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寒法之讲究

合集下载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21
疏风散热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用药多为轻清透发之品 配伍清热解毒药 少佐辛温解表之品 可配伍宣肺清肺化痰止咳药及利咽药
22
解表清暑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所用之药由解表寒、清暑热、化湿邪组 成 使用香薷必须掌握其适应证
23
46
3.分利湿邪
代表方:茯苓皮汤 主治:湿热郁阻下焦 但不限于下焦病证 上焦—宣化 中焦—运化、温燥 温病下焦—审因论治
47
要点小结
• 化湿方药配伍重视宣肺利气之品、运 化脾胃之药,淡渗利湿之品
• 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 • 湿邪已化燥,不可盲目使用 • 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
48
5.通下逐邪法
26
2.清解气热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 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 里解。
27
现代研究
祛除病原微生物 的影响 提高免疫功能 抗炎作用 抗休克作用
解毒作用
解热作用
兴奋肾上腺皮质 功能
9
汗(卫)、清(气)
邪在卫分用汗法,“汗”,是指用 辛凉透达之剂。
邪在气分的治疗,强调“才可”清 气。
清气法包括清气泄热法、苦寒沉降 法、下法。
10
透(营)
所谓“透热转气”是指在清营分 邪热的同时,配合轻清透热之品,使营 分之邪热得以转出气分而解。
不能一味用清营滋液之品,以免 腻滞留邪。
11
散(血)
凉血散血为治疗大法 血热—凉血 瘀血—散淤 耗血 —滋养阴血
12
三焦治则的含义

温病之寒湿与湿温浅析

温病之寒湿与湿温浅析

温病之寒湿与湿温浅析也难怪,中医千百年来,理论庞杂,门派林立,很难统一。

从当初武汉疫情暴发之初,作为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国家级中医大伽——刘清泉和仝小林的诊断结果就不一样。

刘清泉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范畴,病因属性以“湿”为主。

仝小林院士认为本病属“寒湿疫”,病机上早期为寒湿袭肺碍脾,中期为寒湿阻肺困脾,晚期为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为肺脾气虚。

此次许多阳了的病人初发病有类似发热畏寒、无汗的太阳表实证,网上许多中医宣称用麻桂剂治疫,他们深信'体若燔炭,汗出而解',加上时逢民间经方热,学经方用经方成为了一股潮流,仿佛不用经方就低人一等似的。

真正的风寒表实证,往往多是汗出而解,可是这次许多阳了病人,用了麻黄汤、大青龙等解发汗后,并没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该化热的化热,该咳嗽的咳嗽,病情迁延。

当然眼下正值隆冬,也是感冒、流感等外感疾病高发的季节,及一些体质偏寒等病人,有是证用是方,用发汗解表剂也不是不可。

俺今儿要说的:伤寒论与温病学还真是黄牛角水牛角,角(各)是角(各)哩!经方确实中医的基石,是群方之祖,用之对证,效如桴鼓,这个学中医人未敢不尊,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不能抱死理认为经方唯我独尊,统治天下。

一句话,伤寒学好了钤百病,温病学好也治百病,不要厚彼薄此,不要作无谓的寒温之争,两者要互参互补互融才是正道。

再凝神想想:明清的医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深谙伤寒经方的大家,他们为何又另辟蹊径,创立温病学呢《伤寒论》云:'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说明伤寒与温病是不一样的。

至于后世把一些具发热的病,甚至伤寒也归类于温病,或是冠以温戾以区别,这些话说起来长,以后再开篇另论。

温病是人体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临床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中医经典温病条,是中医临床诊治温病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温病是指由外感热毒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就对温病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

本文将对温病条辨中的主要条文进行论述。

【一、表里虚实的判断】中医温病辨证的首要任务是判断病邪的表里虚实,即病情的轻重缓急。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指出:“实证,法度内寒;虚证,必度主里热,及为萎黄;表证当恶风。

”这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虚实判断的关键。

另外,《金匮要略》中也提到了寒病危证,如“经常清冷恐呕吐不得食者,有寒也。

”由此可见,对于温病辨证,准确判断表里虚实是至关重要的。

【二、寒热的辨析】寒热是温病辨证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用于辨析寒热。

例如,“喘而汗出者,必恶寒也。

”“身热恶寒,手温而欲饮冷者。

”这些条文通过病人的症状表现,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是寒还是热。

而在《金匮要略》中,还有一些关于寒热辨析的条文,如“经时寒热者,必下之也。

”这些条文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辨析患者体内的病邪性质。

【三、病证的辨别】在中医温病条辨中,准确辨别各种病证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详细列出了许多温病对应的病证,如“鼻鸣,不得臥,出冷汗,者必主温病。

