凌 驾于妻 子人 身 自主权之 上的夫 权 , 以及 凌驾 于 “ 欲 ” 情 之上 的 新 婚之后 , 忙碌 , 只有 似乎还 没有 功夫尝 到甜蜜 … …才 叔 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