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下法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中“下法”应用初探

《温病条辨》中“下法”应用初探

《温病条辨》中“下法”应用初探段妍君【摘要】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0【总页数】2页(P1955-1956)【关键词】《温病条辨》;下法【作者】段妍君【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仲景于《伤寒论》中创承气汤三方,以苦寒攻下之剂治疗阳明腑实之证,开下法治病之先河。

后世医家于此法应用方面多有发挥,如清代医家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即列急下证、当下证和缓下证数十条,急下证如舌干,舌强,舌卷,苔刺,苔黑,齿燥,鼻煤,胸腹满痛,狂,沉昏,身冷,发热,汗多,呃逆等;当下证如舌赤,苔黄,多言,善忘,头胀痛,烦躁,渴饮,便秘,胁热下利,热结旁流等;缓下证如舌苔淡黄,小便短赤,潮热等。

又随证斟酌,或兼扶正,或兼养阴,或用导法,法活而机圆,实堪效法。

今略做探讨,以期能明下法之纲目。

1 急下存阴法《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1]”吴鞠通自注云:“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非下夺不可矣。

”吴又可《温疫论》亦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

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2]”然此只示人以规矩,亦不可强调等待痞满燥实坚诸症俱备而坐失良机。

仲景有急下六法,可以为鉴。

临证当以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心烦或谵语,腹胀满痛,喘冒不得卧,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为辨证要点。

至若《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条“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

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

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疟、痢附)55.湿温久羁,三焦沵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此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也。

晚蚕沙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殭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

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

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宣清导浊汤方〕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茯苓〔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四钱〕、皂荚子〔三钱去〕。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56.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

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

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

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

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按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

此条之便闭,偏于气虚,故以补气为主。

盖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硫黄。

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势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

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者详审其证可也。

〔半硫丸〕酸辛温法。

石硫黄(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吴瑭(吴鞠通)所著,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著名专著。

三焦辨证是其主要内容,也是其重点内容。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成为中医学子必修的科目,说到这里小编不仅感慨,学中医苦啊,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最好记的就是朗朗上口的歌诀,比如方歌。

小编读书时候就在想,要是能把难记的经典编成歌诀,那真是为中医学子做了大贡献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给《温病条辨》附了歌诀的奇书,这本书里有原文、有释义、有歌诀,还有病案和病案分析,学习《温病》需要的东西,这里都有,是一本非常合适于温病入门者的参考书,下面把摘录了一些书籍内容以飨读者。

一首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开篇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温病始于手太阴,原与伤寒不同门。

伤寒邪自毛窍入,入则首中太阳经。

太阳主表司营卫,调和营卫病自宁。

温病邪由口鼻入,自上而下通肺经。

肺主皮毛与天气,温为阳邪火克金。

《内经》六元正纪论,详论温病细而精。

冬伤于寒春温见,此各伏气为病深。

冬不藏精亦温病,解衣抱火并非轻。

“不藏精”字须活看,专主房劳恐误人。

……若夫时令之温病,吴瑭条辨细思寻,论别三焦各分正,药用甘寒主救阴,独出心裁施法力,最切时证用之灵,文深义奥谁探讨,全赖分注辨之明,终难咀嚼与记论,虽欲入室恨无门。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歌诀】太阴为病脉若何,不缓不紧而动数,两寸独大火克金,尺上肤热火克水。

头痛微恶风与寒,身热自汗口又渴,不渴而咳午后热,名曰温病须分别。

【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病条辨》论温病下法之特色

《温病条辨》论温病下法之特色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R 2
吴 鞠通 在《 温病条 辨》 中关 于下法 的论 述 内容 丰
承气汤的运用方法并进一步发挥和创新 ,创立 了一 系列以承气汤为基础的类方 ,扩大了承气汤的治疗
富而详尽 , 他继承了《 伤寒论》 中大 、 小承气汤及调胃
[ 基金项 目] 山西省科委攻关项 目(0 0 4 2 0 14 - ) [ 作者简介 ] 梁葆朱 , , 女 主治医师, 从事温病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 收稿 日期 ]0 0 0 — 5 2 1— 8 2
之疗 法 》 等文章 4 篇 。 O余
造诣颇深 , 临床经验丰富。 从其学者 。 往往获益 良多。
8 杨 星垣
由于时代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医学杂志》无疑 《
成 为上 述核心作 者 以及 当时 中医界 活跃人 士 的活动
平 台 , 们积极 参加 中医反迫 害斗争 , 中医 的抗 争 他 为
医史文献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20 l 0年 第
隧学稚
11 卷 第 6期
范 围 _。吴 鞠 通详 细地 阐述 了各种 “ 之 不 通 ” l _ 下 的病 机 并 给 出 了治 法 和方 剂 , 对 于 下后 出现 的其他 症 且 状亦 给 出 了精 辟 的分析 以及 相应 的治 法 和方剂 。本
有《 婴儿看护法》《 、论病 因》《 、论命 门》《 、采药杂录》 、 《 工厂卫生十二要》 《 、论中风》 等文在《 医学杂志》 发 表, 共计 6 余篇 , 0 其论文涉及医 、 、 、 , 法 方 药 阐述医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2)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

