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_韩振杰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治温病的异同(二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治温病的异同(二(4)通下法通下法,即一般所说的下法,温病中常用此法泄下郁热、通导积滞、通瘀破积,是温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运用伤寒法者,治疗阳明温病,常用大、小调胃承气汤;治疗热结膀胱的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
运用温病法者,除采用伤寒下法者外,又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内容。
如对于邪正俱实之证,出现阳明里结并见邪陷心包,补充了牛黄承气汤;兼见肺热咳喘,补充了宣白承气汤;对于邪盛正虚、津液枯竭,肠燥便秘者,补充了增液汤;正虚邪实,病情危笃,补充了新加黄龙汤;对于湿热积滞肠道,补充了枳实导滞丸。
(5)清营法清法是清热凉营、泄热养阴的治法。
运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语、舌质红绛等症,其中舌质红绛是邪入营分的主要依据,对于温病邪热入营,因伤寒学派医家未能掌握温病舌诊在辨证上的重要意义,故还没有认识到这类病变的本质。
他们把神昏谵语统统作为阳明实热论治。
犀角、玄参之类的清热凉营药,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本书的成书年代比《伤寒论》还早,但遗憾的是仲景未曾使用,以致后世伤寒学派的医家也基本不用这类药物治疗温病,这当然是其中不足。
温病学家认识到了邪入营分病变的本质,采取清热凉营治法,拟制了透营转气的清营汤,以及气营两清的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
清热凉营这种治法是伤寒学派所没有的,是温病学派的创造和发展,由于这种治法的运用,提高了中医治疗温病的效果。
(6)凉血法具有清解血分邪热、凉血散血的作用。
用于治疗温病邪入血分、热邪炽盛、耗血动血、出现斑疹吐衄等。
对于热盛耗血动血之证,仲景对其临床表现有细致观察,在《伤寒论》反复提到“阳盛则衄”、“到经不解,必清血”、“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仲景的这些描述,现在看来,属于热入血分引起的耗血动血、神昏谵语的证候。
重要的武器:下法(一)

重要的武器:下法(一)Paul Klee重要的武器:下法(一)▲曾骞(散人)《儒门事亲》里有句很酷的话,叫“凡在下者皆可下”。
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中。
这个“下者”,系统上可以是指横膈以下的整个体腔以及体腔内的器官组织,其中最大的通道就是胃肠;也是攻下的意思,在指由中至下,即中下路线出于后窍解病的排病趋势形态。
但是现在要仔细讲的一个观念是,所谓下法,通常容易误读为只是泻,这肯定是狭隘的。
讲到所谓的补和泻,不论是针是药,都只有一个关键所在,那就是通之则补,则泻。
也就是说,从观念上讲,通道顺畅了,人体自己的机能恢复起来,该怎么动怎么动,自然就是无为而为下的补与泻。
懂了这个道理,就不容易执迷于所谓的补药,或是所谓的那些花里胡哨的补气针刺手法。
抓能量大象,抓通道循环,抓瘀堵所在,最终实现循环无端。
什么补什么泻就都有了。
回到下法。
所谓的下法,直白地讲,就是一种清洁法,逐之所陈,去其所害,气血自生。
针对的是里实证。
治病必求于本,客垢去,真地存。
所以,如果你说下法,也是补法,也是对的,你说它是泻法也是对的,你说是以攻为补也是对的,你对人体现象进行很多的附加解释,只要不离其本,都是对的,但有时也甚至是多余的,关键只要明白其运作原理。
人体本身就设置了几个大的排病出路,一个在皮肤,一个在口,一个在大小便。
因此有了汗吐下。
客邪出路在表,则发越汗出排病;在中脘以上,胸膈之间的停痰、宿食、毒物、瘀滞,也就是“其高者,因而越之”,即催吐;而同样的,在下者,则可下之。
汗吐下,其实无非都是遵循一个古老的原则,就近解病。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留下有大概三十多个关于下法的方剂。
为什么想写关于下法,因为在今天而言太实用了。
现在的人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得太猖獗,胃肠负担很大。
除了吃,无形的思想负担也重,消耗掉的正气太多,又加上抗生素滥用,寒凉与强酸剂的侵袭,人的水液运化能力大多非常糟糕。
