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

合集下载

《温病条辨》全书目录

《温病条辨》全书目录

《温病条辨》吴瑭简介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序 《温病条辨》自序
《温病条辨》凡例
《温病条辨》原病篇
《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 《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
温毒冬温
《温病条辨》上焦篇伏暑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
《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疟 《温病条辨》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温病条辨》下焦篇暑温伏暑
《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 《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 毒冬温 《温病条辨》下焦篇寒湿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温病条辨》全书目录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 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 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温病条辨》下焦篇湿温
《温病条辨》下焦篇秋燥
《温病条辨》杂说
《温病条辨》解产难
《温病条辨》解儿难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4.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5.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6.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7.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2014-12-20 16:51:0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中医方剂学七版)[组成]生白芍六钱(18g) 阿胶三钱(9g) 生龟板四钱(12g) 干地黄六钱(18g) 麻仁二钱(6g) 五味子二钱(6g) 生牡蛎四钱(12g) 麦冬连心,六钱(18g) 炙甘草四钱(12g) 鸡子黄生,二枚(2个) 鳖甲生,四钱(12g)[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分三次温服)。

[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

手足瘈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方解]本方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阴液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手足瘈疭;真阴欲竭,故见形瘦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有时时欲脱之势。

此时邪热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

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熄内动之虚风。

方中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熄虚风,共为君药。

又重用生白芍、干地黄、麦冬壮水涵木,滋阴柔肝,为臣药。

阴虚则阳浮,故以龟板、鳖甲、牡蛎介类潜镇之品,以滋阴潜阳,重镇熄风;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酸收,与滋阴药相伍,而能收敛真阴;与生白芍、甘草相配,又具酸甘化阴之功。

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滋阴熄风之效,均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配伍,以大队滋阴养液药为主,配以介类潜阳之品,寓熄风于滋养之中,使真阴得复,浮阳得潜,则虚风自熄。

本方由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阿胶、麦冬、麻仁)加味变化而成。

由于温病时久,邪热灼伤真阴,虚风内动,故加鸡子黄、五味子、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之品,从而由滋阴润燥之方衍化而成滋阴熄风之剂。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真阴大亏,虚风内动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神倦瘈疯,舌绛苔少,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气虚喘急,加人参补气定喘;气虚自汗,加人参、龙骨、小麦补气敛汗;气虚心悸,加人参、小麦、茯神补气宁神定悸;若低热不退,加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温病条辨条文、方、剂量、用法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辛凉重剂白虎汤方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4.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5.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辛凉合甘寒法)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6.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犀角地黄汤方(见下焦篇)7.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方(甘寒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

[精品WORD]温病条辨全文温病条辨全文凡例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叁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弭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去蓝本。

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

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於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瑭故厉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叁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

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四、是书分为七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

卷一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羯辖拐呦抵,矶薪蛊参虏糁薪拐呦抵,砣陆蛊参虏粝陆拐呦抵,硭脑铀稻饶妗?『蟮髦危毁卵д咝哪苛巳唬赜谐芍瘢恢铝僦せ煜兄紊戏钢小?沃蟹赶轮住,砦褰饽巡蛔鄄蟮髦斡氩缶纭,砹舛眩蛔坌《纭?恢?凳酪矫快洞酥?箪缎八担媸稚比耍廖抟谰莨室病?五、经谓先夏至为温病,后夏至为病暑。

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

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六、是书之出,实出於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於温病者,不可胜记,无论先达后贤,有能择其币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温病方剂

