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检测的应用_张莉
血清β羟丁酸βHB测定的医学意义

血清β-羟丁酸(β-HB)测定的医学意义【正常参考值】0.03-0.3mmol/L【临床意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葡萄糖氧化作用受到损害,葡萄糖转化速率提高,酮体的生成加速,而利用降低。
β-羟丁酸并结合乙酰乙酸的测定,对酮症酸中毒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β-羟丁酸测定的重要性在于酮症酸中毒使体内NADH生成增加,进而促使乙酰乙酸形成β-羟丁酸。
在严重的酸中毒患者β-HB/AcAc的比值可从正常人的2:1提高到16:1,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单只血清或尿液中乙酰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乙酸浓度可能造成误解。
在酮症酸中毒早期阶段β-HB/AcAc可达到它的最高点,而继续治疗,此比值将随着β-HB 被氧化成AcAc而有降低。
于是当单纯监测AcAc时,医师常可发现在病人的病情改善时AcAc反而增加,因此必须跟踪β-HB才得到酮症的比较真实的情况。
应该强调的是即使临床病情已经改善,也不要放松监护。
β-羟丁酸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它还做为糖尿病昏迷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用作肝移植后肝能量代谢的指标。
在代谢性酸中毒过程中,除检查电解质之外,还应检查β-羟丁酸的含量。
四临床意义测定β-羟丁酸的优点主要有:①β-羟丁酸是血中酮体的主要成分(占78%),可反映血中酮体生成情况;②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水平增高远大于丙酮和乙酰乙酸,故是酮症酸中毒时更敏感的一个标志物;③β-羟丁酸在酮体中最稳定(4℃可稳定7d),而丙酮和乙急性乙醇中毒(乙醇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AcAc比值升高,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两倍多,故监测β-羟丁酸,并结合AcAc的检测,对酮症酸中毒的鉴别诊断和监护很有帮助。
酮症酸中毒时,患者对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和蛋白质降解代谢,因此,可通过测定早晨空腹β-羟丁酸水平,了解严重损伤、急重疾病、败血症和营养支持的病人体内脂肪蛋白质动员情况。
β-羟丁酸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

β-羟丁酸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摘要】传统检查酮体均是检查尿酮体的含量,但尿酮体以乙酰乙酸为主。
而酮体的主要成分为β-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的78%[1]),所以检测β-羟丁酸才是监测酮症酸中毒最敏感的指标。
β-羟丁酸在酮体中最稳定,采用目前先进的酶联反应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β-羟丁酸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它还做为糖尿病昏迷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用作肝移植后肝能量代谢的指标。
在代谢性酸中毒过程中,除检查电解质之外,还应检查β-羟丁酸的含量。
【关键词】β-羟丁酸酮症酸中毒临床应用文献综述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β-HB)分子式:CH3CHOHCH2(COOH),结构式:,也叫D-3羟丁酸(D3-H)。
它是酮体的主要成分,约占78%[1],是脂肪酸在肝脏进行正常分解代谢所生成的特殊中间产物。
正常人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极少,这是人体利用脂肪氧化供能的正常现象。
但在某些生理情况(饥饿、禁食)或病理情况下(如糖尿病),糖的来源或氧化供能障碍,脂动员增强,脂肪酸就成了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脂肪酸分解代谢产生酮体(β-羟丁酸含量最多,约占78%,乙酰乙酸约占20%,丙酮约占2%[2])的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能力,二者之间失去平衡,血中β-羟丁酸浓度就会过高,导致酮血症(acetonemia)和酮尿症(acetonuria)。
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因此酮体在体内大量堆积还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国外报道正常β-羟丁酸水平为1.0 mmoL/L为高酮血症,>3.0mmoL/L为酮症酸中毒[3] 。
我国血β-羟丁酸正常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各个文献报道不一。
1 β-羟丁酸的检测方法传统检测酮体的方法是在碱性条件下,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复合物。
这种测试方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为5~10mg/dl,对丙酮的敏感度为40~70mg/dl,并且不与β-羟丁酸反应。
血清β-羟丁酸与尿酮体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
阴性 , 阳性率 6 % 。B一羟 丁酸 检测结 果 5 阳性率 明显高 于尿酮体 定性 , 差异具有 显 著性 ( P<00 ) 以 糖 尿 病 酮 症 酸 组 为 .5 。
研 究 对 象 , 种 检 测 结 果 , 表 1 两 见 。
血清 1一羟 丁酸水 平 及其 尿酮 体 含 3 量结果 比较 : 糖尿病酮症组血 清 8一羟丁
—
H / c c可 达 到 它 的 最 高 点 , 继 续 BAA 而
性 , 例 阴性 , 1 阳性率 9 % 。尿 酮体 定性 5
以 ±为 临 界 点 , 果 中有 1 结 3例 阳 性 , 7例
治疗 , 比值 将 随 着 B—H 此 B被 氧 化 成
AA c c而有 降 低 。 于 是 当单 纯 监 测 A A cc 时, 医师 常可 发 现在 患 者 的病 情改 善 时 A A 反 而 增 加 , 此 必 须 跟 踪 B—H cc 因 B才 得 到 酮症 的 比 较 真 实 的 情 况 。 应 该 强 调 的 是 即使 临床 病情 已经 改善 , 不 要 放 松 也
的严重 急性并发症 , 是糖尿病患者的 主要 死 亡原 因。为 了及 时 、 准确 判断病 情 , 非 常 需 要 一 个 高 灵 敏 度 且特 异 性 强 的 指 标 。
糖 尿病 酮 症 酸 中毒 时 由 于 葡 萄 糖 的 氧 化 作 用 遭 受 损 害 , 利 用 减 少 , 解 脂 肪 产 糖 分
宫颈病变的常用方法 之一 , 具有可反复取
余翔 吴 春 霞
有关 ’ 。在 以上各 种 素 的 一种 或 几 种的存 在 下 就有 一个 连 续 发 展 的过 程 , CN一原位 癌 一早期 浸润 癌 一 润癌 , I 浸 随
GGT、GLu、β—HB和Hcy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

