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温病条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温病学专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学习《温病条辨》这本医学经典,我感到非常充实和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学习了《温病条辨》的基本内容和病理学原理。
《温病条辨》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该书系统概括了温病的原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温病的病理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温病主要指的是人体受到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中包括风温、暑温、湿温、寒温、燥温等多种类型。
《温病条辨》详细介绍了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侵袭机理,对于我理解温病的形成过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在温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温病条辨》也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经验和案例。
其次,学习《温病条辨》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
在学习《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发现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内容。
只有通过准确地辨证,才能找到病因,明确病机,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温病条辨》中对于辨证的论述非常详细和系统。
其中,辨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医生可以从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获得很多有关疾病的信息。
在辨证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病情病机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来做出准确的辨证结果。
最后,学习《温病条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医治疗温病的方法和原则。
根据《温病条辨》的论述,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进行。
在药物治疗方面,《温病条辨》强调了使用温经药物来驱除外邪。
根据温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可以选用辛散发表、温下退陷等不同类型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体质。
在药物的使用上,《温病条辨》还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桂枝加葛根汤等。
在辨证论治方面,《温病条辨》强调了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风温病人,可选用祛风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温病人,可选用燥湿化浊的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辨证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温病条辨》这本书让我对温病的病理学原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以及治疗温病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学习《温病条辨》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发。
首先,我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温病是一种由外感风寒、寒湿等邪气侵入体内引
起的疾病,具有急性、发热等症状。
通过学习《温病条辨》,我了解到温病的发病机制、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我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温
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学会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
《温病条辨》中提到了很多与温病相关的
病证,以及相应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可以更好地运用中医
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这样可以提高我在临床实践中的诊疗水平,使治疗效果更加准确和有效。
此外,学习《温病条辨》还让我深刻认识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温病是一种传
染病,它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个人卫生等因素有关。
通过学习温病的防治知识,我
对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个人卫生,加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的来说,学习《温病条辨》让我对温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运用中医辨证论
治的方法,并加深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对我在临床实践中的诊疗水
平和疾病防控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医理论,不断提高自己
的专业水平,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温病条辨》序课件

若夫:句首语气词,提起另一个话题。可 译为“说到”、“要说”。 “折杨皇荂”两句比喻浅显的医学内容易 被人了解。 “阳春白雪”两句比喻高妙的医学理论了 解的人很少。和(hè贺):跟着唱和。 知我罪我:深知我与怪罪我。后以此表示 别人对自己的毁誉。语出《孟子 · 滕文公 下》。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有: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相当于 “又”。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无奈世上少有闻 一知十的有才能的人。亡如:无奈。亡: 通“无”。鲜:少。知十:“闻一以知 十”的略写,喻触类旁通。语出《论 语·公冶长》。才士:有才德的人。 阙如:存疑不言,空缺不书。语出《论 语 · 子路》“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 。如:词尾。
举一反三:谓由此及彼,善于类推。语 出《论语 · 述而》。本课具体比喻缺少 善于变通仲景的理法以治疗温病的人。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骏马。比喻拘 泥成法,不知变通。语出《汉书 · 梅福 传》。本课意为只会按照《伤寒论》书 中的办法治疗温热病。 御风以絺:用细葛布挡风。比喻方法不 当,徒劳无益。本课指用治疗伤寒的方 法治疗温病,毫无效果。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分析温病“病多而方少”的原 因。 第二部分:批评历代医家墨守成规,“以 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造成的严重后果, 赞扬刘完素、叶天士开创了温病治疗的新 天地。 第三部分: 赞扬吴瑭“嗜学不厌,研理务 精”的可贵精神及对温病学的杰出贡献, 高度评价《温病条辨》一书的社会作用和 学术价值。鼓励吴氏早日公之于世。
中流一柱:指砥柱山屹立于黄河三 门峡东的激流中。语出《晏子春 秋》。后以比喻堪当大任、支撑危 局的人。又作“中流砥柱”。 父以传子:即“父以〔之〕传子”, 父亲把它传给儿子。“以”后省略 宾语“之”。 寃:“冤”的异体字。 噑:“嗥”的异体字。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太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恰好相反,然痢疾者必病冷。
天下之病孰存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痢疾,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存有兼言风者,亦存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梅,以其书本论痢疾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就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曰圣,述者曰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以也,以治身内伤可以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无法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所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为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少阳相火、太林缘土、太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作圣人(此所指张仲景),阐释的人叫作贤明的人(此所指吴瑭之前注解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例如:无奈。
言十:“闻一以知十”的科唇。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之下,大约皆以痢疾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先行而辄困⑵,亦言其之术之疏也。
因而大耳无尾故方,略变药味,跳和、求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2024年《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2024年《温病条辨》学习心得《温病条辨》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它主要讨论了温病的病机与治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温病条辨》深入研究,下面是我学习心得的____字总结。
第一章:病机条辨《温病条辨》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温病的基本病机。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入侵,导致体内阳气亢盛,又称温邪。
温邪一旦入侵体内,会通过气海、气关、关元等要穴,影响人体的正常气血运行。
同时也会引起人体的发热、口渴、心烦、恶心、恶寒等典型症状。
温病的病机主要有热邪入侵、阳邪亢盛、湿邪滋蔓、火邪内生等几个方面。
热邪入侵是指外感病邪侵入体内,引起阳气上升、体内火气上升,产生发热、口渴等症状。
阳邪亢盛是指体内阳气过盛,导致发热、烦躁、神志不清等症状。
湿邪滋蔓是指湿邪入侵体内,耗伤阳气,导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火邪内生是指体内火气过盛,表现为面色红赤、目赤咽疼等症状。
病机条辨中还强调了温病的脏腑络脉变化。
不同的温病类型会引起不同的脏腑络脉表现。
比如,心脏受热邪伤害时,会出现心烦、心悸等症状;肺脏受热邪伤害时,会出现咳喘、咳痰等症状。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病机,可以更好地判断温病的类型和病情,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治法论治《温病条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温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清除体内的病邪,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
在治疗方法上,《温病条辨》强调了清热解毒、泻热宣肺、利湿化痰、清热燥湿等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清热解毒是指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达到祛除病邪的效果;泻热宣肺是指通过泻火、宣肺作用,达到清理肺部热邪的目的;利湿化痰是指通过利尿、化痰作用,达到清除湿邪的目的;清热燥湿是指通过清热、燥湿作用,达到清除湿热的效果。
