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小陷胸加枳实汤

合集下载

《温病学》试卷

《温病学》试卷

《温病学》试卷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温热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王孟英D、刘河间2、创立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3、《温热经纬》的作者是()A、吴鞠通B、吴又可C、叶天士D、王孟英4、创立升降散方剂的医家是()A、杨栗山B、雷丰C、柳宝诒D、余霖5、烂喉痧的命名原则是()A、临床特点B、发病季节C、四时主气D、流行情况6、下列哪种温病不属于温热性疾病()A、风温B、秋燥C、伏暑D、春温7、下列哪项不是气分证的辨证要点()A、壮热不恶寒B、口渴C、苔黄D、舌红8、下列哪一项不是风热所具有的特点()A、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候B、易袭肺卫C、伤肺胃阴津D、易逆传心包9、下列哪项不是桃仁承气汤的组成()A、大黄、芒硝B、桃仁、当归C、赤芍、丹皮D、生地、黄连10、下列哪项不是气分证的发热热型()A、壮热不恶寒B、身热不扬C、寒热往来D、身热夜甚11、下列哪项属于下焦证候()A、温热犯肺B、热炽阳明C、虚风内动D、热结肠腑12、舌纯绛鲜泽为()A、热入心包B、肾阴枯涸C、热灼营阴D、胃阴衰亡13、舌苔白厚而干燥,其主病是()A、脾湿未化,胃津已伤B、湿闭膜原C、湿遏热伏D、热毒入心14、下列哪项不是余邪留伏阴分证的表现()A、夜热早凉B、消渴C、热退无汗D、能食形瘦15、战汗的机理,正确的是()A、正气奋起抗邪B、邪闭心包C、阴津损伤D、耗血动血16、一春温病人发热,心烦,不得卧,苔黄,脉沉细数,此为()A、阴虚火旺B、阴虚火炽C、心火亢盛D、热入营分17、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代表方剂是()A、桑杏汤B、桑菊饮C、沙参麦冬汤D、栀子豉汤18、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其正确治法是()A、宣表化湿B、透表清暑C、宣气化湿D、分消走泄19、增液承气汤适应用()A、津枯肠燥证B、阳明腑实证C、热结液亏证D、血瘀互结证20、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正确选方是()A、宣白承气汤B、新加黄龙汤C、麻杏石甘汤D、调胃承气汤21、小陷胸加枳实汤主治下列何证候()A、热郁胸膈B、痰热结胸C、湿热阻中D、湿热蕴毒22、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D、清瘟败毒饮23、下列治法中不属于清解气热法的是()A、通腑泄热B、辛寒清气法C、轻清宣气D、清热泻火24、治疗暑风的首选方剂是()A、羚角钩藤汤B、加减复脉汤C、三甲复脉汤D、大定风珠25、伏暑的治疗原则是()A、清泄里热B、疏表清里C、养阴透邪D、清暑泄热26、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27、暑温病暑入阳明,若出现脉芤时,可用白虎汤加下列哪味药物()A、生地B、玄参C、人参D、党参28、吴鞠通所称“辛凉平剂”的方剂是()A、桑菊饮B、白虎汤C、麻杏石甘汤D、银翘散29、叶天士引张风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其中“酸泄”方剂为()A、王氏清暑益气汤B、沙参麦冬汤C、连梅汤D、生脉散30、风温热结肠腑证用何方治疗()A、调胃承气汤B、麻杏石甘汤C、白虎汤D、宣白承气汤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含有调胃承气汤的方剂有()A、凉膈散B、新加黄龙汤C、增损双解散D、加减玉女煎E、增液承气汤2、哪些温病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温病理论体系形成,()A、卫气营血辨证B、三焦辨证C.戾气病因学说D、伏气温病学说E、新感温病学说3、散血的含义是A、活血B、养阴C、透热转气D、清热E、化痰4、引起神昏谵语的常见原因是()A、热扰心包B、营热扰心C、血热扰心D、胃肠实热扰心E、湿热酿痰蒙蔽心包5、营分证的病理为()A、营热阴伤B、里热扰神C、热窜血络D、热炽津伤E、肺气失宣6、可用于湿温病湿热并重的方剂有()A、王氏连朴饮B、达原饮C、菖蒲郁金汤D、甘露消毒丹E、三仁汤7、三甲复脉汤中的“三甲”是指()A、穿山甲B、生牡蛎C、生龟板D、地鳖虫E、生鳖甲8、导赤承气汤的组成是()A、黄连B、大黄、芒硝C、黄柏D、生地E、赤芍9、下列哪些是对身热不扬的正确描述()A、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B、自觉热势不甚C、初扪体表感觉很热,扪之较久则不觉灼手D、多见于湿温病初期E、为湿热病邪蕴阻卫气,湿重于热,湿蕴热蒸所致。

