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 吴伯箫
九年级语文:8 、 菜园小记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材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8 、菜园小记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吴伯箫种花好,种菜更好。
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的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
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
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昙园也是花园。
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
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
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郁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
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
这种花乘坐"菊",看来是有道理的。
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画地为牢,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
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
那是在大种蔬菜的时期我们三个同志在业余时间为集体经营的。
收成的蔬菜归集体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丰富的享用。
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菜园小记》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写作的 层次。 2.了解写作背景和文章主旨。 3.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吴熙成, 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 始散文创作,已出版《 羽书》、《烟尘集》、 《出发集》、《北极星 》、《忘年》、《吴伯 箫散文选》等。吴伯箫 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
课堂练习
(结合1961年背景)
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大跃进”和“反右倾” 政策的错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苏联政 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 ——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全国人们生活条 件极差,有的地方草根树皮成为人民的主要食物。
作者希望通过此文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建 设的热情,希望人们能继承和发扬当年延安军民 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战胜困难。
4、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1)用词美 “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竞肥争绿”词语的运用妥 帖而富有色彩之美。多处注意运用了叠音词语,使文句 具有了音韵美,“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等。 (2)修辞美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比如,那段对瓜 菜新芽的描写,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问,这 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一幅新芽图写得清新可爱, 充满了诗情画意。 (3)质朴美 恰当引用了农谚俗语和古人诗文,语言质朴简练,使文 章具有了鲜明的田园特色、农家风味,散发着浓浓的乡 土气息。
总之,这是一个枝叶掩映、花果飘香的小园, 充分展示了菜园的生气蓬勃、情趣盎然、美 丽诱人的美景,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蔷薇花
木槿花
二、事件小:文中写了哪些小事?“小记”’
记的事小吗?为什么?给这种写法起个名称。
浇水、积肥、种菜等事,都是平常小事,按照农 事活动的自然流程来写作。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吴伯箫 菜园小记》教案附作业优化设计及答案

菜园小记吴伯箫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放在以小见大,记叙、描写、抒情融合的写法上。
2.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散文形敬神不散”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肥硕(shuo4〕自给(ji3) 姹紫嫣红(cha4)(yan1)槿(jin3)甬(yong3)稠(chou2)绛紫(jiang4)菜畦(qi2)侍弄(shi4)窖(qiao4)韭菜(ic)石窠涔cen)洌(lie4) 濯(zhuo2)杈(cha4)矍烁(jue2 shuo4) 掐(qia1)腌渍(yan1 zi4)庶(shu4)抟tuan2)一苔(tai1)煦暖(xu4)芜荽(yan2 sui1)茬(cha2)2.解释下列词语。
(l)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
(2)繁盛:繁荣兴盛。
(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
(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涔涔地: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
(7)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ang1)(古酒杯)”。
(8)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引曾子谓子夏曰。
“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泅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
(抱朴子):“南阳鄜县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四五十岁者。
”课文指高寿。
3.(1)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中心。
(2)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
吴伯萧(1906)原名吴熙成,曾用笔名山屋,天节荪。
山东省莱芜县人。
抗战第二年赴延安。
曾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科长,张家口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东北大学社科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主编《东北文化),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教社副社长,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中科院文研所副所长。
《菜园小记》课件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吴 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 始散文创作, 已出版《羽 书》 、《烟尘集》、《出发 集》、《北极星》、《忘年》、 《吴伯箫散文选》等。吴件箫 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作者总 是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 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 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作品主 题设计和创作基调单纯简练, 峭拔明朗,展示的一帧帧画幅 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 代色彩。
时代背景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 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 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 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 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 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 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 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 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是传统赋体中铺陈的笔法,层层写来,更加突出 菜园,也充分展示了菜园的生气蓬勃、情趣盎然的 美景,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2、找出描写果园和花园的特点。
结构上都是先概括后具体。果园具体描写了最有特 点的开花、结果两季。花园具体描写波斯菊。描写 的角度从视觉、嗅觉、等。
通过哪些方面写果园反映了延安军 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听课文录音,思考:
1、文章以什么为 线索? 2、各段写了什么 内容? 3、全文可分为几 个部分?
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 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 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种菜比 种花好。 第二部分(第3—6段)写菜园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7段至篇末)写种菜的全过程。
主题思想 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 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 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 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 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6课《菜园小记》精品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菜园小记【文本导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大生产运动中,种田、纺车纺线、种菜成为每一位战士的必备的功课。
且不说纺线,单就这菜园里,就有很大的学问。
“种花好,种菜更好。
”作者简短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的思维拉入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于是,我们跟着吴伯箫来到延安蓝家坪,来到他的菜园里,去跟他学一手种菜的技艺吧!【作者卡片】吴伯箫,现代散文家,山东莱芜人。
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
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
当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家处于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8年的人,“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
他应《人民日报》的要求,先后写了包括《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在内的一组散文,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人民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肥硕.()②多浆.()③姹.紫嫣.红()④菜畦.() ⑤宿.根() ⑥涔涔..()⑦濯.() ⑧腌渍.() ⑨沁.人心脾()⑩芫荽..() ⑪抽薹.() ⑫三茬.()⑬宿⎩⎨⎧ 宿.儒( )两宿.未睡( )星宿.( ) ⑭脉⎩⎨⎧ 命脉.( )含情脉.脉( ) ⑮浆⎩⎨⎧浆.洗( )浆.糊(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槿( )谨( )②⎩⎨⎧ 降( )绛( ) ③⎩⎨⎧ 辟( )僻( ) ④⎩⎨⎧ 沁( )泌( )⑤⎩⎨⎧ 岑( )涔( ) ⑥⎩⎨⎧腌( )俺( ) 3.近义词辨析①繁茂·繁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开辟·开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五彩斑斓·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点拨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菜园小记_吴伯萧