GGT、GLu、β—HB和Hcy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目的探讨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GT)、血清葡萄糖(GLu)、血清β-羟丁酸(β-HB)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对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价值,以此提前做好患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从而延迟患者的发病时间,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方法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将89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将体检中心体检的133名健康人群纳入健康组。
取晨血分别检测GGT、GLu、β-HB 和Hcy。
结果糖尿病组患者GGT、GLu、β-HB和Hcy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康人群开展GGT、GLu、β-HB 和Hcy等检测,可有助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以此为后继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参考。
标签:糖尿病;早期诊断;GGT;GLu;β-HB;Hcy糖尿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11%以上[1]。
在当今的医疗技术条件下,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唯一的有效的治疗途径就是通过通过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方法,稳定和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2-4]。
但即使患者能够做到规范治疗,但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现糖尿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5]。
在此情况下,针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各医院医疗工作者主要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之一。
因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若能够早期对病情加以诊断,可以提前做好患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尽早改善患者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等,从而延迟患者的发病时间,甚至最大限度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现将该次糖尿病早期诊断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该院内分泌科治疗的89糖尿病患者,和体检中心体检的133名健康人群作为分析对象,将其分别纳入糖尿病组和健康组2组。
糖尿病患者的纳入标准包括: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18周岁。
糖尿病患者检测血β-羟丁酸的意义综述

中毒( H下降 , C ,降低 )。酮体生成增高 , p H O一 目 超过组织 的处理 能力 , 使血 、 中酮体增多 尿 。血酮体 中 B一羟 丁酸约 占酮体 总 量 的 7 %, 0 乙酰 乙酸约 占 2 % , 8 丙酮约 占 2 , %t。酮体还可在体 o l 外刺激胰岛素分泌 , 产生 氧原 子致 脂质过氧化 , 加速细胞凋亡 , 抑制单核细胞生长 , 这可能与糖尿病心血 管疾病有关 。 、 2 B 一羟丁酸与尿酮 的临床变化 临床上一直 沿用 尿试 条来 检验尿酮体 , 尿酮体试条上含有 的亚硝基铁氰化钠与 乙酰乙酸反应 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 与丙酮 的反应较差 , B~羟丁酸不发生反应 。在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 与 早 期或缺 氧严重 时 , 乙酰乙酸转化 为 B一羟丁酸 , 而使 B 从 一 羟 丁酸 / 乙酰 乙酸比值 从正常的 2 31 - / 提高到 1/ ,而尿酮体 61 主要 检测乙酰 乙酸 , 故此时可 出现尿 酮体 假 阴性 ; 在临床上 而 发生轻度酮症时血 中 B一羟丁酸与 乙酰乙酸 的浓度 比为 2: , 1 重症时 为 3: ; 1对极严重缺 乏胰岛素且 为时已久者 , 酮症酸 中 毒常伴有乳酸酸中毒 ,此 时 B一羟 丁酸抑制其他酮体 的释放 , 而使尿酮体 反应反 而呈弱 阳性或假阴性『。 l 】 1
3 B一羟 丁酸 在 治 疗 中的 变 化
个重要参数 , 酮症酸 中毒容易 引发死亡 , 糖尿病的危 险并 是
发症之一f 以前一直通过测量尿液中乙酰 乙酸 的含量来确定 , 3 I 。 但尿酮体 易受人体 水代谢 的影响 , 量准确率不 高 , 测 另外 乙酰准确地反 映酮
特 点 『 , 重 者 可 危 及 生命 。 l严 1
血清β-羟丁酸与尿酮体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β-羟丁酸与尿酮体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检测中的相关性和灵敏度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比较和分析健康人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20例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含量及其在研究组内的阳性率。
结果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含量在对照组、糖尿病无酮症酸中毒组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通过血清β-羟丁酸的监测,可早期诊断糖尿病,预防和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关键词】β-羟丁酸尿酮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149-0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为了及时、准确判断病情,非常需要一个高灵敏度且特异性强的指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由于葡萄糖的氧化作用遭受损害,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酸中毒或昏迷。
酮体是脂肪氧化不完全的产物,包括β-羟丁酸(β-HB)、乙酰乙酸(ACAC)和丙酮(Acetone)3种成分,前两者是酮体的主要成分,分别占78%和20%,丙酮仅2%[1]。
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是人体利用脂肪的一种正常现象。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浓度升高前血液中酮体含量会有明显升高[2]。
本文旨在探讨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在糖尿病及其酮症酸中毒诊断和监测中的灵敏度和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地选择这两项指标的检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糖尿病酮症(DKA)组DKA患者2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岁;正常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5岁,均为健康体检者,血糖值均在参考范围内。