长期便秘的人要注意,只要是长期便秘,不管你去医院做过什么健康体检,上面显示你是健康的话,都是骗人。
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2 扶 正 攻 下 法
主用 于热结腑 实 兼 津液 不 足 , 兼气 液 两 亏 的虚 或
实夹 杂证 。
2 1 腑 实兼 阴液 亏虚 证 身 热腑 满 便 秘 , . 口燥 咽于 , 舌 红 而干 , 焦燥 , 苔 脉沉 细有力 。 此 系热结 液亏 , 半虚半 实之 证 。治 宜增 液攻下 , 方 用《 温病 条辨 》 的增液 承气 汤 ( 玄参 、 地 、 冬 、 黄 、 生 麦 大
通下 法是攻 导 里 实 、 逐邪 下 泄 的一 种 方 法 。具 有
此 系二肠 同病 , 燥热 内结 大肠 , 兼小 肠 热 盛 , 又 下 灼膀 胱 。治宜 攻 下 热结 , 泻火 腑 , 用 《 病 条 辨》 清 方 温 的导 赤 承 气 汤 ( 地 黄 、 芍 、 黄 、 连 、 柏 、 生 赤 大 黄 黄 芒
2 2 兼气 液两 亏证 身热 腹 满 便秘 , . 口燥 咽 干 , 唇裂 齿焦, 倦怠 少气 , 精神 萎靡 , 干 红 , 苔或 黑 而 焦燥 , 舌 舌 脉沉 细无力 或沉 涩 。 此腑 实 未去 , 液 大伤 之证 , 由腑实 失 下 , 延 气 常 迁 而成 。治宜 攻 下腑 实 , 大补 气 液 , 用 《 病 条 辨》的 方 温 新 加 黄龙 汤 ( 黄 、 硝 、 草 、 地 、 参 、 冬 、 大 芒 甘 生 玄 麦 人 参、 海参 、 当归 、 汁 ) 姜 。
光 明 中医 2 1 0 0年 4月 第 2 5卷 第 4期
C G M A r 0 0 V l 5 4 J MC pi2 1 . o 2 . l
・ 9 ・ 6 9
浅谈 通 下 法 在 温病 中的应用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26)韩学杰博士主讲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26)韩学杰博士主讲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26)韩学杰博士主讲五.通腹首方承气汤类承气汤类出自东汉《伤寒论》,以消痞的枳实,除满的厚朴,润燥的芒硝,功实的大黄4味组成,是通腹的首方。
“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因痞、满、燥、实俱全,故四味全用,为寒下剂的代表方;“小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俱而末燥结的阳明热结轻证,故不用芒硝,且减枳朴用量,为清热泻火,宽中行气剂;“调胃承气汤”主治胃肠积热而无痞满之证,故不用枳朴,加甘草缓中,成为缓下之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以小承气汤重用厚朴,名“厚朴三物汤”增强行气除满之力,专治腹满便秘证;再合桂枝汤去芍药,名“厚朴七物汤”专治太阳表邪未解而见阳明腑证的表里双解方;清《温病条辨》以增液汤加大黄、芒硝,名“增液承气汤”,一面增液行舟,一面通便泄热,专治阴亏热结的便秘证;以增液汤加芒硝、大黄、甘草、人参、当归、湿海参,名“新加黄龙汤”,专治气阴两虚的腑实便秘证;以硝黄加生地、赤芍、黄柏、黄连名“导赤承气汤”,清心泻火,专治大小肠燥实热壅证;明《伤寒六书》以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桔梗、姜枣草,名“黄龙汤”,专治正虚腑实证成为扶正泻下剂;清《通俗伤寒论》以白虎汤合调胃承气汤,名“白虎承气汤”,专治胃热肠实证。
六.清气主方白虎汤类白虎汤出自东汉《伤寒论》。
由石膏、知母、炙草、粳米4味组成。
清热生津,专治阳明经热的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证。
成为清气分大热的主方。
《伤寒论》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增大补益气阴之力,可治四大证而见烦渴不止的气津两伤证;《金匮要略》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可治白虎汤证而兼营卫不和;宋《类证活人书》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可治白虎汤证兼湿困的湿温证、风湿热证;清《通俗伤寒论》以白虎汤加柴芩、花粉、鲜荷叶,名“柴胡白虎汤”,治寒热往来,寒轻热重证。
七.温通要方桂枝汤类桂枝汤出自东汉《伤寒论》,由桂枝、芍药、姜枣草5味组成。