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

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

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

阳明者,两阳合明也。

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传,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

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沈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

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

从张仲景到张从正再到吴鞠通,从下法三大家下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三承气,扩大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精细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明白此三家,则下法毕矣.一、寒下:以攻下为主1、大承气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2、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克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主治: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

《伤寒寻源》“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3、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下法探析
《温病条辨》中焦温病证治(17)条论述:“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下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下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下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下之。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钻研众家医籍,“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采用《伤寒论》条文形式,著成该书,确立了三焦辨证。

他用几张方剂来剖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纲举目张。

1新加黄龙汤: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此时阳明腑实另兼气阴两虚,灼热内扰,正气大衰,虚实夹杂。

因气阴两伤,胃肠无以用,胃气匮乏,药物不能入经,而发挥药效,即所谓正虚不能运药,此时虽有阳明腑实,亦不能一味攻伐,攻则正气脱,虚则不能壅补,补则实邪更盛,而新加黄龙汤则攻补兼施,可滋阴益气,又可泻热通便。

方中增液汤加味咸之海参,软坚补阴;另调胃承气攻下;人参大补元气;当归补血行血;姜汁宣通胃气,益胃醒胃。

2宣白承气汤:主治痰热阻肺、腑气不通证。

此时痰热壅阻于肺,肺气不能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则便秘或潮热,可用提壶揭盖法,宣肺气以泻热攻下。

方中杏仁、瓜蒌皮宣降肺气、化痰定喘; 石膏清肺胃之热;大黄攻下。

腑实下则肺热易清,肺气清肃则腑气易通。

吴氏论述:“以杏仁、
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之法也”。

由于肺五行属白色,又有宣肺通腑之功效,所以称宣白承气汤,本方实为白虎、承气二方合而成方。

3导赤承气汤:主治小肠热结、膀胱水热互结又有腑实之证。

出现小便短赤而痛、烦热口渴,大便秘结等症,可用导赤承气汤,既攻下,又清利火腑。

方中大黄、芒硝攻下热结,黄连、黄柏清泄小肠之热,生地、赤芍凉血滋阴。

4.牛黄承气汤:主治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证。

此为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之证,病机为气营两燔,热陷心包,闭阻包络,堵塞窍机则可出现身热神昏、舌蹇肢厥,又有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腹部按之硬疼,舌色绛等症。

此时运用牛黄承气汤开闭,通腑,开窍清心。

5增液承气汤:主治热结阴亏证。

阳明温病热结肠腑,津液受灼,肠腑失润,传导不行,以致燥屎不行,脘腑胀满;燥屎不行,邪热愈盛,阴津渐竭,故肠中燥屎虽用下法而不得通。

此即吴氏所言:“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

热邪消耗阴液,腑实阴伤,应滋阴攻下,增水行舟,方用增液承气汤。

方中大黄、芒硝泻热软坚,攻下腑实;玄参滋水降火;生地,麦冬滋阴润燥。

共奏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之效用。

6桃仁承气汤:主治温病发展过程中热与血结证。

此证由热毒内陷血分,热与血结,蓄于下焦而上扰所致。

出现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便结或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漱水
不愈咽等症。

本方与《伤寒论》中桃核承气汤同名,实为化裁而来。

因本证热盛故去辛温之桂枝、甘缓之甘草,意在逐邪,加芍药、当归增强其凉血散血之功。

7护胃承气汤:主治阴液已伤,邪气复聚之证。

温病下法用后,如邪气己退,将脉静而无身热,若邪气未净,几日后病邪会复聚于阳明,应再次攻下,但攻下则损伤正气,正气虚衰,阴液暗耗。

故应斟酌运用下法,此时应用护胃承气汤。

《温病条辨》中焦篇15条云:“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护胃承气汤微合之。

”本方为增液汤增液滋阴,配大黄、知母、丹皮苦甘攻下。

以上几种下法的应用及整个《温病条辨》中的下法始终贯穿着滋阴保津的思想。

温为阳邪易伤阴液,古代医家曾言:“温病法在救阴”。

温热病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正如叶天士所谓:“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所以贯穿于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治法无不以救阴为关键。

正是常言的“留得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