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讲义下)(姜良
清法和补法一起用的原理

清法和补法一起用的原理清法和补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一起使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其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首先,清法和补法是中医学中调节阴阳平衡的两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阴阳相对而又统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当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身体健康;而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清法和补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调节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其次,清法主要是通过疏泄和排出体内的积聚、邪恶等因素,以清除体内的病邪,从而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的邪恶侵袭或正气虚弱等原因导致的。
邪恶在体内积聚后,会阻滞气血运行,干扰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清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泻、下、解、散等手法,通过引导体内的病邪向外排出,达到清除病邪的效果。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泻下剂、排汗剂、解表剂等。
补法则是通过滋补营养,调养正气,增强体内的阳气,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有充足的阳气供给。
阳气是人体内部火热的能量,具有温暖、活动、推动等功能。
当体内阳气不足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补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养血、添精等手法,通过给予体内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增强机体代谢功能,提高阳气水平,达到补益身体的效果。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滋补剂、补中益气剂、补肾精剂等。
在实际应用中,清法和补法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以及何时使用。
例如,对于邪恶尚未积聚,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先采用清法手段清除体内的病邪;而对于阳气明显不足,阴寒体质较重的患者,则需要重点使用补法来增强阳气。
此外,清法和补法可在时间上交替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清法和补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一起使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

清上温下汤黄芩10克黄连6克薄荷10克⽣⽯膏15克升⿇10克代赭⽯15克(先煎)川⽜膝10克⿊附⽚10克⾁桂3克(研末分吞)治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证见⼝⾆⽣疮或⾯部痤疮或⾎热之⿐衄,吐⾎,齿衄,⽛疼,⽬⾚肿痛等,且同时并见腰以下怕冷,或腰膝冷痛,或下肢冰凉,或⼩便清长,或性欲冷淡,或⼥⼦⽉经推迟,或倒经,或男⼦阳痿早泄,⾆淡苔薄黄,脉浮取数沉取稍迟。
黄芩,苦,寒。
归肺、胆、脾、⼤肠、⼩肠经。
清热燥湿,泻⽕解毒,⽌⾎,安胎,降⾎压。
⽤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热烦渴,⾎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中肿⾚,瘀⾎垄盛,必⽤之药。
泄肺中⽕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不⾜,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有九:泻肺经热,⼀也;夏⽉须⽤,⼆也;上焦及⽪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也;安胎,九也。
单制、⼆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主上部积⾎,⾮此不能除,肺苦⽓上逆,急⾷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黄连,苦,寒,⽆毒。
归⼼、脾、胃、肝、胆、⼤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解毒。
⽤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热神昏,⼼⽕亢盛,⼼烦不寐,⾎热吐衄,⽬⾚,⽛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道流脓。
《神农本草经》云:主热⽓,⽬痛眦伤泣出,明⽬。
肠澼腹痛下痢,妇⼈阴中肿痛。
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消渴⼤惊,除⽔利⾻,调胃厚肠,益胆,疗⼝疮。
久服令⼈不忘。
升⿇,⾟、微⽢,微寒。
归肺、脾、胃、⼤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本草纲⽬》:升⿇引阳明清⽓上⾏,柴胡引少阳清⽓上⾏,此乃禀赋素弱、元⽓虚馁及劳役饥饱、⽣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治阳⽓郁遏及元⽓下陷诸病、时⾏⾚眼,每有殊效。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1.疏风清热法,治反复咽痛案
4月6日二診:服上药后咽痛及发热未再发作
,近日偶有牙痛,大便通畅,1~日次/日。舌 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弦细。处方: 银花15g 连翘15g 薄荷6g 防风10g 熟军10g 牛蒡子15g 玄参15g 柴胡15g 炒山栀10g 黄 芩15g 荆芥10g 枳壳15g 炒杏仁9g 丹皮12g 桔梗9g 生甘草6g 茅芦根各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厚朴 鲜荷叶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 ,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飞走攻络苦咸法)
大黄五钱
蝱[虻]虫二十枚(炙干为末) 桃 仁五钱 水蛭五分(炙干为末)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 服,不知,再服。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