中医经典与临床-167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679-中医经典与临床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温病下法在杂病中的应用浅谈
1、最早提出“轻法频下”的是()
A、何秀山
B、柳宝诒
C、吴鞠通
D、章虚谷[正确答案]
E、叶天士
2、关于北方湿热证治特点叙述有误的是()
A、湿浊易化热,且多挟有秽浊、热毒等
B、湿热易化燥且伤津
C、治疗上主张小量慢治[正确答案]
D、湿热病久而入络者,加用活血通络药,可仿三甲散类
E、复杂病机,胶结难分者,选择大方复制法,见效尤快
3、关于温病下法之治法叙述有误的是()
A、温病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或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
B、温病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性较强,主要针对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
C、温病下法主要运用寒下法,治疗温热之邪及湿热之邪,犯及阳明造成阳明腑实或湿热积滞等症
D、湿温宜用下法[正确答案]
E、下法,尤其是寒下法,固然是截断病势、逐邪泄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用之得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毕竟大黄、芒硝等易损伤人体津气,运用不当可导致阴液耗伤
4、“中满者,泻之于内。
”出自于()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确答案]
B、《素问·热论》
C、《素问·至真要大论》
D、《温热论》。
通下法在温热病证中的应用

11 下 法理 论 防 于 《 . 内经 》 奠 基 于 《 寒 论 》: , 伤 通 下 法又称 下 法 、 下 法 、 法 , 清 代 医 家 程 钟 龄 攻 泻 属 所 慨括 的 “ 法 ” 一 。其 发 端 于 《 八 之 内经 》 奠 基 于 , 《 寒论 》 拓 展 于金 元 刘 完 素 、 从 正 , 完 善 于 伤 , 张 而
病 学 家不 但 创 立 了 多 首加 减 承 气 汤 , 以适 应 温 热 病 证 易 于 化 燥 伤 阴 的病 机 特 点 , 且 在 下 法 应 用 理 论 上 提 出 了“ 为 本 , 而 邪 热
为标 , 粪又其标也”, 结 下法“ 非专为结粪而设” “ , 勿拘 下不厌迟 ” “ , 邪未尽 可频下” 等观点 , 为攻 下法的推 广应用奠定 了理 论 基础。其 目的在 于逐 邪热 , 下燥 粪, 保津液 , 祛瘀 结 , 具有 “ 邪存正 ” 祛 的意义。 由于通 下法作 用强烈 , 收效迅 速 , 运 用得 当 如 常 可收到扭转病势之效果 , 但具 体应用时又应严格掌握其 临床指征和 注意事项。
与典 范 。
论》 相关 内容 更 加 全 面 系 统 。清 代 , 、 、 、 叶 薛 吴 王
等集 其 大成 , 为完 整地 总结 了温 热病证 基础 理论 较 和 临床证 治 , 映出祖 国医学 治疗 外感疾 病 的长足 反 发展 与进 步 。 《 伤寒 论 》 中下 法 治 疗 范 围较 为 局 限 , 药也 方
山 西 中 医 21 年 1 0 1 月第 2 7卷第 1期
・
S A X FT M a.2 1 o.7N . H N I O C Jn 0 1V 12 o 1 J
・1・
学术探讨 ・
下法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下法 治疗 口臭 、 腹痛 、 腹胀 、 厌食 等症 , 效果 甚佳 。如 患
者王 某 , 女 , 2 0岁 。2 0 1 0年 6月 1 0日初诊 。患者 口臭
2年余 , 时 有腹 胀痛 , 平 时食 欲不 振 , 出气难 闻 , 大 便 秘
结, 3~5天 一 次 , 曾服 过多 种药物 治疗 , 效果 不佳 。
光明中医 2 0 1 5年 3月 第 3 0卷 第 3期
C J GMC M Ma r c h 2 0 1 5 . V o l 3 0 . 3
・581・
下 法 在 内科 临 床 中 的应 用 体 会
杨 红 涛
摘要: 下法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 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的一种方法, 具有攻下积热、 泻下瘀血和推陈致新的作用。
视 下法 , 认为“ 邪 为本 , 热 为标 , 结 粪 又 其 标 也 能 早 去
其 邪 … …” 。吴 鞠 通受 “ 急下 存 阴” 的启 发 , 除在 《 温病