1.2标本收集:采集空腹静脉血,未使用促凝剂,无溶血、黄疸及脂血样本。
1.3试剂及仪器:①仪器:日历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U1500尿液分析仪。
临床糖尿病β-羟丁酸(β-Hb)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临床糖尿病β-羟丁酸(β-Hb)检测方法及
临床意义
糖尿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功能紊乱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死亡率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一般为2%~10%,年轻人为2%~4%,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0%。
因此,应重视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中晚期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β-羟丁酸的测定。
临床意义
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敏感性优于传统尿酮体的检测。
疗效评价: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血β-羟丁酸浓度显著降低, 因此可作为衡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的重要指标。
β-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β-羟丁酸的检测有助于1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
检测方法
临床常以检测尿酮体诊断,方法简便易行,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尿酮体测定不能反映血酮体水平,尿酮体阳性可明显滞后于血酮体升高(滞后时间可达16~20小时)。
当患者无尿或肾功能严重损坏、肾血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酮可减少或消失,则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的漏诊。
尿酮体的试纸检测可受影响因素较多,结果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采用酶法测定β-羟丁酸,不仅可测定酮体的主要成分β-羟丁酸,而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β-羟丁酸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小结
血β-羟丁酸可弥补尿酮体的不足,能更有效地反映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糖尿病酮症的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的比较性研究

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的比较性研究余红梅;周新【期刊名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07)001【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在健康人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检测中的相关性和灵敏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和分析健康人200例、糖尿病无酮症者120例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32例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含量及其在研究组内的阳性率.结果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含量在对照组、糖尿病无酮症酸中毒组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β-羟丁酸的灵敏度高于尿酮体;在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两者的灵敏度趋于一致;在判断患者的酮症酸中毒的严重程度上,血清β-羟丁酸检测的价值高于尿酮体.结论血清β-羟丁酸比尿酮体能更准确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血清β-羟丁酸的监测,可早期诊断糖尿病,预防和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总页数】3页(P22-24)【作者】余红梅;周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湖北,武汉,430071;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襄樊,441021;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湖北,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血清β-羟丁酸和尿酮体在DKA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J], 高凌成2.53例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血清D-3-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含量的对比分析 [J], 王立军;梁常喜;胡邦浩3.血清β-羟丁酸、血糖及尿酮体水平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性分析 [J], 赵云芳;苗阳;付印;赵茹云;胡增祥4.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与尿酮体及葡萄糖检测意义临床探讨 [J], 项国谦;陶晓薇;赵洪灿;陈岳明;冯迪英5.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血清β-羟丁酸及尿酮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J], 赵云芳;苗阳;付印;赵茹云;胡增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年第15卷第7期 140院时接受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
按照患者糖尿病尿蛋白水平将其平均分为A组(尿蛋白阴性)、B组(尿蛋白阳性)、C组(糖尿病肾病)三组,每组各30例,另选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2)120例研究对象中男7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7.5±1.6)岁。