小陷胸汤方解及临床运用经验

小陷胸汤方解及临床运用经验

小陷胸汤方解及临床运用经验展开全文古代结胸病的专方,有清热化痰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以胸腹痛、痰黄黏稠、便秘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经典方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138) 【推荐处方】黄连5g,半夏15g,全瓜蒌30g,以水1000mL,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胸闷痛,吐黄痰,便秘,上腹部按之痛,脉浮滑者。

【适用人群】面红有油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或洪;胸闷胸痛,咳嗽痰黄黏腻;食欲不振,便秘;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有抵抗感或疼痛;或有心烦、头昏、失眠等。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上腹部疼痛、便秘为表现的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急性食管炎、反流性食道炎。

(2)以胸闷、咳嗽、痰黄为表现的疾病,如感冒、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自发性气胸、鼻窦炎、乳房病等。

(3)以头昏、头痛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眩晕症等。

【加减与合方】(1)呕恶者,加竹茹10g,生姜15g。

(2)痰稠胶固者,加桔梗15g。

(3)胸痛、胃脘痛者,加枳实10g,枳壳10g。

(4)胸闷胁痛、四肢冷者,合四逆散。

(5)口苦、寒热往来者,合小柴胡汤。

(6)咳喘者,合麻杏石甘汤。

(7)冠心病、心绞痛者,加薤白15g,川芎15g。

【注意事项】(1)部分患者服药后有腹泻、大便夹带黏液等症。

传统认为是痰液下泄,故不必紧张。

(2)便溏、舌淡者慎用。

小陷胸汤巧治痰热互结诸病主编/马有度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之结胸症,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由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组成。

“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温病条辨》药物特殊煎服法探析

《温病条辨》药物特殊煎服法探析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医 学 院 学 报 20 0 4期
J un lo F ja iesy o TcM g s 2 0 1 ( ) o ra f uin Unv ri' f t Au ut 0 8, 8 4

也 。 ” 在 泾 ] 附 子泻 心 汤 煎 以麻 沸 汤 分析 道 : 尤 对
其 中蕴含 的科 学性 和 实用 性 .对 临 床 都有 很 大 的 指 导 意义 。 述 吴 氏所注 , 温病 条辨 》 综 《 中对 药 物 的
煎 煮 及 服 用 有 特 殊 要 求 的 主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方
为 名 。”
五为蜂蜜 , 蜜剂 具 有解 毒 、 和药 性 的作 用 , 缓
对 于一 些 毒性 较 大 、峻猛 之 品 ,吴 氏通 常 以蜜为
丸, 如在 九 痛 丸 方 中为 缓 生 狼 牙 、 巴豆 毒 烈 之 性 . 选 择 以蜜 为丸 。
六 为 米 汤 . 称 白饮 , 汤 和 粥本 为 同 源 , 亦 米 皆
达 到宣 中通 下 的治 疗 目的 。 二 为 急 流 水 , 抟 『认 为 “ 流 水 者 , 上 峻 虞 2 ] 急 湍 急之流水也 , 以其 性 速急 而 达下 ” 。吴 氏 在椒 桂 汤 方 中用 急 流水 煎 药 , 自注 为 “ 用 急 流 , 浊 阴使 水 驱 无 留滞 也 。 寒 湿在 表 , 阴与肝 气 郁结 于 里 . ” 浊 表里
甘 草 大枣 汤 ” 中也 以甘 澜 水来 煎药 。并 注 甘 澜水
四为苦 酒 , 酒 即米醋 , 温 病 人少 阴 , 而 咽 苦 “ 呕
中伤 , 疮 不 能语 , 不 出者 , 酒 汤 主之 ( 生 声 苦 下焦 篇
2 ) ” 氏在 温病 少 阴病 咽 中生疮 中的 方药 和 煎 6。 吴

【《温病条辨》中焦篇】3

【《温病条辨》中焦篇】3

【《温病条辨》中焦篇】3卷二·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

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

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

大便闭,阳明实也。

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

口燥渴,火烁津也。

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

(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

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大凡五行之极盛,必兼胜己之形。

芒刺,苔久不化,热极而起坚硬之刺也;倘刺软者,非实证也。

不恶寒,但恶热者,传至中焦,已无肺证,阳明者,两阳合明也,温邪之热,与阳明之热相搏,故但恶热也。

或用白虎,或用承气者,证同而脉异也,浮洪躁甚,邪气近表,脉浮者不可下,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