条 辨》 中 引用 大 承 气 汤 和 调 胃承 气 汤 , 特 别 创 立 了增
肺 主气 , 司呼 吸 , 为 人 体 内外 气 体 交 换 的重 要 通
道, 肺 脏娇 嫩 , 不耐 寒 热 , 易被邪侵, 使 肺气 受 阻 , 气 道 不通 , 宣降失职。《 灵枢 ・ 本输篇 》 : “ 肺合大肠 , 大 肠
者, 传 导 之府 。 ” 肺 卫之 邪 常 内传 肠 腑 , 使 肺气 受 阻 , 上
液汤 , 认 为阴 虚不 能 用 承气 汤 之 时 , 当寓 泻 于 补 , 依 据
气不 通 , 燥 热上 迫 于 肺 , 咽痛 、 咳嗽 发作 。如 患者 李 某, 男, 3 6岁 , 2 0 1 1 年 4月 8日初 诊 。患 者 发热 1周 ,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3)韩学杰博士主讲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3)韩学杰博士主讲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3)韩学杰博士主讲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3)韩学杰博士主讲论治巧配(三)(二十七)补肾固摄法。
肾虚之外,再加上四个症状,就是遗精、早泄、遗尿和多汗,这就成了肾精不摄。
主要的方子是秘精丸方子组成:菟丝子、牡蛎、韭子、龙骨、五味子、白茯苓、桑螵蛸、白石脂。
方子出自《济生方》。
里面主药是,菟丝子、补骨脂、生牡蛎、芡实这几个药为主。
当然一定要加五味子、五倍子。
假如遗尿的病人还要加利尿药,通因通用。
里面利尿的药最主要的就是白花蛇舌草和泽兰。
(二十八)补肾纳气法。
用于肾不纳气,肾阳不足,再加上喘息。
它用的方子就是人身胡桃汤。
方子组成:人参、胡桃、生姜。
方子出自《济生方》。
里面人参、补骨脂、胡桃三个主药。
必须要加上肉苁蓉和巴戟肉,加上紫苑和川牛膝。
川牛膝要用15g。
这个方子平喘,当然没有痰的喘,用这个方子。
尤其中老年人咳喘不止,没有痰,你完全可以用这个方子。
还有一个办法,用蛤蚧给他磨粉,装在胶囊里面,一天要吞服3g,用补骨脂和肉苁蓉煮水送这个蛤蚧的胶囊,这方子也非常有效。
(二十九)补益肺肾法。
肺和肾补益,也就是气虚定位在肺,定位在肾。
它用的方子就是都气丸,或叫七味都气丸。
方子组成: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五味子。
方子出自《医宗己任编》。
它里面主要的药就生地、黄精、泽泻、和五味子。
当然还有加百合、芦根。
百合润肺,气虚和阴虚互根有关系,补肺气以外,还要加百合润肺,还有加黄芩,肺气不足,一般有火,有肺火。
(三十)温运脾阳法。
那就用于脾阳不振,脾阳虚的病人。
定位在脾。
方子就是理中汤。
方子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方子出自《伤寒论》。
理中汤中,甘草不用,干姜用量要小,用5g。
里面要加两个要,一个就是白扁豆,一个就是乌药。
(三十一)温补脾肾法。
那就用于脾肾阳虚。
用附子理中汤。
方子组成: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方子出自《和剂局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
韩振杰陕西省榆林市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总医院(榆林719315)
摘要:本文就通下法在温病中的应用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即苦寒攻下法、扶正攻下法、通瘀破结法、导滞通下法。
关键词:通下法;温病学;医话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4.095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4-0699-02
通下法是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的一种方法。
具有通便荡积、泻下实邪、通瘀破结等作用。
温病中凡是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等证皆可运用。
临床按其作用可分为苦寒攻下、扶正攻下、通瘀破结、导滞通下四种,尤其以苦寒攻下法运用机会最多。
柳宝诒所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就是指此而言。
但也需根据病情的兼挟变化,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
