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合集下载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热在气分┐│││ 营分├ 火热伤津耗气── 配伍生津益气之品里热┤││ 血分┘│└ 热甚成毒── 解毒热热在某一脏腑── 清脏腑热┌ 热灼阴伤┐温病后期┤├ 清法与滋阴并用└ 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分类: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清热泻火法:清解气分热邪,主治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法: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清营汤(清营热)、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

清热解毒法:火毒壅盛诸证-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

不同的名词,可以有理解它的一个含义。

中医对于热的问题,提法很复杂,这里用这个说法,那里用那个说法,你想要完全给它规范,很难。

因为小生产形式形成的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在一起,看过一个什么规定的文件,或者商量过。

但是在各自理解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渐地归纳出来。

你比如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两大类。

实热证里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见提法,这里我列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称为经热,比如阳明经热,肝经有热,这个热,一般称为散漫之热。

而中医这个热,并不是光是指的体温的变化,包括体温变化。

也包括了临床症状表现中间,性是属于热的,热像,那提到经热,一般这种热像涉及范围较广。

经热,比如说肝经有热,从开始胁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随头疼,目赤,肝胆为一个系统,到咽干口苦,经络循行和脏腑所主系统,上面广泛存在的热像,一般称为经热。

有比如讲阳明经热,那指的阳明主肌肉,那整个肌肉这个层次的较高的发热,像白虎汤证,阳明经热,它涉及范围,全身性发热。

这个层次不在表,而在什么?开始里热,气分之热,具体讲肌热,所以用石膏可以解肌透热。

解肌清热,又有辛透的特点。

辛甘大寒。

郁热,一般提出来,比如热郁胸膈,热郁肝胆,热郁胃肠,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体温升高为特征,而以热像为根据了。

温病学必背方剂歌诀

温病学必背方剂歌诀
-秋燥:邪在气分之肺 胃阴伤
化斑汤 温邪发斑化斑汤,知⺟石膏犀⻆藏 甘草玄参粳米合,可加银⻘效尤强 (知⺟、石膏、犀⻆、甘草、玄参、粳 米) 化斑汤-春温:热燔营血之气营(血) 两燔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 叶寻犀⻆玄翘知芍桔,清邪泻 毒亦滋阴 (生地、真川连、⻩芩、丹皮、 石膏、生栀子、甘草、竹叶、 犀⻆、玄参、连翘、知⺟、赤 芍、桔梗) 清瘟败毒饮-春温:热燔营血 之气营(血)两燔
羚⻆钩藤汤 羚⻆钩藤菊花桑,地芍⻉茹茯草襄 凉肝熄⻛又养阴,肝热生⻛急煎尝 (羚羊⻆、钩藤、菊花、桑叶、生 地、白芍、川⻉竹茹、茯神、生甘 草) 羚⻆钩藤汤-春温:热盛动⻛
-暑温:营血分证治之暑 热动⻛
加减复脉汤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桂姜酒熬 加芍去参枣姜桂,加减复脉滋阴饶 (炙甘草、干地⻩、⻨冬、阿胶、 麻仁、生白芍) 加减复脉汤-热灼真阴之真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豆 豉、甘草、桔梗、芦根) 银翘散-⻛温:邪袭肺卫;
-伏暑:初发证治之卫气同 病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膏 (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 甘草、薄荷、芦根) 桑菊饮-⻛温:邪袭肺卫
千金苇茎汤 苇茎瓜瓣薏桃仁,清肺化痰逐瘀神 热毒痰瘀治肺痈,脓成未成皆堪任 (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千金苇茎汤-⻛温:邪热炽盛之邪 热壅肺
宣白承气汤 宣白承气用大⻩,石膏杏仁蒌皮襄 肠腑热结痰壅肺,化痰通腑清热良 (大⻩、石膏、杏仁、瓜蒌皮) 宣白承气汤-⻛温:肺热腑实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躁烦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护阴将热清 (犀⻆、生地、银花、连翘、玄参、⻩ 连、竹叶心、丹参、⻨冬) 清营汤-春温:初发证治之热灼营分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考试满分笔记

一、名词解释1. 逆传心包逆传心包,是温热病的发展规律,“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

温热病由浅入深,顺传则传入中焦阳明气分,若不顺传中焦而是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不顺传则为逆传。

因其直逼心主,病势凶险,是为逆证,故称为逆传。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72-373)2. 辛凉轻剂是治疗温热病卫分证的组方原则。

邪在卫分,选用辛散、凉轻、轻扬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清透在表之温热邪气,使其外达而病解,故又称辛凉轻解法。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0)3. 两阳相劫温热病是外感风热邪气为患,风邪与热邪二者均为阳邪,故称为“两阳”。