”“发热恶寒,汗出不愈者,为恶寒。

”这些条文通过病人的具体症状,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

只有准确辨别病证,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四、病情的辨析】在温病辨证中,除了辨别病证外,还需要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在《伤寒论》中,有关于温病病情辨析的条文,如“病当恶寒者,必有灸痛也。

”“病人反不冷者,此为除热之虚也。

”这些条文通过观察病人的反应和症状表现,可以辨析疾病的轻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辨察病机】在中医温病条辨中,对于病机的辨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全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在《伤寒论》中,有一些关于病机辨察的条文,如“若厥而颇利,腹胀者,此为阳气微实也。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3
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有:审病因、辨病 机,察邪正、明体质、别兼夹等五方面。 (一)审病因 即辨温邪之性质,据此“审因论治”。 临床表现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发病季节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4
举例来说: 表证: 风热在表——疏风泄热透表 暑热在表——透表清暑泄热 湿热在表——宣表化湿理气 燥热在表——辛凉疏表润燥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8
气分证病变部位甚 广,凡邪不在卫分又未 入营动血者,皆属气分证,故“清气”只 示人以“法”,应用范围较广,具体包括: 辛寒清气、轻清宣气”:邪热 入营,法当清营,但仍应立足透邪外达, 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即于清营方药 中,伍以透泄气分邪热之品,使营分之邪 透出气分而解.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 “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 下焦如权”,是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 化所确立的治疗原则,同时指出:“治上 不犯中”“治中不犯下”,说明三焦治则 有严格的区别。 (三)察邪正
根据邪正消长,使用祛邪与扶正二法,一 般遵循以下原则: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12
21
(3)宣表化湿法
作用: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
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气分
证(恶寒头重, 身体困重,四肢 酸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舌 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22
(4)疏表润燥
作用:用辛凉清润之品,以疏解肺卫之燥
热。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证
2019/2/11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40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风温证治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风温证治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风温证治论上一篇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文章中,黄帝内经解释了为何冬季寒冷,来年春天必然风温热病流行的原理。

原理知道了,那有如何治疗风温热病呢?我们继续看素问的风温证论治。

【原文】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是因冬令损耗其精,寒邪乘虚而人,所以成温病之原也。

盖冬令阳气闭藏,不得宣通,邪伏于少阴之经,酝酿成热,至春令阳升阴降,借少阳转枢之力而出之于太阳,是为温病,复感春风,即名风温。

夫伏邪蕴热在少阴,而外感之风中于卫阳,表里俱热,故尺寸之脉俱浮焉。

风邪鼓盈,与里热相合,排挤津液外泄,原有汗出,若再误用辛温之剂汗之,热邪反增,津液亦不能支,致使身热如火,汗出不止。

若毒热内扰,心宫不宁,神明不清,则言语难出,神昏多眠之症遂作。

且阴液既灼,而筋骨不濡,犹有身重不便,难以行动,手太阴金脏恶火者也。

热邪克肺,失其清肃之令,制节不行,出人气促,鼻息必鼾鼾然有声也。

若误用下法,热邪下陷,下焦津液告竭,则见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误用火灸,或烧针取汗之法,以热攻热,津液立见消亡,则皮肤发黄,惊痫、瘛疭之证现矣。

由是观之,凡辛温之药,皆犯误火之梦,消导之药,皆犯误下之禁,惟宜用葳蕤汤或桂枝合人参白虎汤,辛凉解肌,清热,庶风温解,里热退,而诸证皆愈矣。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疴疾不起,何有风温之患哉?《黄帝内经》有言:若冬天感受寒凉,来年春季必得温病。