现就各法适应病证分述如下:
1苦寒攻下法
主要用于温病热结腑实或兼它径实热的纯实证。
1.1热结腑实证身热恶热,日哺潮热,烦躁昏谵,汗出大渴,小便短赤,腹满痛拒按,大便密结,或下利稀水、恶臭难闻,舌苔黄厚焦燥,甚至焦黄起刺,脉沉实滑数有力。
此系热入阳明,劫灼胃津,与肠中宿滞内结为燥屎,治宜苦寒攻下,可根据痞、满、燥、实的轻重分别用三承气汤(温病引用《伤寒论》三承气汤已减枳、朴之量,且以调胃承气汤为多用,因为温热病热结腑实证,津气损伤较伤寒腑实更重更速的缘故)。
1.2热结腑实兼它结实热证
兼痰疾热壅肺证:潮热便秘,咳喘胸闷,痰涎壅盛,苔黄厚腻而干,脉沉滑数,右寸实大。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升降相关。
痰热壅肺,肺气不降,热结大肠,腑实不通,二者互为因果,故出现上述证候。
此属脏腑同病,治宜肺与大肠同治,以清痰热,宣肺气,通腑实为法,即苦寒攻下合宣肺化痰,方用《温病条辨》的宣白承气汤(石膏、大黄、杏仁、瓜蒌皮)。
此系燥热结于大肠,痰热结于胸脘所致,治宜攻下腑实,化痰开结,方用《温病条辨》的承气合小陷胸汤(瓜蒌、黄连、半夏、枳实、厚朴、大黄)。
实际上用俞根初陷胸承气汤更佳(瓜蒌、黄连、半夏、枳实、芒硝、大黄)。
1.3兼小肠热盛证身热烦渴,腹满便秘,小便涓滴,赤涩热痛,苔黄燥,脉沉数,左尺弦劲。
此系二肠同病,燥热内结大肠,又兼小肠热盛,下灼膀胱。
治宜攻下热结,清泻火腑,方用《温病条辨》的导赤承气汤(生地黄、赤芍、大黄、黄连、黄柏、芒硝)。
1.4兼热闭心包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语涩,腹满便秘,饮不解渴,舌降苔黄燥,脉沉滑数。
此系气营同病,多由腑实失下,邪热内陷,顺传心包而成。
此时虽以热闭心包为急,但腑实不去,热无从泄,必将内闭外脱。
故宜开窍醒神与攻下腑实并用,方用《温病条辨》的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送服生大黄末)。
2扶正攻下法
主用于热结腑实兼津液不足,或兼气液两亏的虚实夹杂证。
2.1腑实兼阴液亏虚证身热腑满便秘,口燥咽干,舌红而干,苔焦燥,脉沉细有力。
此系热结液亏,半虚半实之证。
治宜增液攻下,方用《温病条辨》的增液承气汤(玄参、生地、麦冬、大黄、黄硝)。
2.2兼气液两亏证身热腹满便秘,口燥咽干,唇裂齿焦,倦怠少气,精神萎靡,舌干红,舌苔或黑而焦燥,脉沉细无力或沉涩。
此腑实未去,气液大伤之证,常由腑实失下,迁延而成。
治宜攻下腑实,大补气液,方用《温病条辨》的新加黄龙汤(大黄、芒硝、甘草、生地、玄参、麦冬、人参、海参、当归、姜汁)。
3通瘀破结法
主要用于热与血结的血热蓄结证。
以身热夜甚,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神志如狂或发狂,舌质紫降而暗,脉沉实或沉涩为主要表现。
此系热入血分,与瘀血结于下焦之证。
治宜通瘀破结,方用《温病条辨》的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
4导滞通下法
主要用于湿热挟滞的湿温里结证,或湿滞大肠证。
4.1湿热挟滞,里结胃肠证胸腹灼热,脘痞呕恶,腹胀作痛,大便溏臭不爽,粘垢如酱,或色黑如漆,苔黄垢
·
996
·
光明中医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CJGMCM April2010.Vol25.4
腻,脉濡数。
此系湿热郁蒸,与积滞相搏,里结阳阴,热重湿轻之证。
治宜清热化滞,导滞通下,方用枳实导滞汤(枳实、大黄、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4.2湿滞大肠,传导失职证少腹胀满而硬,大便不通,头晕胀如裹,神识昏蒙,脘痞呕恶,苔白垢腻,脉濡缓。
此系湿阻下焦,大肠气痹,传导失职,湿重热轻之证,洛宜宣气化湿,导浊通滞,方用《温病条辨》的宣清导浊汤(晚蚕砂、寒水石、猪苓、茯苓、皂荚子)。
(本文校对:王素红收稿日期:2009-09-13)
芒硝和硼砂组方治疗泌尿系结石98例王倩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上游卫生院(莱芜271117)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石淋;芒硝;硼砂;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4.096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4-0700-01