温病方剂

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温病方剂

温病方剂
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
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
2.银翘散——《温病条辨》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
荆芥淡豆豉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
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
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热盛动血,吐血、便血,紫红色斑疹,躁扰不安,舌绛,脉数。
14.化斑汤——《温病条辨》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犀角玄参
清气凉血,解毒化斑
气血两燔,斑疹紫黯,壮热烦渴,舌红苔黄燥,脉数。
1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丹皮赤芍犀角生地玄参连翘竹叶桔梗甘草
疫邪炽盛,气血两燔
方义:
薄荷——疏风发表
石膏——清热解肌
蝉蜕——凉散风热
甘草——清热养胃
凡温病初起,无论有无伏邪,皆可投之。
加减:
加,金银花、连翘——清解温邪,疗效更好
风寒外束,引发伏热,微恶风寒,身热无汗,心烦口渴——加葱白、荆芥——发表散寒
咳嗽痰多——加杏仁、瓜蒌皮、桔梗——清热化痰
肺部感染,壮热无汗,咳嗽痰黄,胸闷气促——加,大青叶、蒲公英、杏仁、桑叶——清热解毒,宣肺达邪
方义:
银花、连翘、薄荷——轻宣透表,寒能泄热
厚朴、枳壳——理气畅中
黄芩、知母——苦寒清热
益元散——清利暑湿,宁心
郁金——宣暑湿郁闭
鲜竹叶——清热除烦
9.香薷杏桔汤(自拟方)
香薷杏仁桔梗佩兰
扁豆浙贝母西瓜翠衣紫菀
六一散(包煎)丝瓜叶鲜荷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温病条辨》142方(收藏版)张机书友会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方:连翘9g 金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豆豉6g 牛蒡子9g 芦根30g 生甘草6g 淡竹叶6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麻疹,水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皮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气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方: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生甘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用:用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麻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性皮炎等。

3.陈氏解凉表邪方(《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舌苔白,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处方: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用: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病机:风温初起,邪气犯肺,郁闭肌表。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不多,心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方:葱白9g 桔梗6g 山栀子6g 淡豆豉9g 薄荷3g 连翘6g 生甘草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气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头痛,微恶寒或周身有拘束之感,无汗或少汗,舌苔白或黄,脉洪滑而浮。

治法:清气解表透热。

处方:生石膏30g 知母24g 连翘6g 蝉蜕6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伏热里发,兼感寒邪(表寒里热证)脉症: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腹胀,便秘,唇焦,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疏解表寒,清热通腑。

处方:僵蚕9g 滑石9g 蝉蜕6g 姜黄3g 防风3g 薄荷3g 荆芥3g 当归3g 白芍药3g 黄连3g 山栀子3g 炙甘草3g 黄芩6g 桔梗6g 大黄6g 芒硝6g(冲服)生石膏18g应用:用于重型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7.神解散(《伤寒温疫条辨》)病机:表郁里热,引动肝风。

脉症:身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或有恶寒,头晕头痛,鼻塞,突然抽搐,两目上吊,口噤,身凉,面色青,舌苔薄少津,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息风止痉。

处方:僵蚕3g 蝉蜕6g 神曲6g 金银花6g 生地黄6g 木通3g 车前子3g 黄芩3g 黄连3g 黄柏3g 桔梗3g应用:用于重型感冒,发热性皮疹,疹出不畅者。

8.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病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脉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骨节酸痛,头身困重,舌苔薄腻。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处方:香薷6g 金银花9g 厚朴6g 连翘9g 鲜扁豆花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暑季咳嗽,急性发热症,低血钾症等。

9.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病机:夏感暑湿,未即发病,秋冬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脉症: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心烦尿赤,苔薄微腻。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散寒。

处方:香薷9g 扁豆6g 厚朴6g 黄连6g应用:用于夏秋季节的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10.卫分宣湿饮(《暑病证治要略》)病机:暑湿袭表,郁遏卫分。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处方:香薷3g 青蒿6g 滑石12g 茯苓3g 通草3g 杏仁6g 荷叶6g 冬瓜皮30g 竹叶9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11.雷氏清凉涤暑法(《时病论》)病机:暑湿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头晕,寒热汗出,咳嗽,倦怠,四肢重着,脘痞,苔薄微腻,脉濡数。

治法:涤暑清热,化湿宣肺。

处方:滑石9g 生甘草3g 通草3g 青蒿6g 扁豆3g 连翘9g 茯苓9g 西瓜皮60g应用: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等。

12.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病机:暑秽侵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脉症:上吐下泻,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甚则神昏耳聋,舌苔白腻,脉细缓而濡。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藿香9g 苏叶3g 白芷3g大腹皮3g 茯苓3g 炒白术6g 陈皮6g 半夏6g 厚朴6g 桔梗6g 炙甘草9g应用:用于流行性及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非特异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乳幼儿消化不良,山岚瘴气,水土不服,食物中毒,肠炎失水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炎尿毒性酸中毒等。

13.藿朴夏苓汤(《医原》)病机:湿郁卫阳,湿重热轻。

脉症: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发热以午后明显,身重,口黏不渴,脘痞不饥,有汗不解,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理气渗湿。