又言:冬天若不注意藏精,来年春季必得温病。

这是因冬季耗散了真精元气,则寒邪正可乘虚而人,因冬令阳气不得宣发,故与少阴之气同气相求,伏藏于人体内郁久化热,成为温病之源。

当春季来临,借少阳转枢之力,并同人体之阳气向外升腾,再加春风之邪侵扰,则发病为春温,表里俱热,尺寸之脉为浮象,热迫津液外出为汗。

若此时再用辛温发汗之法,则津液更亏,热邪更胜,以致身热如火,汗出不止。

若毒热内扰,甚至会出现心神不明,则言语难出,神昏多眠之症。

而且阴液既受热灼,则筋骨不得濡养,会出现身重不便,难以行动之症,热邪克肺,使之失其清肃之令,制节不行,则出入气促,有如鼾声。

六温病的治疗

六温病的治疗
承气汤加羚羊角、勾藤、菊、僵蚕
.
65
• 下法不宜盲目投用 • 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并避免过下
伤正 • 应注意攻补兼施 • 在温病后期忌用苦寒攻下
.
66
7.滋阴生津法
• “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 机”
•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
67
(一)临床意义
• 温病的病因病机 • 温病的发病 • 温病的病邪传变 • 病情转归 • 预后
.
56
6.通下逐邪法
• 概念:攻逐泻下,通导里实使邪 热外泄之法。
• 适应证: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 • 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
破结等。
.
57
与治疗伤寒所用的攻下法异同
• 同:作用和方药有类似之处 • 异: • 温病在用攻下法时特别注意顾护阴液 • 温病中还有湿热性温病,所用的攻下以
“轻法频下”为特点 • 古人有谓“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厌早”
.
48
5.清营凉血
• 概念: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 养阴液,通络散血以清除营、血分 邪热的一种治法。
• 适应证: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 或血热亢盛的病证。
.
49
作用
• 清营法: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 凉血法:凉解血热、清火解毒、
散血通络、滋养阴液
.
50
现代研究
• 抗感染、抗炎、中和内毒素
• 增加外周血管血流量、改善微 循环、减轻DIC
• 预后良好:阴盛,转危为安
预后不好:亡阴,进而亡阳
.
70
(二)顾护阴液的作用
•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 • 沃焦救焚 • 养阴托邪 • 增水行舟 • 敛阳救脱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2)适应证: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证,症见寒 热起伏而寒甚热微,呕逆胀满,肢体疼重, 白苔滑厚腻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3)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等。
达原饮
草果、槟榔、厚朴——破戾气所结,除盘踞膜 原之伏邪
黄芩——清燥热 知母——滋阴清热 白芍——敛阴和血
雷氏宣透膜原法:-知母、白芍+藿香、半夏、 生姜
(2)透表清暑法:
1)涵义:是透散表寒,清化在里暑湿的一种治疗 方法。
2)适应证:寒邪外束:恶寒,发热,无汗, 身形拘急,脉浮紧
暑湿内伏:胸闷,脘痞,舌苔 白腻,小便黄赤, 心烦、口渴
3)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
1)涵义:芳香宣透,疏化肌表湿邪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湿温初起,湿郁卫气;症见恶寒,头
(2)湿热留于气分,湿邪未化者,不可单 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虽系气分温病,在使用 清气方药时,切勿过剂,须中病即止,避 免伐伤阳气。
(三)和解法
概念:和解、疏泄半表半里邪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证:温邪郁于少阳、流连三焦及郁伏膜原 的半表半里证。
通过和解表里、分消上下、疏利开达,以冀外 解里和。
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临床运用
栀子、豆豉
(1)代表方剂:
①栀子豉汤(《伤寒论》) ②桔梗散(《河间六书》)
桔梗、栀子、黄芩、 连翘、薄荷、竹叶、 甘草
③加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
(2) 注意事项: 桔梗、焦山栀、淡豆豉、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生枳壳、连翘、苏薄荷、 葱白、生甘草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和解法的分类
清泄少阳 分消走泄 开达膜原

《伤寒论》温法探讨

《伤寒论》温法探讨

《伤寒论》温法探讨《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其中讲述了伤寒的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其中,温法是伤寒论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在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就《伤寒论》中温法的原则、应用以及发展进行探讨。

温法治疗的原则主要是通过温热作用来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中,温法主要包括温热药物的使用以及温热疗法的应用。

其中,温热药物包括辛温、苦温、甘温、辛烈、苦烈等性味的药物,通过其辛散寒邪、苦泄寒邪、甘温中焦的作用来实现温法的治疗效果。

温热疗法则包括温灸、艾灸、温泉浴等,通过热刺激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消除寒邪等。

温法在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范围。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温法适用于阳虚寒邪内盛,以及寒邪内伤阳明之经的疾病。

