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原文
温病条辨全文

温病条辨全文原病篇条文:六元正纪大论曰:(1)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
(2)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
终之气,其病温。
(3)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
(4)丑末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5)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
(6)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注:(1)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
(2)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然也。
细考素问注自知,兹不多赘。
(3)按:吴又可谓:「温病非伤寒,温病多而伤寒少。
」甚通。
谓:「非其时而有其气。
」未免有顾此失彼之诮。
盖:A.时和岁稔,天气以宁,民气以和,虽当盛之岁亦微。
B.至于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理数自然之道,无足怪者。
条文: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注:(1)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下专言人受病之故。
(2)A.细考宋元以来,诸名家,皆不知温病伤寒之辨。
B.如庞安常之卒病论,朱肱之活人书,韩祗和之微旨,王实之证治,刘守真之伤寒医鉴、伤寒直格,张子和之伤寒心镜等书。
C.非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即将温暑认作伤寒,而疑麻桂之法,不可用,遂别立防风通圣、双解通圣、九味羌活等汤,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
D.王安道洄集中辨之最详,兹不再辩。
(3)论温病之最详者,莫过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家。
时医所宗者三家为多,请略陈之:按:A.张景岳、喻嘉言皆讲着「寒」字,并未理会本文上有「故曰」二字,上文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二句。
B.张氏立论出方悉与伤寒混,谓温病即伤寒,袭前人之旧,全无实得,固无足论。
C.喻氏立论虽有分析,中篇亦混入伤寒少阴厥阴证,出方亦不能外辛以发表,辛热温里,为害实甚。
以苦心力学之士,尚不免智者千虑之失,尚无怪后人之无从取法,隋手杀人哉!甚矣,学问之难也。
E.吴又可实能识得「寒」「温」二字,所见之证,实无取乎辛温甘热甘温,又不明伏气为病之理,以为何者为即病之伤寒,何者为不即病,待春而发之温病,遂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不责己之不明,反责经言之谬。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温病条辨序原文和翻译,希望有所帮助!温病条辨序原文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
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注: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
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一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 煽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 倍人参。(上焦8)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 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上 焦9)
但原方中牛膝有趋下之性,不适合上焦手太阴病 证;熟地温补滋腻重着,也不宜于此证,故去牛 膝、并改用生地,生地为凉血清热养阴之要药, 加元参又能增强本方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四)邪陷营血证
原文: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 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上焦15)
清营汤方: (暑温上焦30: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犀角三钱 生地五
原文;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 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 涎壅盛,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 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 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 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 主之。(中焦17)
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 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连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原文: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 清营汤主也。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 焦20)
提要:邪热内陷营分的表现和治法。
浅释:太阴温病,两寸脉大,可见于上焦肺卫或 气分,如果出现舌绛而干,口反不渴,这是邪热 已入营分的表现,治疗应当用清营汤,可使营分 之热转从气分而出。清营汤中犀角清解营血热毒, 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丹参清心除烦,银 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心清心透热。黄连能清 心泻火,但一方面病变部位在上焦肺,又因黄连 苦燥容易伤阴,用之恐有使病深入之弊故当去之。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

《温病条辨·自序》的译注《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下面是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原文及注释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太少。
”夫病多而方少,未甚于温病者矣。
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恰好相反,然痢疾者必病冷。
天下之病孰存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
仲景之书专论痢疾,此六气中之一气耳。
其中存有兼言风者,亦存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梅,以其书本论痢疾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就是以后世无传焉。
虽然,作者曰圣,述者曰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以也,以治身内伤可以也。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无法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
西汉医家。
复姓淳于。
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
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所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为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太少阳相火、太林缘土、太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
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
创作的人叫作圣人(此所指张仲景),阐释的人叫作贤明的人(此所指吴瑭之前注解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
《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例如:无奈。
言十:“闻一以知十”的科唇。
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之下,大约皆以痢疾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先行而辄困⑵,亦言其之术之疏也。
因而大耳无尾故方,略变药味,跳和、求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22、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23、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4、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25、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26、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27、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28、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29、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30、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
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31、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32、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33、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34、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35、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6、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