四组研究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1.2.1 仪器与试剂仪器:三项试验均采用奥林帕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试剂与方法: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采用北京九强公司提供的试剂,方法为免疫分析法;胱抑素C(CysC)采用北京九强公司提供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mAlb)是由北京九强公司提供的英国朗道试剂,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1.2.2 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均按照试剂说明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HbAlc控制在4.0%~6.5%为正常,CysC控制在0.50~1.10mg/L为正常;UmAlb控制在0~30mg/L为正常。
1.4 数据处理使用SPSSl8.O进行处理。
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2.1 各组HbAlc、CysC 、UmAlb检测结果比较各组HbAlc、CysC、UmAlb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见表1:表1 各组HbAlc、CysC 、UmAlb检测结果对比组别nHbAlc(%)CysC(mg/L)UmAlb(mg/L)A组305.4±2.8*1.4±0.3*41.4±22.8*B组308.2±2.4*3.4±1.2*103.4±79.8*C组3011.2±3.6*35.4±1.3*3265.4±142.8*3对照组304.4±0.80.6±0.314.4±2.8注: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A组和B组比较,3P<0.05。
2.2 各组HbAlc、CysC、UmAlb阳性率比较各组HbAlc、CysC、UmAlb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如表2所示:表2 各组HbAlc、CysC、UmAlb阳性率比较组别nHbAlc(%)CysC(mg/L)UmAlb(mg/L)A组3012(40.00)16(53.33)13(43.33)B组3030(100)30(100)30(100)对照组300003 讨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慢性并发症,早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蛋白尿,发展到后期会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一直到出现肾脏器性质发生改变造成肾功能衰竭。
在发病早期,肾功能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变,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蛋白尿会逐渐增多,出现白细胞、红细胞以及管型尿等,肾功能缓慢减弱[1]。
相关文献[2]报道指出,在糖尿病后期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肾功能损坏,发展到后期有25%左右的病人会发生尿毒症。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不太明显,是不易被察觉的。
同时,早期糖尿病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应及时的进行积极治疗。
HbAlc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糖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就会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这种结合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和血糖浓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2]。
中国糖尿病指南建议将HbAlc控制在6.5%以下,有关文献[2]报道指出,糖尿病患者HbAlc控制在7%以下,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
CysC是用于评价早期DN的一种新指标,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变化的理想标志物。
UmAlb分子较大,是判断肾小球滤过率损伤的敏感指标。
三者在早期DN中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在本研究中,A、B、C三组患者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HbAlc、CysC、UmAlb在早期DN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三者联合使用,更能提高早期DN诊断的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 张艳菊, 刘吉纯. 尿微量尿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和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指标在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 (04): 957-958.[2] 王志贤, 杨红.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β_2微球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 (09): 21-22. [3] 姚雯颖, 赵军. 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清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24): 2759-2760.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检测的应用张莉(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输血科),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β-羟丁酸检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2月份接收的糖尿病患者5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
应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对象的血清β-羟丁酸进行检测,同时对糖尿病患者不同病情发展阶段的血清β-羟丁酸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在血清β-羟丁酸的水平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病情I期的患者,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其余病期患者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病期与血清β-羟丁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通过对血清β-羟丁酸进行检测,能够尽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同时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其检测结果能够为医师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血清;β-羟丁酸;检测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07.118·医学检验·(上接第139页)(下转第141页)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年第15卷第7期14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主要因机体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自身结构障碍,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不足,继而导致机体血糖利用出现障碍。