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

按吴又可《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

虽云伤寒重在误下,温病重在误汗,即误下不似伤寒之逆之甚,究竟承气非可轻尝之品,故云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云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

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

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

方剂之小陷胸汤

方剂之小陷胸汤

方剂之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组成]黄连两(6g)、半夏半升(12g),洗瓜萎实大者一枚(20g)[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菱,取三升,去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先煮瓜菱,后纳他药,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互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

痰热内结,气郁不通,故胸脘痞闷、按之则痛;痰热郁肺则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宜清热化痰散结,宽胸理气止咳。

方中以甘寒的全瓜萎为君,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通胸膈之痹。

以黄连、半夏为臣,取黄连之苦寒,清热降火,开心下之痞:半夏之辛燥,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结。

两者合用,一苦一辛,辛开苦降;与瓜蒌相伍,则润燥相得,清热涤痰,其散结开痞之功益著。

方仅三药,配伍精当,是为痰热互结、胸脘痞痛之良剂。

不仅用于伤寒之小结胸病,对内科杂证属于痰热互结者亦可取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润燥相兼,即瓜蒌之润以制半夏之燥,二者相合,则祛痰而不伤阴津;二是苦降辛开,即黄连之苦降、半夏之辛散,二者配伍,以除痰热之结。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剂。

临床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胀满疼痛甚者,加枳实、郁金以疏肝止痛;兼呕恶者,加竹茹、生姜清热止呕;痰稠胶固者,加胆南星、贝母增强化痰之力;痛引两胁者,加柴胡、黄芩调和肝脾。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4.使用注意本方性偏凉润,凡脾胃虚寒而大便溏泻者不宜使用。

[方歌]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

知识链接大、小陷胸汤两方均可治疗结胸证,症见胸脘痞闷,按之疼痛。

但小陷胸汤以连、半与瓜蒌配伍,长于辛开苦降,化痰清热,适用于痰热互结于心下所致的结胸证,病位偏上,病势较轻,以心下按之疼痛为主证;大陷胸汤以硝、黄与甘遂配伍,长于泻热逐水,适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腹所致的结胸证,病位偏下,病势较重,以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为主证。

小胸陷汤方证解析

小胸陷汤方证解析

小胸陷汤方证解析小结胸证的病位在中焦胃脘, 主症当是胄脘痞闷或疼痛或虽不痛但拒按。

从统计结果来看,胃脘痞满出现几率最高,与《伤寒论》所述符合, 但其应用范围已得到大大扩展, 不限于胃脘痞闷症状, 这是符合仲景原意的。

如《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亦可看作小陷胸汤的加减运用, 用于治疗胸痹, 病位在上焦, 故不用苦寒重浊的黄连, 改用薤白开胸散结。

后世医家在运用中已经不断扩大了小陷胸汤的应用范围, 如《内台方义》用小陷胸汤治心下结痛, 气喘而闷者。

《张氏医通》则认为凡咳嗽面赤, 胸腹胁常热, 唯手足有凉时, 其脉洪者, 热痰在膈上也, 小陷胸汤治之。

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则论述以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水结在胸。

后世医家所增以上诸多适应症均可看作痰热之邪阻于中焦气分, 从而导致气机运化失司, 影响上、中、下三焦功能所致, 符合《伤寒论》中小结胸证的基本病机。

结合历代医家论述, 可认为其症状诊断指标为:①胃脘痞满;②脘腹疼痛或不痛但拒按。

参考指标为:恶心呕吐、纳差、嗳气、口苦、胸痛、胸闷、大便干结等症状。

舌质红是小陷胸证的舌质诊断指标,历代医家无争论, 反映了热结中焦的病理机制。

另外, 还有苔薄滑、灰黑。

一般说来苔色反映病性, 辨其寒热, 厚薄察邪气, 辨之深浅轻重, 腻滑应湿浊, 辨之三焦脾之健运与否, 邪在中焦痰热互结部位较浅, 湿明显重于热者, 则多表现出苔薄滑、蒲白、白腻, 而痰热相等或热邪较甚, 则多表现为苔黄, 或为黄腻, 而痰热互结日久, 病邪相结部位较深, 则表现为黄厚腻苔。