例如,温法可用于治疗伤寒、温病、中风等病症,通过温热的作用来驱散寒邪、温经散寒,从而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温法还可以用于治疗寒性腹痛、寒疝等疾病,通过温热的刺激来缓解疼痛、舒展经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温法在治疗疾病方面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使得温法在治疗疾病方面更加精准和有效。

例如,温热疗法中的温灸、艾灸等方式得到了更加科学的改进和应用,通过电灸、激光灸等技术的结合,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温法应运而生,例如物理热疗、热疗设备等,通过热能的运用来对疾病进行治疗。

总之,《伤寒论》中的温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原则主要是通过温热作用来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温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其在治疗疾病方面更加精准和有效。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温法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对于进一步发挥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温病 寒法 对于温病的 治疗 ,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
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
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
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
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1 温病“以寒为补”
阴主要包括津液和血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温为阳邪,其性属热,每易化燥耗伤
阴液,正所谓“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迨至阴津殆尽耗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故历
代温病大家均十分重视保护阴津,如吴鞠通有言“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
者苟能时时预护堤防,岂有精竭人亡之虞。” 叶天士在《温热论》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
津与汗”,可见津液作为阴类物质的重要性,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疗
始终以养阴护阴为法。
温病“以寒为补”,实际是指“寒以养阴”“寒以救阴”的护津救液思想。
所以寒法不仅在清热方面发挥着重要祛邪的作用,且同时亦起着滋阴扶正的作用。即,
以寒撤热而存阴,以清滋养而充阴液。
2 温病寒法的分类
温病在不同病理阶段各有特点,且不同脏腑阴伤特点亦有别,故寒法亦有异。如有:辛
寒法、甘寒法、苦寒法、酸寒法、咸寒法等。其中,辛寒法与苦寒法,是以清为主,通过祛
邪以救阴液;甘寒法、酸寒法以及咸寒法,是以滋为主,直接补充阴液。如叶天士提出胃津
亡者,主以甘寒;肾阴亏者,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沙参麦冬汤、益胃
汤为甘寒法,治肺胃津伤;加减复脉、二甲复脉、三甲复脉、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为咸寒法,
治肾液亏竭。此外,还有咸寒苦甘法之增液汤;酸甘化阴之连梅汤;苦甘合化之冬地三黄汤、
加减黄连阿胶汤等。 是故对各寒法的把握,当明辨其各自立法之目的,治疗之偏重,用药之
特点,以灵活运用于临床。
2.1 辛寒法(辛凉开达)辛,指辛透;寒,指寒泄。辛寒法是用辛寒之品,透热外达,
大清气分邪热。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症见壮热,汗出,心烦,渴欲饮冷,
苔黄,脉洪数等。药如石膏等,方如白虎汤。
2.2 甘寒法(甘寒养液)指用甘寒之品清养以救液,起到清滋的作用。主治热伤肺胃气
津者,一为直接补充阴液,如雪梨浆、五汁饮、牛乳饮、西瓜等,一为间接滋液生津,如沙
参麦冬汤、益胃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汤、三才汤等均寓此意。
2.3 苦寒法(苦寒直降)苦寒法,又名清热泻火法,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
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苦寒之力轻者如黄芩汤、栀子黄芩汤,黄连解毒汤较重,三黄石膏汤尤重。
2.4 使用注意辛寒、甘寒与苦寒的区别在于:“清热之法,首用辛凉继用轻清者,所以清
肃气分之浮热也。终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气分之燥热也。”“未经汗下和解而化燥者,火盛则
燥也,当用苦寒清火为主;已经汗下和解而化燥者,液涸则燥也,当以甘寒滋燥为主。”(《重
订广温热论·卷二》)“凡温热病宜于辛凉开达者,早用苦寒直降,即为误遏,冰伏其邪而内
陷;宜于苦寒直降者,但用轻清甘寒,只能清热,不能退火。” (《重订广温热论·卷二》)
即,凡温热病之宜于苦寒者,切忌早用甘寒,盖因苦寒为清,甘寒为滋,若医以鲜生地、石
斛、玄参、麦冬等之清滋法,误作清泄法,则会出现热益壮,神益昏,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药,
得大热煎熬,其膏液即化为胶涎,结于脘中,反致伏火不得从里而清泄,从此为闭为厥,为
痉为痫,甚则为内闭外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