风邪与热邪相摶结,则化燥而劫夺耗伤津液,使通过气化作用而敷布周身,主司人体濡润作用的津液亏损,不能上荣头面清窍。

出现口、鼻、唇、咽、舌诸官窍干燥的见症,故称为“两阳相劫”。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4. 浊邪害清外感湿热邪气,湿为阴邪,秽浊黏腻,故称为“浊邪”。

热为阳邪,蒸腾开泄,湿热郁蒸,上蒙清窍,遏阻清阳,则出现头重痛如裹,昏瞀,眩晕,鼻塞,耳聋等清窍壅塞不利的见证,故称为“浊邪害清”。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81-382)5. 战汗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激烈交争而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周身战慄,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

寒战过后,继则全身大汗,故称战汗。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0)6. 分消走泄“分消”,是指用祛除湿热邪气的药物,使三焦湿热分道而消。

“走泄”,是指用流动、行气之品以宣畅气机,气行则湿走,从而达到行气化湿,宣泄湿热的目的。

所谓分消走泄,即指用祛除三焦湿热,理气行滞的药物,以行气祛湿,从而使留滞三焦气分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得以宣泄。

(《中医经典必读释义》P394)7.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营分证的治法。

是指在清营养阴的同时,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开通门径,给营分热邪以出路,使营分热邪外达,透转气分而解。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

清上温下汤黄芩10克黄连6克薄荷10克⽣⽯膏15克升⿇10克代赭⽯15克(先煎)川⽜膝10克⿊附⽚10克⾁桂3克(研末分吞)治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证见⼝⾆⽣疮或⾯部痤疮或⾎热之⿐衄,吐⾎,齿衄,⽛疼,⽬⾚肿痛等,且同时并见腰以下怕冷,或腰膝冷痛,或下肢冰凉,或⼩便清长,或性欲冷淡,或⼥⼦⽉经推迟,或倒经,或男⼦阳痿早泄,⾆淡苔薄黄,脉浮取数沉取稍迟。

黄芩,苦,寒。

归肺、胆、脾、⼤肠、⼩肠经。

清热燥湿,泻⽕解毒,⽌⾎,安胎,降⾎压。

⽤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热烦渴,⾎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中肿⾚,瘀⾎垄盛,必⽤之药。

泄肺中⽕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不⾜,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有九:泻肺经热,⼀也;夏⽉须⽤,⼆也;上焦及⽪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也;安胎,九也。

单制、⼆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主上部积⾎,⾮此不能除,肺苦⽓上逆,急⾷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黄连,苦,寒,⽆毒。

归⼼、脾、胃、肝、胆、⼤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解毒。

⽤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热神昏,⼼⽕亢盛,⼼烦不寐,⾎热吐衄,⽬⾚,⽛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道流脓。

《神农本草经》云:主热⽓,⽬痛眦伤泣出,明⽬。

肠澼腹痛下痢,妇⼈阴中肿痛。

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消渴⼤惊,除⽔利⾻,调胃厚肠,益胆,疗⼝疮。

久服令⼈不忘。

升⿇,⾟、微⽢,微寒。

归肺、脾、胃、⼤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本草纲⽬》:升⿇引阳明清⽓上⾏,柴胡引少阳清⽓上⾏,此乃禀赋素弱、元⽓虚馁及劳役饥饱、⽣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治阳⽓郁遏及元⽓下陷诸病、时⾏⾚眼,每有殊效。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1.疏风清热法,治反复咽痛案
4月6日二診:服上药后咽痛及发热未再发作
,近日偶有牙痛,大便通畅,1~日次/日。舌 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弦细。处方: 银花15g 连翘15g 薄荷6g 防风10g 熟军10g 牛蒡子15g 玄参15g 柴胡15g 炒山栀10g 黄 芩15g 荆芥10g 枳壳15g 炒杏仁9g 丹皮12g 桔梗9g 生甘草6g 茅芦根各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厚朴 鲜荷叶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 ,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飞走攻络苦咸法)
大黄五钱
蝱[虻]虫二十枚(炙干为末) 桃 仁五钱 水蛭五分(炙干为末)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 服,不知,再服。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

G oM Taio a C ieeMeiie Spe br 0 0 V 1 lb rdt nl hns dcn , etm e 1 , o. i 2 3,N . o5
3 7l

