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方《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一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 煽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 倍人参。(上焦8)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 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上 焦9)
但原方中牛膝有趋下之性,不适合上焦手太阴病 证;熟地温补滋腻重着,也不宜于此证,故去牛 膝、并改用生地,生地为凉血清热养阴之要药, 加元参又能增强本方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四)邪陷营血证
原文: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 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上焦15)
清营汤方: (暑温上焦30: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犀角三钱 生地五
原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 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 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 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 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 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 主之。(中焦17)
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 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原文: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 清营汤主也。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 焦20)
提要:邪热内陷营分的表现和治法。
浅释:太阴温病,两寸脉大,可见于上焦肺卫或 气分,如果出现舌绛而干,口反不渴,这是邪热 已入营分的表现,治疗应当用清营汤,可使营分 之热转从气分而出。清营汤中犀角清解营血热毒, 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丹参清心除烦,银 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心清心透热。黄连能清 心泻火,但一方面病变部位在上焦肺,又因黄连 苦燥容易伤阴,用之恐有使病深入之弊故当去之。
吴鞠通《温病条辨》学术思想与临床价值

吴鞠通《温病条辨》学术思想与临床价值吴鞠通承叶氏之学,自成体系;《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方药周详刘景源赵进喜李建民马晓北张保春董宜华贾海忠摘要: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著《温病条辨》作为一部系统的温病学著作,专门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等,以三焦谋篇,穿插卫气营血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理法方药完备,切合临床实用。
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疾病疗效。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经典《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所著,在温病学学术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吴鞠通一生经历多次瘟疫流行,眼见至爱亲朋病亡,痛心于时医以长沙法救之而致人于死,潜心钻研《内经》、《伤寒论》诸书,参阅吴又可、叶天士等前贤宏论,结合自己的临证体验,著成《温病条辨》,确立系统的温病学诊治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影响深远。
如何理解《温病条辨》的辨证方法,深刻领会其学术思想,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期“铿锵中医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专家, 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现总结如下。
一、《温病条辨》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刘景源教授:《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跨时代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瑭,字佩衡,号鞠通。
鞠通19岁时其父病死,四年之后,其侄又因温病误治夭亡。
26岁时来到北京,参与《四库全书》抄写和校对,有机会看到了很多医书,“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
认真学习前贤尤其是叶天士之学,结合自己在京城温病流行期间的实践经验,终于写成《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体例非常特殊,一共分为七卷,卷首叫《原病篇》,源于《内经》条文。
卷一开始是《上焦篇》,强调“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而心肺和心包皆属上焦。
卷二是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凡中焦的温病,即脾胃、大肠病变。
卷三是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主要是病位在肝、肾下焦温病。
三焦篇总共238法,198方。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

有方有法 第11页 238法、198方 “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有系用内经何法, 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 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凡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 第17条)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数,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长夏深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43条)
“面目俱赤,语音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 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瘟、温疟不在此例”。 (中焦篇第1条)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
邪正合治(补脾运肠) 新加黄龙汤 《伤寒论》大、小、脏俯合治(宣肺运肠) 宣白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二肠合治(利小肠运大肠)导赤承气汤 两少阴合治(开闭运肠)牛黄承气汤 气血合治(增液运肠) 增液承气汤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 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篇第4条)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 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诞壅盛, 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 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 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 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 17条)。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译文过去淳于公说:“人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疾病多;医生们担忧的问题,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疾病多但是治病的方法少,没有超过温病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当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和燥没有不同时具有温,只是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必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病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从张仲景开始。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这只是六气当中的一气啊。
其中有同时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说到温的,可是讲的风,是寒中的风,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论述伤寒啊。
其馀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不传了。
即使这样,但是创作的人叫做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彻底推求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它们,奉行它们,用它们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治疗内伤也是行的。
无奈社会上缺少善于触类旁通的有才识的医生,—般人认为缺漏可耻,不能举—反三,只求按照图样寻找好马般地就伤寒而论伤寒。
