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居环境研究课题——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彻技术方法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居环境研究课题——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彻技术方法研究

关键 词 :规 划环 评 ;城 市规 划 ;技 术方 法摘要 :技术 方法 的不 完善是 影响规 划环 评有 效性 的主要 制 约 因素 之一 ,本文首 先 系统
回顾 了国内外规 划环 评 技术 方法 的研 究成果 ,总结 出技 术 方法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围绕城市 总体 规 划特 点 ,本文介 绍 了三 种适 用于规 划环评 的技 术方 法 ,即叠 图法 +GS集成 技术 、水资 源承 载 力法 、数 学模型 法 ,及 其为城 市总体 规 划决 策提 供 的支撑 作 用。最 后探讨 I
规 划 环 评技 术 方 法研 究进 展
1、城 市规 划环评 的作 用及重 要意义 城 市规划 是对 一定 时期 内城 市 的经济 和社会 发展 、 土地利 用、 空 间布 局 以及 各项 建设 的综合 部署 、具体 安排和 实施 管理 ;主要 内容包 括论证 城市 的性 质和 发展 目标 , 定城 市发展 的规 模和空 确 间布局 ,合理 配置 各项城 市基 础设 施等 。


因此 , 开展 对 于城市 规划 的环 境影 响评价 . 从源 头上发 现 减
缓 消除环 境和 生态 问题 .提 出改 进规 划和 减缓 环境 影 响的措施 对策 将有 利于提 高规 划 的科 学性 , 最终 促进 城市 的可 持续 发展 。
认 为将项 目环评 的评 价方 法学直 接应 用到较 高层次 上 , 可 以克 服 就 项 目环 评在 程序 和技 术上 固有 的缺陷 。 这些形 式的规 划环评 都应 用 项 目环 境影 响模型 或者 建立在 这种 模型基 础 上 ②从 规划 实践和 政 策分析 中发展起 来 的技术 方法 ,2 0 0 4年 T e ie 结 合战略 环评 的 hr l v 目的和 特点 . 荐 了若 干适用 于战 略环评 的技 术 方法 。 推 这些 方法 大 部 分是 定 性或 半定量 的 . 具有 灵活 性强 和可操 作性 强 的特 点 , 用 应 这 些方 法得 到 的评 价 结果 能够 影响决 策 。 如英 国2 0 年 推 出的 战 05 略 环境 评价 操 作导 则 ”等 .着 重推 荐 了基 于地理 信 息系 统 的叠 图 法 、可持 续发展 能 力评价 法 、多 目标 分析 、网络 法 、生活 质量 评价

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旨在减少、消除和弥补因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会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流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对规划方案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预测和监测的过程。

它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评估过程,在规划编制的早期就要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避免或减少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包括四个阶段:评价分析、预测评价、决策支持和监测评价。

评价分析阶段主要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预测评价阶段依据评价分析的结果,对规划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决策支持阶段主要是根据预测评价的结果为规划方案最终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监测评价阶段则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价。

三、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规划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描述和判断,通过专家经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权衡和决策。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据和参数进行计算和预测,从而得出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评价方法方面,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其次是数据获取和预测模型的问题,由于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数据获取和模型建立方面存在着难度和限制。

再次是评价结果的应用问题,评价结果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还不充分,需要加强与规划编制的有效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

规划 环 评还 应 从战 略层 次 ,重 点论 证 规 划 中 未 来 开 发活 动 的 布 局 、 构 、 源 的 合 理 配 置 , 结 资 提 出对 环 境影 响最 小 的整 体优 化 方 案和 综 合 防 治对 策 ,并 从 总量控 制 的角 度提 出规 划 中 的 可行 项 目
态保护方针的具体体现 。其 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
生态 问题 。
和限制项 目, 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和削减方案 。
1 可持续 发展 原则 . 2
规划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按照可持续发 展的规划分析, 制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从而使城 市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城市的经济建设 、 社会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一致 ,使城 市建设实现环境、 经济、 社会同步发展。
t tr n tg n ses n fg n rl ub n pa nn s sro sylg e y ti 8 e n ti a e ae h e iw o e rs n hesa t g sae a d a ssme to e ea ra l ig wa eiul eg d b h sc B.I hs p p rb s d on te rve vr pe e t i n s i sa d k o kl n n w-h w ra ssme t fg n r r a ln i g as re fsa d r sa d id x w r o p, nt eoh rh n o e on sfr l o f ses n e ea u b n pa nn , eiso tn ad n n e e es !u o h te a d s me k y p it o o o l te assme tweee h szd fo te ap c fa ayi fg n rlub n pa nig n lsso n i n n mp c,c a tr au c g is h ses n r mp a ie rm h s e to l ss o e ea r a ln n ,a ay i fe vr me ti a t o neme s rsa an t n o te i a ta dpa nn re vr n n d nsrt n. h mp c n n igf n io me t miitai o a o Ke wo d u ba ln ng e io y rs r n pa ni nvr nme ti n mpa tu s  ̄ ne t e io m e ta c se n nvr n n dmi sr i n nitat o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环境重视度的提升,环境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比重越来越大。