处方:藿香6g 半夏9g 赤茯苓9g 杏仁9g 生薏仁3g 白蔻仁3g 泽泻6g 猪苓9g 淡豆豉9g 厚朴3g应用: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

14.三仁汤(《温病条辨》)病机: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湿渐化热。

脉症:头痛恶寒,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明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苔白不渴,舌边尖红,脉弦细而濡。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处方:杏仁12g 滑石15g 通草6g 白蔻仁6g 淡竹叶6g 厚朴6g 薏苡仁15g 半夏9g应用: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伤寒,急性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蛔虫病,神经性尿崩症,高山反应,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急性泌尿系感染,宫颈炎等。

15.宣痹汤(《温病条辨》)病机:湿热闭阻于经络。

脉症: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

治法:清热除湿,宣通经络。

处方:防己15g 杏仁15g 滑石15g 连翘9g 山栀子9g 薏苡仁15g 半夏9g 蚕砂9g 赤小豆皮9g应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16.桑杏汤(《温病条辨》)病机: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或数大。

治法:清宣燥热,养阴润肺。

处方:桑叶9g 杏仁9g 沙参12g 贝母9g 淡豆豉6g 山栀皮9g 梨皮6g应用: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燥热咳嗽等。

17.杏苏散(《温病条辨》)病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

脉症:咳嗽痰稀,鼻塞咽干,头微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润,脉弦。

治法: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处方:苏叶6g 半夏6g 茯苓9g 前胡9g 桔梗6g 枳壳6g 炙甘草3g 生姜3g 陈皮6g 杏仁9g 大枣6g应用:用于秋季感冒,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

18.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病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

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吐,无汗或少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处方: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6g 白薇6g 淡豆豉9g 薄荷6g 炙甘草3g 大枣2枚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素体阴虚者。

19.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病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脉症: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约,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处方:山栀子9g 淡豆豉9g 金银花9g 薄荷3g 牛蒡子9g 炙甘草3g 蝉蜕3g 僵蚕6g 水牛角6g 连翘9g 桔梗6g 马勃6g 芦根30g 灯芯3g 淡竹叶3g应用:用于猩红热等。

20.流感方(《中医杂志》)病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

脉症:高热恶寒,无汗头痛,纳呆乏力,口渴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治法:清解郁热,宣肺散寒,通腑化痰。

处方:荆芥12g 防风9g 柴胡9g 葛根9g 金银花18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射干12g 茵陈9g 炙甘草6g应用:用于流行性感冒,寒热错杂者。

21.翘荷汤(《温病条辨》)病机:上焦气分燥热扰及清窍。

脉症: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治法:清宣上焦气分燥热。

处方:薄荷6g 连翘6g 生甘草3g 山栀子6g 桔梗9g 绿豆皮6g应用:用于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牙周围炎,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等。

2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病机:风热疫毒,壅于上焦。

脉症:壮热烦躁,腮部肿痛,头痛,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处方:黄芩15g 黄连15g 橘红6g 玄参6g 炙甘草6g 连翘6g 牛蒡子6g 板蓝根9g 马勃6g 僵蚕3g 升麻3g 柴胡6g 桔梗6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23.代赈普济散(《重订广温热论》)病机:风热时毒,充斥肺胃,攻窜头面。

脉症:憎寒发热,头面红肿,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实。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银花、连翘、玄参各9g 牛蒡子、芥穗各8g 蝉蜕、黄芩、大青叶、白僵蚕各6g 薄荷、人中黄、马勃、射干、大黄各4g应用:用于大头瘟,急性扁桃体炎,麻疹疹出不畅等。

24.通圣解毒散(《证治准绳》)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

脉症:高热,烦躁,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红赤肿痛,便秘,溲热赤短少,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

处方:防风12g 川芎12g 白芷12g 金银花12g 连翘12g 牛蒡子12g 山栀子12g 滑石12g 芒硝6g 大黄6g 桔梗6g 甘草6g 犀角3g (水牛角24g代)大青叶3g 薄荷3g 淡豆豉6g 鲜葱白三根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等。

25.腮腺宁冲剂(《传染病实用方》)病机:风热疫毒,侵入营血。

脉症:腮腺肿大连及颌部,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处方:葛根6g 赤芍药9g 连翘9g 大青叶9g 栝蒌9g 天花粉9g 金银花9g应用:用于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病机:热毒上攻咽喉。

脉症:咽喉溃烂,疼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