由此可见此方治以内伤杂证占多数,多为病邪积聚日久所致, 故表现在舌苔上以苔黄厚腻者为多。

临床治疗时可根据舌象判断病之变化加减进退。

舌苔诊断指标为:苔厚腻, 热象明显者多色黄。

小陷胸汤证的病位是古今各医家争论最多的问题, 包括邪结于胸、胸膈、中焦、胃等。

吴鞠通则认为此证病已不在上焦。

总之, 古今大多医家都认为小陷胸汤证为痰(饮、水)与热互结中焦, 其所犯脏腑主要为胃, 因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故可波及肺、心,出现上焦证候。

神奇陷胸汤

神奇陷胸汤

神奇陷胸汤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

为祛痰剂,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效。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组成黄连6g,半夏(洗)12g,瓜蒌(实大者)20g。

先煎栝萎,再入后二味,煎成分三次温服。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

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气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闷,按之则痛。

治宜清热涤痰,宽胸散结。

方中全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用时先煮,意在“以缓治上”;而通胸膈之痹。

臣以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

两者合用,一苦一辛,体现辛开苦降之法;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是为清热化痰,散结开痞的常用组合。

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一、胃脘痛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58岁。

胃脘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痛之处向外鼓起一包,大如鸡子,濡软不硬。

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

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

问其饮食、二使,皆为正常。

辨为痰热内凝,脉络淤滞之证。

为疏小陷胸汤:糖栝蒌30克.黄连9)2,半夏10克。

共服3剂,大便解下许多黄包粘液,胃院之痛立止遂消,病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5)按语:刘老认为:①栝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其量宜大,并且先煎;②服本方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涎,乃是痰涎下出的现象;②本分可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若兼见少阳证胸胁苦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合方,效如桴鼓。

二、发热孙一奎医案:徐某,每日午发热,直至天明,夜热更甚,右胁胀痛,咳嗽吊痛,坐卧俱痛,脉尺弦大,右滑大博指,此肝胆之火为痰所凝,郁而为疼,夜甚者,肝邪实也。

乃以小陷胸汤为主。

栝蒌30克,黄连9克,半夏6克,前胡、青皮各3克,水煎饮夜服当归芦荟丸微下之,夜半痛止热退,两帖全安。

小陷胸汤原方条文,医案条文用法剂量及方解方论。

小陷胸汤原方条文,医案条文用法剂量及方解方论。

小陷胸汤原方条文,医案条文用法剂量及方解方论。

小陷胸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来源:养生之家作者:八杀九 2019-08-29 12:57:56养生之家导读:经方方证纵横实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研究方剂必备参考书。

那么小陷胸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原方组成]黄连一两(3克),半夏洗,半升(12克),栝蒌实大者一枚(30克)。

[服用方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痰热与水饮结于胸脘。

治则:清热涤痰开结。

space方义:方中黄连苦寒,清泻胃中邪热,并除心下痞满。

半夏辛温,燥湿和胃化痰。

栝蒌实清热涤痰,导痰热下行,既助黄连清热,又助半夏开结化痰。

先煎栝蒌,取其醇和之性,避其腻性,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效应。

[辨证要点]大、小陷胸汤的主要区别为,大结胸汤治邪热内陷,与水互结之证,小结胸汤治邪热内陷,与痰互结之证。

小结胸证病位在“心下”,而大结胸证不仅在“心下”,而且延及胁腹。

大陷胸汤功在泻热逐水破结,而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散结为主。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之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此证乃心君之火炽盛,锈耗心下水饮结为热痰(脉现滑象,是以知为热痰,若但有痰而不热,当现为濡象矣),而表阳又随风内陷,与之互相胶漆,停滞于心下为痞满,以堵塞心下经络,俾不流通,是以按之作痛也。

为其病因由于心火炽盛,故用黄连以宁息心火,兼以解火热之团结,又佐以半夏开痰兼能降气,栝蒌涤痰兼以清热,其药力虽远逊于大陷胸汤,而以分消心下之痞塞自能胜任有余也。

然用此方者,须将栝蒌细切,连其仁皆切碎,方能将药力煎出。

3.徐大椿《伤寒论类方》:大承气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为黄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小陷胸加枳实汤
三八、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脉洪面赤,不恶寒,病已不在上焦矣。

暑兼温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

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来上逆,则呕。

胃气不降,则大便闭。

故以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解与方论】本证因痰热结胸,气机阻滞所致,故用瓜蒌、半夏除痰散结,黄连清热,枳实行气,能通降开结。

吴鞠通云:“以黄连、瓜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

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验案精选】
1:幽门梗阻常某,男,38岁,工人,1995年4月5日就诊。