笔者自2005年6月以来治疗泌尿系结石时,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芒硝和硼砂两味中药治疗9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9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61例,女37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
其中肾结石42例,输尿管结石39例,膀胱结石17例。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尿频,尿痛,尿急,尿涩而余沥不尽,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腹部彩超检查有定位结石。
1.2治疗方法自拟排石汤:海金沙30g,鸡内金15g,金钱草30g,茯苓15g,竹叶6g,滑石15g,萹蓄15g,瞿麦15g,泽泻15g,川牛膝15g,大黄10g,王不留行15g,三棱15g,莪术15g,甘草6g,石韦15g,车前子10g,路路通10g,杜仲10g,硼砂6g,芒硝6 10g,其中芒硝用量根据病情、年龄及体质灵活加减。
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2结果
2.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彩超检查结石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显效:症状消失,彩超检查结石直径缩小或向排尿端明显移动;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彩超检查结石直径缩小不明显;无效:症状及彩超检查均无改善。
2.2治疗结果98例中,治愈56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
3典型病例
许维明,女,76岁,因“阵发性右腰腹绞痛半年,加重两天”于2006年3月初诊。
曾行彩超检查提示右肾结石,经西医治疗疗效不佳。
来诊时,右侧腰腹部疼痛呈阵发性,伴尿痛、尿频、尿急,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彩超检查提示右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条状结石2.7cmˑ0.8cm,右肾大量积水。
诊断为石淋,辨证属下焦湿热,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基本方中芒硝用至10g,服3剂后芒硝改为6g,连续服用15剂后,彩超复查结石消失,右肾少量积水。
中药上方去大黄,继服5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4讨论
本病属中医“石淋”,“血淋”,“腰痛”范畴,发病率较高。
究其原因,大多由于现代人多食肥甘酒热,以致湿热蕴积于下焦,复与尿中沉浊物互结,日积月累,逐渐结聚成块,小者为砂,大者为石。
或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恼怒伤肝,气滞不宣,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郁结成石。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行气活血为法。
自拟排石汤在此基础上运用了芒硝和硼砂两味药,芒硝性味咸寒,功能泻下、软坚、散结,故能溶石排石。
硼砂性味甘咸凉,《本草纲目》曰此药“其性柔五金而去垢腻,故治噎嗝积聚,骨哽痰核。
恶肉阴癀用之者,取其柔物也;治痰热眼目障翳用之者,取其去垢也”。
《本草经疏》曰此药“其性柔五金去垢腻,克削为用,消散为能”。
故运用硼砂治疗结石能将结石大者化小,小者化了,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文校对:王新府收稿日期:2009-09-20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
今之医者,或记醜而不精于审脉,或审脉而不善于处方,或泥古而不化,或师心而自用,或临证不多,或狃于偏见,不能已疾而转以益疾,又乌可以言医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嵇序》
·
007
·光明中医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CJGMCM April2010.Vol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