从王叔和以以下,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疾病,这好比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到治疗时立即失败,也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就仍旧袭用原来的方剂,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纷纷地编录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于是竟然用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不仅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创发新的义理,就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条辨》原文加释义(41页)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所著。
全书分为七卷,以“卷一·上焦篇”、“卷二·中焦篇”、“卷三·下焦篇”为核心。
本书原文选自清·问心堂刻本,共94条,其中必须背诵的37条,必须熟读的57条。
吴氏以《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为依据,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誉为“治温之津梁”。
是学习温病学的必读之书。
卷一·上焦篇【原文】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1)【释义】本条论述温病的病种。
吴鞠通在本条之按语中云:“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可见,吴氏此条意在指明温病的病种,明确四时各种温病病名的概念,做为温病辨治的大纲。
本条提出的温病病名共有9种,关于每种温病的概念,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
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
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本条所述9种温病的名称,至今仍多沿用。
其中“温热”之名,一般认为即今所称之“春温”,是发于春季,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释义】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治外感如将,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江苏淮安人,名瑭,字配珩,是历史上继吴又可、叶天士之后的又一位温病大医(吴又可、叶天士的文章,前几期已推送,欢迎关注查看)。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
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
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著作。
吴鞠通本人也获得“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的美誉,是传统医学,尤其温病领域,不能不提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1历去前贤之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
关于温病,在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之前,多以伤寒治之,而伤寒是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遇到热病时多认为是阳明里热即热是由里散发。
到了吴又可,他最先提出了“疠气”、“天受”、“传染”的概念这是中医对传染病最早、最明确的的认识和记载。
叶天士又从吴又可疠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界定有争议,简单划分,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学说。
至此,历史上的温病学派及其基本理念,已基本确立。
虽然多多年以来寒温之争一直存在,各种医理学说不断发展、纠偏和完善。
但温病学说在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优势和有效性是不能忽略的。
2“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仿《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互为经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病变的本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温病辩证体系。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1.吴瑭的生平、著作2.《温病条辨》简介3.原文选析教学内容1.了解吴瑭的生平、著作2.了解《温病条辨》简介3.掌握重点条文内容教学要求吴瑭:字佩珩(珩, heng,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横玉),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 1758年 -1836年, 78岁。
一、作者生平吴鞠通早年习儒。
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认为“ 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 于是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 序》“ 外逐荣辱,内忘身命” 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
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 四库” 馆开放,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
读吴又可《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一、作者生平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
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
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 三焦辨证” 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一、作者生平1)吴鞠通 40岁,写成《温病条辨》;2)写作方式 ------自条自辨;3)首尊张仲景,最推叶天士;4)温病启发,来自吴又可。
作者特点瑭进与病谋,退以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作者名言是书别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作者名言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
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作者名言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
作者名言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方《温病条辨》清代名医(著)方(21)吴鞠通方咸寒法一、三甲复脉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蛎15克、生鳖甲24 克、生龟板30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咸寒镇痉潜阳,甘润存津(咸寒甘润法)。
[主治]下焦温病(热邪深入下焦,阴液亏损),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二、救逆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用法]水8杯,煎取3杯,分3次服。
[功效]滋阴敛汗,摄阳固脱(镇摄法)。
[主治]温病误治,汗之不当,劫烁阴液,耗伤心气,以致气不外固而汗自出,心失所养,中无所主而震震悸动,舌强神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三、紫雪丹[组成与用法]滑石300克、石膏300克、寒水石300克、磁石水煮600克,捣煎去渣入后药。
羚羊角150克、木香150克、犀角150克、沉香150克、丁香300克、升麻300克、元参300克、炙甘草150克。
以上8味,并捣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600克,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2味。
辰砂(研细)90克、麝香(研细)36克。
入煎药拌匀。
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3-6克。
[功效]清心开窍,镇疼熄风(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壮热烦躁,昏狂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则抽搐痉厥,及小儿热甚引发凉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四、安宫牛黄丸[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真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金箔衣、黄芩30克。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毎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3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痰热内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五、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9克、知母6克、桑叶6克、鳖甲15克、丹皮6 克、花粉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
症来前,分2次温服。
[功效]抗疟解热,滋阴潜阳(咸寒苦辛法)。
[主治]疟疾热盛伤阴。