病史: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缓解已3年,春秋时节反复发作。

经省人民医院X光钡透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曾服用“胃必治、丽珠得乐”等胃药,症状逐渐改善。

3天前因工作劳累,饮酒较多后,上腹部痞满疼痛,呕吐,进水则吐,经某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幽门梗阻,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不同意手术遂来门诊治疗。

检查:体温36.8℃,呼吸16次/分,脉搏72次/分,血压12/9.5kPa(90/71mmHg) ,神清,检查合作,急性面容,略见消瘦,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心肺听诊正常,腹部触诊平坦,心窝部硬满,按之疼痛,叩之有振水音,肝脾未触及。

诊断:结胸证。

处方:黄连15g,瓜蒌50g,清半夏20g,枳实20g,3付水煎服。

服药3付后,呕吐停止,有饥饿感,可进半流质饮食,上腹部胀闷减轻,脉象仍弦滑,舌红苔黄腻,心窝部较硬满,按之疼痛减轻。

湿热痰浊渐除,胃
失和降好转。

拟以黄连10g,瓜蒌25g,清半夏、枳实、陈皮、厚朴各15g。

服药3付后诸症消失,经随访1年未见复发。

[骆宏石.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幽门梗阻案例.中医药学报,1997,(1):30]
2.腹痛吴某,男,48岁。

1982年8月20日就诊。

患者嗜酒、腹痛经年,发无定时,甚者1月数发。

常因饮酒或食生冷而发病。

近月余常见腹泻,一日前腹痛剧。

症见腹痛喜按,胃脘痞闷胀痛,喜呕,神疲气短,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苔黄白微腻,脉沉细而滑。

证属脾胃虚弱,湿热结滞。

治以辛开苦降,健脾和胃:黄连、干姜、砂仁、木香各10g,瓜蒌壳、党参各15g,制半夏、白术、枳实各12g,甘草6g,蜀椒5g,饴糖30g。

服药3剂,诸症俱减,再2剂遂愈,后以六君子汤调理,身健复原,至今未发。

[黄世明.小陷胸加枳实汤合理中汤临证治验.陕西中医,1987,(7):322]。

3:索某某,男,45岁,胃脘胀痛7~8个月。

医诊慢性肥厚性胃炎。

先用西药治疗4个多月未见明显效果,继又配合中药健脾和胃、温中健脾、疏肝健脾等亦无明显改变。

细审其证,疼痛以剑突以下的上腹部为主,按之则痛甚,舌苔白,脉浮滑。

因思脉浮者上焦病也,滑者痰实凝结也。

合之于证,乃痰热之邪结于胃脘也……乃拟清热涤痰散结。

处方:瓜蒌40g,半夏10g,黄连6g,枳实10g。

服药1剂,诸证大减;继服4剂,诸症消失,愈。

朱进忠自注云:小陷胸汤加枳实方本为鞠通《温病条辨》方……余根据其黄连、瓜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养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故加枳实,实践证明其效确实优于单纯的小陷胸汤。

[朱进忠.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1]
4:杨某某,男,31岁。

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频频,口苦而干,欲饮水而得水即吐。

脉弦滑,苔薄黄腻。

证属痰热阻于中焦,胆火上逆,胃失和降,治以清化痰热,清胆和胃,降逆止呕。

以小陷胸加枳实汤加味处方:全瓜蒌12g,姜半夏9g,川连3g,枳实8g,苏叶5g,陈皮5g,淡吴萸2g,姜竹茹10g,姜汁少许。

上方服用1剂,即胃痛除、吐止而告愈。

[杨进,张文选.孟澍江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中医
杂志,1987,(5):21]
5:孙某某,女,32岁,职员。

1998年7月25日初诊。

患者因家庭矛盾,经常生气,有一次与丈夫吵架极度生气后,出现呃逆,时作时止,时轻时重,重时则连声呃逆,难以控制,渐至每日呃逆,胃脘痞满如有物堵塞,时胃痛,无食欲,心烦,晨起口苦恶心。

曾经某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所服中药多为辛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如柴胡疏肝散、苏子降气汤、半夏厚朴汤、四磨饮、丁香柿蒂汤等,历时3个月未能治愈。

诊脉弦滑略浮,舌红、舌苔黄白相兼而滑腻。

辨为小陷胸加枳实汤证与小柴胡汤证,处方:瓜蒌10g,半夏15g,黄连6g,枳实10g,柴胡12g,黄芩10g,生姜10g。

7剂。

服3剂,患者自觉胃脘痞结顿开,呃逆减少,服7剂,呃逆完全消失,余症也愈。

——本文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