糖尿病患者机体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存在紊乱,存在酮体的大量储积,其中血清β-羟丁酸是主要酮体,在酮体总量中占78%。
血清β-羟丁酸在机体血液中稳定性较好,且不会因黄疸、脂血以及溶血而发生异常,能够较好的反映机体酮体情况,因此在糖尿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份—2014年12月份接收的糖尿病患者50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
年龄范围为14岁到78岁,中位年龄为(54.3±3.4)岁。
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
年龄范围为13岁到77岁,中位年龄为(55.9±4.1)岁。
糖尿病患者按照发病时间进行分期,其中病程≤1年的患者为I期,共21例;病程为1年以上到5年的患者为II期,共11例;病程为5年以上到10年的患者为III期,共10例;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为IV期,共8例。
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提示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次日清晨对两组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液进行采集,采集量为3毫升,同时采集全血2毫升,静脉血实施低速离心处理,速度控制为每分钟3500转,时间控制为10分钟,收集血清,并置于温度为2℃到8℃的冰箱中保存。
全血样本则颠倒混匀,并同样置于温度为2℃到8℃的冰箱中保存。
采集样本均不存在溶血、黄疸、脂血的情况,检测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
仪器设备选择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AU5421,遵循仪器操作流程对两组样本进行检测,其中血清β-羟丁酸试剂应用循环酶法,并配合配套校准品。
试剂均产自四川省新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准品以及试剂的批号为0912061。
1.3 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同时对不同病期患者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涉及数据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格式为(±s),组间数据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分析处理,P<0.05,则提示数据资料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对象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较如下表所示:表1 两组对象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较组别例数血清β-羟丁酸(mmol/L)实验组500.49±0.12对照组500.22±0.10可见,在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较上,健康体检者的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实验组更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病期患者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较如下表所示:表2 不同病期患者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较组别例数血清β-羟丁酸(mmol/L)I期210.30±0.10II期110.37±0.19III期100.49±0.23IV期80.54±0.24可见,在不同病期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较上,I期、II期、III期以及IV期患者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依次增高,关系呈现正相关。
其中I期患者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相比II期、III期、IV期均要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在临床上,糖尿病是常见的机体慢性疾病,主要因生活、环境以及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居高不下、糖尿,病情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容易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导致机体系统受损。
由于糖尿病起病隐匿,难以察觉,因此早期诊断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导致病情出现不可逆的后果[1]。
血清β-羟丁酸是临床检验的常规指标,其能够有效反应机体血液酮体的情况,相比其余两个相关指标丙酮以及乙酰乙酸,含量相对较高,且最为稳定,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上,血清β-羟丁酸是重要的标志。
此次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β-羟丁酸检测,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血清β-羟丁酸的水平比较上,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病情I期的患者,血清β-羟丁酸水平比其余病期患者低,差异明显,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病期与血清β-羟丁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这与耿汉科[2]的研究结果相符。
提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清β-羟丁酸水平明显上升,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病程发展与血清β-羟丁酸水平息息相关,应用血清β-羟丁酸水平检测,能够有效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能够早期诊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1] 黄海泉, 唐吉斌. 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 13(3): 109-110.[2] 耿汉科.血清β-羟丁酸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诊断价值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7):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