症见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六、清宫汤[组成]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心麦冬9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6克(磨冲)。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热,养阴液(咸寒苦甘法)。
[主治]外感温病,发汗而汗出过多,耗伤心液,以致邪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证。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七、化斑汤[组成]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6克、元参6克、犀角6克、白粳米适量。
[用法]水8杯,煮取3杯,日3服,渣再煮1钟,夜1服。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咸寒佐以苦甘法)。
[主治]温热病神昏谵语、发斑。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八、清营汤[组成]犀角9克、生地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9克、黄连3克、银花9克、连翘6克(连心用)。
[用法]水8杯,煮取3杯,日3服。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咸寒苦甘法)。
[主治]邪热初入营分。
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寐,或斑疹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九、增液汤[组成]元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功效]增液润燥(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燥,津液不足。
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稍数或沉而无力。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十、增液承气汤[组成]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9克、芒硝4.5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不知再服。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泻热(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甘寒法一、五汁饮[组成]犁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
[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燉温服。
[功效]滋养肺胃津液(甘寒法)。
[主治]温病热盛伤津。
症见口干口渴,且吐白粘稠沫,口中不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二、益胃汤[组成]沙参9克、麦门冬、生地黄各15克、炒玉竹4.5 克、冰糖3克。
[用法]前4味水煎,去渣,入冰糖溶化服。
[功效]生津养胃(甘凉法)。
[主治]热病后津乏,胃阴受伤,口干咽燥,舌苔干燥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三、沙参麦门冬汤[组成]沙参、麦门冬各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桑叶、白扁豆、天花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甘寒法)。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
症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四、三才汤[组成]人参9克、天冬6克、干地黄15克。
[用法]水5杯,浓煎2杯,分2次温服。
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功效]气阴两补(甘凉法)。
[主治]暑邪久热,阴液元气两伤。
症见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五、加减复脉汤[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剧者加甘草至30 克,地黄、白芍各24克、麦冬21克。
日3,夜1服。
[功效]滋阴退热,养液润燥(甘润存津法)。
[主治]温热病邪深入下焦,肝肾阴伤。
症见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或神倦欲眠,耳聋,脉虚软或结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六、大定风珠[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 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连心)18 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生)2枚、鳖甲(生)12克。
[用法]水8枚,煮取3枚,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令3次服。
[功效]滋阴熄风(酸甘咸法)。
[主治]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虚祖内动。
症见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七、小定风珠[组成]生鸡子黄1枚、阿胶6克、生龟板18克、童便1 杯、淡菜9克。
[用法]先煎龟板、淡菜去渣,入阿胶上火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冲入童便,顿服。
[功效]养阴熄风(甘寒咸法)。
[主治]温邪久羁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细而劲。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八、三石汤[组成]飞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 克、竹茹(炒)6克、银花9克(花露更炒)、金汁1酒杯(冲)、白通草6克。
[用法]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室通三焦(微苦辛寒兼芳香法)。
[主治]暑湿弥浸三焦。
症见身热,面赤耳聋,胸闷脘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舌红赤,苔黄滑。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苦辛法一、宣痹汤1号方[组成]枇杷叶6克、郁金4.5克、射干3克、白通草3克、香豆豉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宣肺祛痰,清热利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温合并咽喉不利,干呕或呃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二、宣痹汤2号方[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醋炒)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赤小豆为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木浸取皮用。
非药肄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小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
痛甚加片子姜黄6 克,海桐皮9克。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苦辛通法)。
[主治]湿热痹症。
症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三、新制橘皮竹茹汤[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7枚、姜汁3茶匙(冲)。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不知,再作服。
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
有瘀血者,加桃仁。
[功效]清化湿热,通降胃气(苦辛通降法)。
[主治]湿热壅遏胃气所致的哕或干呕,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四、桂枝姜附汤[组成]桂枝18克、干姜9克、白术(生)9克、熟附子9 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服。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苦辛热法)。
[主治]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五、苓姜术桂汤[组成]茯苓块15克、生姜9克、炒白术9克、桂枝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温再服。
[功效]宣散温化表里寒湿(苦辛温法)。
[主治]寒湿伤脾胃两阳。
症见脘中痞闷,不饥,吞酸,形寒,或酒客湿聚,或感时令寒伤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六、四加减正气散[组成]藿香梗9克、厚朴6克、茯苓9克、广皮4.5克、草果3克、查肉(炒)15克、神曲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3次服。
[功效]温振脾阳燥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困脾阳,阻滞气机,苔白滑,脉右缓,伴胸闷食少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七、五加减正气?[组成]藿香梗6克、广皮4.5克、茯苓块9克、厚朴6克、大腹皮4.5克、谷芽3克、苍术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再服。
[功效]温阳燥湿除满(苦辛温法)。
[主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八、杏仁薏苡汤[组成]杏仁9克、薏苡9克、桂枝1.5克、生姜2.1克、厚朴3克、半夏4.5克、防己4.5克、白蒺藜6克。
[用法]水5杯,煮取3杯,渣再煮1杯,分温3服。
[功效]温通表里寒湿(苦辛温法)。
[主治]湿痹气不主宣。
症见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