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合集下载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温病条辨》原文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

中医经典考试温病条辨主要条文
《温病条辨》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主要条文有: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
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
菊饮主之。

3.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
之。

4.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
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5.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
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太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恰好相反,然痢疾者必病冷。

天下之病孰存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痢疾,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存有兼言风者,亦存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梅,以其书本论痢疾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就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曰圣,述者曰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以也,以治身内伤可以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无法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所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为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少阳相火、太林缘土、太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作圣人(此所指张仲景),阐释的人叫作贤明的人(此所指吴瑭之前注解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例如:无奈。

言十:“闻一以知十”的科唇。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之下,大约皆以痢疾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先行而辄困⑵,亦言其之术之疏也。

因而大耳无尾故方,略变药味,跳和、求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22、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为什么呢? 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多呢?! 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

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

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

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的传述。

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

学医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通其中的方剂,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可以的。

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同。

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的浅陋。

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了下来。

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病。

不仅是张
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

世上的俗医们喜欢它浅显易懂,一起尊奉它,可是百姓的灾祸就多了。

又有吴又可,写有《温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一定时期的季节性流行病的,但世上的俗医们却错误地用以治疗任何一个时节中都会发生的温热病。

最后象方中行、喻嘉言等先生,虽然把温病列到了伤寒之外,但治法却最终没有脱离伤寒的范围。

只有金朝的刘河间守真先生,独独通晓热病,超过了众多的医家。

他所写成的《河间六书》,分为三焦论述治则,而不是死守六经辨证的纲领,差不多就像黑暗房间的一盏明灯,是一位中流砥柱般的堪当大任、独撑危局的人物。

可惜他质朴而缺少文才,他的理论简略而且不够通畅,他的方剂有时也显得杂乱而不够精炼,继承他的学术的后世学者又不能阐明他的思想,弥补他的疏漏,同时下等智慧的人象张景岳之流的医生在听到了他的高明理论以后,还在责怪而且诋毁他。

于是他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也不能推行开来。

至于世上的俗医们遇到了温热病,则是无不首先发汗解表,夹杂着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治疗,接着就猛用攻下之药,或者乱用温补之药,轻病患者因此加重,重病患者因此死亡。

侥幸避免了灾祸就自己吹嘘自己的功劳,造成了死亡却闭口不提自己的过错。

即使病人也只知道自己已是病人膏育难以挽救了,却不明白是药物害了人。

这些欺世盗名的方法,父亲把它传给儿子,师傅把它传给徒弟,整个世上都是这种风气,牢固得不能打破。

肺腑不会说话,被误治而死的冤鬼在夜半号哭,两千多年以来,大致走的就是这同一条路子,能够让
人感慨得尽吗?!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

自从吴县
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

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

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

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

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

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

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

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

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 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

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 吴先生认为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

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