菜园小记种花好,种菜更好。
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
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
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
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
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果园也是花园。
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
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
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
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密密丛丛地长满了向阳的山坡。
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异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
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
这种花称作“菊”,看来是有道理的。
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
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
那是在大种蔬菜的时期我们三个同志在业余时间为集体经营的。
收成的蔬菜归集体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丰富的享用。
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
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种“十边”,可是见缝插针,很自然地“十边”都种了。
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
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
地的一半是韭菜畦。
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当然要费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
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
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
职高语文课本菜园小记作者吴伯箫讲解笔记

职高语文课本菜园小记作者吴伯箫讲解笔记作者:吴伯箫,当代著名作家。
他在上海出版了许多介绍西方文化的通俗读物。
新中国成立后又写了大量杂文、散文等作品。
因他早年留学美国,后来长期生活在苏联,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介绍性质。
主要特点是语言幽默风趣,形象丰满逼真。
尤以短篇小说见长。
本书是他的随笔集,收录的都是关于创作或翻译的经验之谈,对文艺理论研究也颇有参考价值。
——引子(第1页)其一不是“安贫乐道”的无为思想,而是充满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据我看来,吴先生那种把“道”仅限于儒家伦理范围内的狭义的“道”的观念,与胡适之流相比,还是可爱的;它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渴望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强烈愿望。
虽然它尚未完全跳出旧式士大夫阶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毕竟已向前跨进了一步。
尽管它只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萌芽,但在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这样说来,没有一点儿积极意义吗?回答:《菜园小记》开头两句话说得很有趣味。
由此及彼,类推比附,如山间的清泉流淌入深潭,似微波荡漾起层层涟漪,每一圈波纹便都闪耀出光辉。
“余无所嗜好”,并非表示自己一无追求,甘心寂寞。
相反,正是“不能禁其心之所欲”。
“又尝问之”,则是指求仙访道了。
按照中国古老的格言,认为一切事情都必须“做功夫”,即努力去获取。
在我们眼里,一般所谓无为,实际上就是所谓有为,这应该算是半个老子吧!他的这些议论是在《自传》发表之后讲的。
全书第二部分,是讲在北平女师大的事情,既亲切自然,又含蓄蕴藉,很有韵致。
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个人境遇,从感情上他确实是不满的,于是接着他便顺势申述理由。
凡是自己赞同的东西,当然首先要肯定它。
例如,陈独秀认为社会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便给予高度评价;林语堂则认为这种设计实在荒谬绝伦。
对于自己所反对的东西,他毫不迟疑地加以否定。
例如,马寅初先生提倡保存中医药,他就断然否定之。
过去常听人夸奖某人既正直又谦虚,实际上往往难免矫枉过正。
1.菜园小记

•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
•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延安 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突出 问题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把花和菜Biblioteka 用进行比较目突的出? 问题
正面 观点
负面 观点
阅读课文3-5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的是菜园的自然环境,为什么 还要写果园、花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 法?起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词语
(l)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 (2)繁盛:繁荣兴盛。 (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 (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 可 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 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涔涔: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
通读课文思考问题
突出 问题
突出 问题
问题1
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时代 背景
写作 背景 方案三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 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当 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 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 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 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吃得 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方的案胜二利。
主题思想
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 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 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 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 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铺陈的笔法,层层写来,更加突出菜园,也 充分展示了菜园的生气蓬勃、情趣盎然的美 景,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园小记》一文通过写种菜生活,表现了以苦为乐、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
▲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
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
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
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比沧浪之水还好。
同样种菜的别的同志,菜地附近没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里去挑,不像我们三个,从石窠通菜地掏一条窄窄浅浅的水沟,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
大家都羡慕我们。
我们也觉得沾了自然条件的光,仿佛干活掂了轻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决心要把菜地种好,管好。
▲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待露叶与琼枝。
”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
”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
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
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
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
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
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
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
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
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那年蔬菜丰收。
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薹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
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
园里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
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
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边,一直挂到过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