பைடு நூலகம்
名 医心 鉴

姜 良铎 论 “ 、 、 三 法在 热病 辨 治 中应 用 心得 透 清 下”
魏 文浩 焦 扬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双百方针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辟有药理药化炮制与制剂国药鉴别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食疗与护理教学实践与改革英语园地资源开发等圆园多个栏目
环球 中医药 2 1 00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温热之邪 由卫分初入 气分 , 热仍在 上焦 , 由卫分 到 邪 是 气分 的过 渡阶段 , 病邪虽在气分 , 但犹 有外 透之势 。宜辛 凉 透表方药 中稍减表散之品 , 切忌过早 应用苦寒 之药 , 否则反
病情 , 帮助机体排 除毒素 , 复机体 阴阳平衡 。 恢
1 透 法
过病所 , 甚至冰伏其邪 。章虚谷指 出 : 清气热 不可壅滞 , “ 反
药 物 : 黄 、 枝 、 活 、 仁 、 草 。发 热 头 痛 , 出 恶 风 , 麻 桂 羌 杏 甘 汗
天士指 出: 人营犹可透热转气 ” “ 。邪 热虽入营分 , 然未完 全 离开 中焦 , 气分之邪 , 尚未 清 , 宜透热转气 , 邪热外达转 治 使
出气分而解 。在 清解 营分热 药 中有水 牛角 、 地黄 、 参 、 生 玄 黄连等 , 以清透气 分药 , 佐 如生石膏 、 知母 、 银花 、 连翘 之类。 疏通气机 以透 热转 气 。因 营分 热并 非 独系 无形 邪 热 的蕴 结, 而往往 相兼有形之 热邪结聚 , 如痰火 内结 , 食滞不行 , 瘀 血停滞 , 暑湿 内蕴等 。其病 理机转 , 一则实热 和有形 病理产 物的积聚 , 二则 热毒 直接 阻滞 气机 的运 行。气机 阻滞 又导 致 了营分邪 热 的加剧 , 以除 清透 营分邪 热 , 所 养阴保 液 外 ,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热爱知识,热爱1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热爱知识,热爱2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热爱知识,热爱热爱知识,热爱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半夏 来自腹皮热爱知识,热爱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热爱知识,热爱10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茯苓皮 川通草
医学ppt
16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 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
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
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
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
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
医学ppt
9
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辛凉轻剂 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 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医学ppt
24
气分
由于湿邪致病,易伤阳气、伤中焦脾胃,且 湿性缠绵粘滞难解,若见患者素体阳气偏虚 ,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关係。按叶氏的观点,湿 热在中已经化热,当用“苦泄”,小陷胸汤、半 夏泻心汤之类,以苦寒降泄;若湿热在中尚 未化热,当用“开泄”,如用三仁汤,杏、蔻、 橘、桔之类,以宣通气滞。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
医学ppt
1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

医学ppt
2
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医学ppt
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医学ppt
20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
半夏 大腹皮
医学ppt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医学ppt
22
三仁汤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
医学ppt
23
气分
气分证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温病的演 变过程。
医学ppt
3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平稳、慢性、量轻。
医学ppt
4
治療大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医学ppt
5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 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 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 、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 黄芩。渴者加花粉。
医学ppt
10
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一、清法
医学ppt
6
清法
清法是温病中最常用的治法,视乎热邪的病 位、阶段、轻重、兼夹等因素,来选用不同 的清热方法,可以分为泄卫解表、清解气热
、和解祛邪、祛湿泄热、清营凉血等清热法 ,每一种大法下亦可分多种小法,总之贯穿 着“清”。
由于各种辨证方法互有关联,以下主要按卫
气营血辨证,并辅以三焦辨证,对温病的清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医学ppt
11
卫分
若温病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表证初起是否从风寒转化风热,主要鉴别要 点为观察咽喉与舌象是否转变为色红。
医学ppt
12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 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医学ppt
25
气分
气分证变化多端,如气分生风,引动肝风则 见烦躁,可用羚角钩藤汤;邪郁少阳,用黄 芩加豆豉玄参方;肠热下利,用葛根芩连汤 ;气分发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 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等等。
法逐一探讨,兼论温病夹湿、湿热病的清法
运用。
医学ppt
7
卫分
卫分是温病初起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特征 包括:发热恶寒,脉浮数,舌稍红,苔微黄 。
各阶段证侯特征,均参考笔者《温病诊治新 论》中10009例温病医案统计分析结果。
卫分证的清法,即辛凉解表,可按轻重分
为三种层次:轻证,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平
医学ppt
17
气分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医学ppt
18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
证,邪在卫表用银翘散;重证:卫气同病用
白虎汤加薄荷。
医学ppt
8
辛凉平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 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旁 子六钱
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
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医学ppt
13
卫分
至於卫分夹湿,或卫分湿热证,则需要清热 化湿,可考虑以加减正气散系列的一、二、 三加减正气散,以开三焦湿郁。
医学ppt
14
一加减正气散方
霍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 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 五分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医学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