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让城市总体规划更加合理,使其可操作性得到提升,有效保证了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开展,避免了城市总体规划中带来的潜在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标签: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离不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虽同为规划,但是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者是总体和局部,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越来越占有较大的权重,明显地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制定,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让城市总体规划更加合理,避免了城市总体规划出现对环境规划考虑不周,而导致方案的反复修改,降低时间成本。

1.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规划,但是它们发生在同一个主体上时,比如在同一个城市展开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那么它们之间就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下边分别叙述之。

1.1二者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的是人口、城市用地、道路交通、公共建筑、廣场建设、供水系统、电力系统、供热系统、防洪系统等等因素。

环境规划则是主要涉及到生态规划和污染防治。

在早期的一些权威法规条例中,比如《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就已经阐明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考虑自然环境对城市以及居民的影响。

而且随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紧密型增强,我国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等,已经进一步说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增加环境规划,是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编制所需。

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在实施上是同时开展互相参照的,不可以发生脱节,造成方案反复修改以及资源浪费。

1.2二者是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体。

所依据的五个因素是:第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二,当地的自然环境;第三,资源条件;第四,历史情况;第五,现状特点。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应用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应用

城市 规划 环 境影 响评 价 ( 以下 简称 规划 环评 )可 以对 城 市规 划起 到 约束 和调 适 的作 用 ,促 进城 市规 划 开始 实施
前就把资源和环境因素放在重要位置上,有助于城市可
持续 发展 战 略的贯 彻 规划 的分析 ,是 在充 分 理解 规 划 背 景 的基础 上 ,对 规划 目标 、规划 对象 、规划 内容 、 实施 方案 以及 相 关法 律法 规和 与 其他 规划 的关系 进行 分 析 。规划 分析 的 目的是确 定规 划 环评 的范 围,找 出规 划 中所 包含 的经 济 活动 以及 对环 境 影 响 的要 素 ,初 步筛 选
境 影 响识 别 与环 境 目标 、评 价 指 标 的确 定 ; ( 4)环 境 影 响识 别 、分 析与 评 价 ; ( 5 )针 对规 划 方 案 也 包括 替
保护 ,所 以需要 寻 求一 种 新 的方 式解 决城 市规 划 中的环 境 问题 ,这 就 产生 了城 市 规划 环境 影 响评 价 , 即通过 分
方 法 有 别 于E I A ,需 要 结 合规 划 的实施 过 程 ,不 断调 整
相 关 的政 策 、计划 、项 目等 共 同考 虑 ; ( 5 )公 众 参 与 原则 ; ( 6 )可 操作 、成 本低 。
摘 要 :城 市规 划环 境 影 响评 价 可 弥补 城 市规 划在 环 境保 护 方 面 的局 限性 , 引导 城 市 规 划指 向可 持 续发 展 目 标 。文章分析 了城 市规 划环境 影响评价 原 则、 内容 和方法 ,并对其应 用进行 了阐述 。
关键词 :城 市规 划 ;规 划环评 ;环境 影响 中 图分 类号 :X 8 2 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9 - 2 3 7 4( 2 0 1 4)0 2 — 0 0 7 O - 0 2

我国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我国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试论我国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摘要: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工业化、商业化的生产都向城市聚集,集约化经济与规模化经济都是以城市为载体。

随着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全面进行城镇化的速度在不断提升,建设美好城市人文环境成为广大城镇居民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把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有机的结合应用的城市建设中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前些年为了追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工作致使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很有必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使这两者共同作用一起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

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

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

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我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水合格率更低。

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

2、城市大气污染情况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就是近期在中国国内引起关注的pm2.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引言城市规划是一种为城市的发展和改善提供指导的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EIA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EIA技术概述EIA即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制度化的评估活动,旨在评估新建、扩建或改建的项目可能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一种基于科学和技术方法的方法,其目的是评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然后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EIA通过一个规范的程序,实现了对环境影响的识别、估计、评价和管理。