治疗温病的原则是要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也要根据病程和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通过学习,《温病条辨》让我了解到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2篇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3)《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一)《温病条辨》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非常有帮助。
在阅读《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深入研读原著是理解中医理论的关键。
《温病条辨》是古代医家对温病理论的总结和归纳,其内容深入浅出,严密而细致。
通过阅读原著,可以直接了解古代医家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构建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其次,注重细节和案例分析。
《温病条辨》中包含了大量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这些病例对于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将书中的病例和实际病例进行对照,分析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从而加深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
另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中医理论不仅仅是理解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在学习《温病条辨》的过程中,我注意将理论与实际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实践的反复总结和经验的积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温病条辨》的理论。
最后,学习要持之以恒。
《温病条辨》作为一本经典的中医学著作,内容丰富且较为深奥,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难度。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学习、思考、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温病条辨》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于中医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温病条辨》的知识将会为我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二)《温病条辨》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温病条辨》是一本系统而全面的医学著作,涵盖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内容。
它对于理解温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对经文的仔细研读,加深了对温病的整体认识,掌握了一些具体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正常字体放大字体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
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
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六淫也。
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
至明陶节庵《六书》,大致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
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病,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
久之,乃出所著《温病各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目录整理整理吴瑭简介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
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
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
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整理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
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
“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
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
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
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
始上焦,终下焦。
”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
”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
同时,三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
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
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
整理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序整理天以五运六气化生万物,不能无过不及之差,于是有六淫之邪,非谓病寒不病温,病温不病寒也。
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
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六淫也。
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
至明陶节庵《六书》,大致仲景之法,后之学者,苦张之艰深,乐陶之简易,莫不奉为蓍蔡,而于六淫之邪,混而为一,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说,视如土苴矣。
余来京师,获交吴子鞠通,见其治病,一以仲景为依归,而变化因心,不拘常格,往往神明于法之外,而究不离乎法之中,非有得于仲景之深者不能。
久之,乃出所著《温病各辨》七卷,自温而热而暑而湿而燥,一一条分缕析,莫不究其病之所从生,推而至于所终。
极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而肆,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
昔人谓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亦仲景之功臣也。
余少时颇有志于医,年逾四十,始知其难,乃废然而返。
今读鞠通之书,目识心融,若有牖其明而启其秘者,不诚学医者一大快事哉!爰不辞而为之序。
嘉庆辛未四月既望宝应朱彬序。
{朱彬(1753~1834),字武曹,号郁甫,江苏宝应人。
幼颖异,承乡先达白田先生教法,又及高邮王石臞、伯申父子切劘有年,以从事经传训诂声音文字之学,久遂与外兄刘台拱齐名。
著《经义考证》八卷,援引详确,辨订精当,阮文达为收入《皇清经解》。
晚年更撰《礼记训纂》,虽仍以注疏为主,而撷其精要,纬以古今诸说,如肉贯串,其间附己意,亦恒发前人所未发。
成书四十九卷,大率不薄今而爱古,不别户而分门,言简意赅,示学者之涂术焉。
卒年八十一。
}叙整理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
以其书本论伤寒也。
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
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
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
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
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
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
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
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
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
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
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
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
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
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
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
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虚心而师百氏。
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
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
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
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
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髫?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天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
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
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嘉庆十有七年(公元1812年)壮月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汪廷珍(公元1757~1827年),字瑟庵,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端。
著有《实事求是斋诗文集》。
}自序整理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
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
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越四载,犹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
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外,其于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
后至发黄而死。
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
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
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
又越三载,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
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癸丑岁,都下温役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
然未敢轻易落笔。
又历六年,至于戊午,吾乡汪瑟庵先生促瑭曰: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转相仿效,至于无穷,罪何自赎哉!然是书不出,其得失终未可见。
因不揣固陋,黾勉成章,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淮阴吴瑭自序。
凡例整理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