G oM Taio a C ieeMeiie Spe br 0 0 V 1 lb rdt nl hns dcn , etm e 1 , o. i 2 3,N . o5
3 7l
・
பைடு நூலகம்
名 医心 鉴
・
姜 良铎 论 “ 、 、 三 法在 热病 辨 治 中应 用 心得 透 清 下”
魏 文浩 焦 扬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双百方针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辟有药理药化炮制与制剂国药鉴别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食疗与护理教学实践与改革英语园地资源开发等圆园多个栏目
环球 中医药 2 1 00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温热之邪 由卫分初入 气分 , 热仍在 上焦 , 由卫分 到 邪 是 气分 的过 渡阶段 , 病邪虽在气分 , 但犹 有外 透之势 。宜辛 凉 透表方药 中稍减表散之品 , 切忌过早 应用苦寒 之药 , 否则反
病情 , 帮助机体排 除毒素 , 复机体 阴阳平衡 。 恢
1 透 法
过病所 , 甚至冰伏其邪 。章虚谷指 出 : 清气热 不可壅滞 , “ 反
药 物 : 黄 、 枝 、 活 、 仁 、 草 。发 热 头 痛 , 出 恶 风 , 麻 桂 羌 杏 甘 汗
天士指 出: 人营犹可透热转气 ” “ 。邪 热虽入营分 , 然未完 全 离开 中焦 , 气分之邪 , 尚未 清 , 宜透热转气 , 邪热外达转 治 使
出气分而解 。在 清解 营分热 药 中有水 牛角 、 地黄 、 参 、 生 玄 黄连等 , 以清透气 分药 , 佐 如生石膏 、 知母 、 银花 、 连翘 之类。 疏通气机 以透 热转 气 。因 营分 热并 非 独系 无形 邪 热 的蕴 结, 而往往 相兼有形之 热邪结聚 , 如痰火 内结 , 食滞不行 , 瘀 血停滞 , 暑湿 内蕴等 。其病 理机转 , 一则实热 和有形 病理产 物的积聚 , 二则 热毒 直接 阻滞 气机 的运 行。气机 阻滞 又导 致 了营分邪 热 的加剧 , 以除 清透 营分邪 热 , 所 养阴保 液 外 ,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热爱知识,热爱1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热爱知识,热爱2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热爱知识,热爱热爱知识,热爱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半夏 来自腹皮热爱知识,热爱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热爱知识,热爱10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

《温病学》原文背诵内容1.《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温热论》-卫气营血病机的深浅层次及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温热论》-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XXX在表及夹风夹湿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温热论》-温热夹风夹湿的证候特点(两阳相劫、浊邪害清)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温热论》-XXX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及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温热论》-邪留三焦的病理变化、治疗及转归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息争内外之半,此则分消高低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流派,转疟之机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凉轻剂 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 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 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 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 、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 黄芩。渴者加花粉。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平稳、慢性、量轻。
治療大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一、清法
清法
清法是温病中最常用的治法,视乎热邪的病 位、阶段、轻重、兼夹等因素,来选用不同 的清热方法,可以分为泄卫解表、清解气热 、和解祛邪、祛湿泄热、清营凉血等清热法 ,每一种大法下亦可分多种小法,总之贯穿 着“清”。
气分
由于湿邪致病,易伤阳气、伤中焦脾胃,且 湿性缠绵粘滞难解,若见患者素体阳气偏虚 ,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关係。按叶氏的观点,湿 热在中已经化热,当用“苦泄”,小陷胸汤、半 夏泻心汤之类,以苦寒降泄;若湿热在中尚 未化热,当用“开泄”,如用三仁汤,杏、蔻、 橘、桔之类,以宣通气滞。
营分
营分证是邪热入里,邪热盛而正气渐虚的一 个阶段,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神糊、舌 绛、脉数、或脉细弦等,而烦躁、发疹、谵 语、舌红、舌干、苔腻亦可作为参考。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精品jin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
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温病的演 变过程。
气分
气分证变化多端,如气分生风,引动肝风则 见烦躁,可用羚角钩藤汤;邪郁少阳,用黄 芩加豆豉玄参方;肠热下利,用葛根芩连汤 ;气分发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 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等等。
另外,气分有偏于卫气或偏于气营之别,治 法则有清热透邪、清热凉营之异。若见气分 邪热在肠,则气分清法多与下法结合运用, 内容后议。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茯苓皮 川通草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 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卫分
若温病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表证初起是否从风寒转化风热,主要鉴别要 点为观察咽喉与舌象是否转由于各种辨证方法互有关联,以下主要按卫 气营血辨证,并辅以三焦辨证,对温病的清 法逐一探讨,兼论温病夹湿、湿热病的清法 运用。
卫分
卫分是温病初起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特征 包括:发热恶寒,脉浮数,舌稍红,苔微黄 。
各阶段证侯特征,均参考笔者《温病诊治新 论》中10009例温病医案统计分析结果。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三仁汤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
气分
气分证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卫分证的清法,即辛凉解表,可按轻重分 为三种层次:轻证,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平 证,邪在卫表用银翘散;重证:卫气同病用 白虎汤加薄荷。
辛凉平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 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旁 子六钱
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 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 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 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 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 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 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
半夏 大腹皮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 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卫分
至於卫分夹湿,或卫分湿热证,则需要清热 化湿,可考虑以加减正气散系列的一、二、 三加减正气散,以开三焦湿郁。
一加减正气散方
霍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 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 五分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气分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