EIA减缓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EIA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城市总体规划中,EIA技术可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以确定城市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

评价和预测的结果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有关建成区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养护的撰写意见,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基础保障。

2.详细规划中的应用详细规划(区域规划)针对具体城市区域,对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规划,EIA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EIA技术,可以预测规划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评价和预测出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规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的透明度。

这将有助于规划者确定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具体项目的评估在建设项目中,EIA可以根据具体的建设项目进行逐步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具体的建设项目提供评价建议,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EIA技术可以预测项目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并给出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这有助于建筑企业实现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EIA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一种基于科学和技术的方法,以证实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战略规划的基础保障,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杨信义(石排镇规划管理所,广东东莞523330)经济管理廿裔要3通过阐述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规划的含义,探讨城市规剐实施瑚=.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挂,介绍了规刘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常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供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城砖-毁划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建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劢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二、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是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胁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觎划环境影口惭条伊》中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j或、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称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内容: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包括: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f古。

主要包括资源环撇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
应用研究
作者
(单位)
摘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应重点从生态合理性和绿色化程度等方面考虑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空间,是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焦点。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需要。

1 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城市规划中进行环境评价所采用的防治技术、措施和政策必须可行,且经济合理,社会环境效益好。

因此,需遵循以下原则:
1.1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城市规划环评的目的决定了它与城市规划的同一性,城市规划环境评价应作为城市规划重要内容,应在制订城市规划的同时开展城市规划的环境评价。

1.2 战略性原则
城市规划进行环境评价时,要注重城市建设进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要从战略高度评价城市规划实施时内部各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并从总量控制的原则提出规划中项目实施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方案和各种污染防治的替代方案。

1.3 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广,涉及的环境要素复杂,加之被规划的开发活动多种多样,因此分析工作必须采用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评价规划实施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时更
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城市规划实施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战略环境评价帮助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以保障城市规划实施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评价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对象有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及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开发时序)等。

应针对规划中所提方案,评价这些对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这类影响除了传统的环境污染影响外,还应包括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影响-生态合理性及绿色化程度的评价。

对于环境污染影响,主要分析实施规划前后污染变化趋势、污染分布变化,评价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产生正效应还是负效应,为达到环境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总量控制途径。

规划的生态合理性是分析生态影响的重要手段,主要着重于实施规划前后生态变化的趋势与系统行为,以及此类趋势和行为的合理性;绿色化程度的评价,旨在评价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化程度以及与循环经济理念的符合程度。

2.1 生态合理性评价
从植被数量种类、地表覆盖层、景观、人口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规划实施前后,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定性分析城市规划的生态影响。

重点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开发顺序及利用程度的合理性。

通过分析土地的生态敏感性,确定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不宜建设区域和适宜建设用地。

对于适宜建设用地,针对工业、农业、居住、商业或其他利用方式作生态适宜性或适宜程度的评判。

通过生态适宜性(度)分析,评价规划中各类土地利用相对位置是否符合生态要求,各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排序的规律。

最终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及开发顺序,避免开发活动对其的“不当消费”。

城市的开发与扩展不可能是无限制任意的发展,一旦超出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阈值,自然生态环境将被破坏,甚至可能是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城市发展必须基于其环境承载能力。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明确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城市发展的最大限度,从而判断城市规划的生态合理性。

特别要强调的是,环境承载力的确定应考虑到规划期末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环境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地发展经济,真正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2.2 绿色化程度评价
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的规划仅局限于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其环评工作阶段,不应仅就规划的基础设施布局及产生的污染分析环境影响,还应从更高层次分析规划是否遵循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了“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例如水厂供水量的预测,是否考虑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重复用水率的提高和节水意识的增强使得需水
量增加速度降低;污水厂处理后的尾水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方面分析是否可以进行回用,可回用水量、方式等;清洁能源及新能源的利用及提高利用率的可行性等。

通过对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的绿色化程度评价,用循环经济理念分析城市规划的合理性,避免城市发展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规划过程中高起点、高要求,促使其走上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3 结语
城市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障碍,而这些问题与城市规划及其实施的保障措施有直接关系。

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上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全局、城市规划体系及其他相关的专项规划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必须对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基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城市的发展方针、目标、规模、结构、布局及重大项目选址等,并须加强跟踪评价与环境管理,发挥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 3 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 130-20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