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病条辫》和《伤寒论》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

摘要: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径》,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是一致的,直到清末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而温病学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寒温异气,截然不同。笔者认为,温病学派发展了伤寒论,温病学源于伤寒,并在其基础上丰富了伤寒。

关键词:温病;温病条辨;伤寒;伤寒论

正文:1.病机和辩证方面三焦与六经相须为用

《温病条辨》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创三焦辨证法, 对外感热病的病机及辨证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而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又有相须互用之妙:

一、病机方面:《伤寒论》六经病, 从三阳至三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温病条辨》三焦病由上焦至下焦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阳明病和中焦病均属里实热证, 《温病条辨》不仅完全囊括了阳明病的实热方证, 而且还补充了湿温病等内容。《伤寒论》在三阴病重点论述了寒邪伤人阳气, 乃以救阳为急务,《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更加详细的对之进行论述并创制了鹿附汤等新方,为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辩证方面: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都是为了阐明外感热病的病理发展和指导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而三焦辩证则对外感热病中常见症候如热如营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伤阴、动血、湿热蕴阻脾胃等加以补充。可见《条辨》确实在病因、病机、辨证方面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所以, 两者在外感热病的论治上,确有相须为用之妙。

2.善于使用仲景原方加减化裁赋新义

笔者作过统计, 《温病条辨》共有206方,其中借用《伤寒论》原方的有36个,如在下焦篇中治“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

用桂枝汤;其它如中焦篇所用的三承气汤、白虎汤、桅豉汤、茵陈篙汤等等,并且《温病条辨》在运用原方时也赋于了新的意义, 如将白虎汤分别用于暑温和温病下后热炽津伤之证, 用小承气汤治阳明温

病的下利澹语, 但又考虑温邪恶燥, 乃将原方大黄、积实、厚朴4﹕3﹕2的剂量比例改为5﹕1﹕2,以防积、朴之温燥伤阴。由此可见吴氏用《伤寒论》方不是照抄照搬, 而是根据病情需要作过一番改进的。

《温病条辨》中用伤寒方进行加减化裁者有47方, 加上直接引用伤寒原方共计83方, 约占《温病条辨》206方的40%, 这就是《温病条例》继承和发展《伤寒论》的突出表现。例如将《伤寒论》治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 摒弃原方中不利于液亏阴伤的参、桂等温补之品, 而加入滋阴涵木的白芍化裁创制为六个具有复脉滋阴养血的新方。如救逆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等。此外如半夏泻心汤, 原为少阳证误下伤中后, 寒热互结的痞证而设, 吴氏将其化裁后, 治疗多种

温病属寒热互结变幻成各种症候者。可见吴氏用仲景方, 真可谓尽其推陈出新之能事。

3.精思妙悟创立治疗温病新方

吴塘鉴于《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 更略于温病挟湿的不足, 从而匠心独具地创立治湿温的方法和创制了许多有效新方。其内容如下:

一、解表方面:提出“治上焦如羽”的治疗大法和创造辛凉解表方。鉴于温病不得辛温解而本辛凉合辛温的麻杏石甘汤法,参照业案

的临床经验, 拟定了化秽解表的辛凉平剂银翘散、宣肺止咳的辛凉轻剂桑菊饮和清气保津的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治上焦病变, 颇有“举一反三”之妙用。从而大大地补充了《伤寒论》解表法的不足。

二、清里方面:《温病条辨》不仅沿用了《伤寒论》清胃、清腼、清肠的方剂, 并对下法方证也作了许多补充。如兼小肠热盛、小便赤痛的导赤承气汤, 兼热闭心包的牛黄承气汤, 兼肺热喘促的宣白承

气汤。另外《伤寒论》对神昏谵语和动风痉厥等证, 均归之为阳明热甚而用承气汤, 而吴氏却精思妙悟、创制发明了清营、凉血、开窍、

息风等方药治之。如热入营分用清营汤透热转气, 若兼肝风内动加钩藤、丹皮、羚羊角。都是吴氏经过苦心思考创造的有效方剂。

三、化湿方面:《温病条辨》除沿用了《伤寒论》的五苓散、茵陈蒿汤等方外, 还创制很多治湿方剂。如湿郁三焦的五个加减正气散, 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的三仁汤等,均成为后世医者治湿温的准绳。四、养阴方面:《温病条辨》极为重视此法之应用, 在沿用《伤寒论》中清热生津的白虎汤, 泻南补北的黄连阿胶汤,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的竹叶石膏汤的同时, 根据《内经》“冬不藏精, 春必病温”而认

为病温是精气先虚。故吴氏不仅在邪犯肺卫的银翘散中用了芦根既

清热又生津, 以达到预护其虚,为养阴方法增添了丰富内容。

综上所述, 本文对《温病条辨》与《伤寒论》作了三个方面的讨论, 阐明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间的密切关系。证明了《条辨》继承、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 丰富了治疗外感热病的内容, 为外感病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元安,张清苓等.伤寒病与六经辨证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23(1) :5-10

[2] 刘兰林,杨进等.外感热病“三维辨证“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25-327

[3]李赛美.从《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于发展论中医发展的创新性[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 89

[4] 林培政. 温病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89.

[5] 吴鞠通. 温病条辨[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